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突厥族主義

泛突厥族主義十九世紀80年代產生於俄國境內的韃靼知識階層,主張通過改革教育和語言,團結使用突厥語的民族,復興突厥民族。

詳情

泛突厥主義產生後,很快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接受並篡改,轉而成為具有強烈宗教狂熱和民族沙文主義思潮,成為一種超階級、超國家、超民族的極端宗教觀和民族觀。「青年土耳其黨」提出了泛突厥主義,試圖「建立一個在奧斯曼帝國蘇丹統治之下的、包括從博斯普魯斯到阿爾泰全部突厥語系各民族在內的大帝國」。極力宣揚所謂「突厥民族至上」論,散布民族對立和民族仇視思想,主張突厥民族實現「語言、行動和思想的統一」。冷戰的結束後,引發了意識形態領域內的真空,民族主義乘機抬頭,許多國家的少數民族分離意識增強,對本國主體文化和疆域的否定意識上升,產生了民族分離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泛突厥主義者認為蘇聯解體是「突厥民族」復興的大好時期,土政府在事實上也不自覺並不同程度地實施著大突厥民族主義思想。土右派民族主義行動黨和繁榮黨都具濃厚的泛突厥色彩,在事實上影響著土政府的決策,認為土有責任幫助幫助中亞突厥語民族在政治模式、經濟和社會方面取得良好的發展成就。土政府以歷史上同源或同一個民族為依託,利用語言、宗教和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同一性,宣揚歷史上曾有過的帝國輝煌,圖謀實現大民族國家或建立大民族共同體。4公然提出「21世紀是突厥人的世紀」的口號,竭力拉攏中亞諸國,旨在營造一個以土為首的包括各操突厥語國家及民族在內的地跨歐亞的突厥國家聯合體,其範圍包括土耳其、亞塞拜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六個獨立國家以及俄羅斯的車臣、韃靼斯坦和中國的新疆地區。二十世紀90年代初土耳其揚言要重建一個由中國長城延伸到巴爾幹半島的伊斯蘭政教合一的突厥世界。泛突厥主義實際上大民族主義,它強調主體民族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往往忽視其他民族的應有權利,從而導致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和衝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