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平原

汾渭平原

汾渭平原是黃河流域汾河平原、渭河平原及其台塬階地的總稱,北起山西省代縣,南抵陝西省秦嶺山脈,西至陝西省寶雞市,呈東北—西南方向分布,長約760千米,寬40~100千米,包括陝西省的西安、鹹陽、渭南,山西省的運城、臨汾、太原等11個地市。該平原區域土地總面積近7萬平方千米,位列中國第四大平原,也是黃河中游地區最大的沖積平原。汾渭平原歷史文化悠久,文物遺蹟繁多,不但是華夏文明和中國歷史的搖籃,也是黃河流域資源條件優越、工農業生產水平高、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

基本信息

簡介

陝西省渭河平原和山西省汾河平原的總稱。兩個平原通過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注入黃河的谷地連線一體。其共同特點是:平原是由汾渭地塹經汾、渭二河沖積而成。因此延伸方向與汾渭地塹走向一致,均呈狹長形,平原寬窄不一。
汾河平原又稱汾河谷地,位於山西省中部和南部,北接忻定盆地(忻縣、定襄),南接渭河平原,走向為東北—西南向再轉東西向,是因汾河沖積而成的河谷平原。汾河平原分為北部的晉中盆地(太原盆地)和南部的臨汾盆地,是山西境內重要的農業區和經濟區。
渭河平原(WeihePlain),又稱關中平原(GuanzhongPlain),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介於秦嶺山脈和北山山系(橋山、子午嶺及隴山等)之間,東北部過黃河與山西省汾河平原相接。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6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代稱“關中”,亦有雅稱“秦中”之說。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包括西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五市及楊凌區。東西長30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這裡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是中國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

分區

汾河平原大體分成南、北兩部分:北部是在石嶺關與靈石間的太原盆地,海拔700—800米,是山西省汾河平原中最廣闊的部分;南部為霍縣與稷山縣之間的臨汾盆地,海拔400—500米。土壤肥沃,灌溉發達,是山西省重要糧、棉產區。汾河貫穿盆地中部,沿岸廣泛發育著二級階地,由於河流比較小,泥沙含量多,河床寬淺,易受洪水威脅,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改道。省會太原市,位居盆地北緣,是省內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華北地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本區農業生產水利化、機械化水平較高。農業生產精耕細作,是山西農業高產區。
渭河平原又稱關中平原或渭河盆地,位於陝西省中部,渭河由西向東橫貫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接秦嶺,北界北山。西窄東寬,形如牛角,東西長300公里,寬30—100公里,是整個汾渭平原最寬闊的部分,海拔400米左右,是斷層陷落地帶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洛等河流沖積而成。灌溉事業自古著名,號稱“八百里關中”,被最早稱為“天府之國”。主要河流除流向東西的渭河外,還有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洛河等。關中平原土地肥沃,農耕歷史悠久,盛產小麥、棉花等,為陝西省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漕渠、成國渠、龍首渠都引自這些河流。關中平原自然、經濟條件優越,是中國歷史上農業最富庶地區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險,從西周始,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於長安,史稱“關中自古帝王都”,歷時千餘年。

氣候條件

汾渭平原地勢平坦,耕地集中連片,土壤以褐土、黃綿土為主,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水土流失輕微。汾渭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汾河平原南北狹長,氣候緯向差異明顯;渭河平原東西差異較大,熱量東部優於西部,降水則西部優於東部。
總的來看,氣候條件較好,可以滿足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的需要,是黃河中游區光熱水土條件匹配最好的區域。農業開發歷史悠久,既有豐富的傳統農業經驗,現代技術裝備也較好,水利灌溉發達,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