泰州光孝寺

泰州光孝寺

泰州光孝寺始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年間(四零五至四一八),寺初名已不可考。北宋徽宗崇寧二年(一一零三),趙佶賜名崇寧萬壽寺;政和元年(一一一一)改賜名天寧萬壽寺。南宋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趙構為超度父皇亡靈,詔令這座由父皇兩度賜名的古寺啟建道場,並御敕名為報恩光孝禪寺。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金兵南下,占領兩淮,光孝寺毀於戰火。南宋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時任住持的德范和尚開始大規模修復光孝寺,趙擴書賜墨寶碧雲二字,光孝寺後來的方丈室名為碧雲丈室,即緣於此。

基本信息

簡介

泰州光孝寺泰州光孝寺
泰州光孝寺始建於東晉義熙(公元405—418年)年間,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徽宗趙佶賜名“崇寧萬壽寺”,政和元年改賜名“天寧萬壽寺”。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高宗趙構詔令該寺擺設道場,為先帝徽、欽二宗祝福,超度其亡靈,又敕改名“報恩光孝禪寺”。到了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僧性慧從句容寶華山隆昌律寺來此寺任住持,改“禪宗”為“律宗”,而稱“報恩光孝律寺”。

光孝律寺在鼎盛時期,占地面積可達40餘畝,殿宇房屋有幾百間,僧人有一千多人,一年四季經聲不絕。每逢傳戒期,四面八方前來求戒的僧徒雲集泰州,千年古剎,名震遐爾。1951年光孝寺的戒壇、殿宇、廡廂等陸續被拆除,只剩下碧雲方丈室和傳汝樓等。1984年2月開始修復,現光孝律寺中軸線上建築主要有山門殿天王殿、最吉祥殿和藏經樓等。

歷史沿革

陸游撰記
泰州光孝寺泰州光孝寺

慶元五年(一一九九),光孝寺主殿落成。此殿高一百一十尺,垂檐八楹,置佛、菩薩、羅漢塑像三十一尊。取《華嚴經》句名“最吉祥殿”,沿謂至今。慶元六年(一二零零),德范派弟子赴浙江,請詩人陸游撰寫《泰州報恩光孝禪寺最吉祥殿碑記》,勒石為志,詳細記敘了光孝寺的歷史。陸游還作了長篇七言銘文,讚美泰州“海陵奧區名圜中,長淮大江為提封”;讚美光孝寺“是邦巍然千柱宮,中有廣殿奉大雄”。至此,寺名大振,蜚聲江淮。今泰州光孝寺分支——台北華嚴蓮社以及美國舊金山、德州的大雄寶殿,也稱為“最吉祥殿”。

改為律寺

清高宗乾隆九年(一七四四),性慧和尚自句容寶華山隆昌寺來任住持。光孝寺改禪宗為律宗,開示戒法,稱“光孝律寺”,相傳至今。師父文海和尚將其在京為皇壇傳戒時莊親王所賜的“汝帖”交給性慧,作為紀念。“汝帖”是北宋徽宗大觀三年(一一零九)河南汝州郡守匯集七十餘家真草隸篆手跡碑刻拓本而成,後成為光孝寺鎮寺之寶,歷代相傳。光孝寺由禪改律,自性慧為一世祖,後經圓能、明慈、定蓮三代相繼努力,至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前後修建了香雨樓、左右長廊、觀音殿、地藏殿、韋馱殿、天王殿、山門殿、方丈前後樓、齋堂、祖堂、祝禧廳等。後又建千華戒壇,高十級,周長七丈八尺,漢白玉製成,光孝寺地位因此重新提高。

迎請龍藏

德宗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泰州光孝寺等江蘇十大名剎聯合進京請藏經。光孝寺得乾隆版《大藏經》一部(簡稱龍藏)。時任住持德厚和尚將“香雨樓”改名為“藏經樓”,將龍藏供奉其上。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德厚為慶祝恭請到《大藏經》,舉行了一次傳授三壇大戒盛典。從晚清至民國年間,光孝寺每隔一二年傳戒一次。光孝寺高僧輩出,據民國初年楊仁山著《江蘇名山方丈錄》載:名山方丈,泰籍者占十之七八。

古寺滄桑
二十世紀初,光孝寺禮請玉成長老出山。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玉成老和尚促成光孝寺創辦覺海學院,每期招收青年僧人三四十人,學制三年。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常惺法師任光孝寺住持,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創辦光孝佛學研究社,一切沿襲前制。二十年辦學,光孝寺造就了成一、妙然、真禪、自立、隆根、了中等一批僧才。二十二年(一九三三)春,光孝寺千佛三壇大戒法會開壇,常惺法師簽發戒牒,此次傳戒弟子達二百六十二人。

建國初期,光孝寺僧人離散,寺內戒壇、殿宇、廡廂等主要建築,被逐步拆除或挪作它用,僅存山門殿、法堂、碧雲丈室及傳妝樓、小休樓等。一九八四年二月,江蘇省政府批准將光孝寺列為省重點寺廟之一,開始進行修復。一九八九年泰州成立光教寺修復委員會,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任名譽會長。

修復光孝寺,引起了海內外人士的關注。成一妙然了中等大師動員海外僧眾及善男信女踴躍為修復光孝寺捐助。他們還多次來泰參加佛事活動,了解拆遷和建設情況。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光孝寺中軸線上的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全部建成。

社會評價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十三日,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在泰州市委書記張雷、泰州副市長劉勵等陪同下參觀、考察了泰州光孝寺的史料陳列館、最吉祥殿、藏經樓等。對該寺在弘揚佛教文化、促進台海兩岸交流等方面作出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