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蘆

波蘆,壯族單簧氣鳴樂器。壯語“波”為吹,“蘆”為紡紗纏線之小竹管,“波蘆”意即吹小竹管。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鳳山、東蘭、巴馬等地。

基本資料

管身竹製,管長40厘米,上端留有竹節封閉,下端敞口、外徑1.8厘米、內徑1.2厘 米。 將首端節下3厘米的正面管壁削薄修平,用鋒利尖刀刻出一枚長方形竹製簧片,簧長 2.5厘米、寬0.5厘米,簧根與竹節相連,簧舌朝下。管身中、下部開有七 個(前六後一)圓形按音孔,正面為一至六孔,第七孔為背孔。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握波蘆,右手在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六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首簧片,用循環換氣 法吹奏,可使樂聲連綿不斷。波蘆的筒音一般在g—d1的範圍內,常見者多為c1,音列 為c1、d1、e1、f1、g1、a1、bb1、c2,背孔發筒音的高八度音,不能 超吹。音色清麗、脆亮,音量較大。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民歌伴奏。擅長演奏氣氛熱烈而 歡快的曲調,樂曲多采自民間歌曲或小調,是壯族農村在節日、喜慶場合或農閒時離不開的 民間樂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