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王國

波西米亞王國

波西米亞王國是今天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地區以外的地方,捷克共和國西部波西米亞地區的東西南北中捷克都屬古波西米亞王國。

簡介

波西米亞王國是中歐的一個國家,國土大部分位於今天的捷克共和國中。王國在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解散之前一直是其一部分,之後成為奧地利帝國,1867年又成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一戰中這箇中歐列強戰敗後,王國和帝國都不復存在,波西米亞成為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一部分。

王室紋章王室紋章

儘管在11和12世紀中也有一些波西米亞統治者使用國王的頭銜,但王國是在1198年由奧托卡爾一世正式建立的,他的頭銜得到了被選為羅馬人國王的士瓦本的菲利普的承認以報答其支持他與對立的皇帝奧托四世。1204年,奧托卡爾國王的地位得等到奧托四世和教皇英諾森三世的承認,1212年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頒布的《西西里金璽詔書》明確確認了此事,正式將波西米亞公國升為波西米亞王國。王國在1526年併入哈布斯堡王朝,最終隨著奧匈帝國在1918年覆滅而滅亡,最後一位國王,奧地利的查理一世隨之退位。之後在布拉格召開的國民議會廢黜了哈布斯堡王朝,宣布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建立。
波西米亞地區和克萊德斯科伯國是波西米亞王國的主體,1348年後,查理四世建立了波西米亞國王屬地,還包括以下地區:
摩拉維亞邊區,955年列奇費爾德戰役後被波西米亞統治者普熱梅希爾和斯拉夫尼克占有,999年割讓給波蘭王國,1019/29年又被布萊提斯勞斯一世公爵重新征服(日期不明);
盧薩蒂亞,在1319年(包岑地區)和1329年被約翰國王併入,下盧薩蒂亞(前盧薩蒂亞邊區)在1367年由約翰的兒子查理四世從布蘭登堡藩侯奧托五世手中得到。哈布斯堡的斐迪南二世在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中將盧薩蒂亞割讓給薩克森選侯國。
西里西亞公國,在1335年揚·魯西姆布盧斯基和波蘭國王卡西米爾三世簽署的《特倫斯辛條約》中獲得。瑪利亞·特雷莎女王在1742年在《布雷斯勞條約》中將除奧屬西里西亞外的西里西亞割讓給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克二世。
有時也包括:
1251年得到奧地利公國,1261年得到斯蒂利亞公國,1266年得到埃格蘭,1269年得到卡林西亞公國,卡尼奧拉邊區和溫迪克邊區,1272年得到弗瑞裡邊區,這些都是國王奧托卡爾二世?普熱梅希爾爭得的,但在1278年的馬克菲爾德戰役中全都隔給了德意志國王魯道夫一世。1291至1305年間,文西斯勞斯二世收復埃格蘭;皇帝路易四世在1322年(當時還是羅馬人的國王)明確將此地封給波西米亞,最終此地也被波西米亞聯合統治了。
蘇爾茨巴赫附近的上帕拉廷北部(新波西米亞)在1355年由查理四世取得。查理的兒子文西斯勞斯在1400年將上帕拉廷割讓給德意志國王魯伯特統治的帕拉廷選侯國。
普熱梅希爾王朝末期和之後的盧森堡王朝統治期間,波西米亞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國王文西斯勞斯二世在1300年加冕為波蘭國王,他的兒子文西斯勞斯三世一年後又成為匈牙利國王。儘管文西斯勞斯三世在1306年被刺殺後他們失去了這兩頂王冠,波西米亞的崛起仍在繼續,1346年時,波西米亞王國的繼承人,盧森堡的查理被選為羅馬人的國王,1355年又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56年的《金璽詔書》和之後取得的布蘭登堡選侯國領地使波西米亞王國在選帝上有了兩票。查理將布拉格定為帝國首都,他的兒子西格斯蒙德在1385年通過與匈牙利攝政女王瑪麗結婚再次取得了這個王國。他的繼承人——哈布斯堡家族的“遺腹子”拉斯洛,波迪布萊德的喬治和亞蓋沃王朝的統治者——加強了波西米亞作為
費迪南一世費迪南一世
?帝國中獨立國家的地位。結果國王瓦迪斯拉夫·亞蓋沃被選侯們剝奪了1486年選出哈布斯堡的馬克西米連一世為皇帝的選舉。1490年,瓦迪斯瓦夫繼承了馬加什·科韋努斯的匈牙利王位,兩國被聯合統治之後,他與帝國的關係進一步惡化。由於不被認為屬於帝國,在1500年的帝國改革中,波西米亞國王領地沒有成為帝國大區。
國王路易二世·亞蓋沃在1526年的摩哈赤戰役中早逝,於是波西米亞王國被他的姐夫奧地利大公,哈布斯堡的斐迪南一世,他是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在1558年又繼承了帝位。之後違背當地新教貴族意願將王國併入哈布斯堡帝國的行為觸發了1618年的布拉格視窗事件和三十年戰爭。他們在1620年的白山戰役中戰敗,波西米亞的自治運動就此終結。帝國在1806年解散,波西米亞王國此後被併入奧地利帝國。在1867年的奧匈協定中,這個省份成為奧地利的一部分。
現在包括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和捷屬西里西亞的捷克共和國仍然使用波西米亞王國的一些標誌:國會上的雙尾獅,國旗上的紅白條紋,當初的王室城堡也就是今天的總統辦公室。

中世紀

中世紀早期

在鄰國大摩拉維亞的影響下,居住在今天波西米亞中部的捷克部落在9世紀80年代逐漸在普熱梅希爾家族的波日沃伊周圍結合為統一國家,他在874年由大摩拉維亞主教梅都迪烏斯施洗禮。在八十年代,他移駐布拉格,開始征服伏爾塔瓦河谷地。剛出現的波西米亞國家(經常被誤稱為波西米亞王國)在888/890年被大摩拉維亞征服。895年,波西米亞國家成為東法蘭克國王卡林西亞的阿努爾夫的附庸。普熱梅希爾家族——被稱為“捷克人”的一個波西米亞部落的成員,“捷克”這個詞就是由此而來——在995年統一了周邊的捷克部落,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此時波西米亞國家才正式建立。
由於被匈牙利阻斷了與拜占庭帝國的聯繫,波西米亞國家一直處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陰影下。950年,強大的薩克森王朝皇帝奧托一世對波西米亞發動了一次遠征,要求納貢;波西米亞國家因此成為帝國的封地,其國王也成為日後七選侯之一。德意志皇帝也繼續通過派遣天主教傳教士來擴展在捷克地區的影響力。 在博萊斯瓦夫二世統治期間(967-999)中的973年,布拉格主教區建立,從屬於德意志的美因茲大主教區,這是一件大事。同時普熱梅希爾家族也利用與德意志的聯盟與叛亂的地方貴族對抗,鞏固自身統治,一直努力維持在帝國內部的自治地位。
在與波蘭和匈牙利的一番鬥爭後,波西米亞王國在11世紀初奪得摩拉維亞。但是摩拉維亞仍是獨立的邊區,一般由波西米亞國王的幼子統治。由於複雜的王朝內部關係,摩拉維亞與波西米亞王國的聯繫在11至16世紀期間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在這些時候,摩拉維亞就會直屬於帝國。儘管摩拉維亞的命運一直與波西米亞連在一起,總體而言,它很少參與波西米亞的民間和宗教鬥爭。捷克歷史的主線是在波西米亞展開的。

13世紀:成長

13世紀是普熱梅希爾王朝最具活力的世紀。德意志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對地中海事務的全力關注和1254至1273年間被稱為“大空位時期”的激烈鬥爭都削弱了帝國在中歐的權威,這就為普熱梅希爾趁虛而入創造了機會。同時,蒙古入侵(1220-1242)也將波西米亞王國東方鄰居,匈牙利和波蘭的注意力緊緊吸住。1212年,自1198年已擁有“國王”頭銜的普熱梅希爾·奧托卡爾一世(1198-1230)援引《西西里金璽詔書》(一份正式詔書

文西斯勞斯二世文西斯勞斯二世
?),宣布自己和後裔都享有國王頭銜。皇帝批准每一個波西米亞統治者和任命布拉格主教的特權也被撤消了。他的繼承人,普熱梅希爾·奧托卡爾二世(1253-1278)迎娶了德意志公主,巴本堡的瑪格麗特,成為奧地利公爵,獲得了上下奧地利和斯蒂利亞一部分。他又征服了斯蒂利亞餘部,卡林西亞大部和卡尼奧拉的一部分。但是1273年起,哈布斯堡皇帝魯道夫開始重申帝國的權威。普熱梅希爾·奧托卡爾在1276年失去了所有在德意志的領地,1278年他還在與魯道夫的戰鬥中戰死。
13世紀也是大批德意志人遷入的時代,普熱梅希爾王朝的國王們經常鼓勵移民以削弱捷克貴族的影響力。德意志人居住在波西米亞邊境地區的城鎮和礦區,有時也在捷克內地就愛那裡了德意志人聚居地。斯特里布洛,庫特納霍拉,內梅克布羅德和伊赫拉瓦都是重要的德意志人聚居地。他們帶來了自己的法典——條頓法——這構成了日後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商法的基礎。德意志人和捷克貴族的通婚也很快變得普遍起來。
國王文西斯勞斯(瓦克拉維)二世成功獲得波蘭王位,又為兒子取得匈牙利王位。

黃金時代:14世紀

14世紀(尤其是查理四世統治的1342至1378年間)被認為是捷克歷史的黃金時代。
1306年,普熱梅希爾王朝絕嗣,在一系列王朝戰爭後,盧森堡家族的約翰被選為波西米亞國王。他的兒子,第二位盧森堡王朝君主查理四世在法國宮廷中長大,抱有普世主義態度。他既加強了王國的力量,也提高了其聲望。1344年查理將布拉格主教區升格為大主教區,使其脫離美因茨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統轄。布拉格大主教得到了為捷克國王加冕的權利。查理抑制了捷克貴族的勢力,改良了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的省務管理,還將布蘭登堡(到1415年),盧薩蒂亞(到1635年)和西里西亞(到1742年)納入捷克王國統治之下。1355年,查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56年,他頒布《金璽詔書》確認並完善了皇帝選舉的過程,捷克國王成為七選侯之一。波西米亞王國不再是皇帝的封地。查理還使布拉格成為帝國都城。他實施了一大批建築計畫,其中就包括在舊城區東南部建立新城。王室城堡也得到重建。1348年布拉格查理大學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查理的目的是使布拉格成為國際教育中心,大學也被分為捷克,波蘭,薩克森和巴伐利亞幾個部分,每部分都有一票的決定權。但是查理大學日後將成為激進的捷克民族主義的中心。查理在1378年去世,他的兒子文西斯勞斯四世即位。

15世紀:胡斯運動

胡斯運動(1402至1485年)是一場宗教和民族雙重性質的運動。作為宗教改革運動,它代表著對教廷權威的挑戰和對國家在宗教事務決定權的要求。作為捷克民族運動,它包含著反帝國和反德意志的含義,因此也被認為是捷克與德意志長期鬥爭的一部分。胡斯運動也被許多捷克人視為基督教世界新教改革運動的一部分。
胡斯主義是在文西斯勞斯四世統治期間(1378至1419年)興起的,那是教廷分裂的時代,隨之帝國也長期處於無政府狀態,此時查理大學的論戰就醞釀著這場運動。1403年揚·胡斯成為大學校長。作為一個改革派傳道者,胡斯支持英格蘭約翰·威克里夫反教廷反教階的學說,經常稱之為“改革的啟明星”。隨著胡斯逐漸知名,胡斯主義以其棄絕財富,腐化和天主教會層級制度傾向聞名。它鼓吹威克里夫對神職人員純潔守貧的學說,還堅持平信徒也應同時享用聖餐和聖酒(天主教會則將聖酒只留給神職人員)。胡斯較為溫和的追隨者,聖杯派取名於拉丁詞sub utraque specie,意為“每種都領有”。一個較為激進的派別很快誕生了——塔波爾派塔波爾派取名自他們在波西米亞南方的要塞塔波爾,他們拒絕教會的學說,把《聖經》作為所有信仰問題的唯一權威。
胡斯赴任後不久,德意志的神學教授就要求譴責威克里夫的著作。胡斯提出抗議並得到大學中捷克人的支持。由於捷克人在決定政策中只有一票,而德意志則有三票,他們在選舉中失敗了,正統學說的地位得到維護。之後捷克人一直要求修改大學章程,提出應給本地教工,也就是捷克人,更多的代表權。波西米亞國王文西斯勞斯的優柔寡斷更加劇了這場爭論。他最初支持任命德意志人充任各種管理職務,這激起了捷克貴族的民族情緒,將他們推到了胡斯一邊。德意志教工得到了布拉格大主教日比涅克和德意志神職人員的支持。出於政治原因,文西斯勞斯轉而支持胡斯,並與改革者結盟。1409年1月18日,文西斯勞斯簽署《庫特納霍拉法令》(它成為歐洲一些重要大學的樣本),捷克人將有三票投票權,而外國人只有一票。結果成百上千的德意志教工學生離開,他們又建立了萊比錫大學

胡斯戰爭中的波西米亞胡斯戰爭中的波西米亞
?但是胡斯只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他在布道中反對兜售贖罪券,因此失去了可以得到銷售額一部分的國王的支持。1412年胡斯和他的追隨者被大學開除,並被驅逐出布拉格。在兩年間,改革者在整個波西米亞巡迴布道。1414年胡斯被召到康斯坦茨公會議為自己辯護。他在會上被譴責為異端,在1415年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胡斯的死激起了長達幾十年的宗教戰爭,胡斯戰爭。儘管得到匈牙利和德意志軍隊的支持,親教皇的匈牙利國王西格斯蒙德——他在1419年文西斯勞斯死後繼承波西米亞王位——多次試圖奪取對王國的控制權,但都失敗了。在一名捷克自耕農揚·日什卡的領導下,塔波爾派進入首都。宗教鬥爭席捲全國,在德意志人占主導的城鎮中尤其激烈。捷克市民和天主教的德意志人分為兩派;許多人死於屠殺,大多數德意志倖存者都逃往或被流放到神聖羅馬帝國去了。戰爭改變了波西米亞的面貌,影響直至今天,如果不是因為戰亂的話,這裡本應該有多得多的德意志人。西格斯蒙德在波西米亞天主教徒的支持下領導或煽動了多次十字軍征伐。胡斯戰爭就沿著這樣的模式進行:十字軍征伐一發動,溫和和激進的胡斯派就團結起來擊退進攻。一旦威脅消失,胡斯派軍隊又會轉向蹂躪天主教同情者的土地。儘管很多歷史學家將胡斯派刻畫為宗教狂熱分子,不應該忘記的是,他們是在與不承認胡斯派存在權利的國王和教皇鬥爭,保衛自己的土地。在日什卡的領導下,他的軍隊占據了很多城堡,修道院和村莊,驅逐天主教神職人員,沒收教會土地。
在與西格斯蒙德的戰爭中,塔波爾派軍隊還進入了今天的斯洛伐克。宗教戰爭中的捷克避難者來到這裡定居,1438至1453年間,一個捷克貴族布蘭迪的揚·傑斯卡控制了從茲沃倫中部到科希策的斯洛伐克南部大部。胡斯派的學說和捷克語《聖經》由此在斯洛伐克人之間傳播開來,為日後捷克與斯洛伐克的聯繫打下了基礎。
胡斯雕像胡斯雕像
?1437年西格斯蒙德去世後,波西米亞議會選舉奧地利公爵阿爾伯特為繼承人。但是阿爾伯特也死了,於是他的兒子“遺腹子”拉斯洛——他在父親死後才出生,由是得名——成為國王。在拉斯洛年幼時,波西米亞由聖杯派貴族組成的攝政會議統治。捷克人的內部分歧時攝政會議的首要挑戰。一部分捷克貴族堅持天主教信仰,忠於教皇。1433年,一名聖杯派代表出席巴塞爾公會議,可能是要與天主教會和解。公會議的《巴塞爾宗教協定》接受了胡斯派在《布拉格宗教改革四章》中表達的基本原則:平信徒餅酒同領;自由傳播《福音書》;沒收教會土地和懲罰公共事務中的罪人。但是教皇拒接接受此協定,捷克天主教徒與聖杯派的和解也就無從實現了。
後來成為波西米亞“國民國王”的伯德布萊迪的喬治成為聖杯派的領袖。喬治任命聖杯派教徒洛基肯的約翰韋布拉格大主教,並成功將更激進的塔波爾派納入捷克改革教會。天主教派被驅逐出布拉格。拉斯洛在1457年死於瘟疫,1458年波西米亞國會選伯德布萊迪的喬治為國王。但是教皇拒絕承認這次選舉。捷克的天主教貴族組成了澤勒納霍拉聯盟,在喬治1471年去世之前一直在挑戰其權威。

1471-1526:亞蓋沃王朝

胡斯派國王去世後,波西米亞國會選舉波蘭親王拉斯洛·亞蓋沃為國王。1490年瓦迪斯瓦夫成為匈牙利國王,波蘭的亞蓋沃王朝於是通知統治著波西米亞和匈牙利。亞蓋沃國王是波西米亞的遙領國王,他們對王國的影響很小,政府實權於是落到地方貴族手中。捷克天主教徒在1485年接受《巴塞爾宗教協定》,與聖杯派和解。
1526年,瓦迪斯瓦夫的兒子,路易國王在莫哈赤戰役大敗於奧斯曼軍隊,不久就去世了。結果土耳其人征服了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剩下的部分(主要是斯洛伐克)由於路易國王的聯姻協定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波西米亞國會選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大公繼任波西米亞國王。哈布斯堡家族對波西米亞和斯洛伐克將近四百年的統治就此開始。

哈布斯堡統治與三十年戰爭

儘管波西米亞王國和摩拉維亞邊區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它們走上的是不同的發展道路。摩拉維亞人承認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統治權,於是沒有發生當地議會與哈布斯堡君主的激烈衝突。波西米亞王國歷史悠久的議會則一直準備著保衛他們認為是自己的權利和自由。哈布斯堡家族推行中央集權政策,激發了衝突,而民族和宗教問題又進一步使之複雜化。

最初的衝突:16世紀

哈布斯堡的統治帶來了波西米亞議會與之兩個世紀的衝突。在鬥爭中,捷克人損失了一大部分地方貴族,特殊的宗教形式,甚至捷克語的廣泛傳播也被阻礙。哈布斯堡的中央集權政策自第一位統治者,斐迪南國王(1526-1564)就開始了。他消除波西米亞議會影響的努力遭到頑強抵抗。但是波西米亞議會自身也是分裂的,首要原因就是宗教分野。在幾次靈活的政治活動之後,斐迪南建立了哈布斯堡在波西米亞的世襲繼承權。議會無權建立選舉原則,甚至無權確認國王,這使他們的地位大大降低。
波西米亞的衝突被宗教改革和之後東歐的宗教戰爭進一步複雜化。捷克改革教會(胡斯教會)的信徒反對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後者得到捷克和德意志天主教徒的支持。1517年的路德改革為這場鬥爭引入了一個新的因素:波西米亞大量德意志市民接受了《改革信綱》(路德宗

布拉格城堡布拉格城堡
?和加爾文宗都接受);胡斯派分裂了,其中一個派別選擇與德意志新教徒合作。1537年,斐迪南向捷克人作出讓步,承認《巴塞爾宗教協定》,接受了溫和的聖杯派。但是這次和解為時甚短。
1546年,德意志新教徒團結在施馬爾卡爾登聯盟下發動了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戰爭。斐迪南想要支持哥哥,而胡斯派和親新教的捷克貴族則同情德意志新教諸侯。斐迪南與波西米亞議會的武裝衝突在1547年爆發了。但是波西米亞人並不團結;斐迪南取得了勝利,隨後捷克叛亂者就遭到了報復。捷克聖杯派貴族的產地被沒收,其特權也被廢除。四名叛亂者(兩名小貴族和兩名市民)在王室宮殿前的廣場上被處決。胡斯派的一個在叛亂中表現積極的派別,捷克兄弟會的成員此時遭到嚴厲鎮壓。他們的領袖約翰·奧古斯塔主教被判處16年監禁。已經成為皇帝的斐迪南(1556-1564)在布拉格建立耶穌會學院,將耶穌會傳教士引入波西米亞,試圖以此擴展天主教在波西米亞的影響。

白山戰役

哈布斯堡與捷克之間和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不和在17世紀初期爆發為一場公開衝突。當時捷克人利用兩個帝位競爭者的鬥爭,在1609年援引魯道夫一世皇帝(1576-1612)允諾對捷克新教教會實行寬容政策的詔書,成功的將查理大學的控制權給予捷克國會,還得到了其他一些讓步。魯道夫的繼承人,馬提亞斯(1612-1617)是一名狂熱天主教徒,迅速轉而反對議會。對魯道夫詔書中對王室和教會領地條款的違背和馬提亞斯對狂熱天主教顧問的依賴都進一步加劇了緊張局勢。1618年,兩名天主教帝國顧問被扔出布拉格城堡的窗戶,成為波西米亞議會公開放抗哈布斯堡的信號。波西米亞議會決定徵召一支軍隊,驅逐耶穌會,並使波西米亞王位繼承實行選舉制。他們選出一位加爾文宗教徒,帕拉廷選侯弗雷德里克為波西米亞國王。波西米亞軍隊現在正與帝國軍隊對陣。1620年11月8日,捷克議會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大敗。

戰敗的後果:1620-1648

捷克人在白山戰役戰敗後帝國採取的措施有效地確保了哈布斯堡的權威和天主教會的主導地位。許多捷克貴族被處決;其他人被迫離開王國。白山戰役後,大約有五分之六的捷克貴族不久後就被流放,他們的領地都被沒收了。大批捷克和德意志新教市民逃離。1622年,查理大學與耶穌會學院合併,波西米亞的整個教育體系都被耶穌會控制。1624年所有非天主教牧師都被一道國王法令驅逐了。
《修正土地法令》(1627)為哈布斯堡專制政府建立了法律基礎。所有捷克土地都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領地。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議會的立法職能都被取消了;之後所有立法都由國王敕令進行,議會只有名義上的批准權。王國的最高長官由當地貴族選任,嚴格從屬於國王。這樣波西米亞王國獨特的自治權幾乎喪失殆盡。哈布斯堡的統治還得到大批從南德意志遷入波西米亞的天主教徒的支持。德意志人得到了大部分被沒收的捷克地主的土地,他們成為波西米亞的新貴族階層。剩下的捷克天主教貴族逐漸放棄了捷克民族主義,成為帝國體

白山戰役白山戰役
?系的忠實僕從。德意志的天主教徒移民還接管了商業和工業。
捷克戰敗後,宗教戰爭仍在繼續。德意志新教諸侯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進行的三十年戰爭中,外國勢力不斷介入,戰事早已擴展到德意志之外。捷克人為各方都效力過:大多數叛亂的捷克將軍加入新教軍隊;而華倫斯坦的阿爾布雷希特是幫助帝國中最傑出的捷克人。波西米亞自始至終都是戰場。貝瑟倫·嘉伯親王的匈牙利軍隊在土耳其僱傭軍的支援下與皇帝作戰,周期性的劫掠斯洛伐克和摩拉維亞。新教的德意志軍隊和後來的丹麥,瑞典軍隊也蹂躪捷克的省份。許多城市,村莊和城堡都被摧毀。盧薩蒂亞在1635年併入薩克森。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確認波西米亞併入首都位於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帝國。波西米亞王國實際上失去了獨立地位。
捷克人將接下來的1620/48至18世紀末成為“黑暗時代”。在這百年間,捷克遭到外國軍隊蹂躪,被德意志化,經濟和政治也十分衰弱。波西米亞議會於哈布斯堡專制權力的鬥爭導致波西米亞議會完全從屬於哈布斯堡的利益。白山戰役之後,捷克失去了自己的本土貴族階層,改革教義和生機勃勃的捷克新教文化。隨著外國人,主要是德意志人,的湧入,德語在政府和社交場合的地位日漸提高。波西米亞王國現在無非是哈布斯堡帝國的一個省份罷了。

中央集權與民族復興

哈布斯堡的團結

1683年,利奧波德一世(1656-1705)擊敗土耳其人,為匈牙利王國收復故土鋪平了道路。約瑟夫一世短暫的統治(1705-1711)之後是查理六世(1711-1740)。1720至1725年之間,查理簽署了一系列條約,確認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各塊領地接受在哈布斯堡統治下的統一,並承認哈布斯堡家族包括女性支系的世襲繼承權。

開明專制:1740-1815

瑪利亞·特雷莎(1740-1780)和她的兒子約瑟夫二世(1780-1790)——他在1765年之後成為皇帝和共治者——在位期間實行開明專制。在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下,瑪利亞-特雷莎和約瑟夫致力於對波西米亞王國進行理性而有效的管理。因此他們反對地方特權和議會的權力,推崇通過中央集權的帝國官僚政府進行統治。同時他們還推行改革,取消了反宗教改革的壓迫措施,允許世俗的社會進步運動。
瑪利亞·特雷莎繼承哈布斯堡的領地遭到日益強大的霍亨佐倫家族領土野心的挑戰。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克二世聯合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在1741年入侵波西米亞王國。巴伐利亞公爵查理·阿爾伯特被捷克貴族擁立為王。儘管瑪利亞·特雷莎收復了波西米亞王國大部,1743年在布拉格加冕為女王,除特申,奧帕瓦克爾諾夫外的工業發達的西里西亞全都割讓給了普魯士

瑪利亞·特蕾莎瑪利亞·特蕾莎
?為了使行政管理更合理,瑪利亞?特雷莎推行中央集權和官僚化的政策。波西米亞剩餘的部分被直接併入奧地利諸省。王國獨立的樞密院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奧地利-波西米亞聯合樞密院。捷克議會的最後一點政治權力也被剝奪了,其職能由女王任命的帝國民事官員履行。捷克和奧地利的諸省被細分為若干行政區。德語成為官方語言。
1770-1771年的打饑荒導致國內十分之一的人死亡。
瑪利亞·特雷莎和約瑟夫二世推行的進一步改革反映了一些啟蒙運動的原則,比如廢除封建的社會結構,削減天主教會的權力等。瑪利亞·特雷莎在教育上推行國家主導的德意志化政策,消除了耶穌會的影響,將教育重點從神學轉向科學。農奴制在瑪利亞·特雷莎時期得到改良——強制勞動減少了,農奴們也可以不經領主同意就結婚或變更住所——而到約瑟夫二世時期就直接被廢除了。1781年,約瑟夫的《寬容敕令》將信仰自由擴展到路德宗和加爾文宗教徒上。
瑪利亞·特雷莎和約瑟夫二世的開明專制在近代捷克國家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中也充滿了矛盾。一方面,中央集權政策掃除了波西米亞王國獨立的最後一點痕跡,還使得帝國行政與貴族德意志化。另一方面,通過廢除反宗教改革最惡劣的措施和推行社會,教育改革,他們為經濟進步和社會動員的可能性打下了基礎。這對波西米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許多貴族將土地租出去,將利潤投到工業企業中,如紡織,煤炭和玻璃加工業等。現在可以自由離開土地的捷克農民遷往城市和加工業中心。之前主要居住著德意志人的城市中,捷克元素越來越多。捷克農民的兒子可以上學;一些人還上了大學,一個新的捷克知識精英階層出現了。同時,波西米亞人口幾乎翻了兩番,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摩拉維亞。
但是在貴族的壓力下,約瑟夫的繼任者,利奧波德二世(1790-1792)撤銷了很多約瑟夫的敕令,還恢復了一些封建特權(農奴制直到1848年才徹底廢除)。弗朗西斯二世統治期間(1792-1835),貴族和教會反動力量集聚起了力量。與革命法國的戰爭和之後的拿破崙戰爭使反動運動暫時受阻。1804年,弗朗西斯二世將奧地利(奧地利,波西米亞王國,匈牙利,加利西亞和義大利一部分)整個納入帝國,而兩年後神聖羅馬帝國也被正式解散了。奧地利帝國誕生,在新建立的德意志邦聯中將起到領導地位。1815年拿破崙被徹底擊敗後,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親王設計的反動政策將主導整個歐洲事務。
開明專制摧毀了波西米亞王國僅存的痕跡。波西米亞本土機關的解散和德語的主導地位似乎威脅到了捷克民族的生存。但是開明專制也為捷克人民提供了新的教育和經濟機會。開明君主無意間為捷克民族復興埋下了伏筆。

民族復興

. 十九世紀上半葉是中歐民族覺醒的時代。德意志民族主義——被與法國革命軍的對抗點燃——和拿破崙的擴張都激發了作為被統治者的斯拉夫人的民族復興情懷。以共同語言和文化定義的“民族”概念引發了人們的觀念覺醒,為日後為爭取政治自治的鬥爭打下了基礎。
在貴族大部分是德意志人或被德意志化的波西米亞,捷克民族復興運動的領袖就是新的知識分子,大多數出身農家。只有一小部分貴族為復興運動提供了支持。
民族運動的最初陣地是在語言學上。學者試圖將本土語言記錄下來並使之系統化。1791年查理-斐迪南大學建立了捷克語言與文學教席。但是捷克語言是只被農民使用的地方性語言。使捷克語文學化並將捷克語學習引入學校的任務是由約瑟夫·杜布洛斯基和約瑟夫·約曼完成的。在他們的努力下,捷克語文學日益繁榮,捷克閱讀人數也日漸增加。早期捷克語文學的傑出人物包括:詩人揚·卡羅爾(斯洛伐克人),弗朗提塞克·賽拉克維斯基,卡雷爾·雅羅米爾·艾爾班和卡雷爾·海爾奈克·曼查;劇作家瓦科拉夫·克里門特·克里希佩拉和約瑟夫·卡亞坦;記者布勞納和卡雷·哈維利希克·布羅斯基。
捷克復興運動在捷克學術界的中心,波西米亞王國博物館建立(1818)後有了組織基礎。1827年博物館開始出版日報,成為第一份長期宣傳捷克民族主義的刊物。1830年博物館吸收了一個致力於出版學術和大眾圖書的捷克知識分子協會。博物館中包括愛國學者和貴族,他們努力建立與其他斯拉夫人的聯繫,使布拉格成為斯拉夫人的學術和文化之都。

布拉格國家博物館(原波西米亞王國博物館)布拉格國家博物館(原波西米亞王國博物館)
?捷克復興運動的主要旗手是弗朗提塞克·帕拉基。作為被胡斯派傳統的民族精神吸引的摩拉維亞新教徒後裔,帕拉基成為捷克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不朽著作,五卷本的《捷克民族史》關注的主要是捷克民族為政治自由做的鬥爭,它是現代捷克人生命和思想的一大支柱。自詡為偉大教育家和捷克兄弟會領袖,揚·阿莫斯·科曼斯基(夸美紐斯)的後裔和繼承人的帕拉基在1848年革命中成為捷克民族的政治領袖。跟隨科曼斯基的道路,帕拉基發展出了一套以文化復興為基礎的政治陣地。

1848年革命

法國的1848年革命醞釀著一系列反對專制政府的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運動。革命遍及整個奧地利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1835-1848)許諾以憲法和國會為基礎重組帝國。
在波西米亞王國,一個包括德意志人和捷克人的國民委員會建立了。但是波西米亞的德意志人傾向於建立一個包括各個德語區的大德意志國家。波西米亞德意志人很快就退出了委員會,預示著之後歷史中的德捷衝突。帕拉基提議將奧地利-斯拉夫主義定為捷克民族主義的信條。他鼓吹保留奧地利帝國作為反抗德意志和俄國擴張的緩衝區。他還提議將帝國按照民族聯邦花,將波西米亞的德意志區與奧地利合併,而捷克與斯洛伐克另成一體。帕拉基還建議帝國內加起來占多數的各民族斯拉夫人應該組建一個政治實體以維護共同利益。1848年6月,捷克人召開了第一次斯拉夫大會,討論奧地利帝國的斯拉夫人,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魯塞尼亞人(烏克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政治地位改善的可能性。
捷克民族復興運動在此之前已經由一些知識分子小團體發動了。最初民族運動限於討論語言,藝術和文化。但1848年革命期間,捷克人做出了大膽的政治要求。革命還顯示出反對哈布斯堡專制統治的德意志自由主義者也是反對捷克民族熱情的。很明顯的是,捷克民族運動必須同時與哈布斯堡專制統治和敵意日增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對抗。

革命後的妥協(1848-1867)

1848年革命後,弗朗茨·約瑟夫試圖維護專制君主制,將所有民族控制在自己手中。但是哈布斯堡王朝經歷了一系列失敗。1859年,他們在索爾法里諾戰役失敗後被趕出義大利,1866年,他們在普奧戰爭中戰敗,被驅逐出德意志邦聯。為了增強自身地位,弗朗茨·約瑟夫願意改善與匈牙利人的關係。最初似乎他也要對波西米亞做出一些讓步,但最終皇帝還是在1867年只與匈牙利貴族達成妥協。

奧匈帝國中的波西米亞

1867年的奧匈妥協方案建立了二元君主國奧匈帝國。帝國的兩部分有共同的統治者,實行共同的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公共財政。此外,奧地利和匈牙利實際上成為互相獨立的國家,有各自的議會,政府,行政和司法機關。
儘管經歷了多次危機,二元體制還是一直存在到1918年。這就使得匈牙利人和德意志人分別在匈牙利和奧地利部分占據主導地位。儘管帝國的兩部分都有議會,在奧地利推行一系列公民權改革——在1907年實行男性公民普選時達到最高點——之後,捷克人才得以在奧地利的政治生活中日益活躍起來。在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間,政府中有一批非德意志部長,甚至還有一位波蘭首相,但是在帝國終結之前,奧地利的德意志人一直主導著最高層的政治權力。在地方,各民族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地方政府改革之後控制了省和區一級的相當權力。帝國既無力,也不願解決民族問題,在逐步升級的國際危機面前,其議會體制便日漸衰弱。
在奧地利,德意志自由主義者在1867至1879年間把持著議會大權。他們決心維護帝國奧地利部分中德意志人的主導地位。捷克領袖,後來被稱為“舊捷克人”,傾向於與保守和德意志化的波西米亞貴族結盟,鼓吹復興傳統的波西米亞自治。他們本質上是想以與匈牙利類似的憲政改革方式復辟波西米亞王國(包括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1871年,舊捷克人似乎就要成功了,因為政府同意了將恢復波西米亞王國歷史權利的《基本法》。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德意志和匈牙利自由主義者的暴力抗議,於是《基本法》從未實施過。
針對帝國中斯拉夫人數的增長,德意志自由主義者反對奧地利隊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占領。外交政策被拒絕的皇帝乾脆解散了自由派政府,轉而讓愛德華·塔夫伯爵組成保守的“鐵環內閣”(1879-1883)。塔夫政府比自由派更多的考慮斯拉夫人,因此得到了舊捷克人的支持。捷克人與塔夫的合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880年頒布的語言法令使捷克語在波西米亞政府內部和法律界與德語地位平等。1882年布拉格的查理-斐迪南大學被分為兩個部分:捷克部分和德意志部分。但是這些讓步似乎並未讓崛起的捷克工商資產階級滿足。捷克人和德意志人為了控制行政和教育機關爆發了激烈衝突。儘管一部分舊捷克人試圖在1890年達成波德妥協,他們還是被更年輕也更激進的新知識界取代了。第二年,舊捷克人大敗於新捷克人,嘗試妥協的年代結束了。

托馬斯·馬薩里克托馬斯·馬薩里克
?在波西米亞,捷克人與德意志人的關係日漸惡化,而摩拉維亞相對而言還比較平靜。儘管摩拉維亞的獨立行政地位在18世紀就被廢除了,1849年它又復辟了。與波西米亞不同,1905年時,占多數的捷克人與德意志人之間在卡雷爾·伊曼紐爾·齊洛丁治下達成妥協。德語仍然占據微弱的優勢,但捷克語言和文化的保存已經得到立法保證。這項妥協在1918年哈布斯堡帝國崩潰之前似乎很奏效。
在帝國的最後十年中,捷克人與德意志人的的蓄意阻撓使議會政治歸於無效,政府也頻繁呢更迭。新捷克黨的重要性在於他們改變了捷克政治的方向。鼓吹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政黨觸電了。1900年,大學教授和前新捷克黨代表,日後將成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總統的托馬斯·馬薩里克組建了捷克進步黨。捷克進步黨的基本目標是追求人民主權下的民族自治,支持議會政治,鼓吹普選權並抵制激進主義。
在世紀之交,一些捷克和斯洛伐克領袖開始使用“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概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