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關

江南第一關

江南第一關位於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伏嶺鄉東部,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關隘,清涼峰主要通道。關腳岩口亭,書“徑通江浙”魏體大字。過江南第一橋,自西拾級登關,山勢曾峻,怪石嵯峨,以磨盤石、天冠石、將軍石、順帆石最奇。高峰巨岩,南北夾峙,中隔澗壑,逍遙河水蜿蜒其間。北岩石壁嵌入約2米長花崗石板,築成棧道,部分石條半懸空際。頂端一孔雲天,即為關口。自岩腳至此,凡1400餘級。

基本信息

景區介紹

江南第一關江南第一關

徽杭古道是古時徽商浙商互通貿易的重要通道,是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第三條著名古道。

西起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的魚川,東至浙江省臨安市馬嘯鄉的浙基田,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績溪縣境內的一段盤山小道,長度大約16公里,沿途可見峽谷山中的溪水、瀑布

既有險峻的山體,又有柔軟的小草原,途中還有鯉魚跳龍門,擋風岩等原始、自然、古樸景觀;江南第一關,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關隘,是前往清涼峰的主要通道。

徽杭古道闢建於逍遙山谷,與之相鄰,南有障山大峽谷,北有赤石坑高山谷地,均起於三天子障山,為靈異之山。徽杭古道西端,在祝三(原名“竹山”)存與登源大道相接,折向南延伸,經過竹山圩大田畂,沿登源河走向,通往舊時績溪重鎮水碼頭臨溪。

2000年,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與技術促進處確認為綠色產業示範區。

2004年,又被國家林業局定為國家生態示範縣。

名稱由來

江南第一關得名於明代兵部尚書、抗倭名臣胡宗憲。傳說明朝兵部尚書胡宗憲養了一條黑犬,這條狗是胡宗憲的信使,每天嘴裡銜著胡宗憲寫給友人的信,跑在皖浙之間。黑犬從不走人們走熟的道,而是每天來往於叢林之間。好奇的人跟在黑犬後面,發現它走的路是皖浙之間最近而且最易穿行的。於是胡宗憲就命人跟在黑犬後面,沿線勘修了一條便道,這便是徽杭古道。胡宗憲認為這在江浙這一帶堪稱最險要之處,堪稱第一,所以取名江南第一關。

主要景點

關隘口

江南第一關江南第一關景點
江南第一關位於績溪縣伏嶺村,海拔424米,是當年徽商古道的重要關隘。關腳有岩口亭,依山傍水,景致清幽,亭門上書“徑通江浙”四個魏體大字。

出亭後拾級而上,高峰巨岩,南北夾峙,怪石嶙峋,峭壁峻立;北岩的石壁之中,用人工鑿開橫檔,嵌入長約2米的花崗石板,築成棧道。

天梯頂端,一孔雲天,即為江南第一關隘口。從關腳到頂,有石階1400級,其關之險要於此可見。關口壘石為門,楣石東刻“徽杭鎖鑰”,西刻“江南第一關”。

石拱橋

石拱橋石拱橋
清末,由玲瓏坑(漁川)周恆順先生公倡,於岩口亭前造了一座石拱橋(橋長20米,高10米),賦名“江南第一橋”,俗稱岩口橋。橋的兩端很獨特地建了橋頭堡。橋身單孔跨越,花崗石砌,設計精美,氣勢恢宏。其拱高、拱寬均超過了當時當地的任何石拱橋。

1990年,旅台里人胡泉波先生樂助當地政府伍萬元,重建岩口江南第一橋。

1994至1995年,胡泉波、胡觀德、汪仲民、邵秋人諸鄉賢集資萬餘元,重建了岩口亭。

茶亭

江南第一關江南第一關
從關腳岩口亭到黃茅培,按照五里一短亭的布局,建了三個茶亭,即:岩口亭、施茶亭、黃茅培一得亭(三原亭均已毀)。茶亭是供行人飲茶、歇腳的場所,房、地均是公共財產。住茶亭的人只要行使了“施茶”的職責就行。每逢午、秋收割季節,茶亭主就背著長袋子,到周圍各村挨家挨戶“化緣”,眾百姓施捨或一、二升,或半斗稻麥即可。而茶亭則每天燒上一、二大陶的缸茶水,備上五、六隻用燕竹削尖了做的小“水筒”,供路人飲用。三個茶亭都是徽派建築,廳或邊廊設有佛龕,供亭主和路人拜祭。尤其岩口亭,依山傍水,亭橋一體,景致誘人,亭門分走向魏書“岩口亭”、“徑通江浙”、“襟山帶水”、“路達徽寧”和“東南險要”等題額,分別向行人指示路徑和告知山路崎嶇,提醒路人行路要非常小心。居中的施茶亭則兼有原伏嶺鄉與原逍遙鄉的分界職能,原亭東牆上還鑲有一塊築路功德碑。
江南第一關江南第一關景點

四根大石條橫架在天然的岩石上,成了一個“口”字形關門,西向門楣上鐫刻著“江南第一關”五個大字,東向門楣上鐫刻著“徽杭鎖鑰”,落款是“同治二年里人建造,邵道棠題”。進得關門,即有一座拱頂石亭(險夷亭),供行人避雨、歇腳。石亭東側有一小小的“二程廟”,為黃甲(胡家,土人把黃甲村叫成了王八村)村人胡桂森所建,記載了民國21年(1932)春,北村人程灶起、程瑞湖二人去浙經商,到此遇雨,二人避雨懸崖下,崖崩,二人俱遇難而亡的故事,告誡後人千萬不要在危石下避雨。

隨由紋川(伏嶺下)人邵在炳出資,胡商岩(時績溪的公益事業家,宣城、涇縣縣長,“國大”代表胡鍾吾之父)監建,在廟旁造了這座石亭,永志紀念。

石景

怪石嶙峋是江南第一關的又一特色。其中,著名的石景有:

磨盤石、天冠石、將軍石、撐(扦)腳石、滴水石、鮮姜(仙降)石、漏米礱等,均是高峰巨岩。

逍遙谷

江南第一關逍遙谷地處黃山山脈與天目山脈結合部,其形成期約在1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其分布可謂遍及峰壑巔坡,或兀立峰頂或戲逗坡緣,或與松結伴構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畫卷。

自然資源

景區面積1126平方公里,森林復蓋率高達74.3%。境內山巒起伏,懸崖峭壁隨處可見,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6座。績溪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是一個地道的生物王國,植物有200餘科16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102科283屬700餘種,屬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30餘種。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陸棲脊椎動物有28目71科194種,其中獸類43種,鳥類113種,爬行類22種,兩棲類16種;昆蟲類218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32種。

歷史典故

宋寶佑間(1253—1257),大石門胡旦隨山勢鑿石為磴,凡五里余,以便行旅。

元大德間(1297—1307),北鄉(今北村)程氏視下深險,復伐石為欄,障於旁,往來愈安。

明成化間(1465—1487),汪以茂等重修。以後歷代均有修補。建國後,附近村民立約組織維修至今。關內有“二程”廟,胡家村胡桂森建。

民國21年(1932)春,北村程灶起、程瑞湖去浙經商,避而懸岩下,岩崩俱斃,遂築廟誌哀示誡。後由邵在炳出資造石亭於旁。

太平天國待王李世賢於1861年率部經此,贊為天險而命名;一說為明代胡宗憲所取。圖中所示的是江南第一關的前景圖,關口上方一排石頭的最前面寫著“江南第一關”五個字。

宣城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