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環短穗竹

毛環短穗竹

毛環短穗竹,別名:短穗竹(學名: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禾本目、竹亞科、短穗竹屬植物界一種。竿散生,高達2.6米,幼竿被倒向的白色細毛,老竿則無毛;節間圓筒形,無溝槽,或在分枝一側的節間下部有溝槽,長7-18.5厘米,在籜環下方具白粉,以後變為黑垢,竿壁厚約3毫米,髓作橫片狀;竿環隆起;節內長1.5-2毫米。僅見於浙江西湖地區。生於低山或平原路邊。模式標本采自浙江杭州植物園。

基本信息

形態特性

毛環短穗竹 毛環短穗竹

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 var.villosum S.L.Chen et C.Y.Yao禾本科 Gramineae散生竹,高3-4m。為短穗竹的變種。主要形態特徵和分布區均與原種同,區別為本變種籜鞘基部有一圈棕色毛環。

短穗竹 短穗竹

短穗竹(原變種)竿散生,高達2.6米,幼竿被倒向的白色細毛,老竿則無毛;節間圓筒形,無溝槽,或在分枝一側的節間下部有溝槽,長7-18.5厘米,在籜環下方具白粉,以後變為黑垢,竿壁厚約3毫米,髓作橫片狀;竿環隆起;節內長1.5-2毫米。籜鞘背面綠色,老則漸變黃色,無斑點,但有白色縱條紋,以後條紋減退顯紫色縱脈,被稀疏刺毛,邊緣生紫色纖毛;籜耳發達,大小和形狀多變化,通常橢圓形,褐棕色或綠色,邊緣具長約3-5毫米的彎曲繸毛,後者通常淺褐色或更淡;籜舌呈拱形,褐棕色,邊緣生極短的纖毛;籜片披針形或狹長披針形,綠色帶紫色,向外斜舉或水平展開。竿每節通常分3枝,上舉,彼此長短近相等。末級小枝具(1) 2-5葉;葉鞘長2.5-4.5厘米,草黃色,質堅硬,具縱肋和不明顯的小橫脈,邊緣上部生短纖毛,鞘口具數條長約3毫米的直硬繸毛;葉舌截形,高1-1.5毫米;葉片長卵狀披針形,長5-18厘米,寬10-20毫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或圓楔形,上表面綠色,無毛,下表面灰綠色,有微毛;次脈6或7對,有明顯的小橫脈,葉緣之一邊小鋸齒較密,而一邊則鋸齒較稀疏,通常微反卷;葉柄長2-3.5毫米。假小穗2-8枚,緊密排列於通常縮短的花枝上,小穗長1.5-3.5厘米,含5-7小花;小穗軸節間長1-3毫米,上部被呈氈狀的微毛;穎片1-3片,第一穎為鱗片狀,具1脈,上部被有較長的毛茸,其餘2穎與外稃相類似而稍短;外稃卵狀披針形,長8-10毫米,具9-11脈,背面的下部無毛,上部則有較密的小刺毛,中脈延伸成小尖頭;內稃稍長或近等長於其外稃,背部具2脊,頂端稍2裂,下部無毛,上部遍體具較長的毛茸,脊上生纖毛;鱗被3,罕或4,其中1枚稍小,呈倒卵形或匙形,長3.5-4.5毫米,下面具脈紋數條,背部被較密的細毛,邊緣具較粗纖毛;花葯成熟時可長達7毫米;花柱較長;柱頭3,羽毛狀,長約5.5-7毫米,成熟果實未見。筍期5-6月,花期3-5月。

毛環短穗竹(變種)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為籜鞘基部有一圈黃棕色毛,籜舌發達中部凸起。

生長環境

短穗竹 短穗竹

生長於低海拔的平原和向陽山坡路邊。

分布範圍

短穗竹 短穗竹

產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等省。

主要價值

短穗竹 短穗竹

竿可做傘柄、釣魚竿,也可劈篾編織家庭用具,筍味略苦。

保護級別

短穗竹 短穗竹

本種是我國特產竹類,現已列入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

植物版本

毛環短穗竹(變種)(植物分類學報) 圖版65: 5,6

短穗竹 短穗竹

var. villosum S. L. Chen et C. Y. Yao in Act. Phytotax. Sin. 21(4): 404. 1983.——Semiarundinaria densiflora (Rendle) Wen, f. villosa (S. L. Chen et C. Y. Yao) Wen in Journ. Bamb. Res. 8(1): 24. 1989.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籜鞘基部有一圈棕色毛環。

僅見於浙江西湖地區。生於低山或平原路邊。模式標本采自浙江杭州植物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