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芙蘭草

毛芙蘭草

毛芙蘭草,根狀莖短,花果期7-12月。

基本信息

簡介

毛芙蘭草芙蘭草

種中文名:毛芙蘭草
種拉丁名:Fuirenaciliaris(Linn.)Roxb.
科中文名:莎草科
科拉丁名:Cyperaceae
屬中文名:芙蘭草屬
屬拉丁名:Fuirena
國內分布:產於廣東、海南、台灣、廣西、江蘇。
國外分布: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地區,錫蘭、馬來亞、越南、泰國、日本、朝鮮,熱帶非洲和澳洲。
中國植物志:11:043

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稈叢生,三稜形,具槽,被疏柔毛,高7-40厘米,基部通常有1-2個鞘,鞘頂端無葉片,被疏柔毛。

葉稈生,平張,向頂端漸狹,緣被疏柔毛,有時葉片兩面的脈上亦被毛,寬3-7毫米,下部葉較短;鞘長10-35毫米,初被疏柔毛,後來無毛,葉舌膜質,乾後銹色或帶紅色,截形。苞片葉狀,小苞片剛毛狀,無鞘;圓錐花序狹長,由頂生和側生的簡單長側枝聚繖花序所組成;長側枝聚繖花序(有時減退成圓簇)梗一般不伸出鞘外,被疏柔毛,長7-15毫米;小穗3-15個聚成圓簇,簇直徑1-3厘米;小穗卵形或長圓形,頂端鈍,有許多花,長5-8毫米,寬2.5-3毫米;鱗片倒卵形鋪平近方形,頂端圓,微凹,長1.25-2毫米,下部黃褐色,上部灰黑色,膜質,有3條脈,在近頂端處脈會合且延伸成芒,芒向外彎,長1毫米,鱗片中部與芒均被疏柔毛;下位剛毛6條,外輪3條,鑽狀,稍長於內輪的爪或和爪等長,有倒刺,內輪3條,變成花瓣狀,約與小堅果等長,瓣片方形,基部寬,楔形,並具二耳,頂端具3個鈍齒,海綿質,褐色,有3條脈,脈間和脈外有狹長橢圓形的凹4個,具爪,爪長約與瓣片相等或為瓣片的1/2;

雄蕊3,花葯長圓形,頂端鈍,長約0.5毫米,為花絲長的1/4-1/3;子房呈三稜狀長圓形,白色,花柱長為子房3-4倍,褐色,柱頭3,有細乳頭狀突起,長約為花柱的1/3-1/2。

小堅果呈三稜狀倒卵形,褐色,基部有短子房柄,連子房柄長約1毫米。花果期7-12月。

分布生境

產於廣東、海南、台灣、廣西、江蘇;生在田邊草地、水稻田等潮濕處。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地區,錫蘭、馬來亞、越南、泰國、日本、朝鮮,熱帶非洲和澳洲。

莎草科·藨草亞科·藨草族

藨草族(Scirpeae),中國有7屬, 藨草屬、羊鬍子草屬扁穗草屬、球柱草屬芙蘭草屬、荸薺屬、球柱草屬飄拂草屬。小穗有許多花,很少只有幾朵花;鱗片螺旋狀排列,很少在小穗下部的少數鱗片近兩行排列,更少所有鱗片近二列,有時在下部的1-2片或多至幾片鱗片內無花;下位剛毛存在或缺如,一般6條,少有多些或少些,多數為剛毛狀,很少為絲狀或花瓣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