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江鄉

水江鄉

水江鄉,地處宜春市袁州區西北部的一個邊區鄉鎮,毗鄰萍鄉市東源、雞冠山、桐木等鄉鎮,與湖南瀏陽文家市時相呼應,距319國道僅8里之遙,素有“武術之鄉”之美名。水江鄉下轄村:上洞村、小洞村、水江村、滄溪村、新村村、集福村、快榮村、畔龍村、滄下村、塘下村、中源村。此外在歷史上還有一處鄉鎮叫做水江鄉,它就是四川省南川區水江鎮,水江起於元明興於清,1910年南川劃為九鄉時,設水江鄉;解放後一直是區鄉政府駐地。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來的水江鎮、中橋鄉、雙溪鄉合併為水江鎮;1998年,中橋成建制單獨成鄉,水江鎮下設雙溪管理處;2001年,南川部分鄉鎮建制調整後,原青龍鄉整體合併入水江鎮,同時撤銷雙溪管理處,形成現域的水江鎮,水江歷來是南川的三大名鎮之一。

基本信息

水江鄉水江鄉地圖
水江鄉,地處宜春市袁州區西北部的一個邊區鄉鎮,毗鄰萍鄉市東源、雞冠山、桐木等鄉鎮,與湖南瀏陽文家市時相呼應,距319國道僅8里之遙,素有“武術之鄉”之美名。水江鄉下轄村:上洞村小洞村水江村滄溪村、新村村、集福村、快榮村、畔龍村滄下村、塘下村、中源村。此外在歷史上還有一處鄉鎮叫做水江鄉,它就是四川省南川區水江鎮,水江起於元明興於清,1910年南川劃為九鄉時,設水江鄉;解放後一直是區鄉政府駐地。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來的水江鎮、中橋鄉、雙溪鄉合併為水江鎮;1998年,中橋成建制單獨成鄉,水江鎮下設雙溪管理處;2001年,南川部分鄉鎮建制調整後,原青龍鄉整體合併入水江鎮,同時撤銷雙溪管理處,形成現域的水江鎮,水江歷來是南川的三大名鎮之一。

詳細概述

水江鄉水江鄉風景
水江鄉,面積64平方公里,轄管10個行政村,13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092人,5673戶。水江鄉作為革命老區,為新中國的誕生奉獻出了480多名永垂不朽的烈士,巍巍矗立的烈士紀念塔,完好古樸的毛澤東故居,飛奪滬定橋七十二勇士之一劉梓華英勇行為,電視劇《血情》主人公三陀古黃髮泰的傳奇故事,再現了水江鄉人民為追求真理與幸福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與奮鬥。過去的水江鑄就了叫人自豪的革命老區、傳奇聖地,現在的水江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正以只爭朝夕的拼搏進取向嶄新的時代迸發令人鼓舞的朝氣與活力,打造了水江鄉發展新平台,塑造了水江發展新形象。

自然資源

水江鄉有耕地面積12000畝,其中水田9000畝,有山地面積75000畝,其中油茶28000畝,毛竹22000畝。水產養殖面積703畝,最大水庫面積280畝。水江鄉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煤含量最大。盛產紅薯、大豆、生薑、茶葉、藥材、百合等,林產以杉木、松木、毛竹、茶油為主。儲藏豐富的金、銀、銅、煤、鐵、錫、鈦等礦產,盛產紅薯、藥材、百合,養殖業發達,以牛、羊、豬、野生珍禽為主。

基礎建設

水江鄉水江鄉水庫
1、集鎮建設縱深推進。老街集鎮由於狹窄等局限,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通過移街上山,拉開了新街集鎮框架,全面加快了水江鄉集鎮建設步伐。

2、農田水利建設全面實施,共投入50萬元,對上洞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以及各水圳水渠的防滲修復,確保農業增產增收。大塘水庫的除險加固已在2006年9月全面啟動。

3、公路建設全面鋪開,以“三水線”全線開通為契機,加快水江鄉的公路建設步伐,完成三條過境公路的硬化改造。水洞公路路基墊層工程已經完成,硬化工程已全面啟動。

經濟建設

水江鄉水江鄉花炮廠產品
水江鄉有禁山沖和神山坑兩個有證煤礦,年生產能力達6萬噸以上,有四個花炮廠(湘贛花炮廠、小洞出口花炮廠、利民花炮廠和中原花炮廠),7個機磚廠、1個採石場以及兩個涉外發展的集團公司(金豪集團和市九建公司)。

水江鄉黨委、政府努力把水江鄉建設成為宜春市袁州區煤炭、花炮傳統產業主產區,周邊城區的生態農業基地,周邊貿易經濟交匯中心。水江鄉全力推進傳統產業立鄉、工業企業富鄉、生態農業強鄉、環境最佳化興鄉四大戰略。經濟建設得到加強,基礎建設得到延伸,社會和諧得到深化。

水江鄉,依託豐富的勞力資源與礦產資源,“兩礦四廠”傳統產業揚優成勢,神山坑煤礦禁山沖煤礦年產煤達6萬噸,湘贛花炮廠、利民花炮廠、中原花炮廠、小洞出口花炮等四個花炮廠產品設計多樣,暢銷國內外。

水江鄉,依託公平競爭的市場,金豪集團與市九建公司等外向經濟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其中金豪集團公司以房產開發、路橋建築、採礦冶煉、農業開發為主導產業,業務遍布宜春、吉安、鷹潭、雲南山東等地,金豪集團公司的發展縮寫了當代水江人千方百計創業的精彩篇章。

社會事業

水江鄉衛生院
1、計畫生育工作,通過繼續實施“三五”優質服務工程,實施“綠色養老”工程和落實獎勵扶助政策,使計生工作有新的突破。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2、教學條件得到改善。全鄉有1所中學,1所中心國小,6所完小,通過不斷健全與完善老師聘任制,鞏固了入學率,提高了升學率,加大了教育投資新建了中學教學樓,開通了電腦教程,改造了各學校危房。

3、衛生防疫。水江鄉有一所衛生院,在各村設立了診所,方便了民眾就診,衛生院新建了門診大樓,添置了先進的檢測設備,改善了衛生條件,全院有28個床位,12名技術骨幹。

4、廣電文化不斷加強。在塘下、快榮、滄溪、小洞等村新建了移動和聯通機站,電信電話貫通到水江鄉每一個角落,構建了先進,便捷的通訊網路。

古代傳說

水江鄉麻衣廟
水江鄉,小洞麻衣廟香火鼎盛,8月中旬,廟會香客絡繹不絕。關於此廟有以下傳說,有個楊姓讀書人,數番考學不第後,終於心灰意冷,便下決心苦學醫術,以求謀生。數年過去,醫術精進,成為一個遠近有名的走方郎中。有一次,他行醫至百里外,人報母病,乃急匆匆往家裡趕。可惜還是遲了一步,老母不待其歸,竟撒手西去。楊大慟,身披麻衣大服,含淚葬罷慈母。然後閉門不出,衣麻結繩守孝三年。三年滿後,楊郎中是不是感到作為醫生竟不能親手為母療病挽回其生命而深深自責呢?反正他不想活了,竟投水自盡,以死謝母恩。水江鄉人感其孝心,建廟紀念之,稱楊孝仙廟,俗稱麻衣廟。廟大近1000平方米,內立楊孝子並父母塑像,並沒有恤孤祠,公婆殿等附屬設施。還有一口高一米多的大鐵鐘,上鑄銘文曰:“帝遒遐昌”、“皇圖鞏固”,彩繪雕梁,廂房藻井,氣象頗不俗,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對象。水江鄉人立此廟的宗旨意在弘揚孝文化,講究孝道,孝順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水江人因此而美名遠播。

四川省南川區水江鎮

(圖)水江鄉水江鎮行政區劃

水江起於元明興於清,1910年南川劃為九鄉時,設水江鄉;解放後一直是區鄉政府駐地。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來的水江鎮、中橋鄉、雙溪鄉合併為水江鎮;1998年,中橋成建制單獨成鄉,水江鎮下設雙溪管理處;2001年,南川部分鄉鎮建制調整後,原青龍鄉整體合併入水江鎮,同時撤銷雙溪管理處,形成現域的水江鎮,水江歷來是南川的三大名鎮之一。1995年,水江鎮被列為四川省第一批100個試點小城鎮之一。重慶直轄後,水江鎮被列為重慶市試點鎮和20個示範鎮之一,被納入103個經濟強鎮,首批啟動的45箇中心鎮之一;被列入全國1887個重點鎮之一;曾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重慶市院壩歌舞之鄉”、“重慶市文明村鎮”、“重慶市先進中心鎮”、“重慶市安全生產先進示範社區”等稱號。院壩歌舞、廣場文化、文明創建方興未艾。水江,是著名軍旅油畫家鄭洪流的故鄉,是著名作家、長江三部曲《漩流》《巴山月》《滄海浮雲》作者鄢國培的故鄉,也是全國(百名)優秀縣(市)委書記魏長述的故鄉。

水江鎮位於南川區東部,幅員面積233平方公里,轄8個居委、9個村,56個農業社、48個居民小組,總人口60566人,城鎮規模3.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6800人,森林覆蓋率51.7%。水江原名龍見場,又名水江石,相傳修石拱橋時,淘石水中,現“水江石”三字,水江因此而得名。水江發源於金佛山,與長江幾近平行,是南川的兩江之一(鳳嘴江、水江),交於烏江,處於長江、烏江交匯寶地的上方。

(圖)水江鄉水江鄉

水江周邊與南川區東城街道辦事處、石牆鎮鐵村鄉騎龍鄉中橋鄉魚泉鄉以及武隆縣平橋鎮、鴨江鎮、白馬鎮、鐵礦鄉等鄉鎮毗鄰。水江交通十分便利,距城區26公里,分別與涪陵、武隆等區縣接壤,距烏江、長江航線僅80公里,川湘公路貫穿全境;渝湘高速公路在水江設有互通式立交出口;南涪鐵路將穿越境內,並設有客站和貨運站;南涪高速公路也將起於水江。鎮內形成了村村社社通公路的交通網路。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以鋁、煤為主,已探明的鋁儲量達8000萬噸,煤儲量達6000萬噸,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等遍布全鎮。境內盛產水稻、玉米、油菜、蠶桑,藥材資源得天獨厚,是發展食品加工、藥品生產的理想之地。依託豐富的鋁土礦,於2006年4月22日奠基重慶市80萬噸氧化鋁項目(簡稱“80項目”),“80項目”動態投資近70億元,力爭於2008年底試車出產品,年產值45億元,稅收近4億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