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札那

波札那

波札那,又譯為波札那,正式全名為波札那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Botswana,波札那語:Lefatshe la Botswana)是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全國國境皆為乾燥的台地地形,南鄰南非,西邊為納米比亞,東北與辛巴威接壤,其國土北端只有在維多利亞瀑布附近與尚比亞接觸到些許。波札那是非洲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之一。以鑽石業、養牛業和新興的製造業為支柱產業。現任總統為費斯圖斯·莫哈埃(Festus Mogae)(2004-2009)。

基本信息

地理

波札那波札那

環境氣候

波札那位於非洲南部,是一個非洲南部內陸國家。東接辛巴威,南界中非,西連納米比亞,北鄰尚比亞。面積58.173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東接辛巴威,西連納米比亞,北鄰尚比亞,南界南非。地處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西北部為奧卡萬戈三角州沼澤地,東南部和弗朗西斯敦周圍是丘陵。大部地區屬熱帶乾旱草原氣候,西部為沙漠、半沙漠氣候。年均氣溫2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動植物

波札那擁有多樣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包括奧卡萬戈三角洲、喀拉哈里沙漠、草原和熱帶草原。熱帶草原上,有黑尾牛羚亞科羚羊、其他哺乳類和雀鳥等野生動物。

人口

164萬(2005年)。絕大部分為班圖語系的茨瓦納人(占人口的90%)。全國有8個主要部族:恩瓦托、昆納、恩瓦凱策、塔瓦納、卡特拉、萊特、羅龍和特羅夸。恩瓦托族最大,約占人口的40%。歐洲人和亞洲人約1萬人。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語言為茨瓦納語英語。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農村地區部分居民信奉傳統宗教。

歷史

波札那在獨立前稱貝專納。公元13世紀至14世紀,茨瓦納人由北方遷居此地。

1885年,英國將該地劃為英國“保護地”,稱“英屬貝專納”,把它當作經開普敦開羅的戰略性跳板。

1966年9月30日,貝專納宣告獨立,並定國名為波札那共和國,但仍留在大英國協內,由波札那民主黨執政,卡馬任總統。

1980年7月,卡馬病逝,馬西雷接任總統職務。在1984年、1989年、1994年的立法選舉和總統選舉中,民主黨在議會選舉中接連獲勝,馬西雷蟬聯總統。

1998年3月31日,馬西雷辭去總統職務,根據新的憲法修正案和民主黨黨章,4月1日,莫哈埃接任總統並組成了新內閣。

1998年6月,原最大反對黨民族陣線發生分裂,從其中分裂出來的波札那大會黨取代民陣,成為波札那目前的最大反對黨。

政治

波札那波札那

憲法

貝專納從1885年成為英國“保護地”後的頭35年裡,一直沒有設立屬地立法機構。1920年,英國政府在該地建立了保護地議會。它們形式上是兩個以種族劃分為基礎的諮詢委員會:一個是為白人建立的歐洲諮詢委員會,一個是為非洲人建立的土著諮詢委員會。後者於1940年轉變為非洲諮詢委員會。這兩個機構從1921年開始單獨運行,由英國駐貝專納保護地的專員擔任主席。非洲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來自保護地的各部落,在1921年只有30名,到1951年增加到38名。歐洲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必須是英國的屬民,且必須是財產擁有者或在保護地居住已滿5年的註冊商人。

1950年,為了在兩個單獨運行的委員會之間建立溝通橋樑,又成立了一個聯合諮詢委員會。這個新機構有4名官方成員和16名非官方成員,其名額在歐洲諮詢委員會和非洲諮詢委員會之間平均分配。聯合諮詢委員會主席由英國派駐的專員擔任,每年召開兩次會議。

1960年,貝專納保護地成立了立法委員會。立法委員會接替了聯合諮詢委員會和歐洲諮詢委員會的職能。非洲諮詢委員會被重組為非洲委員會,包括由選舉產生的成員和8個部落的酋長,在1961~1964年之間發揮作用。相對於非洲諮詢委員會來說,非洲委員會是個比較封閉的機構。立法委員會在非洲社區、白人社區(各有10名成員)和一個小的亞洲社區(只有1名成員)之間維持公平,擁有很有限的權力。1965年3月,舉行了立法會議(取代原立法委員會)的大選,一些職能完備的政黨參與競選,角逐31個席位。卡馬領導的貝專納民主黨贏得28席,反對黨貝專納人民黨僅獲得了另外3席。

1966年9月波札那獲得獨立後,根據1966年憲法,原立法會議改名為國民議會,並建立了酋長院這一國民議會諮詢機構。

波札那現行憲法於1966年2月制定,9月30日生效。1997年10月經全民公決後,又通過了憲法修正案。

政治體制

規定實行多黨議會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最多連任兩次;總統死亡或辭職時,副總統自動接任總統職務。總統和國民議會組成國會,行使立法權;國民議會通過的決議、法案須經總統批准才能生效;總統有權召集或解散國民議會。酋長院是議會的諮詢機構,由15名成員組成,8個主要部族的8名酋長是當然成員,任職終身;這8名酋長再從憲法指定的4個市區的副酋長和行使副酋長職務的人中選出4名“選舉成員”,任期5年;最後再由這12人從選民中選出3名“特選成員”,任期5年。酋長院的職責範圍和權力僅限於傳統的、有關非洲組織的一些特定事務,比如習慣法、非洲法院、領導職務、部族財產、部落首領的任免、憲法修正案等。每年議會開幕前,酋長院先召開例會,向議會提出動議和議案,但不具有任何約束力。酋長院在必要時可要求有關部長到酋長院說明情況,部長也可到酋長院徵詢意見。酋長院主席和副主席由成員選舉產生。實行總統內閣制

政府

本屆政府於2004年11月成立,現政府由總統、副總統、14名部長和6名副部長組成,主要成員有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副總統伊恩·卡馬(Ian Khama),財政和發展計畫部長白勒茲·哈沃萊齊(Baledzi Gaolathe),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蒙帕蒂·梅拉費(Mompati Merafhe),環境與野生動物和旅遊部長翁科卡梅·莫凱拉(Onkokame Mokaila),通訊、科學和技術部長佩洛諾米·文松(Pelonomi Venson),總統事務和公共管理部長潘杜·斯凱萊馬尼(Phandu T.C.Skelemani),貿易與工業部長丹尼爾·莫羅卡(Daniel N. Moroka),礦業與水事務部長姆比加尼·蒂博內(Mbiganyi C.Tibone),土地與住房部長迪卡卡馬措·塞雷茨(Digakgamatso Seretse),地方政府部長瑪格麗特·納薩(Margaret Nasha),教育部長雅各·恩凱泰(Jacob Nkate),衛生部長謝拉·特盧(Shiela Tlou),工程與交通部長萊塞霍·莫措米(Lesego Motsumi),勞工與內政部長莫恩·費托(Moeng Pheto), 農業部長約翰尼·斯沃茨(Johnny Swartz)。

司法機構

由高等法院、抗訴法院和傳統法院組成。傳統法院相當於初級法院,由各民族酋長擔任法律執行人。高等法院首席法官朱麗安·恩噶努努(Julian Nganunu)。總檢察長安塔利亞·莫羅科姆(Athalia Molokomme)。

議會

產生

波札那國民議會實行一院制,絕大多數議員由選民按選區經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簡單多數制和投票自願原則,議員任期五年。少數特選議員由總統提名,議會表決通過。政府可以利用這些特選議員來加強其在議會中的地位或為在大選中失敗的執政黨議員提供一個議席。此外,總統、總檢察長和議長是當然議員。

選民資格 任何年滿18歲的波札那公民都擁有投票權。
選區劃分 波札那每5~10年重新劃分一次選區。憲法規定,在議會議席發生變化或舉行全國人口普查的情況下,波札那司法委員會應儘快任命一個選區劃分委員會,根據各地人口分布等情況重新劃分選區。該國最初設有31個單議員選區,現已有40個單議員選區。
候選人資格 年滿21歲、經過登記、有較好的英語口頭表達和閱讀能力、可以積極參與議會事務的波札那選民均有資格成為議員候選人。
候選人產生辦法 各黨議員候選人由各黨通過黨內初選產生。
競選辦法 各黨議員候選人通過民眾集會、公開辯論等方式,宣傳本黨主張,提出有利於本選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項目,抨擊其他政黨主張,以達到挫敗對手、爭取選民的目的。
選舉的種類 除大選外,在兩次大選之間如果出現議席空缺,還要進行補缺選舉,產生新的議員填補議席空缺。
選舉的管理 根據1997年10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成立一個獨立選舉委員會來監督大選,負責管理選舉過程並受理選舉投訴。
議員構成 國民議會共有47名議員,其中包括40名民選議員、4名特選議員、3名當然議員(總統、總檢察長、議長)。
職權

波札那國民議會擁有立法權,其主要職責是:選舉總統,制定法律,修改憲法,審議國家發展計畫和政府財政預算。

國民議會有權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議會開會時可以要求部長到會回答質詢。每個議員每次可以向某一部長就其主管事務提出三個問題要求回答。具體程式是:議員將所提問題匯集至議會秘書處,由議會秘書處工作人員整理後以書面形式向部長提出,並通知該部長到議會回答質詢的時間;如該部長因故不能到會,則可委託其他部長到會回答質詢。國民議會還有權通過動議對政府提出不信任案。

議長 波札那憲法沒有規定國民議會議長應是經一般選舉產生的議員或是經特別選舉產生的議員,議長在就職後即成為當然議員。現任議長是馬特拉彭·摩洛莫(Matlapeng Ray Molomo)。

議長負責主持國民議會的討論,保證國民議會各項事務的順利進行,維持議員言語與行動上的禮貌性。為了完成這些職責,議長處理事務應不偏不倚。議長就議事規則作出的決定為最終決定。在議會會議中,議長可在議員講述冗長話題或與議題無關話題的情況下,指示該議員停止發言。如果某一議員的行為破壞了會議秩序,議長可以責令該議員退席或採取其他措施以維護會議秩序。如果某一議員屢屢違規,議長可以根據其違規情況,暫時中止該議員的議事資格一個星期至一個月。如果出現了嚴重的違規行為或其他緊急情況,議長可宣布議會暫時休會。

憲法還要求國民議會選出一位副議長,並規定當議長或副議長都無法參加議會會議時,國民議會要從除政府正副部長和副總統以外的議員中選出一位來主持會議。經國民議會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可以單獨罷免議長或副議長,或者同時罷免議長和副議長。
委員會

國民議會設立九個常設委員會,這些委員會的成員從5名到10名不等,各委員會根據各自職責,專門審議某一方面的議案和問題。各委員會名稱、人員構成與職能分別如下:1.選擇委員會,由議長和議長任命的4名議員組成,議長為委員會主席,根據議會內政黨力量的平衡,決定議會其他委員會的組成人數和成員,任命有關議員到各委員會擔任工作;2.大廈委員會,主要考慮議員們行使職責時所需的舒適和便利條件,並協助議長處理有關議會大廈的管理和一般行政事務,委員會主席由議會任命;3.財政委員會,負責審議政府提出的公共開支提案,並提出建議,委員會主席由議會任命;4.公共賬目委員會,負責檢查每個財政年度末總審計長提交的公共賬目,委員會主席由議會任命;5.特權委員會,負責審議議員權力和特權的有關事宜,委員會主席由委員會成員選舉產生;6.議事規則委員會,負責審議與議會各項規則有關的事宜,議長兼委員會主席;7.法律改革委員會,隨時審核議會各項立法,並向議會提交報告,委員會主席由委員會成員選舉產生;8.輔助法規、政府保險和議會通過的動議委員會,主要負責審核各項輔助法規是否與有關立法的總目標相一致,委員會主席由委員會成員選舉產生;9.議會工作人員委員會,就有關議會高級工作人員的任免、晉升、調任等事宜向議長提出建議,議長兼委員會主席。此外,議會還可以根據需要組成特別委員會來審議有關事務。
工作程式

立法程式 波札那國民議會無立法規劃。如果某一部門希望就某一事務進行立法,則該部門應首先就該事務起草“內閣備忘錄”,明確規定立法的目的。內閣討論並同意對該事務進行立法後,將指示總檢察長辦公室起草法案,並通過《政府公報》公布。法案公布30天后,由負責該法案的議員將其提交給國民議會審議。
國民議會審議法案模仿傳統的威斯敏斯特三讀模式。國民議會對法案經過一讀(不辯論)、二讀(有關部長解釋法案、大會辯論)、委員會會議(逐條審議)、匯報(有關部長向全院大會匯報委員會審議結果)、三讀(辯論)等程式後,對其進行表決。其中第二讀是最關鍵的,因為在二讀中要對法案的大框架進行討論。在二讀中通過的法案,其具體內容要在隨後的委員會會議階段仔細推敲。在委員會會議階段,國民議會將自身視為一個委員會,由議長擔任委員會主席。
國民議會對一般議案的表決,半數以上通過即可;如反對票與贊成票相等,則議案被否決。重要議案需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涉及國家財政的議案,只有在總統的建議下才能在國民議會進行審議。表決通過的法案由國民議會秘書長呈交給總統,須經總統批准後方能生效。
總統可以根據情況簽署或否決已經國民議會表決通過的法案。如果總統簽署了法案,總統辦公室即告知國民議會和總檢察長法案已經總統簽署生效,總檢察長通過政府公報正式頒布該項法律。如果總統否決了法案,而國民議會在總統將未簽署的法案退回後的六個月內又通過該法案的話,總統的否決可以被推翻。在這種情況下,假如總統不解散國民議會,則他必須在三個星期內批准國民議會在他否決後又重新通過的法案。
預算審議和批准程式 波札那中央財政預算由財政部預算委員會負責編制。編製程序為:各部將其主管部門的預算匯集到財政部預算委員會,後者就各部門預算同各部有關負責人進行磋商、協調,然後在此基礎上制訂出全國預算草案,並將全國預算草案提交國民議會審議。國民議會全院大會負責對全國預算草案進行審議,經三讀、討論、修改後表決通過。

會議種類 國民議會全院大會及委員會可以根據各自職責討論任何有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全院大會由議長主持,委員會會議由委員會主席主持。全院大會向公眾公開,委員會會議一般是秘密進行的。

召集及會期 波札那國民議會每年開三次會,至少開會120天。第一次會期為11月至12月,第二次會期為2月至3月或4月,第三次會期為7月至8月。每次會期開會時間為6~9個星期。
開會和休會 在會期內,國民議會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開會,星期六、星期日及公共假日休會。會議一般從下午兩點半開始,但每次大會的第一次會議總是在下午三點半開始。會議的工作語言是英語。每次會議總是從口頭回答質詢開始的。口頭回答質詢大約持續30分鐘。國民議會的有關事宜在四點鐘結束,以便留出時間開一些簡短的委員會會議,並使議員有時間會晤他們的選民或來自不同團體的代表。下午四點半會議繼續進行,除非通過動議延長會議時間,會議一般持續到下午七點。波札那總統在國民議會大會開始時發表講話。在國民議會對總統的講話進行討論後,總統緊接著發表施政綱要。如果議員出現嚴重的違規行為或其他緊急情況,議長可宣布暫時休會。

投票制度 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是議會的當然議員,負責向議會提供法律諮詢。他可以參加國民議會會議,但無投票權。議長作為國民議會的當然議員,也無投票權。

議員制度

議員權利 議員的職責是檢查和批評政府工作,並對政府工作提出建議。《議會權力和特權法》規定:議員免於因其發言、報告或提出的請願、法案、提案等而引起的民事或刑事訴訟;議員在赴議會會議途中、出席議會會議期間或從議會開完會回家時,不得因民事債務問題對其進行逮捕;當議員在議會範圍內而議會又正在開會時,除非經議長同意,不得因刑事案件對議員進行逮捕;在議會開會時,任何法庭不得在議會範圍內根據其管轄權進行有關司法程式。
議員紀律 《議會議事規則》規定:議會開會期間,所有議員不得無故穿越大廳,不得閱讀與議會事務無關的書報、信件;在某一議員發言時,其他議員應保持安靜,不得無故打斷其發言。

議員待遇 國民議會議長年薪為101724普拉(1普拉約等於1.8元人民幣),除此之外,還享受責任補貼15156普拉、醫療補貼6036普拉、秘書補貼(用於僱請秘書)13632普拉、通訊補貼3408普拉,無選區補貼。政府為議長提供部長級住房和用車。副議長和反對派領袖年薪為86460普拉,此外還有責任補貼11469普拉、選區補貼40344普拉、醫療補貼6036普拉、秘書補貼13632普拉、通訊補貼3408普拉。政府為副議長和反對派領袖提供副部長級住房和用車。一般議員年薪為64860普拉,醫療補貼4008普拉,其餘補貼項目及數額與副議長和反對派領袖相同。政府為議員提供住房和50%的購車補助。目前波札那國民議會設施尚不完備,無法給議員們配備辦公室和私人助手,議會黨團亦無自己的助理。

政要

波札那費斯圖斯·莫哈埃

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Festus Mogae) ,任期2004年至2009年。1998年4月1日就任,1999年10月大選獲勝蟬聯。2004年10月獲得連任。本屆政府於2004年11月成立,現政府由總統、副總統、14名部長和6名副部長組成,主要成員有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副總統伊恩·卡馬(Ian Khama),財政和發展計畫部長白勒茲·哈沃萊齊(aledzi Gaolathe)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蒙帕蒂·梅拉費(Mompati Merafhe),環境與野生動物和旅遊部長翁科卡梅·莫凱拉(nkokame Mokaila)通訊、科學和技術部長佩洛諾米·文松(elonomi Venson)總統事務和公共管理部長潘杜·斯凱萊馬尼(handu T.C.Skelemani)貿易與工業部長丹尼爾·莫羅卡(aniel N. Moroka)礦業與水事務部長姆比加尼·蒂博內(biganyi C.Tibone)土地與住房部長迪卡卡馬措·塞雷茨(igakgamatso Seretse)地方政府部長瑪格麗特·納薩(argaret Nasha)教育部長雅各·恩凱泰(Jacob Nkate),衛生部長謝拉·特盧(hiela Tlou)工程與交通部長萊塞霍·莫措米(esego Motsumi)勞工與內政部長莫恩·費托(oeng Pheto) 農業部長約翰尼·斯沃茨(Johnny Swartz)。

政黨

波札那波札那

1、波札那民主黨(Botswana Democratic Party):1962年1月成立。獨立後一直執政,主張經濟獨立和自力更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社會公正;對外實行多方位外交,維護並促進民族利益。2005年7月,民主黨召開第31屆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出新的中央委員會。總裁費斯圖斯·莫哈埃,主席伊恩·卡馬,總書記丹尼爾·克韋拉霍貝(Daniel Kwelagobe)。

2、波札那民族陣線(Botswana National Front):1967年10月成立。主張在博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總裁奧齊韋萊茨·莫波(Otsweletse Moupo),總書記阿卡揚·馬哈馬(Akanyang Magama)。

3、波札那大會黨(Botswana Congress Party):1998年6月成立,由民陣中分裂而來,口號是“為了民族自由”。總裁薩爾斯漢多(Saleshando)。

外交

波札那波札那

奉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積極參與地區政治事務及經濟合作。多次與南非、辛巴威共同調解賴索托史瓦濟蘭政治危機。積極推動南部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秘書處設在博。博對外交往活躍,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博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廣泛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合作。1998年博與南非一起出兵平息賴索托政治動亂,1999年又參與對萊軍的重組和培訓計畫。1999年12月,博前總統馬西雷被非洲統一組織任命為剛果(金)國內政治對話調解人。支持建立非洲聯盟,2001年3月,博簽署了《非洲聯盟憲章》,成為第四十四個簽署憲章的非統成員國。與非洲以外國家交往活躍,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博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廣泛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合作。2001年博外交的重點之一是宣傳博在“衝突鑽石”問題上的立場,確保國際社會充分注意鑽石對博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避免博鑽石業受到反衝突鑽石運動的負面影響。2002年博總統莫哈埃、副總統卡馬以及政府多位部長到美國、挪威、澳大利亞等國訪問或參加國際會議,積極向國際社會展示博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廣泛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世貿組織總幹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貿易代表、紐西蘭外長等國際組織和國家的官員相繼訪博。

與中國關係

1975年1月6日,波札那同中國建交。2005年,中博雙邊貿易額為6252萬美元。

同歐盟國家的關係

博與歐盟的關係較為密切。2002年,雙方簽署援助合作協定,從2002年至2007年歐盟向博提供2.26億普拉援助,用於自然資源保護、愛滋病防治和貿易發展等項目,另提供3.02億普拉的應急款項用於博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的緊急援助。2004年歐盟把旨在提高南部非洲國家產品競爭力的“生產力服務中心”設在博,以示對博重視。2005年10月,歐盟與博簽訂協定,將在未來一年提供3億普拉用於博發展教育事業。

同英國有傳統密切關係,英是博傳統援助國和主要貿易夥伴之一,大批英國人在博政府、金融和教育部門任職,博國防軍和警察主要由英國人訓練。兩國官員互訪頻繁。英國有70多家企業在博投資。2005年,莫哈埃總統訪問了英國,兩國簽署避免雙重徵稅協定。

同德國經貿關係

發展較快,德是博主要貿易夥伴和援助國之一,多年來共向博提供各種援助近10億普拉,派出250名專家幫助博從事職業培訓、中學教育、社區發展、農林業和中小企業發展項目等。

瑞典和挪威也是博重要的援助國。近年來,因博被列入中等收入國家,瑞、挪兩國逐步減少援博數額,改為提供低息貸款或開展政府和企業間的合資、合營和技術合作。

同美國的關係

博美關係密切,高層往來不斷。2002年,美同意將博列為最不已開發國家,以享受美《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的優惠政策。1966~1996年30年間,美連續向博派遣和平隊。1998年,美總統柯林頓訪博。2003年,布希總統和莫哈埃總統互訪。美國恢復向博派遣和平隊。2005年,博與美國成立“非洲增長與機會法論壇”,以擴大對美出口。同年美國對博防治愛滋病領域的援助達到3500萬美元。

同亞洲國家的關係

近年來,日對博援助逐漸增加,現是博最大援助國。2002年2月,博與日本簽訂減免債務協定。博感謝日對其提供的大量援助,支持日成為擴大後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2005年卡馬副總統訪問了日本。博與印度關係友好。在博印度僑民約有9000人,其中三分之一加入博籍。兩國簽有最惠國待遇貿易協定和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博印在人力資源培訓領域開展了多項合作。2002年5月,博與印度和辛巴威簽署“空降非洲2002”軍事訓練演習條約。2003年5月,印度外長訪博。2005年,莫哈埃總統訪問了印度。

同鄰國的關係

博與鄰國保持睦鄰友好關係。博與南非、納米比亞、賴索托和史瓦濟蘭同為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成員國,經濟關係密切,與南非在經濟、貿易等領域聯繫尤為緊密。2004年與南非、辛巴威、納米比亞舉行了雙邊常設國防與安全委員會會議。2005年博總統當選南共體輪值主席國。 參與起草非盟關於安理會改革的共同立場檔案並出任後續委會成員,努力推動非洲“爭常”目標的實現;莫哈埃總統對南非進行國事訪問。與尚比亞就共同建設跨境橋樑達成一致。年內納米比亞、賴索托、莫三比克、尚比亞國等領導人訪博。

經濟

波札那波札那 普拉

波札那是非洲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之一。以鑽石業、養牛業和新興的製造業為支柱產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藏為鑽石,其次為銅鎳、蘇打灰、鉑、金、錳等。石油勘探正在進行之中。鑽石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銅鎳礦蘊藏量為4600萬噸,煤蘊藏量170億噸。從七十年代中期,採礦業取代畜牧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鑽石生產國之一。鑽石基本出口,是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現有三大鑽石礦:吉瓦嫩奧拉帕和萊特拉卡內。傳統輕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其次是飲料、金屬加工和紡織等。近年來,汽車裝配業發展很快,一度成為第二大創匯行業。農業較落後,80%以上的糧食依靠進口。可耕地占全國面積的15%,種植面積為可耕地的5%。主要農作物為高粱玉米小米和穀類。畜牧業以養牛為主,產值約占農牧業總產值的80%,是博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博是非洲最大的畜產品加工中心之一,有現代化的大型屠宰廠和肉類加工廠。博是非洲主要旅遊國,數量眾多的野生動物是主要旅遊資源。政府把全國38%的國土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設立了3個國家公園,5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奧卡萬戈內陸三角洲和喬貝國家公園為主要旅遊點。主要出口鑽石、汽車及零配件、銅鎳礦、牛肉、紡織品和蘇打灰製品等;進口汽車及交通設備、機械及電子產品、食品及飲料、金屬、化工和橡膠製品、燃料和菸草等。

財政金融

國家銀行於1975年建立,1976年發行本國貨幣“普拉”。博長期執行審慎的財政政策,財政收支處於盈餘狀態。前幾年由於受礦業收入下降、普拉對美元升值和政府施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影響,曾一度出現財政赤字。政府採取了嚴格控制支出等措施,2004/2005年度實現財政盈餘,總收入為217億普拉,總支出為201億普拉,盈餘15.8億普拉。2005/2006財年,財政預算收入241.4億普拉,預算支出232.2億普拉。
截至2005年11月,外匯儲備達62億美元,可滿足27個月的進口需求。外債3.95億美元。  

對外貿易

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一直保持貿易順差。主要出口鑽石、汽車及零配件、銅鎳礦、牛肉、紡織品和蘇打灰製品等;進口汽車及交通設備、機械及電子產品、食品及飲料、金屬、化工和橡膠製品、燃料和菸草等。主要貿易夥伴有: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南非、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濟蘭)、歐盟、辛巴威和韓國等。2003年出口額25.87億美元,進口額17.53億美元。

交通

以公路運輸為主,主要城鎮之間有公路相連,總長1.94萬公里,其中30%為柏油路面。全國各主要城鎮之間以及博與南非、尚比亞、辛巴威和納米比亞之間已基本由柏油馬路連線,其中幹線公路等級較高。

鐵路長900公里。主要鐵路線跨越弗朗西斯敦哈博羅內洛巴策,連線南非和辛巴威。在經歷多年虧損後,波札那鐵路公司在1996~1998年連續贏利,但1999年末以來,由於辛巴威將部分貨物改經南非運輸,使博鐵損失很大。
博航空公司辟有飛往南非的地區航線和國內主要城鎮及旅遊區之間的航線。現有五個國際機場。首都有卡馬國際機場,其餘四個機場在弗朗西斯敦、馬翁、卡薩尼和塞萊比-皮奎。2001年,波札那航空公司實現贏利1200萬普拉。

人民生活

根據2001年博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01年嬰兒死亡率為57‰,人口增長率為24‰,人均壽命為55歲,人口城市化率為52.1%。實行免費醫療。2000年,全國有16家醫院、17所初級醫院、232個診所、324個保健中心和712個流動診所,病床3572張,平均每一萬人口有醫生3名、護士30名。愛滋病感染率較高,據聯合國2002年發表的愛滋病報告預測,博15歲至49歲的成年人感染率為39%。此外,0.5%的人口感染結核病。截至2002年3月底,固定電話用戶14.8萬,行動電話用戶33.2萬。貧富懸殊,36.7%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教育

實行免費教育。成人識字率68.9%。1996年基本普及國小和國中教育,國中入高中升學率為30%。學制為國小7年,國中3年,高中3年。1999年,全國有國小741所,中學265所,師範學院4所,職業技術學校31所,綜合性大學1所(波札那大學),在校大學生10000人。2005/2006財年教育預算共50.48億普拉,分別占經常項目支出和發展項目支出預算的28%和9%。另外,私立學校在國家教育體制中占有一定位置。全國現有37所私立學校,教學質量高於公立學校。

軍事

1977年4月建立國防軍。現有陸軍8500人,空軍500人。司令路易斯·費希爾(Louis Fisher)中將。警察部隊約1000人,警察總監為莫萊博赫。

文化

新聞出版

發行5種報刊。主要有官方日報《每日新聞》,1964年創辦,用英文和茨瓦納文出版。另有《衛報》、《報導者》、《太陽報》和《公報》,為英文和茨瓦納文對照。波札那通訊社為官方通訊社,於1981年創建,主要報導國內訊息。國際訊息主要來源於西方國家通訊社。波札那廣播電台是官方電台,1965年創建,用英語和茨瓦納語廣播。哈博羅內電視台是一家私營電視台,於1988年創建。波札那國家電視台於2000年7月底正式開播。

習俗

波札那節假日較多,國民多信奉基督教。人們通常行握手禮,但外來男性客人一般不主動伸手同當地女性握手。

治安

波札那由於近年來從周邊國家流入的非法移民日益增多,所以治安狀況有所惡化,偷盜搶奪案件時有發生。在剛來波札那時不要到人少僻靜處,不要顯露現金和貴重物品。遇搶劫或交通事故可拔打999報案,遇火災可打998。

大英國協成員國

大英國協是由大英帝國演變而來,由英國和部分前英屬殖民地組成。但英國已不再是大英國協的主宰,大英國協也只是一個供各成員國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鬆散組織。54分別來自六個地區其中非洲19個、亞洲8個、美洲3個、加勒比地區10個、歐洲3個、南太平洋地區11個。
主權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澳大利亞 | 巴哈馬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貝里斯 | 波札那 | 汶萊 | 喀麥隆 | 加拿大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克 | 斐濟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蓋亞那 | 印度 | 牙買加 | 肯亞 | 吉里巴斯 | 賴索托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諾魯 | 紐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聖基茨和尼維斯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塞席爾 ·薩摩亞·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南非 | 斯里蘭卡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吐瓦魯 | 烏干達 | 英國 | 萬那杜 | 尚比亞 ·盧安達
海外領土與屬地 澳大利亞 亞什摩及卡地爾群島 |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 | 聖誕島 ·科科斯群島 | 珊瑚海群島 | 賀得及麥唐納群島 | 諾福克島
紐西蘭 庫克群島 | 紐埃 | 紐西蘭羅斯屬地 | 托克勞 | 尼烏埃
英國 阿克羅蒂里和德凱利亞 | 安圭拉 | 百慕達 | 英屬南極領地 | 英屬印度洋領地 | 英屬維京群島 | 開曼群島 | 福克蘭群島 | 直布羅陀 | 根西島 | 曼島 | 澤西島 | 蒙塞拉特島 | 皮特凱恩群島 | 聖赫倫那(包括 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群島 |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非洲聯盟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貝寧 | 波札那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葛摩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剛果共和國 | 象牙海岸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赤道幾內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肯亞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尼日 | 奈及利亞 | 盧安達 | 西撒哈拉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南非 | 南蘇丹共和國 | 蘇丹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多哥 | 突尼西亞 | 烏干達 | 尚比亞 | 辛巴威 | 非洲聯盟

比中國富裕的非洲國家

一直以為非洲國家都很窮,長期被瘟疫,饑荒,戰亂所籠罩,豈不知有些非洲國家比中國要富的多.1995年中國人口密度是126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為1100美圓。世界排名109。以下這寫非洲國家,全部人均GDP比中國高。

波札那行政區劃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地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