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

治世,作偏正短語時是“和平昌盛之世”的意思,作動賓短語則是“管理國家,處理國務”的意思。最為著名的治世之道是老子的無為而治。老子提出治世之道,目標是造就一個理想社會。老子設計的理想社會就是“小國寡民”:。

治世

zhìshì
[times of peace]∶和平昌盛之世
[conduct state affairs]∶管理國家,處理國務

老子的治世之道

老子的哲學思考,從天道問題講起,最後還是落實到人道問題上。他提出“道”的觀念,有現實的針對性,那就是要為當時的亂世找到一條解救之道。老子提出的治世之道,有三個要點:

“為腹不為目”的聖人人格

老子關於聖人的說法是:“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並作焉而不為始。”(第二章)“聖人為腹不為目。”(第十二章)他心目中的聖人,顯然有別於儒家心目中的聖人。儒家推崇的聖人,著眼於“跡”,著眼於“為目”,不實惠也不實用,存在著形式主義傾向;而老子推崇的聖人,著眼於“道”,著眼於“為腹”,反對做表面文章。
老子從“道不可說”的本體論出發,不承認形式美的有用性。同時,他也不承認道德規範的有效性。老子認為,世俗世界中的所謂美、所謂善,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他要求超越相對,進入絕對,領略真正的美和真正的善。真正的美是與道為一的淳樸之美、內秀之美,真正的善是與道為一的淳樸之善、內秀之善。以道為基礎,真善美統一起來,這就叫做“復歸於朴”、“返璞歸真”。老子所倡導的純樸之善、內秀之善,主張為人樸實無華、真情相待、無為灑脫,成為傳統倫理思想中抨擊偽善之風的利器。老子敬慕的聖人,與儒家有別,乃是一種“得道”的人格、達觀的人格、瀟灑的人格、超脫的人格。借用方東美的話說,儒家敬慕的聖人是“時際人”,道家敬慕的聖人是太空人。

“無為而治”的基本原則

有些研究者常常批評道家,以為道家不重視實行,只喜歡玄談冥想、坐而論道,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道家在許多問題上同儒家有分歧,但在重行這一點上,同儒家並沒有分歧。眾所周知,道家非常重視“道”的觀念。他們所講究的“道”,就內含著“行道”的意思。他們歷來反對僅僅把道當做言說的對象而不去實行,故而老子才提出“絕學無憂”、“絕聖去智”、“道不可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警世之論。在《道德經》五千言中,我們透過那些貌似玄虛的話語,很容易發現老子對實際問題的關注、對治世之道的關注。老子治世之道的基本原則就是“無為而治”。我覺得,“無為而治”的原則包含著三層意思。

首先是低姿態

老子認為,掌權者不要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在下層面前,應當採取一種低姿態。舉個例子來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第六十六章)掌權者千萬不能擺架子,千萬不可剛愎自用;那樣做,不會有好結果,因為“強梁者不得其死”。君王應該懂得“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的道理,把自己當成“寡人”。老子的本意是想讓君王以寡人自謙,保持一種低姿態,沒想到“稱孤道寡”後來卻成了君王的專稱,成了實際上的高姿態。這是老子所始料不及的。

第三是無常心

老子主張“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第十九章)這句話今天就是“以人為本”的意思。老子強調,掌權者要為百姓著想,不能只為自己著想,不能有常心、有私心。在重視民心、民意這一點上,儒道兩家是一致的,但各自施政方針不同。儒家要求掌權者施仁政於民,老子覺得沒有必要,他的主張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君王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老子提出治世之道,目標是造就一個理想社會。老子設計的理想社會就是“小國寡民”:“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有的論者指責道家搞復古倒退,要把人類拉到遠古的蒙昧狀態,恐怕是一種誤解。他們僅從字面上解釋老子,沒有了解老子這樣說的真意。在他所描述的社會裡,人民的生存得到很好的保障,人與自然和睦相處,與他人和睦相處;由於沒有交往,因而也就沒有衝突,沒有君子小人之分;大家和平相處,從來也沒有戰爭的發生。這樣的社會,無疑是一種道家式的小康社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