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灸療法

泥灸療法

泥灸療法是中醫古老蠟灸療法的延伸,其涵義是溫灼和熨燙,屬溫敷範疇,也是中醫外敷療法中的一種。泥灸的形成: 泥灸是傳統蠟灸的基礎上加上礦物泥和藏紅 花、雪蓮花、當歸、川芎、雞血藤、狗脊、杜仲、桑寄生、透骨草、伸筋草等中草藥粉配置而成;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其形狀如泥,固名泥灸。泥灸療法是外敷療法與泥灸相結合的一種體現方式,泥灸療法整合了外敷療法的優點,以及泥灸可隨意貼敷身體的任何部位,具有活血、祛風除濕、迅速打通人體經絡,將人體內的風寒濕邪逼出體外,達到快速治癒頑疾等特性。屬於溫敷範疇。

基本信息

起源

泥灸療法 泥灸療法

外敷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套用中草藥製劑,施於皮膚孔竅、腧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於中藥外治法;也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較內治法更為簡便、實用;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同疾病作鬥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外敷療法的特點:簡便易學,作用迅速,使用安全,副作用極小,患者樂於接受。它不僅在外、骨傷、皮膚、五官、肛腸等科疾病的治療方面顯出特色,而且對內科、婦科疾病也有顯著療效,尤對老幼虛弱之體,攻補難施之時或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症,更有內服法所不具有的諸多優點。因而貼敷療法從古至今一直倍受醫家關注,是一個值得系統整理和加強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作用機理

涵義:溫灼和熨燙

泥灸療法傳承發展了祖國溫灸技術,其涵義是溫灼和熨燙,屬於溫敷的範疇。溫敷的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春秋戰國時大夫就開始運用溫敷治療疾病;泥灸產品中天然火山礦物泥的熱輻射作用、中草藥的特殊穿透力以及中草藥膏藥基質的透皮吸收三效合一,使藥力直達腠理,開啟經脈絡脈之外門,給賊邪以出路,達到治療和緩解症狀的作用。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都有泥灸的記載和論述。“泥灸療法”治療疾病簡單易行,舒適安全,治病疾防未病。

作用機理 泥灸療法是以經絡學說為原理。它結合中醫古溫灸配方,吸取了千年神奇蠟灸療法,採用天然礦物泥的熱輻射技術,與中草藥巧妙結合,促進血液循環,加強代謝作用、增強肌體細胞活力;運用透皮吸收技術,定向的將藥物有效成分由孫脈到十五絡脈、入經脈,層層推進,循經感傳,調整陰陽,激生正氣,作用於相應穴位,修復人體神經系統,打通經絡,使疼痛不再復發。 泥灸療法通過對人體面(病灶周圍)、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濃藥區,在熱力的作用下,滲透到組織深部來調節人體各項功能。它可激勵人體穴位內生物分子的氫鍵,產生受激共振吸收效應,通過神經體液系統調節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達到溫經通絡、祛風散寒、活血化淤、散癭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以治療人體疾病。

治病機理

局部溫熱刺激效應

泥灸療法是一種在人體特定部位通過用泥藥溫敷給予刺激,以達到治病防病的治療方法,溫灸區域皮膚外溫度上升高達50℃~60℃,使皮膚內溫度在局部形成一個熱環境。皮下與肌層內的溫度變化和表皮不同,泥灸刺激不僅涉及淺層,還涉及深層。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瘢痕、浮腫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同時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於代謝產物的排泄;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其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研究發現,“泥灸”具有近紅外輻射作用。人體既是一個紅外輻射源,又是一個良好的紅外吸收體,泥灸的這種近紅外線輻射作用為肌體的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近紅外輻射作用於人體穴位時,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種有利於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產生“受激共振”的基礎上,藉助於機體反饋調節機制,糾正病理狀態下能量、信息代謝的紊亂狀態,調控肌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恢復正常功能的目的。

經絡調節機理

經絡學說是中醫學說的重要內容,也是灸療學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互相協調關係,主要是靠肌體自控調節系統實現的。皮膚起著接收器和效應器的作用,經絡起著傳遞信息和聯絡的作用,頭腦可以綜合分析處理信息和發出指令,起著指揮的作用,這也是生物全息論的研究結果。醫學已證明,即便是一種微小的局部性病變,也會呈現全身肌體失調的一切反應(如皮膚紅腫,可引起發燒、全身不適),因此,經絡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由於泥灸的溫熱刺激,才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迭加的結果,導致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其它作用

泥灸療法的治療作用還可以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因為泥灸施於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的發揮行氣血和調陰陽的整體作用,並且激活皮膚中某些神經末梢酶類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因而對疾病的治療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泥灸療法的治病機理,是通過泥灸熱輻射灼燙過程,產生的熱效應,傳遞到經絡系統,調動人體的免疫功能,作用於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病變部位,形成了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整,在相互協同、相互激發的作用下,產生治療上的倍數效應。

臨床套用

泥灸療法在臨床醫學上的作用非常廣泛,是對損傷的肢體進行物理治療的一種方法。當肢體局部受到了泥灸的熱效應後,局部組織血管擴張,使血流加快,血氧濃度升高,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增多,產生新陳代謝加快等一系列生理變化。從而促進腫脹消退,組織修復,緩解關節痙攣,減輕肢體疼痛,增加組織彈性,軟化瘢痕的良好作用。同時,泥灸在冷卻的過程中,體積縮小,對組織有壓迫作用,可以促進水腫的消退。泥灸中還含有油脂,對皮膚有潤滑作用,使之富有彈性,具有美化皮膚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泥灸在腰椎間盤突出症中的套用:

早期利用泥灸的溫熱作用,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新陳代謝加快,局部的充血、水腫獲得改善,進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病人自覺症狀很快減輕並逐漸消失。

二、泥灸在軟組織損傷中的套用:

軟組織損傷臨床上較常見,慢性損傷,如腰肌勞損、肩周炎等一些肌肉韌帶的慢性損傷更為多見,如治療不及時可導致肌肉萎縮、攣縮、退變和粘連,並可反覆發作。通過泥灸,可使局部肌肉鬆弛,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增加,減輕腫脹,消除疼痛,治癒率可達100%。

三、泥灸在骨折癒合中的套用:

近年來,骨折病人多採用手術療法,如術後早期適當套用泥灸,能加快血液回流,對骨折的癒合有促進作用,縮短骨折的癒合時間。

四、泥灸在疤痕粘連中的套用:

泥灸可促進上皮組織生長,軟化疤痕組織,並恢復皮膚彈性。

五、泥灸在關節炎中的套用:

泥灸通過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進局部滲出的吸收,消除肌痙攣和增加軟組織的伸展性,達到消炎止疼的目的。

適宜人群

一、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

平時雖無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長期勞累或壓力過大而致身體虛弱,精力不足,體力不支,難以勝任繁重工作。

二、患有慢性疾病或久病體虛者

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用藥物進行徹底控制的患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腎炎、貧血、腰腿疼、男性性功能障礙、女性月經不調等。

三、需要進行體質調理的人群

雖然他們暫無不適的困擾,但由於體質偏頗,不屬於平和體質,具有強烈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如能及時進行干預,可以防患於未然。

四、處於康復期的患者

如手術後、出血後、大病重病後、產後身體虛弱等。

總之,泥灸在養生方面套用範圍廣泛,保健效果立竿見影,施灸處感覺溫暖舒服,十分輕鬆,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廣泛運用於養生保健中,是防病保健、益壽延年的絕好保健方法,《扁鵲心書》中提及:“人無治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百餘年壽矣。”

使用方法

1、用微波爐將泥灸加熱3~5分鐘融化備用,2、清潔皮膚,用熱毛巾將皮膚熱敷3分鐘,待人體感覺泥灸溫度宜後,將其攤塗於病灶處、阿是穴(疼痛處),厚度約1~2厘米,蓋上專用薄膜,40~50分鐘後,取下泥灸即可!

3、泥灸後,泥灸專用貼,貼於患處,3小時後揭掉膏藥(讓皮膚休息8小時以上,可繼續使用)

注意事項

1、使用過程中謹防燙傷。2、局部皮膚破損或急性膿性炎症禁用;有出血傾向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使用本產品出現不適或過敏應停止使用。

3、灸後如有句部發紅,發紫或發黑,此乃泥灸所拔之“瘀毒”溢於肌膚而致,不久即可消退,請勿驚慌。

4、微波加熱時,請打開盒蓋。

泥灸的禁忌症或慎用範圍

(1)高熱、化膿、厭氧菌感染、惡性腫瘤、結核、腦動脈硬化、心腎功能衰竭、出血性疾病、皮膚病、周圍循環障礙、嚴重水腫部位、經深部放射性治療的患者及1 歲以下嬰兒禁用蠟療。

(2)皮膚感覺障礙、感染及開放傷口處慎用蠟療。如需灸療,皮膚感覺障礙得適當降低蠟溫,避免燙傷;對於開放性傷口,應注意對創面、直接泥灸及其他材料、用具的消毒,嚴格無菌操作,治療後接觸創面的應棄去,不宜反覆使用。

(3)如治療部位皮膚近期套用過擦劑,可能提高皮膚敏感性,應囑病人在灸療後使用。

對受外傷患者進行治療時注意事項

(1)泥灸具有較強而持久的熱作用,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緊貼皮膚,起到營養、潤滑作用,感到舒適。

(2)系統指導加深患者對創傷的認識,出現問題及時反饋,敢於鍛鍊。

(3)面對面的指導,與其交談並且暗示、鼓勵患者,能夠堅持鍛鍊。

(4)利用生活技巧鍛鍊,使患者易於掌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