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勞動號子

挖地號子。 是喊著號子長大的、唱著山歌進城的。 他親身感受:解放前,號子、山歌只是勞動人民的調味汁,反映勞動的場景和勞動生活格調低下庸俗。

沅陵勞動號子
湘西沅陵,山高,路難,水惡。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他們既熱愛這方水土,又要面對現實環境,因此他們的生活既艱難又辛苦,為了讓艱幸的生活不過於枯糙和單調,他們相互吆喝,在吆喝中產生了勞動號子、山歌。通過號子、山歌表達他們內心的追求、渴望、拼搏、團結、奮進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
沅陵的號子種類很多,有搖擼號子.拉縴號子.編排號子.打夯號子,挖地號子,車水號子.伐木號子.搬運號子等。最有特色的是搖擼號子、 車水號子、 挖地號子。
搖擼號子:分平水號子和急水號子兩種,船行平水時,勞動不緊張,船工面對兩岸景色,唱起悠揚的號子,隨著平穩的節奏一推一拉,悠閒自得,領唱者有唱沿河風光的,也有調情逗趣的,眾和2.6五度的伴音,表現了輕鬆、愉快的心情。到了急水灘頭,船工們精力集中,勞動緊張,領唱者發出節奏明顯的高音長音,和者只有半拍6低音,唱在著力點上,以統一勞動節奏,整個急水號子,均無明顯唱詞。在最緊張時,領唱者發出高亢、短促的喊聲,如搬到!搬到!挖到!挖到!等信號,是顯示船工們與驚濤駭浪搏鬥的勇敢精神。
人稱湘“西號子王”向上是一位出生在50年代大山里酉水邊的普通農民家的兒子,從小就耳聞目睹父輩們激情澎湃的勞動場景,也親身經歷過那驚心動魄的艱難歲月。是喊著號子長大的、唱著山歌進城的。他親身感受:解放前,號子、山歌只是勞動人民的調味汁,反映勞動的場景和勞動生活格調低下庸俗。解放後,號子、山歌在工人、農民的勞動中推動著他們團結、拼搏、奮進、戰勝自然的精神面貌,具有催人奮進的戰鬥力,格調幽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最為流行,因為那時代的人們生活環境變化不大,交通不便,又是大集體,所以很多地方民族文化得到滋長和宣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時代進步,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通信息的發達,社會政治經濟的繁榮與活躍,很多民族、傳統的東西,在年青一代人身上,漸漸淡忘和消失,並不是他們不想學,不想唱山歌,不想喊號子,只是山歌、號子這種非物質文化時代所賦予的內在潛力和感染力在歷史舞台上已無多大的生存空間,只得悄悄退出。
如今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山歌、號子又將重出歷史舞台,以民間文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面孔復出。在旅遊中使新一代人感受老一輩的勞動文化成果,老一輩人們重溫走過的那種火熱生活。勞動號子的價值又一次得已展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