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是中歐的一個歷史地域名稱。目前,該地域的絕大部分地區屬於波蘭,小部分則屬於捷克和德國。奧得河及其支流幾乎流經整個地區,兩岸都有許多重要城市。該地沿著蘇台德山脈,其南部與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接壤。西里西亞現在最大的城市是歷史名城弗羅茨瓦夫和卡托維茲。

簡介

西里西亞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是歐洲中部的地區。位於奧得河中、上游流域,並向東南延續至維斯瓦河上游,西南部和南部與蘇台德山西喀爾巴阡山毗連。面積約 4.9萬平方公里,現大部分在波蘭南部和西南部,小部分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北中部。歷史上分為 3部分:東南部稱上西里西亞、西北部稱下西里西亞、南部稱奧地利西里亞。

上西里西亞是波蘭最重要的工業區,工業產值占波蘭全國的 1/4以上。有著名的上西里西亞煤田,生產全國絕大部分的煤炭鋼鐵的冶煉和電力、化學、機械製造工業發達。鐵路網稠密,有運河與奧得河相連並通波羅的海。工礦業城市林立,組成以卡托維茲為中心包括比托姆、扎布熱、格利維采、霍茹夫等城市的集聚區。

下西里西亞經濟發達、煤、等採礦業地位重要,並有有色金屬冶煉、機械製造、紡織、食品、建材等工業部門。還分布著大面積的森林,農業生產以奧得河左岸黃土地帶較發達,盛產小麥、甜菜等,是波蘭重要穀倉之一。主要城市有弗羅茨瓦夫、萊格尼察以及民主德國的格爾利茨等。

奧地利西里西亞基本上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大部分在耶塞尼克山北面,東與西喀爾巴阡山相連,地處交通幹線樞紐位置。境內的俄斯特拉發-卡爾維納煤田是上西里西亞煤田的南延,是捷克斯洛伐克最大的煤炭基地,也是鋼鐵、化學、機械製造工業中心。主要城市有俄斯特拉發、卡爾維納、奧帕瓦克爾諾夫、切申等。

公元6世紀時,就有斯拉夫人在此定居。9~10世紀,隸屬於摩拉維亞國家。 10世紀末,成為波蘭的一部分。1163年分為上西里西亞和下西里西亞。1335年屬波希米亞,1526年起與波希米亞同屬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1618~1648年歐洲封建主間的“三十年戰爭”給西里西亞帶來浩劫。1742年除奧地利西里西亞外,其餘大部為普魯士所併吞。19世紀和20世紀初,西里西亞經濟獲得重大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上西里西亞大部併入波蘭,奧地利西里西亞分歸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西里西亞為法西斯德國所占領,戰後,絕大部分劃歸波蘭,小部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捷克斯洛伐克。

歷史

概況

在中世紀,西里西亞最先屬於波蘭皮亞斯特王朝,後來為波希米亞王國奪得並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隨著波希米亞王國歸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742年,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取勝,從奧地利獲得西里西亞的大部分。這些地區後來組成了普魯士的西里西亞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復國,西里西亞分屬波、德、捷三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絕大部分劃入波蘭,小部分屬民主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

1945年之後,西里西亞絕大部分併入波蘭。小部分位於德國薩克森自由州,而奧匈帝國統治的部分現在位於捷克。

現在,西里西亞大部分地區位於波蘭,目前被分為數個省(Voivodship):

大波蘭省

小波蘭省

下西里西亞省

魯布斯茲省

奧波萊省

西里西亞省

其中奧波萊省和西里西亞省又稱為上西里西亞。捷克境內的小部分西里西亞部分稱為“捷克西里西亞”,現在主要是摩拉維亞-西里西亞省的一部分,剩餘部分位於奧洛穆茨省。

傳統上,西里西亞位於Kwisa河與Bobr河之間,而前者西方稱為上盧薩蒂亞(Lusatia;曾稱為Milsko)。由於普魯士曾擁有下西里西亞,今德國的下西里西亞上盧薩蒂亞(NiederschlesischerOberlausitzkreis)和霍耶斯韋達(Hoyerswerda)也被認為屬於西里西亞。該兩區和下西里西亞省稱為下西里西亞。

名稱

有人認為“西里西亞”(Silesia)來自斯林加俄人(Silingi;拉丁語:Silingae),是一個汪達爾人族群,可能在2世紀於波羅的海南岸的易北河、奧德河和維斯瓦河聚居。歐洲移民時期,他們離開家園,留下他們社會的遺蹟。

最明顯的遺產是地名——都是斯拉夫裔新居民採用的斯拉夫式名字(波蘭語Śląsk、古波蘭語Śląžsk[-o],而古斯拉夫語*Sьlьąžьskъ[<*sǐlęgǐskǔ]則來自古汪達爾語*Siling-isk[land])。這些居民於是被稱為西里西亞人(波蘭語Ślężanie),雖然與最初的居民沒有共同之處。7世紀至8世紀的遺蹟,顯示一些曾經有大量人口的地區,從西到南更有密集的堡壘,而北與東方卻沒有。這證明從5世紀到13世紀,斯拉夫人在西里西亞聚居。日耳曼民族的哥德人在東方,而斯拉夫的文德人(Wend)則在西方,故此堡壘與民族主義無關。

早期居民

早在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在該地居住。

首批描述西里西亞的文獻,出自古羅馬人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MagnaGermania)和羅馬人塔西佗(Germania)。塔西佗指出,1世紀時西里西亞居民分為多個種族,以魯基人(Lugii)為首。斯林加俄人也屬於這團體。其他東日耳曼族群也在該人口稀少的地區聚居。

公元500年後

歐洲移民時期開始,大部分東日耳曼族群離開西里西亞,遷移到南歐。來自東方的斯拉夫族群成為新居民。

早期文獻指出,當時的居民可能大多是斯拉夫族群。大約在845年推出的巴伐利亞地理學家(BayerischerGeograph)指出,這些族群包括Slenzanie、Dzhadoshanie、Opolanie、Lupiglaa和Golenshitse。1086年,一位布拉格主教指出還有Zlasane、Trebovyane、Poborane和Dedositze。

9至10世紀

今捷克境內的大摩拉維亞、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亞先後統治西里西亞。約990年,皮亞斯特王朝的梅什科一世將西里西亞併入波蘭。不過,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應該是他的兒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在999年兼併該地。波蘭分裂期間(1138-1320年),該王朝不同的支系將該地分為公國統治。

1146年

波蘭的弗瓦迪斯瓦夫二世(WładysławIItheExile)大公向神聖羅馬帝國稱臣,但是被親弟驅逐。1163年,他的兩名兒子得到波列斯瓦夫四世批准,分治上和下西里西亞。於是,他們成為皮亞斯特王朝的兩大支系,亦即弗羅茨瓦夫(Wrocławska)和奧波萊-拉齊布日(Opolsko-Raciborska)。這兩支系繼續細分,直到1390年代共有16個公國。

1241年

蒙古族襲擊小波蘭,然後入侵西里西亞,引起居民恐慌和逃亡潮。蒙古族在該地大部分地區搶掠,但可能因為被BlessedCheslav的“神奇火球”擊退,故此放棄攻打弗羅茨瓦夫的堡壘。然後,他們在列格尼卡戰役消滅波蘭與德意志聯軍。窩闊台死後,蒙古人決定不繼續進攻歐洲,改為返回東方選出新可汗。

西里西亞的統治者決定重建城市,採用新的行政區劃。他們建立和重建160個城市和1500個市鎮,並採用德意志城邦法令(馬德堡法令和ŚrodaŚląska法令),取代了故舊、按慣例的斯拉夫式和波蘭式法令。而且,從13世紀末到14世紀初,他們也鼓勵新居民遷到該地,大多是從神聖羅馬帝國而來的德國人和荷蘭人。從13世紀末到14世紀初,西里西亞的公爵吸引很多德國人到該地定居。德國人、猶太人和捷克人多數都在城市定局。在郊區,尤其是上西里西亞,波蘭裔居民仍占大多數。邀請德國人開拓和灌溉貧瘠土地;統治階層與德國和斯拉夫居民同化——這成為後來19世紀與20世紀初,波蘭和德國民族主義者意識形態的紛爭。

13世紀後期

紅星騎士團(KnightsoftheRedStar)、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先後在西里西亞定居。

很多皮亞斯特公爵嘗試將西里西亞併入波蘭,甚至統一波蘭本身。西里西亞公爵亨魯克四世(HenrykIVProBus)率先作此嘗試,但在1290年去世,未能完成目標。然後,大波蘭公爵普里謝穆斯瓦二世(PrzemysłII)統一了西里西亞兩個省,在1295加冕為王,卻在翌年被謀殺。根據他的遺願,格沃古夫(Głogów)公爵亨利克·格沃格夫斯基將會繼承大波蘭治權。格沃格夫斯基也想統一波蘭,甚至向問鼎波蘭公爵之位。不過,大波蘭大多數貴族支持庫亞維(Kujawy;Kuyavia)支系的皮亞斯特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瓦迪斯瓦夫有較多貴族支持,故此成功。這個時候,波希米亞的瓦茨拉夫二世(VaclavII)決定擴張版圖,在1302年自封波蘭國王。往後的半世紀,瓦迪斯瓦夫一世和他的兒子卡西米爾三世與波希米亞、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參與戰爭,各方都希望瓜分波蘭。很多西里西亞公爵統治小型公國,雖然與波蘭有聯繫,但未能與她聯合,反而受到波希米亞的支配或統治。

1335年

弗洛茨瓦夫公爵亨利六是和上西里西亞公爵向波希米亞王盧森堡的約翰稱臣。1348年,波蘭國王卡茲米耶日(Kazimierz)被迫接受波希米亞支配西里西亞。1368年,該地獨立的皮亞斯特公國全數滅亡。不過,西里西亞支系的皮亞斯特王朝在14至16世紀漸漸衰落,到1675年才絕嗣:1335年,弗洛茨瓦夫支系;1368年,希維德尼察(Świdnica)支系;1476年,奧勒希尼察(Oleśnicka)和格沃古夫(Głogów)支系;1504年,沙加尼(Żagań)支系;1532年,奧波萊支系;1625年,切申(Cieszyn)支系;1675年,布熱格(Brzeg)-萊格尼察(Legnica)支系。切申公國最後男性成員弗魯德魯克·威廉(FryderykWilhelm)在1625年業已去世,但其姊妹ElżbietaLukrecja繼續統治公國,直到她在1653年去世。

西里西亞也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不過波希米亞則屬於帝國的自治省。西里西亞屬於波希米亞,直到1740年後,則由捷克、波蘭和德國王朝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統治期間,西里西亞和弗羅茨瓦夫地位提高,當地增建了很多宏偉建築物和哥德式教堂。當地與居民,以至其語言和文化,則受德國移民影響。

波希米亞發生胡斯戰爭

1420至34年,波希米亞發生胡斯戰爭(HussiteWars),該地受到破壞。胡斯派(Hussites)針對德裔人口。尤其是上西里西亞的一些地區中,斯拉夫人口再度占一席位。戰爭結束後,多數西里西亞人口仍然信奉天主教。不過在切申西里西亞(CieszynSilesia),愈來愈多人信奉信義宗。

宗教改革

西里西亞繼續與鄰近地區保持緊密經濟關係,例如波蘭。尤其在文藝復興及以後,西里西亞城市的猶太裔商人增加經濟活動。

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率先在西里西亞開始,大部分的居民都隨之皈依了新教。很多新教牧師促進當地斯拉夫文化和語言發展。

1526年,奧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將原本以選舉產生王位的波希米亞王國,改為由哈布斯堡王朝繼承。1537年,皮亞斯特家族的布熱格公爵腓特烈二世(布熱格)和布蘭登堡選帝侯約阿希姆二世達成協定,規定如若皮亞斯特家族絕嗣,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成員可以繼承公國,但是斐迪南一世拒絕承認此協定。

17世紀初開始,基督教改革派和反改革派展開宗教衝突和戰爭,迫使很多捷克(日耳曼與斯拉夫)和西里西亞新教徒逃到當時宗教政策較寬容的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Commonwealth)。許多新教徒在大波蘭省定居,並得到新教權貴的保護,例如拉法瓦·勒施欽斯基(RafałLeszczyński;1579-1636年)。勢力壯大的捷克新教徒(UnionoftheBrethren)遷到了萊什諾(Leszno),例如夸美紐斯。為了規避宗教限制法規,西里西亞的新教徒常常把他們的教堂建在與波蘭接壤的邊界上。

三十年戰爭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企圖復興天主教,鎮壓新教。結果,在1618年,第二次布拉格扔人出窗外事件(DefenestrationsofPrague)發生,間接釀成三十年戰爭。

捷克新教徒得到德國教友和匈牙利貴族的支持。特蘭西瓦尼亞王子、匈牙利貴族拜特倫·加波爾(BethlenGabor)率軍圍攻維也納,嘗試擴展特蘭西瓦尼亞以至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兼併波希米亞和西里西亞。波蘭貴族至少口頭上支持捷克人。他們認為捷克和匈牙利貴族是支持自由的人,抵抗專制君主,正好回響波蘭施拉赫塔(Szlachta;中世紀後期波蘭貴族階層)黃金自由的理想。這些貴族不支持攻打新教徒,而波蘭眾議院(Sejm)甚至不準國王西格蒙德三世(瑞典語:SigismundIIIVasa;波蘭語:ZygmuntIIIWaza)幫助其天主教盟友哈布斯堡王朝。國王希望幫助奧地利,但因為簽署了防衛條約,他只能拒絕馬提亞斯皇帝(Matthias,HolyRomanEmperor)聘用波蘭-立陶宛的軍隊。這是因為波蘭-立陶宛曾分別與瑞典和莫斯科公國交戰而軍力疲乏,更因貴族戰爭在摩達維亞而與奧斯曼帝國關係變差。

最後,在1619年末,西格蒙德三世決定幫助奧地利,但只是派出私人僱傭兵Lisowczycy。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士兵在對莫斯科戰爭後失業,轉而到立陶宛大肆搶掠;而且,他也認為可以從奧地利得到部分西里西亞作為報酬。雖然Lisowczycy在白山之役(BattleofWhiteMountain)奠定奧地利的勝利,但波蘭瓦薩王朝(HouseofVasa)並沒有實際得益。奧地利只是含糊其辭,給他們一些承諾,並讓幾位公主與波蘭皇室聯婚,保持兩國聯盟。

1619年中,波蘭國王在前往西里西亞途中,與長子瓦迪斯瓦夫王子(亦即後來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WładysławIVWaza)商議,最後決定由波蘭軍隊暫時占領西里西亞部分地區,希望能將它們與波蘭合併。戰爭期間,神聖羅馬帝國飽受嚴重破壞,一些西里西亞公爵——尤其屬於皮亞斯特王朝的——和弗羅茨瓦夫主教奧地利的查理,都希望得到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保護,避免被戰爭波及。奧地利的查理向上級波蘭格涅茲諾(Gniezno)教區求助,希望它與西格蒙德三世商議保護主教。1619年5月,瓦迪斯瓦夫王子應叔父查理的邀請,離開華沙,前往西里西亞。

7月,捷克新教徒起義對抗斐迪南二世,並請求選帝侯腓特烈五世擔任波希米亞國王。9月27日,瓦迪斯瓦夫王子和其叔父可能得知訊息,馬上離開西里西亞,在10月7返回華沙。12月,查理選擇王子年幼弟弟卡洛爾·斐迪南·瓦薩(奧波萊公爵)作為弗羅茨瓦夫代理主教,並獲得波蘭主教團接受。1620年,原先獨立的弗羅茨瓦夫教區重歸格涅茲諾教區管理。不過,直到1632年前,前者實際上由西格蒙德三世控制,而非大主教或主教。1625年,卡洛爾·斐迪南·瓦薩成為弗羅茨瓦夫的主教。

但是,隨著奧地利的形勢轉好,斐迪南二世拒絕割讓西里西亞,也不再參與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這是因為波蘭支持奧地利,而其實奧斯曼的哈布斯堡特務也支持他的決定。

斐迪南二世提議瓦迪斯瓦夫四世迎娶他的幼女塞西莉亞·雷納塔公主(CeciliaRenata;後來斐迪南三世的妹妹),訊息於1636年春傳到波蘭政府。1636年10月26日,派遣親信嘉布遣兄弟會(Capuchinreligiousorder)瓦勒里安(Walerian)神父到里根斯堡與帝國談判。公主的嫁妝定為十萬茲沃塔(Złoty;波蘭貨幣)。斐迪南二世也承諾為前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三世的兩位妻子付出嫁妝,亦即安娜(AnnaofHabsburg)和康斯坦澤(ConstanceofHabsburg)。而且,瓦迪斯瓦夫四世如若與公主結婚,他們將來的兒子會獲得位於西里西亞的奧波萊-拉齊布日公國(KsięstwoOpolsko-Raciborskie)。但在成事之前,斐迪南二世在1637年2月去世。繼任的斐迪南三世拒絕讓瓦迪斯瓦夫四世兒子取得該公國,改為以波希米亞封地特熱邦(Třeboň)為嫁妝。二人在9月結婚。

1638年,瓦迪斯瓦夫四世宣布,父親兩位妻子那仍未償還的嫁妝由一個西里西亞公國保管,而且他偏好奧波萊-拉齊布日公國。1642年,他提議把瑞典王位轉送給哈布斯堡王朝,希望得到西里西亞。1644年夏,波蘭派遣LudovicoFantoni到奧地利,建議以特熱邦封地所得收入換取奧波萊-拉齊布日公國和切申公國。

1645年初,瓦迪斯瓦夫四世不想維也納政府繼續拖延,於是向神聖羅馬帝國駐華沙使者馬克西米利安·迪特里希斯泰因(MaximilianDietrichstein)表示,波蘭會與瑞典合作。這暗示波蘭會與瑞典聯手奪取西里西亞,故此威脅奧地利。1645年3月6日,瑞典陸軍元帥連納爾特·托爾斯滕松(LennartTorstensson)在揚科夫戰役(BattleofJankov)擊敗神聖羅馬帝國的巴伐利亞與薩克森聯軍,並進軍維也納。斐迪南三世於是願意談判,並在4月派遣約翰內斯·普茲·馮·阿德勒爾圖姆(JohannesPutzvonAdlertum)到華沙,給瓦迪斯瓦夫四世一些特權,把奧波萊-拉齊布日公國權益賦予其子西格蒙德·卡茲米耶日(ZygmuntKazimierz),作為世襲采邑。

最後,哈布斯堡在談判取勝。該公國並不作為世襲采邑,只是外借五十年,而且其主人要向波希米亞國王稱臣,故此波蘭國王不能接受采邑。但是,瓦迪斯瓦夫四世在兒子成人前仍會統治該公國。另外,他也答應借錢給斐迪南三世,數額為一百萬茲沃塔,減去上述仍未付還的三項嫁妝。

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哈布斯堡王朝大力提倡天主教,並令西里西亞六成人口改信天主教。1675年,皮亞斯特王朝的西里西亞支系滅亡。

普魯士王國

1740年,腓特烈大帝奪得西里西亞,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不單是新教人口和德裔人口。根據布熱格條約(見宗教改革),他以布熱格主權為藉口發動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戰爭在1748年結束。普魯士奪得西里西亞絕大部分地區,除了其東南方的切申公國和奧帕瓦公國(DuchyofOpava)仍然屬於奧地利。七年戰爭中,普魯士再度擊敗奧地利,鞏固對西里西亞的統治。西里西亞此後成為對普魯士最忠誠的省份之一。1815年,原本屬於薩克森,格爾利茨附近的地區在拿破崙戰爭後併入西里西亞。這時,德語已經成為下西里西亞最主要語言;郊區的絕大多數居民,則常用受德語影響的波蘭語和捷克語。在多數西里西亞的城市,德語是最常用的語言。

德奧統治

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德國統一。普魯士擁有的西里西亞成為德國的省份。上西里西亞經歷大規模工業化,吸引不少居民到當地居住。下西里西亞的人口大多數是德國人和信義宗教徒,也包括弗羅茨瓦夫——那個自中世紀後期稱為布雷斯勞(Breslau)的城市。不過,在一些地區,例如奧波萊行政區(Landkreis;後來是奧波倫政府區RegierungsbezirkOppeln)和上西里西亞的郊區,很多居民甚至大多數人口都是斯拉夫裔和天主教徒。整體而言,西里西亞人口有三成是波蘭人,而且他們多數居住在卡托維茲附近,亦即上西里西亞東南部。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發動文化鬥爭(Kulturkampf),壓制天主教在德國的發展,同時又引起波蘭人的反抗。1884年,HoveveiZion團體在卡托維茲召開首輪會議,開啟錫安主義的先聲。

這時,奧地利西里西亞的奧斯特拉瓦和卡爾維納(Karviná)都開始發展工業。這些地區的波蘭人卻大多是信義宗教徒,相對於擁有大多數德裔、信奉天主教人口的奧匈帝國。

德國與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上西里西亞應舉行公投,決定該地的未來,但不包括333平方公里的赫魯欽地區(Hlučín;HultschinerLändchen)——它直接由捷克斯洛伐克接管,儘管當地人口多數是德國人。國際聯盟最終在1921年舉行公投。

在切申西里西亞,RadaNarodowaKsięstwaCieszyńskiego和NárodnímVýboremproSlezsko計畫將切申公國按照種族劃分界線,不過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否定。1919年1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攻擊切申西里西亞,不過在1月30日於斯科茨佐夫(Skoczów)附近的維斯瓦河撤軍。國際聯盟原本計畫為切申西里西亞舉行公投,但沒有實行。1920年7月28日,凡爾賽條約公使議會決定把它分割。該分界組成了今天波蘭和捷克共和國部分邊界。

兩次大戰之間

公投後,波蘭民族主義者發動了三次西里西亞起義。

第一次:1919年8月16日-8月26日

第二次:1920年8月19日-8月25日

第三次:1921年5月2日-7月5日

結果,國際聯盟決定再細分西里西亞。在上西里西亞的最東部,當地大多數居民投票支持德國統治,但仍然成為波蘭西里西亞省的自治區(WojewodztwoŚląskie)。沃耶切赫·科爾凡蒂(WojciechKorfanty)是其中一位導致這些影響的政治人物。

仍屬於德國的西里西亞,重新劃分為上西里西亞省和下西里西亞省。在1938年的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布雷斯勞和其他西里西亞城市的猶太會堂(Synagogue)遭到破壞。10月,波蘭按慕尼黑協定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切申西里西亞,亦即奧爾謝河(Olza)西部受爭議的地區,稱為扎奧爾齊耶(Zaozlie)。該地面積為906平方公里,有258,000名居民。

二次大戰

1939年9月,納粹德國發動波蘭戰役,占領上述的西里西亞地區,並引起了二次大戰。當地居民歡迎德國防衛軍。1940年,德國在上西里西亞建造了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是實行屠殺猶太人的主要場地;同年,在下西里西亞建造了格羅斯-羅森集中營(Gross-Rosenconcentrationcamp),後來更在附近城市建造集中營分部。

二戰後的西里西亞

1945年,蘇聯紅軍占領西里西亞全境。很多德國居民都逃離西里西亞,希望能逃避蘇軍的攻擊。德國投降後,很多居民都返回家園。然而,根據1944年雅爾達會議和1945年的波茨坦協定,奧德河和尼斯河(波蘭語:NysaŁużycka)以東的德屬西里西亞都歸於波蘭(詳見奧德河-尼斯河線)。戰前,西里西亞的德裔居民有四百萬人;戰後,絕大部分仍留在當地的都被蘇軍驅逐。

戰後,西里西亞的工業重建,很多波蘭人遷居於此,當中很多人來自被蘇聯占領的波蘭領土。今天,波蘭近兩成人口居住在西里西亞,但很多家庭都不是原居民。

少數說德語的德裔居民仍居住在奧波萊附近。在上西里西亞,也有一些說斯拉夫語言或雙語皆懂的居民。

自然資源

西里西亞是一個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地區。它盛產煤、鐵資源,製造業發達。但共產黨統治結束後,很多老舊的工業設施導致了環境污染。當地農業正進步中,主要的農產品有:穀物、土豆和甜菜。

人口

現代西里西亞居民多數是波蘭人和西里西亞人;日耳曼、捷克、摩拉維亞則是少數民族。根據2002年波蘭全國最新人口普查:斯拉夫西里西亞人是波蘭第一大少數民族,德國人居第二位——他們多數都在西里西亞聚居。捷克西里西亞的主要居民為捷克人、摩拉維亞人和波蘭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西里西亞的主要居民是德國人,波蘭人和捷克人。1905年人口普查顯示,約百分之七十五的居民是德國人,百分之二十五是波蘭人。二次大戰結束後,大部分德裔居民逃離故土,或被蘇聯紅軍驅逐,或是移民外國。大部分西里西亞人今天居住在德國;很多人在魯爾區做礦工,正是祖先在西里西亞的舊業。1945年後,西德政府為了令他們更快融入當地社會,成立並資助一些組織,例如西里西亞領土協會(LandsmannschaftSchlesien)。該協會一位著名但又常引發爭議的發言人,就是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成員赫爾伯特·胡普卡(HerbertHupka)。主流德國民意認為,這些組織會與波蘭西里西亞人建立和諧關係,這正在逐步實現。

主要城市

以下城市分別在波蘭、德國與捷克。

布熱格(Brzeg)

貝托姆(Bytom)

格利維茲(Gliwice)

格沃古夫(Głogów)

格爾利茨(Görlitz)

耶萊尼亞古拉(JeleniaGóra)

卡托維茲(Katowice)

克沃茲科(Kłodzko)

萊格尼察(Legnica)

尼斯(Nysa)

奧帕瓦(Opava)

奧波萊(Opole)

俄斯特拉發(Ostrava)

拉齊布日(Racibórz)

雷布尼克(Rybnik)

瓦烏布日赫(Wałbrzych)

弗羅茨瓦夫(Wrocław)

茲格熱萊茨(Zgorzelec)

綠山城(ZielonaGóra)

沙加尼(Żagań)

小亞細亞的古國

西利西亞(小亞細亞東南部古國,瀕地中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