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宕舊墟遺址

河宕舊墟遺址

河宕舊墟遺址在佛山市禪城區石灣瀾石鎮河南村東南約二百米,1960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是一處土墩類型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

簡介

1975年廣東省和佛山市博物館合作發掘750平方米,其文化層厚1~2.2米,包含三個時代頗為豐富的文化遺存:上層耕土層有唐宋至近代遺物和墓葬;中層黑褐色土層厚30~60厘米,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紅燒土硬面遺蹟,遺物和墓葬51座;下層貝殼層夾雜著灰黑土,厚50~90厘米,含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密集洞穴遺蹟、遺物及墓葬26座。中下層出土多種質地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共400多件,各類陶片達17000多片,魚、龜鱉、豬、狗、牛、鹿、鳥、象、及獼猴等多種動物遺骨3500多塊。其中生產工具有石、玉、蚌制的錛、斧、矛、鑿、鏃等,石器中錛多斧鏟少,且中小型居多,斧錛類以有肩,有

河宕舊墟遺址--七洲網河宕舊墟遺址--七洲網

段和有肩有段式為特點,具西樵山類型的特徵;骨器有矛、鏃、鑿、針及梭籌,以三棱菱形園挺骨鏃最富特色;多式多樣的陶紡輪達136件之多;象牙裝飾品以形制獨特的束髮器最令人嘆為觀止,其薄如旦殼的完美造型,精巧絕倫的加工製作,為廣東出土文物中難得一見的珍品。陶器有釜、罐、壺、盤、豆等類約15種,分夾沙陶和泥質陶兩大系,泥質陶又有軟陶和硬陶。其製作獨具特色:一是幾何印紋式樣豐富,有曲折、方格、葉脈、園圈、編織、複線交叉方格以及各種雲雷紋等二十多種;二是盛行圈足器和環底器,壺罐類多折肩,肩部以下為一至三周雲雷紋,以下與曲折紋籌其他紋飾組合,頗為典型;三是磨光紅陶、橙黃陶占一定比例,還有少量彩陶、白陶、灰陶和黑皮陶。中下層共77座人骨架保存較好的墓葬,清晰地顯示著當時的埋葬習俗。均東西向淺坑墓,下層多有長方形墓坑,除一例為女性合葬墓外,其餘為單人仰臥直肢一次或二次葬,男性頭部一律向西,女性則相反;僅28座墓有少量隨葬品,成年男女有拔牙的風俗;據考古研究所C一14年代測定的數據顯示;中層人骨樹輪校正為距今3900~4200年;下層貝殼樹輪校正為距今5500~5700年。河宕舊墟類型貝丘遺址,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晚期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態、原始居民的經濟生活、體質特徵和生活習俗,並為廣東原始社會的物質文化;尤其是具地方特色的印紋陶文化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和豐富的實物資料。1989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