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蘭

汝蘭

汝蘭,防己科植物,纏繞性藤本,草質。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治風濕關節痛。中暑,痢疾,癰癤瘡毒。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中文名:汝蘭
種拉丁名:Stephania sinica Diels
種別名 :華千金藤,金不換、山烏龜
屬中文名:千金藤屬
屬拉丁名:Stephania
科中文名:防己科
科拉丁名:Menispermaceae
中國植物志:30⑴:055

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全株無毛;塊根碩大。葉薄膜質,闊三角狀近圓形,先端有小凸尖;葉柄盾狀著生。聚傘花序;雄花序肉質;花瓣內面有2腺體,雄蕊柱明顯;雄花萼片1,花瓣2。核果。花期夏季。

毒 性

小鼠腹腔注射塊根乙醇提取物500mg/kg,出現活動減弱、共濟失調、癱瘓等症狀,在數小時內緩慢死亡[A-25]。塊根有消炎、止喘等作用。

化學成分

塊根主要含四氫巴馬亭(56—14)[47],此外還有金錢吊烏龜鹼(56,58)、輪環藤鹼(56—28)等生物鹼[4]。小鼠腹腔注射四氫巴馬亭ID50為638mg/kg,犬MLD為200mg/kg,具有良好的鎮痛和鎮靜催矚作用,並已臨床套用[48-50]。最近研究表明,較大劑量的四氫巴馬亭(腹腔注射70—150mg/kg),對大鼠有明顯的中樞抑制,包括木僵症和明顯的鎮靜催眠作用,並使腦內5—羥基吲哚乙酸(5-HIAA)水平顯著提高,表明有增強5—羥色胺神經原活動的作用[50]。

毒 理

塊根主要含四氫巴馬亭(56—14)[47],此外還有金錢吊烏龜鹼(56,58)、輪環藤鹼(56—28)等生物鹼[4]。

地理分布

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生 境

生於山地林緣,灌叢石縫或山間溪邊。
(《四川中藥志》)
【異名】金線吊烏龜(《四川中藥志》),千金藤、山烏龜。吊金龜(《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汝蘭的根。
【植物形態】汝蘭
纏繞性藤本,草質。具大形塊根。莖纖細,具棱。單葉互生;卵形、扁圓形或三角狀卵圓形,基部圓形,全緣或淺波狀,上面深綠,下面灰綠色;葉柄盾狀著生,長8~14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復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長7~9厘米;花小,黃綠色;小花梗不等長;雄花萼片6,兩輪;花瓣3,闊扁卵形,肉質;雄蕊6,聯合成柱體,頂端呈盤狀;雌花的萼片及花瓣通常3或4,與雄花同形;雌蕊1,柱頭5裂,盤狀,子房上位,1室。核果倒卵形至球形。花期6~7月。
生於山谷、溝邊、路旁、陡坡的樹林邊沿。分布四川、貴州、廣西等地。
【採集】六月采根,切塊,曬乾。
【藥材】乾燥根,呈塊狀,最粗者徑達30厘米,外表褐黑色,多皺紋及凹溝。質硬。斷面白色,多粉質。味苦。
【性味】苦辛,涼。
①《四川中藥志》:"苦,涼,有微毒。"
②《貴州民間藥物》:"苦辛,平。"
【功用主治】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治風濕關節痛。中暑,痢疾,癰癤瘡毒。
①《四川中藥志》:"通經,消飽脹。治風濕痛及風濕麻木。"
②《廣西藥植名錄》:"散血解毒,治癰癤瘡毒。"
③《貴州民間藥物》:"清熱,驅風除濕。治中暑,痢疾,風濕。"
④《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治腮腺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燉肉,浸酒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磨醋塗。
【生藥材鑑定】性狀鑑別 塊根類球形或不規則塊狀,直徑10-40cm。表面褐色或黑褐色,有不規則的龜裂紋,散生眾多小凸點。商品多為橫切或縱切片,厚0.5-1cm;新鮮切面淡黃色至黃色,或放置後黃色變深。斷面常可見筋脈紋(三生維管束)環狀排列呈同心環狀,乾後略是點狀突起。氣微,味苦。
顯微鑑別根橫切面:皮層偶見石細胞散在,橢圓形,壁厚4-8μm。該品薄壁細胞含較多棒晶,長4-14(-28)μm,並有少數短棒晶、砂晶和方晶;澱粉粒單粒圓形,直徑5-17(-21)μm,臍點明顯;偶有復粒,由2-3分粒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