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市[河北省滄州市下轄縣級市]

河間市[河北省滄州市下轄縣級市]

河間古稱瀛州,位於冀中平原腹地,位於今河北省內,屬滄州市管轄。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居京(北京)、津(天津)、石(石家莊)三角中心,環渤海經濟區,距北京189公里,距天津183公里,距石家莊176公里}。東與滄縣、青縣接壤,北與大城縣、任丘市交界,西與肅寧縣、高陽縣相鄰,南與獻縣相連。轄20個鄉鎮,615個行政村,總人口78萬人,全市總面積133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6萬畝。1990年10月撤縣設市。郵政編碼062450。市人民政府駐瀛州鎮。

基本信息

綜述

河間(漢語拼音:héjiān)歷史悠久,之名始於東周,距今有2700年歷史。歷代在此
河間河間
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是京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漢代許多帝王至親在此做河間王,東漢張衡曾任河間相,宋代名臣包拯做過瀛州知州,漢博士毛萇曾在河間傳授《詩經》並以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流傳於世。河間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三皇五帝時顓頊創製九州,河間屬高陽國,到夏商周時,河間又屬冀州。河間古郡的名稱已久,取名河間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在徒駭河、大史、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間。河間在春秋屬燕國之域,戰國時期分屬、趙二國,秦屬巨鹿郡。秦始皇廢封建為郡縣,沿襲春秋戰國舊縣名置武垣縣,這就是河間縣的前身。直到隋煬帝大業初,以武垣縣境介於沙(子牙河)唐(古寇水)兩河之間,才把武垣縣改為河間縣。從西漢文帝至武帝400餘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宋置高陽關路安撫使。大觀二年(1108年)罷瀛州改府,河間屬之。元改府為路,仍領河間。明去路存府,河間屬京師河間府轄。抗日戰爭時期偽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並存,偽縣政府先後屬偽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間縣抗日民主政府於1938年2月建立,先後屬冀中區一、三、九、八公署。建國後河間屬河北省滄專區。1958年改隸天津專區,後又改隸天津市,1961年5月津、滄分後,稱滄州專員公署,河間屬之,1990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河間撤縣設市,由滄州地區代管。1992年滄州地市合併,河間市由滄州市代管。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盛產多種糧棉瓜果,尤以金絲小棗、天津鴨梨等著名。工業產品種類很多,化工、紡織、電纜均較突出。河間已形成了以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建材、花卉、餐具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鄉鎮企業已有5個跨入國家級先進行列,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市內交通發達、通訊便利。1990年,河間撤縣市,1997年通過國家小康驗收。全市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至2012年河間轄7鎮13鄉,615個行政村,216572戶,總人口816512人,人口密度為800人/平方公里,有漢、回、壯、滿、蒙古、朝鮮、苗、土家、藏、彝、布依、侗、瑤、白、傣、黎、僳僳、納西、達斡爾、仫佬、羌、仡佬、京族等23個民族,以漢族居多。另有中國籍日本人2人(現均已逝去)。

歷史沿革第一部份

河間之名始於戰國,因處九河流域而得其名,古稱瀛洲。
忽隱忽現的河間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統一的“漢”朝。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維護統治變得十分艱難。為了避免重蹈秦王朝遭受攻擊時孤立無援的覆轍,於是他仿周武王的做法,開始分封諸侯王,來幫助他統治國家。因此誕生了一個在地圖上忽隱忽現的候國。漢朝建立後,劉邦在沿襲秦王朝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侯國制即“國中國”。他將一部分土地設定為郡縣,歸中央直接管轄,而另一部分土地則分封給了有卓越軍功的人。開國之初他封了七個諸侯國,其中封大將張耳為趙王,統轄今河北省一帶。後來由於害怕異姓王危害漢室江山,於是改為大量分封與皇帝同姓的侯王。但是較大的侯國對中央依然存在威脅,於是漢政府又想將這些大的侯國割裂開來。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將當時屬趙國的河間郡割封給了趙王劉遂的弟弟劉辟疆,於是在當時的地圖上就出現了一個全新國家。由於這裡處於易水、河水之間,因此叫做河間國。然而這個河間國並沒有存在多長時間,劉辟疆在做了13年河間王后死去,他的兒子也僅僅做了1年的王位就去世了。由於沒有繼承人,這個僅僅存在了14年的河間國消失了,土地被分為河間、廣川、渤海三郡。然而到了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又封他的兒子劉德為河間王,這樣河間國在消失了9年之後第二次出現在地圖上。但是此時河間國所轄地界僅為河間郡的舊地,面積也只是前河間國的三分之一。劉德的河間國總共傳了七世,共存在了158年,後來王莽竊取了西漢皇帝位,將當時的河間王拉下了王位,使河間國隨著西漢政權的覆滅再一次消亡。這之後光武帝掃平了各地起義軍,恢復了漢室江山,因為與前河間王同為漢景帝的後人,因此又恢復了河間國的建制。但是這第三個河間國也只存在了6年。一直到公元90年,漢和帝又將樂城、渤海、涿郡三地劃分給了他的弟弟劉恭,使河間國第四次出現在地圖上。公元220年東漢王朝徹底滅亡,隨之興起的魏政權深知裂土封疆的痛苦,於是取消了分封諸侯國的統治模式,這第四個河間國也隨著漢室江山的滅亡而消失。漢以後的王朝里分封制被取消了,河間國再也沒有出現過。但是“河間”這個名字直被沿用了下來,今天的河間市正是承襲了古河間國的名字

歷史沿革第二部份

河間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歷代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稱。湧現出許多對我國文明史起到重要影響的人物。春秋時代的鮑叔牙封地束州,東漢張衡曾任河間相,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郃官拜征西車騎將軍、封鄚侯,唐代詩人劉長卿,世稱“五言長城”,宋代名臣包拯作過知州,漢博士河間人毛萇在詩經村傳授《詩經》,使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流傳天下。漢武帝鉤夫人,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金元醫學家劉完素、民國代理大總統馮國璋、一代氣功大師馬禮堂、著名作家劉等均居河間。河間屬環渤海經濟區,大北京經濟圈內的京津冀中心帶。獨特的區位優勢,寬鬆的開放環境,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廣泛的人際資源已成為河間經濟騰飛的顯著優勢。河間以工業為主導的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形成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新型建材、餐具、通訊器材、輕紡化工等七大特色支柱產業。河間特產豐富,資源充足。地下蘊藏的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總儲量巨大。農業正在向現代化邁進,形成糧棉林果畜牧瓜菜等十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經濟建設

綜述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1億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3.3億元,同比增長2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5億元,同比增長15.2%;項目建設實現新突破;產業升級邁出新步伐;園區建設又有新進展;城鎮面貌發生新變化;三農工作取得新成績;民生事業開創新局面。

農業經濟

河間是傳統的糧棉主產區,農作物品種豐富,糧食連年穩產增產。產業化步伐加快,已形成棉花、畜禽、蔬菜、果品等特色優勢產業,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196個,龍頭企業達到60家,國欣是“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擁有“國欣”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國欣”牌棉種。中亞養殖、新興鴨業、中鴻農產品等具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產加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體系基本形成。

主要產業

保溫材料、汽車配件、化纖製品、拉絲模具、食品加工、通訊器材、建築材料、工藝製品、服裝鞋帽、化工儀表、塑膠製品、糧、棉、鴨梨、金絲小棗、驢肉火燒、養殖等。

行政區劃

河間 轄7個鎮、12個鄉、1個民族鄉,1個城區辦事處,1個省級工業集聚區即河間(省級)工業聚集區,1個省級開發區即河北河間經濟開發區,9個社區、615個行政村,615村
尊祖莊鄉、故仙鄉、北老生鄉、瀛州鎮、興村鄉、行別營鄉、西九吉鄉、臥佛堂鎮、詩經村鄉、時村鄉、沙河橋鎮、景和鎮、黎民居鄉、果子窪回族鄉、北石槽鄉、沙窪鄉、龍華店鄉 、留古寺鎮、郭家村鄉、束城鎮、米各莊鎮等
尊祖莊鄉 代碼 130984211
尊祖莊 劉王化 馮王化 東王化 西王化 高王化 杜王化 西達路 東申魯 西申魯 東達路 東小里文 西小里文 大里文 前申魯 後念祖 劉念祖 前念祖 楊營 楊戶生 許馬營 田營 臧白計村 王營 馬戶生 何倪莊 東里文 武張各 李張各 楊張各 郭張各 北司徒
瀛州鎮 代碼 130984100
北關辛莊 城上 大亮甲牌 大張莊 大趙莊 段李莊 樊莊 戈家樓 桂莊 韓樓 霍家莊 賈莊 老林莊 林豆萬 流水套 馬莊 門莊 南角樓 山張莊 沈莊 吳家鋪 吳家鋪 吳家廟 西丁坊 西劉莊 小亮甲牌 小張莊 小趙莊 解家窪 徐家莊 薛莊 野場 瀛洲十里舖 瀛州一街 瀛州二街 瀛州三街 瀛州四街 瀛州五街 瀛州六街 瀛州七街 瀛州八街 瀛州九街 瀛州十街 瀛州十一街 瀛州十二街 瀛州東關 瀛州東關北村 瀛州南關 瀛州西關 瀛州西關北村 瀛州西關東村 於場 周莊 左場
興村鄉 代碼 130984202
北八里舖 北八里莊 北李子口 北三里莊 北石家村 北榆林莊 北趙莊 邊莊 蔡樓 大莊 東八里莊 東董堤 東榆林莊 閣上 郭趙莊 侯莊 胡村 康家店 李家莊 龍關 龍王村 陸家村 南八里莊 南古寨 南李子口 南榆林莊 潘官莊 邱莊 田圪垯 瓦井 西八里莊 西董堤 西三里莊 西王莊 西榆林莊 西張莊 小村 小莊 興村 許莊 楊頭 油店 袁村
行別營鄉 代碼 130984210
行別營村 榮良莊村 前張寺營村 後張寺營村 小史村 前修羅村 後修羅村 前小漢村 後小漢村 東 大漢村 西大漢村 雙樹村 前楊官營村 後楊官營村 南大史村 北大史村 小黃務村 黑佛頭村 東張村 西張村 前各莊村 西莊村 東文莊村 西文莊村 東張莊村 東柳窪村 韓別村
西九吉鄉 代碼 130984204
沈家村 哺子村 朱家村 北張村 孝子墓村 五行村 東候村鋪村 西候村鋪村 南郭村 南趙莊村 河溝村 高家務村 劉家村 盧村 婁堤屯村 南張村 王馬莊村 黃家村 西石槽村 宋石槽村 劉石槽村 東郭屯村 西郭屯村 前劉守村 中劉守村 後劉守村 前北汪村 後北汪村 前鞏村 狄莊村 東九吉東村 東九吉西村 西九吉東村 西九吉西村
臥佛堂鎮 代碼 130984103
臥佛堂一分村 臥佛堂二分村 臥佛堂三分村 臥佛堂四分村 臥佛堂五分村 臥佛堂六分村 北小店一分村 北小店二分村 大朱村 回莊村 常村 鎮上村 侯南村 張侯村 小章村 中羅村 南羅村 柴莊村 河西村 西告村 穆莊村 東告村 武莊村 後王莊村 孫村 小朱村 尹莊村 屯莊村 前王莊村 前翟生村 後翟生村 高頭村
詩經村鄉 代碼 130984207
柏桐 北二十里舖 北蒲禾屯 北辛莊 赤塔 東半截檔 東詩經村 君子館 柳張村 孟家莊 南三十里舖 南蒲禾屯 西半截河 西詩經村 西辛莊 學堤 中二十里舖 左家莊
束城鎮 代碼 130984104
北寨 邊屯 陳南寨 陳屯 崔九村 大超市 大管德 大留更 東北召 東郭管屯 東王村 杜九村 范九村 高辛莊 管德莊 後孟回 後桃園 李南寨 劉九村 路屯 馬房 滿中良 南呈各莊 南良 南召 徘徊 前孟回 前桃園 束城 譚中良 西北召 西呈各莊 西郭官屯 西王村 小超市 小管德 小留更 新立莊 尤屯 張九村 張南寨
時村鄉 代碼 130984209
北雙塔村 西周樓村 北高莊村 永樂村 東丁坊村 東劉莊村 李萬村 冷飯店村 南楊莊村 秦莊村 孫莊村 傅澗河村 李澗河村 姚澗河村 時村 後萬貫村 前萬貫村 槐莊村 小店村 段 莊村 曹何莊村 大店村 南馬灘村 北馬灘村 李庵
沙河橋鎮 代碼 130984106
白張水鏡 北康寧屯 陳鞏留歡 陳梁王 大位村 大張水鏡 東官道 東舊館 東梁各莊 董小里 東苑各莊 方官莊 傅位村 蓋官莊 蓋莊 官莊店 胡官莊 姜劉 里昌 李管莊 李小里 盧位村 羅位村 孟官莊 孟留歡 穆留歡 南康寧屯 牛官莊 齊官莊 前官莊 宋位村 西官道 西舊館 西梁務莊 西苑各莊 謝家 邢各莊 杏杭 興業屯 閻家 楊官莊 張王留歡 中官道 中張水鏡 周官莊
景和鎮 代碼 130984102
北丰南爾 曾家務 柴屯 崔莊子 大皮屯 店子 東豐爾莊 東雙塔 方雅莪 孟莊子 前古莊頭 前油坊莊 任留念 石灰屯 宋王大 宋雅莪 王莊子 西崔村 西豐爾莊 小皮屯 於屯 長雅莪 趙莊子
黎民居鄉 代碼 130984201
北才莊 曹召莊 柴莊子 常召莊 崔莊 小孫莊 大楊郭莊 東崔村 東高屯 東高莊 東化家務 東留莊 東七吉 竇莊 馮留念 馮寺 後留保住 黃留保住 里甸村 黎民居 李召莊 梁郭莊 劉屯 南老生 南新河 前留保住 喬留念 沙河 四莊頭 孫郭莊 孫屯 田留念 西化家務 西七吉 小功屯 小圈 小孫莊 小孫莊 小楊郭莊 楊屯 袁留保住 張郭莊 趙郭莊 趙召莊
果子窪回族鄉 代碼 130984213
北務爾頭 東大漁村 東漁村 葛莊 果子窪一分村 果子窪二分村 果子窪三分村 果子窪四分村 前黑馬村 後黑馬村 柳林 南樊莊 南三里 南務樂頭 南漁莊 堤口 田家坊 西大漁莊 胥家萬 楊劉莊
北石槽鄉 代碼 130984205
北大齊 北石槽 北張莊 劉各莊 恆道 後羊店 滿 苗莊 南石槽 齊會 任村 史村 唐莊 香椿新莊 邢莊
故仙鄉 代碼 130984200
艾孔務 張孔務 北新河 曹莊 大故仙 大王橋 董王士由 東羊莊 范屹垯 侯故仙 後西里埋 後辛莊 繳台頭 李故仙 劉王士由 露德莊 馬保窪 南司徒 前西里埋 前辛莊 邱故仙 商故仙 宋留孝 王刁 王王士由 魏王士由 位莊 席故仙 西留莊 西羊莊 小故仙 小王橋 楊留孝 於孔務 鄭孔務 鄭留孝
沙窪鄉 代碼 130984203
保全屯 北科店 北章西 禪閣 大黃務 東八里莊 東方 東沙窪 傅天宮 後北冬 後鞏村 後洪雁 後台頭 槐各莊 槐樓 劉天宮 南冬 南章西 南中原 前北冬 前洪雁 前台頭 芮屯 桃園 五家務 西柳窪 西沙窪 姚天宮 張天宮
龍華店鄉 代碼 130984212
北皇親莊一分村 北皇親莊二分村 北皇親莊三分村 北皇親莊四分村 東周村 福海莊 黃屯 林村 龍華店 南八里舖 南石家村 南太平莊 南王莊 南辛莊 邵洪店一分村 邵洪店二分村 時莊 村 孫常村 西張 西周村 小柴 小集 興隆店 徐楊屯 閻辛莊 尹窪
米各莊鎮 代碼 130984101
北留路東村 北留路西村 陳莊 大操魯 大行羊 何行石 後豆務 後榆杭 枯樹村 李趙莊 李莊 留標 劉店 馬村 米各莊 南留路 前豆務 前榆杭 孫劉莊 田行石 文屯 希插 西高屯 小操魯 小行羊 閆屯 張曹 張興屯 找子營 朱莊
留古寺鎮 代碼 130984105
艾家村 艾家莊 北王莊 北楊莊 大寶車 東石相 後留古寺 姜家村 南大齊 寧家莊 前羊店 石馬 四公村 吾黨廟 西石相 小寶車 閻村 冢耳村
郭家村鄉 代碼 130984208
北三十里舖 北太平莊 邊邊村 東王口 東辛河口 馮村 郭家村 劉莊 孟家廟 民台頭 南三十里舖 南辛河口 南莊 三官廟 孫邊村 西高莊 西王口 西辛河口 義和莊 永安村

特色產品

提起河間,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河間的火燒驢肉。外地人和河間人聊天,火燒驢肉是必定提及的話題之一。河間是火燒驢肉的故鄉,河間火燒驢肉發源於河間市米各莊鎮田行石村。從那個並不為人熟知的村落,走出了很多知名的火燒驢肉老店,而米各莊及其周邊的配件市場的繁榮為他們的經濟活動提供了經濟條件,很多趕集賣配件的人都是在集市上吃火燒驢肉。從這時開始,火燒驢肉開始逐步成為河間名吃。正宗的火燒驢肉技術已經傳到了第五代,其技術在老一輩人的基礎之上根據現代人的口味不斷創新,成為大眾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火燒驢肉的吃法:要吃火燒驢肉,必須要吃剛出爐的。因為剛出爐的火燒外酥里嫩,味道正好。如果放一段時間,就有可能不酥了。但是,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技術好的師傅做出來的火燒放一段時間烤一下照樣是原來的口味。吃火燒驢肉,驢肉湯是必不可少的。吃著外酥里嫩的火燒驢肉,喝著香噴噴的驢肉湯,這滋味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知道。
值得一起的是,有很多人把河間的火燒驢肉稱為“驢肉火燒”。其實,火燒驢肉和驢肉火燒並不一樣,驢肉火燒發源於保定,其加工方法、外形、口味等與火燒驢肉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也許兩者名稱相近,所以就被人混為一談了。

工業發展

已形成電線電纜、保溫材料、汽車配件、餐具加工、通訊器材、輕紡化工六大特色支柱產業。河間被命名為“中國電線電纜生產基地”,留古寺鎮被命名為“全國通訊器材生產基地”,北石槽鄉被命名為“全國檯布生產基地”。電線電纜產業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力量,寶豐公司成為中國唯一一家世界線纜協會會員。全市共有線纜生產廠家108家,擁有十大系列、上萬種規格的龐大的產品生產體系。其中寶豐公司A級阻燃電纜獲國家專利,新華公司220KV銅護套電纜填補國內空白。寶豐、新華兩公司建成了兩條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110-750KV超高壓交聯電纜生產線,產品廣泛套用於長江三峽、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並遠銷日、韓、東南亞及歐美國家。河間是中國北方汽車配件、保溫材料的重要生產基地,汽配走廊貫穿市區南北,米各莊汽配市場聞名全國。市新區、米各莊、束城三大工業基地初見規模,天尊線纜、中昊不鏽鋼等一批投資大、效益好的項目入駐基地,成為全市新的經濟成長點。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河間是全國“普九”和“雙基”達標市,“全國寫字教育實驗區”。市一中占地面積

河間河間
398畝,設有圖書館、閱覽室、科技館、實驗樓、教學樓和電化教學等多功能配套的先進設備及一流的體育場,可容納學子5000餘名,是河北省規模最大、設備最全的縣(市)級中學。

文化體育

市內建有文化館1座,影劇院3座,文物保管所1座。書畫、音樂、舞蹈盛行,民間戲劇社和大鼓隊較為普遍。河間是著名曲種西河大鼓發源地,形成幾個派別門類,河間是全國文化先進市、中國詩詞之鄉。全市學校體育設施完備,在市區東部有現代化體育場一座,建有全民健身設施和大型廣場,形成完備的社會體育網路。河間市為“河北省體育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

城市建設

河間確立了“歷史古城、文化名城、北方水城和現代化中等城市”的城市定位,全力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城區面積達3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8.5平方公里。總投資35億元的水系景觀、汽貿城、教育園區、河間府衙復建、廣電文化藝術中心、黃驊信譽樓全面建設,基本形成了東部工業、南部教育服務區、西北部商貿物流區的城市發展格局。一座功能齊全、設施完備、魅力獨特的北方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市即將展現在人們面前。

歷史文化

古城河間,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家輩出。其名始於春秋戰國,距今有2500多年歷史。歷代均在此設郡、立國、建州、置府、成縣,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譽。東漢科學家張衡曾任河間相,宋代名臣包拯做過知州,漢搏士毛萇曾在河間詩經村傳授詩經,並以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名傳後世。境內束州(今束城)為春秋鮑叔牙封地,東武垣舊址(行別營村東)為武帝鉤弋夫人故里。唐代大詩人劉長卿,金代著名醫學家劉完素,民國大總統馮國璋,著名作家劉流、俞林,藝術家李多奎、金素秋、趙玉峰、趙連甲、馮鞏等均祖居河間。

河間是《詩經》的發祥地。河間是漢代毛亨、毛萇講授《詩經》的地方,當年講解《詩經》的主要有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河間毛亨4家。但由於毛詩傳繼儒門正宗,解經往往與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訓詁平實、準確、簡明,便於傳習,所以獨有毛詩流傳下來。今天我們講到的《詩經》就是漢學大儒毛亨、毛萇傳下來的“詩經”。河間是毛萇的故鄉,《詩經》的傳播地。據《嘉靖河間府志》記載毛萇當初講經的地方“君子館”、“詩經村”至今仍為“君子館”村、“詩經村”。悠悠千載,《詩經》流韻所至,今日的河間人仍熱愛《詩經》。現擔任河間市文化局局長、中國詩經學會會員的田國福同志以個人身份蒐集《詩經》古籍和今版詩經著作,各種版本的明、清、民國著述500餘種及現當代著作300多種。經過二十幾年來讀書、淘書,2004年初由他編著的《河間遺韻》(上下冊)集成冊並出版發行,這是一部從漢至民國歷代文人、政要為文涉及河間其人、其事之詩、文、聯選集。該書印證了河間這片古老的土地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當時的上至皇帝、下至州縣父母官並眾多文人墨客都曾以極大的熱情關注河間、頌揚河間,僅乾隆皇帝歌詠河間的詩詞就近百首。河間是《詩經》的發祥地,也是《孝經》重要傳承之鄉,千百年來文化積澱使它擁有了相當雄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對這種資源進行積極性開發,無疑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舉措。《河間遺韻》的編著和出版是傳承“大河間”文化的豐碩成果,可視為弘揚傳承文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對提升河間的形象、知名度,對促進市乃至滄州、河北省文化建設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河間是西河大鼓的發祥地。西河大鼓是鼓書,是曲藝,是民間文藝,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曲藝品種。西河大鼓也叫河間大鼓。早年河間農村婚喪嫁娶時多有各種活動,唱戲的、說書的、念喜的、吹奏的,成為當地百姓的一種節日。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當時被稱之為“說書的”,也有人稱之為河間大鼓,梅花調、梨鏵片,這咱曲藝形式進城後才被定名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的主要唱腔以似說似唱,說唱結合為主。演奏樂器以三弦、四胡、揚琴為主。西河大鼓在河間這塊土地上發展壯大,誕生了眾多名家和流派。其中久負盛名的當屬產於20世紀30年代,原籍河間北皇親莊的趙玉峰,史稱趙派,他的演唱、念白、表演別具風格。河間市文化館的張領娣是趙派的第四代傳人,也是目前國內演唱西河大鼓的佼佼者,曾經為我們國家領導人胡耀邦等演出過。她繼承了趙派唱腔優美,表演豐富等特點,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創新,是西河大鼓藝術的又一朵奇葩。2004年7月她演唱的西河大鼓《俺村的新事實在多》在參加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文藝匯演中,榮獲金獎,滄州市委書記張慶華、市長郭華專門發來賀電祝賀演出成功。

河間是“實事求是”的這四個光輝大字的發祥地,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思想路線是最根本的路線,我們黨的政治路線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的路線是“任人唯賢”,這三條路線中最根本的是思想路線,發明人就是河間獻王劉德,在河間提倡的,直到現在這四個仍然在我們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後也必將繼續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2006年,河北省河間市申報的“河間歌詩”,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21。

歷史名人

1、毛亨(生卒年不詳),西漢河間人,學者,著有《毛詩詁訓傳》30卷(簡稱《毛詩》),古文詩學“毛詩學”的開創者,世人稱為“大毛公”,並以“詩學”傳毛萇。《詩經》經秦火,至漢復傳,傳詩者有齊、魯、韓、毛四家。漢末儒學大師鄭玄為《毛詩》作箋後,學“毛詩”的人逐漸增多,其餘三家大都失傳,只有“毛詩”大行於世,流傳至今。《毛傳》以先秦學者的意見為依據對《詩經》作訓詁,事實多聯繫《左傳》,訓詁多同於《爾雅》,保存了很多古義,是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

2、毛萇(一作長),毛亨從子,為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曾任西漢獻王博士,又稱“小毛公”。

3、邢昕(538年)北朝北魏河間人。字子明。幼孤,見愛於祖母李氏。好學,早有才情。蕭寶夤討關中,以聽為東閣祭酒,委以文翰,累遷太尉記室參軍。太昌初(532年)除中書侍郎。永熙末(534年)入為侍讀,與溫子升、魏收參掌文昭。興和中(約541年)隨副官李象使於梁,昕好忤物,人謂之牛,故人稱為“牛象斗於江南”。高澄攝政,擬昕為司徒右長史,未奏,昕卒。著有《邢昕集》。

4、劉德(公元前130),字路叔,漢景帝之子,武帝劉徹的異母兄,於景帝前元二年(前155)被封為河間王。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設立《毛》、《左傳》博士,對漢代古文經學的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文獻和儒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卒後被謚為“獻王”。
5、張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陽人,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永和初任河間相作,《四愁詩》等,今傳有《張河間集》。

6、紀昀(公元1724—1805),字曉嵐,號春帆,又號觀弈道人,河間府(今滄縣崔爾莊)人,世稱“紀河間”。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閱微草堂筆記》等,有《紀文達公遣集》存世。

7、劉長卿(公元709—786),字文房,河間人,唐開元二十一年進士,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貞元年間升任隨州刺史。唐代著名詩人,擅長五律,其詩有“五言長城”之譽。有《劉隨州詩集》。

8、劉完素(約公元1110—1200),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河間劉守人,世稱“劉河間”。金代醫學家,溫病學派奠基人,撰有《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等十餘部著作。
9、馮國璋(公元1859—1919)字華甫,河間人,北洋軍閥主要將領,曾任直肅都督兼民政長,後任江蘇督軍,終生追求祖國和平統一,反對袁世凱稱帝。1916年10月國會選舉為中華民國副總統,後代理大總統

10、郭風惠(公元1898—1973)又名貴瑄字麾霆,號堞廬,河間人。曾任綏、察二省教育廳廳長,後隨宋哲元將軍堅持抗日,轉戰南北。後專事詩書畫創作,著名的詩書畫藝術家。著有《郭風惠書畫集》等。

11、鉤弋夫人(前?—前87年),姓趙,漢武帝東巡狩過河間,被選入宮,因居“鉤弋宮”號曰“鉤弋夫人”,史稱鉤弋趙婕妤。懷孕十四月生太子昭帝,因漢武帝擔心“主少母壯”重蹈呂后復轍,便以“屢件聖意”為由,把鉤弋囚禁於雲陽宮,後憂困而死,葬於甘泉南。

12、展子虔(約公元550—604),隋代傑出畫家。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很多壁畫。善畫人馬、山水、樓台;人物的描法細緻,後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采意度極為深致。後人稱頭他為“唐畫之祖”。

13、張郃(?-231),河間張郃,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原屬袁紹部下,後歸順曹操,漢中之戰曾與張飛激戰。後效命司馬懿帳下,多建立功勳,街亭之戰大敗馬謖,最後中流矢而亡。以身殉國。演義中是被諸葛亮用計誘騙射死的。史實中為司馬懿的命令追擊。

14、左敬祖(?—?),字虔孫。清順治六年(1649年)舉會試第一,官翰林。後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四書抄訓》等。

15、馬禮堂(1903——1989)原名馬步周,河北省河間市馬戶生村人。生前為中國文化書院導師、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名譽理事、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研究會第一屆委員、中山健身會導師、湖南馬王堆氣功學院顧問兼教授、北京大學氣功武術協會名譽會長、養生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併兼任陝西、吉林、河南等十三個省市氣功顧問。1989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16、劉流(1914-1977)河間市尊祖莊鄉後念祖村人,《烈火金剛》的作者。

17、李國盛(1939--)河間沙窪鄉後鞏村人。1939年7月出生在北京,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北京分會理事,國家一級演員,北京市曲藝團相聲演員。

名勝古蹟

詩經村有毛萇講授“詩經”遺址和馮國璋將軍府,半截河村有馮國璋墓,西九吉鄉有劉完素廟及墓地,大漁莊有清御史左敬祖墓,市區有清真寺兩座、光明戲院1座、宋哲元教場遺址,境內有屯莊白求恩大夫戰地手術紀念館、“齊會戰役”賀龍元帥指揮所舊址,黑馬莊“解放石家莊”、“青滄戰役”朱德司令指揮部所舊址。
毛公墓:毛公墓又名毛公壘,位於河間市三十里舖村北,為漢博士毛萇墓冢。明禮部尚書李時《毛公書院記》載“毛公者,漢儒毛萇也。獻王征公為博士。公善為講說,演繹其義,號為毛詩。卒葬河間城北三十里”。毛公墓“文革”期間被毀,河間市人民政府於2005年重建。現為滄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明戲院:光明戲院位於河間城內紅牌樓街,1934年由戈、王、宋、張、韓五戶投資興建,式樣為中西合璧,結構精巧,二樓設包廂,匾額“光明”二字為書法家華世奎所書,天井欄畫為著名畫工陳鐵珊所繪,整體布局古樸典雅。新鳳霞、寶珠鑽、喜彩蓮、劉寶瑞等著名藝術家均曾在此獻藝。光明戲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馮國璋故居及墓葬:馮國璋故居及墓葬位於河間北10公里西詩經村東,是民國大總統馮國璋故居,為西詩經

村鄉政府所在地,境內西臨106國道,南靠滄保高速公路,朔黃鐵路,古洋河自東流過,地處冀中平原。馮國璋國葬墓位於將軍第北2000m處,同將軍第屬同一中軸線。國葬墓建於1917年,較大的破壞有3次。第一次是土改期間,村民把墓區的亭台、樹木扒光刨淨;第二次是1958年大躍進高潮到來時,把馮國璋墳墓里的石碑等岩石建築,一律推倒砸碎,為河間農田水利服務;第三次是1966年春,當地部分造反派把墳挖開,墓室遭到破壞,墓記憶體放的馮國璋戎裝畫像一張、指揮刀一把、兩個石雕玉器、玉簪、夜明珠、玉香爐等文物,省歷史博物館保存。1905年河間秋操圖及馮國璋秋操圖畫像,另有馮國璋致袁世凱手札等文物在河間保存。2007年春,河間市人民政府重修馮國璋國葬墓。

左敬祖墓:左敬祖(明末-清初),字虔孫,河間大漁莊人。祖父左圭,父親左鵬程,都以孝義著稱。左敬祖為人
豁達大度,學識廣博。順治六年(1649年),舉會試第一,官翰林。順治九年(1652年)又考,一舉奪魁,提拔為通政使,為官清政廉明,剛直不阿,凡有關國計民生及地方利害、水旱災荒無不條陳懇切,他上疏皇帝緩徵輸、寬徭役、旌廉吏、禁奢糜四書為當朝所稱讚。他的《請減徭役疏》被順治帝恩準後,使一些貪官污吏不得不收斂暴虐行為,百姓拍手稱快。在《請表彰吏疏》中,他主張“懲罰貪污、表揚廉潔”,由於他政績顯著,晉升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有《四書抄訓》、《易經抄訓》、《理學真傳》等。後因年老多病告老還鄉,病逝故里。
河間府衙:據記載,府衙、縣衙同在一地,規模宏大,遠近聞名。為河間歷史大文化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另據河間城內老文化人張德山生前回憶說:舊府衙坐北朝南,門前設高大照壁(影壁),照壁兩側建有轅門。轅門外有直通東西大街的甬路,臨街有座高大的“木牌坊”。坊額橫匾上刻有“燕趙雄風”四個大字(後人添上去的)。傳說坊上這四個大字是時任直隸總督的方觀承所書。府衙大門兩側原有一對石獅,至今仍堅硬如初,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擺列在市文體局大門前東西兩側。府衙東南側原有一口水井,井水甘甜清涼,供府衙官吏和城內百姓飲用。

辛亥革命以後,府衙門口牆壁上,左邊書“天下為公”,右邊寫“選賢與能”。大門內有門房,迎面有方桿旗斗兩個,東西兩側有房舍,為隸卒居住,往裡為內門,東西分列舍,是掾吏辦公的地方。門東有申明亭,門西有旌善亭。儀門內為廣庭甬道,兩旁古柏參天,交相掩映,鬱郁蔥。西側懸有大銅鐘一個,鐫有銘文,內含白金千兩,聲聞十里,此鐘被侵華日軍掠走。
甬道北上坡,有石階五級,上級建有殿堂,名曰大堂,原為府官審理案件之所。凡大堂審理的一般民事案件,允許民眾旁聽,以顯“清官大老爺明斷”。大堂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保嫠堂”,為明朝嚴嵩所書。大堂兩側有廂房,為府官休息更衣之所。大堂前立有“戒石亭”,碑石銘文:“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此本蜀主孟昶所作。宋太宗摘其四句,令天下郡都刻之,置放衙內。

大堂後為穿堂是二堂,一些機密案件在此審理,不準民眾旁聽,二堂後室是內宅,為知府(或稱太守)眷屬居住的地方。
理刑廳,掌理刑法之官員的辦公室。理刑廳石碑保存河間市文體局院內。
1937年,因府衙年久失修,再加上人為破壞,到日本占領河間時,幾成廢墟,千年河間府衙就此湮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