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亞

伊朗古代奴隸制王國。帕提亞大致相當於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在波斯帝國和塞琉西王國時期是一個省。公元前3世紀前期,遊牧的達海部落聯盟的帕爾尼部從今錫爾河流域遷徙到帕提亞,與當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47年,帕爾尼部的首領阿薩息斯殺死塞琉西王國的總督,以尼薩(今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為都城,建立阿薩息斯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安息,西方史家稱之為帕提亞。

簡介

伊朗古代奴隸制王國帕提亞大致相當於今伊朗的呼羅珊地區,在波斯帝國和塞琉西王國時期是一個省。公元前3世紀前期,遊牧的達海部落聯盟的帕爾尼部從今錫爾河流域遷徙到帕提亞,與當地居民融合 。公元前247年,帕爾尼部的首領阿薩息斯殺死塞琉西王國的總督,以尼薩(今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為都城,建立阿薩息斯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安息,西方史家稱之為帕提亞。
帕提亞建國後,隨著國土擴張 ,屢次遷都。公元前147年遷都埃克巴坦那(今哈馬丹)。公元前90年遷都泰西封。米特拉達梯一世(前171~前138在位)即位後,首先進攻中亞的巴克特里亞王國,鞏固東境;繼而西進,占領米底及伊朗西北部各省,最後於公元前141年進入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亞。這時帝國西以幼發拉底河為界,與羅馬對峙;東北與康居和大月氏相接;東南占有坎大哈,遠抵印度邊境。帕提亞是橫貫亞洲大陸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經濟上因過境貿易而得到好處。為此帕提亞與中國一直保持友好關係。公元前115年,漢朝遣使節至帕提亞,米特拉達梯二世令二萬騎迎於東界。公元87年,帕提亞王遣使來中國獻獅子、苻拔。148年,王子安清(字世高)來中國傳布佛教,譯經多種。
在西面,帕提亞面對滿懷敵意的羅馬,公元前53年,羅馬統帥M.L.克拉蘇·迪弗斯率軍強渡兩國邊界幼發拉底河,結果在卡爾萊大敗,克拉蘇·迪弗斯及其子被殺。此後3個世紀內,帕提亞和羅馬仍時有戰鬥。
公元1世紀初 ,帕提亞進入所謂“反希臘化”時期。在此以前,帕提亞的統治階級追求希臘方式的享受,使用希臘語文,欣賞希臘戲劇,崇尚希臘風習;但被征服地區絕大部分並未被希臘文化所滲透,一直保持古來的伊朗文化傳統。當帕提亞王權衰落,各省總督和部落首領紛紛獨立時(公元1世紀中葉以後有18個小王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成為主流。同時,帕提亞人接受了瑣羅亞斯德教。
帕提亞的最後一個王是阿爾達班五世(213~224在位)。他打退入侵的羅馬人,並攻入羅馬境內,迫使羅馬皇帝以重金乞和。這時法爾斯的薩珊家族已經興起,阿爾達希爾拓境北至伊斯法罕,東至克爾曼。阿爾達班與阿爾達希爾3戰,於224年在伊斯法罕西北之霍爾米茲達乾陣歿, 帕提亞帝國遂亡。
這位騎射手是裝備精良的帕提亞帝國軍人。BC53,帕提亞軍隊在古敘利亞Carrhae戰役中打敗了羅馬軍隊,殺死2萬人,俘虜1萬人。來自中國的記錄間接證實此事。一說:因為在後來中國與帕提亞的戰爭中,中國俘虜過羅馬戰士,他們的部隊原是被帕提亞俘虜後派往東部的。二說:BC36,中國打敗匈奴的一次戰爭中,俘虜了145羅馬士兵,他們可能是被俘羅馬軍人後輩,逃離帕提亞後成為匈奴的僱傭軍。中國來後將他們安置在甘肅一帶。

初期帕提亞帝國

帕提亞人(Parthian)來自何處,如何建國,如何發展等等,限於史料描述有限,目前仍舊眾說紛雲,一團疑點。
根據羅馬時代的地理學者史特拉波(Strabo)的描述,帕提亞人的祖先可能是西徐亞人(Scythian),後來演變成一支被稱為帕尼(Parni) 的遊牧部落,他們從巴克特里亞(Bactria)地方入侵波斯帝國的帕提亞(Parthia)地區,並在當地定居開始自稱為帕提亞人,西元前三世紀時,帕提亞人的領袖阿薩奇斯(Arsaces)趁著塞琉希德王國的巴克特里亞總督叛變,在阿薩克(Assak)城(在今日伊朗與土庫曼共和國邊界附近)宣告獨立。
西元三世紀的史家迪奧(Dio)在所著的《羅馬史 第四十卷 第十四章》中簡單地描述帕提亞人的來源:
「他們就生存於那遠古即有的蠻族中,甚至在波斯帝國治下已經自稱為
帕提亞人;不過那時他們所領有的土地範圍很小,就算在他們的勢力范
圍內,也沒多少統治力。但是隨著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人推翻,亞歷山大
的繼承者們又彼此爭戰造成自身分裂為許多王國,帕提亞人在阿薩奇斯
的領導下首次取得優勢,自他以下,所有帕提亞統治者都以阿薩奇德為
名號。」
綜合史特拉波與迪奧的描述,帕提亞人的祖先可能是一支名叫帕尼的遊牧部落,原本居住在中亞大草原,在波斯亞凱門尼(Achaemenid Dynasty)王朝建立後,移居至今日伊朗與土庫曼交界處至裏海一帶,那裡是波斯帝國帕提亞(Parthia)地區北部。帕尼人在西元前三世紀初左右將勢力拓展到整個帕提亞地區,於是開始自稱為帕提亞人(Parthian),在西元前 247年時,趁著塞琉希德王國內亂,帕提亞人首領阿薩奇斯在阿薩克宣告獨立,成立帕提亞王國,是為阿薩奇德王朝(Arsacidae Dynasty)。雖說帕提亞人建立了一個小王國,不過其範圍僅限於今日伊朗北部與土庫曼共和國邊界一帶,建國之後大概有七十年的時間,帕提亞王國臣服於塞琉希德王國之下,每年都要納貢。到了第五任國王米瑟拉達特一世(Mithradates I,171~138 BC 在位)時,利用塞琉希德王國國力衰退之際,首先向東對巴克特里亞發動攻擊,將統治該地的希臘人政權趕往北印度。接著向西併吞舊米底亞
(Media)王國的故地(今日伊朗高原西部),米底亞是整個兩河流域的東側翼,塞琉希德王國喪失該地無異是將整個兩河流域拱手讓給帕提亞人,果然到了西元前141年,塞琉希德王國的中部首府塞琉西亞(Seleucia,在今日巴格達市附近)被帕提亞人攻陷,該年年底,帕提亞人控制兩河流域中下游。
雖然塞琉希德王國在米瑟拉達特一世過世後發動大規模反攻,短暫地收復失土,國王安提歐庫七世(Antiochus Ⅶ,138~129 BC在位)甚至領兵攻入米底亞,但是帕提亞人巧妙利用間諜在米底亞各地煽動反塞琉希德統治的暴動,西元前129年終於使安提歐庫七世在米底亞兵敗陣亡。西元前129年帕提亞人再度徹底控制整個底格里斯河東岸,並在塞琉西亞對面的底格里斯河東岸建立一座軍事都市泰西封(Ctesiphon)。自此時起一直到米瑟拉達特二世(Mithradates Ⅱ,123~88BC在位)過世為止,帕提亞人不斷地向外擴張,併吞許多塞琉希德王國的土地,西元前一世紀初成為西起亞美尼亞,東至印度河西岸的龐大帝國。帕提亞人也在此時開始對四周鄰國宣稱,他們是亞凱門尼王朝正統的繼承人。
帕提亞帝國國土廣大,但是中央集權的程度卻遠不如波斯亞凱門尼王朝,與其說是個大帝國,不如說這是一個由八個獨立小王國、許多自治城邦、貴族領地、行省所組合而成的政治集合體,這些小王國或領地不但擁有政經自主權,還擁有各自的軍隊,這些軍隊效忠的對象經常是領主而不是帕提亞國王。這種地方分權的特性表現在其他方面,就是帕提亞帝國並沒有一個正式的首都,帝國境內許多大城就是所屬地區的政經中心,帕提亞王國早期的首都赫卡東比魯(Hecatompylus,可能是中國文獻記載的番兜城,位於今日伊朗北部,艾布洛士山脈南方)。米底亞地區的埃克巴塔那(Ecbatana,今日伊朗的哈馬丹市【Hamadan】 )、拉吉(Rhagae,今日伊朗首都德黑蘭)。埃蘭地區的蘇薩(Susa,聖經翻作「書珊」,位於今日伊朗與伊拉克南方邊界附近)。兩河流域的塞琉西亞(經濟大城)與泰西封(軍事都市)。
因此,由帕提亞國王兼任的帕提亞帝國元首雖然稱號也是「萬王之王」(King of Kings),但其本質比較像是邦聯的元首,他不能無視於其他貴族、國王或領主的意見而一意孤行。帕提亞帝國有其特有的皇族議會,新任帝國元首要經由皇族議 會成員開會一致同意後,再由帝國內部勢力最龐大的蘇瑞恩-巴勒弗(Suren-Pahlav)家族族長為新元首加冕。所以,如果帕提亞國王的能力與威望不足以服眾,那么就可能有貴族起來造反,這讓帕提亞帝國內政不是很穩定。
自米瑟拉達特二世去世(88 BC)後至歐洛迪二世(Orodes Ⅱ,54~38 BC在位)結束內戰繼位為王(54 BC),有大約三十年的時間,帕提亞帝國陷入內戰狀態,因為史料嚴重缺乏,目前只能從伊朗、伊拉克出土的貨幣、殘簡、碑文推測,那時的帕提亞帝國可能因為國內貴族對於各自支持的元首人選有意見而發生一連串衝突。當西元前57年時,歐洛迪二世與他的弟弟米瑟拉達特三世(Mithradates Ⅲ,57~54 BC在位)爭王位,帕提亞帝國爆發內戰,一直到西元前54年,也就是羅馬首次入侵帕提亞的第一年,歐洛迪二世得到蘇瑞恩-巴勒弗家族的協助擊敗並殺死米瑟拉達特三世,局勢才大致底定。
迪奧所著的《羅馬史
第四十卷 第十六章》描述:
「…他們無法持續不斷地對他國發動戰爭,因為他們的軍隊除了受限於外
國的氣候與地形外,也沒有後勤供給食物或發給薪餉。」
從這裡似乎可以推論帕提亞帝國的軍事系統,特別是後勤系統相較於羅馬顯得比
較落後,可能軍隊的一切花費是由所屬的領主負擔,而且如同西方中古封建社會,
領主派兵勤王的時程有限制,時限一到,軍隊可能就必須打道回府了。帕提亞的軍隊組成,可見於普魯塔克(Plutarch)與迪奧的記載,在普魯塔克所著的《克拉蘇傳 第二十一章》就描述前來迎擊的帕提亞軍隊:
「…兩百輛載著奴婢、姬妾與僕從的馬車與一千頭駱駝組成的車隊,還有
一千名重騎兵,其餘全都是輕裝騎兵,他們也負責擔任斥候。這些騎兵與
僕從加起來至少一萬人。」
迪奧則在《羅馬史 第四十卷 第十五章》描述帕提亞陸軍:
「帕提亞人沒有使用盾牌,他們的軍隊主要是由騎馬的弓箭兵與騎馬的長
槍兵組成,許多都是重裝甲。他們的步兵數量少,主要由資質較差的人民
(大概指窮人)組成,即使如此也全都是徒步的弓箭兵……除非是嚴寒的冬
天,不然這裡(帕提亞)的氣候極為乾燥,濕氣非常少,這讓他們的弓弦能
時時緊繃…」
後世學者根據以上的描述,認為帕提亞陸軍分為重騎兵、輕騎兵與徒步弓兵,其中騎兵占了絕大部份。重騎兵全部都由貴族子弟擔任,人數最少。而這些貴族的部下及部下的族人充當輕騎兵,是帕提亞陸軍最典型軍種,人數最多。貴族領地內的自由民徵發部份為徒步弓箭兵,數量不明。
重騎兵人數很少,全由貴族組成,貴族騎士與戰馬均批上銅製或鐵制的鎧甲,比較花得起錢的貴族,人馬所使用的裝備就比較齊全,有錢的騎士可能除了一般胸甲與頭盔外,還可再加上額外的鐵手套、鐵護腿或頭飾,所騎乘的戰馬可能會增配鐵面簾與護頸。至於位階比較低或比較缺錢的貴族則人馬受鎧甲保護的部位會比較少。所有重騎兵的主要武裝是一支大約四公尺長的騎槍(Kontos),使用時須雙手握持,這時騎士以雙膝控制戰馬的行進方向。副武裝則有長劍、戰斧或弓矢。戰鬥時,帕提亞重騎兵以密集隊型沖向敵軍側翼或後背,執行震撼衝鋒。
數量眾多的帕提亞輕騎兵構成帕提亞陸軍的主要部份,他們極少穿戴盔甲以提高戰馬的速度。輕騎兵使用複合弓為主要武器,帕提亞複合弓弓身由木材、獸骨與皮革膠合而成,依照普魯塔克與迪奧的描述,帕提亞複合弓的威力可能比地中海世界使用的複合弓還大。帕提亞輕騎兵採行中亞遊牧民族最擅長的打帶跑騎射戰術,普魯塔克也說,帕提亞輕騎兵會詐敗佯退,趁著敵人追來之際,在馬背上扭腰轉身張弓回射追兵,這就是在卡雷會戰出名的帕提亞回馬射(Parthian Shot),亦可譯為安息人戰術。

羅馬與帕提亞

公元前140年,波斯東部人民在西徐亞南部的帕提亞國王米特拉達特一世領導下,擺脫了希臘人建立的塞琉古王國的統治而獨立。塞琉古王國聯合中亞的塞種人反撲,一度將獨立運動鎮壓了下去。但在公元前124年後,伴隨著塞琉古王國多次被羅馬擊敗而衰落,帕提亞王國在米特拉達特二世領導下重新崛起,至公元前87年已經占領了整個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開始和羅馬人發生接觸。米特拉達特二世自稱是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後裔,遷都到今巴格達南郊的泰西封城。
公元前53年,羅馬三巨頭之首的克拉蘇在個人野心的驅使下,不顧部下的勸阻,率領他新分到的敘利亞行省的軍隊東征,妄圖一舉征服波斯和印度。結果他剛越過邊界50公里,就在卡雷被帕提亞人的弓箭手擊敗,克拉蘇及其長子均陣亡(一說克拉蘇被俘後遭金湯灌喉而死,一說在談判中被帕提亞人謀殺) 。
克拉蘇死後,他的同事兼朋友愷撒決心報復。公元前44年初,愷撒完成了東征的準備,計畫率20多萬軍隊從敘利亞出發,先滅帕提亞,再北上中亞,然後折向西北,將西徐亞和日耳曼尼亞均納入羅馬共和國版圖。但有神諭說:非國王無法征服帕提亞人,愷撒藉此向元老院要求“國王”的頭銜。元老院拒絕服從,其部分成員在東征前3天將愷撒刺殺,東征軍後來成為羅馬內戰的主力。
“後三頭”成立後,安東尼在公元前34年經亞美尼亞攻入波斯,但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端遭到猛烈抵抗,只得在公元前33年撤退。
羅馬帝國在公元前27年成立,奧古斯都以強大武力作後盾,向帕提亞提出歸還卡雷之戰的戰利品,然後雙方可以握手言和。帕提亞表示同意,從此雙方進入和平狀態。
公元114年,圖拉真皇帝在征服了阿拉伯西北部,建立阿拉伯行省後,突然開始向帕提亞發難。他首先向東北進軍,推翻了亞美尼亞王室,建立了一個親羅馬的傀儡政府,然後兵分兩路:北路由亞美尼亞順底格里斯河南下,西路由敘利亞沿幼發拉底河東進。帕提亞軍一觸即潰,羅馬人未遇頑強的抵抗,於公元115年初攻占帕提亞首都泰西封,俘殺十餘萬。公元116年初,羅馬軍已推進至波斯灣和裏海,圖拉真故伎重施,又在泰西封建立了一個親羅馬的帕提亞傀儡政府。羅馬史學家塔西陀評價說:“在所有異民族中,給我們帶來最大麻煩的是日耳曼人,帕提亞人與之相比什麼都不是。”
但波斯人民不承認偽政權的合法性,更無法容忍羅馬占領軍的長期存在。公元116年底,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爆發大起義,圖拉真只得停止東征,回師鎮壓,在數月之間屠殺了22萬人,但暴動依舊無法平息。與此同時,在以色列和賽普勒斯等地也都爆發了反羅馬的暴動,圖拉真心力交悴,在公元117年病逝。他的繼承人哈德良認為繼續鎮壓波斯人民代價太大,遂決定放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與帕提亞重新以幼發拉底河為界。此後雙方關係雖然緊張,但以外交交涉為主,並未爆發戰爭。
公元162年,羅馬人在馬可.奧勒留皇帝的率領下捲土重來。事件的起因是帕提亞軍隊在161年入侵亞美尼亞,推翻了當地的親羅馬政府,以親波斯政府取而代之。馬可.奧勒留在次年反擊,殺死了親波斯的亞美尼亞國王,以親羅馬政府取而代之。不久,羅馬副帝維魯斯東征美索不達米亞,在165年攻占帕提亞首都泰西封,166年占領伊朗高原西部米底亞地區。公元166年,馬可.奧勒留皇帝與維魯斯均獲得“亞美尼亞庫斯”、“帕提庫斯”、“ 米底庫斯”三個榮譽頭銜,以紀念這次武功。
但凱鏇的羅馬軍從東方帶回了瘟疫,羅馬帝國因此急劇衰落。公元175年,傳說馬可.奧勒留皇帝在北方被日耳曼人殺死了,東方軍於是擁立了自己的司令卡西烏斯為帝。馬可.奧勒留大怒,在平息叛亂後決定立自己愚蠢而陰險的兒子為皇儲,即著名的“角鬥士皇帝”康茂德。
康茂德遇刺後,羅馬帝國陷於內戰,帕提亞人乘機收復了一些領土。內戰之後,塞維魯一世建立了自己的皇朝。他在195年率9個軍團入侵美索不達米亞,年底攻占帕提亞首都泰西封,俘殺十萬,重建了美索不達米亞行省。但在他統治晚年,由於窮兵瀆武而導致經濟崩潰,帕提亞人得以收復泰西封。
塞維魯的繼承人卡拉卡拉在公元216年率8個軍團入侵帕提亞,此時帕提亞正陷入內戰。卡拉卡拉執行“遠交近攻”戰術,支持伊朗高原的一方,圍攻美索不達米亞的一方。但他很快又反悔,突然渡過底格里斯河,把前者打得大敗。當年冬天,卡拉卡拉在自己的軍營中被政敵謀殺了,帕提亞戰爭因此中止。
雖然卡拉卡拉壯志未酬身先死,但帕提亞王國已經因不斷的軍事失敗而日薄西山。公元224年初,一個波斯地方諸侯阿達希爾起兵造反,在兩年內就推翻了帕提亞王國,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的政治軍事制度與帕提亞王國有很大區別,表現出了強勁的擴張勢頭。他們入侵了羅馬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行省,一直打到幼發拉底河。
羅馬決定反擊。亞歷山大.塞維魯皇帝在232年從敘利亞東征,走與圖拉真皇帝相同的兩條路線。北路進展順利,一直攻入米底亞,但在伊朗高原意外遭遇寒潮,大量士兵凍餓而死。南路本已經推進到泰西封城下,但孤掌難鳴,無法完成圍攻任務,也只好撤退。亞歷山大.塞維魯皇帝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表現得十分無能,大失軍心,成為他後來被刺殺的主要原因。
從亞歷山大.塞維魯遇刺開始,羅馬帝國陷入了長期的混亂,各地將領紛紛自立。薩珊王朝利用這段時間,鞏固了它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羅馬與波斯的邊界回到了幼發拉底河。
總體來說,自羅馬帝國建立開始,到薩珊王朝建立這段時間內,羅馬在與帕提亞人的戰爭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動。此後,薩珊王朝在對羅馬的自衛反擊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時為止,雙方基本上是戰成平手的。
帕提亞帝國最偉大的的王:米特里達梯一世
米特里達梯一世 Μιθριδατης A,又名阿薩西斯六世(?—約前136年)帕提亞(安息)國王(約前171年或前170年—前138年或前137年)。米特里達梯一世繼承了兄長弗拉特斯一世的王位。他對虛弱的塞琉古王朝展開一系列軍事行動,把帕提亞帝國的疆域向西大大擴展,遠達美索不達米亞北部。
米特里達梯一世趁塞琉古王朝內部混亂之際蠶食它的東方行省,包括米底亞和 美索不達米亞。約前141年或前140年,米特里達梯一世侵入巴比倫,驅逐塞琉古王朝總督,宣布自己為巴比倫國王。前139年,帕提亞軍隊在戰鬥中俘獲敘利亞國王德米特里二世。米特里達梯一世進而征服埃里邁達、培爾西達和巴克特里亞,後者當時正遭到大月氏人的入侵。連亞美尼亞也處於米特里達梯一世影響之下。
由於米特里達梯一世的武功,帕提亞崛起為國際舞台上的頭等大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