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溶土

淋溶土

淋溶土(Alfisols, leached soil)隸屬在土壤分類架構當中的一個重要土綱,此類土壤與極育土性質類似,土層中可溶性物質,如碳酸鈣、碳酸鎂、及其它更易溶解之物質,為滲漏水所溶解並隨之流失至下層,部分此類土層也有自整個土壤剖面中淋溶而流失之土壤。但由於淋洗程度較極育土弱,加上農民常常在其上施用大量之肥料而使土壤較肥沃,因此土壤肥力較極育土高。主要分布於沖積平原地區中,常為世界各農業生產重要地區之土壤。

概況

淋溶土淋溶土
淋溶土是指濕潤土壤水分狀況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顯粘粒移淀的土壤。本土綱相當於美國分類的軟土綱(Mollisol)、始成土綱(Inceptisol)、淋溶土綱(Alfisol),相當於聯合國分類的始成土(Cambisols)、高活性淋溶土(Luvisols)、灰化淋溶土(Podzoluvisols)、粘磐土(Planosols)。它包括的土類有暗棕壤、棕壤、黃棕壤和白漿土等。

暗棕壤相當於美國土壤分類中始成土綱的冷凍暗色始成土(Cryumbreps),軟土綱中部分冷涼軟土(Borolls),相當於聯合國土壤分類中的腐殖質始成土(Humiccambisols)。

棕壤相當於美國土壤分類中的飽和淡色始成土(Eutrochrepts)、部分不飽和淡色始成土(Dystrochrepts)、淋溶土中的部分典型強發育半乾潤淋溶土(Typicpaleustalf),相當於聯合國土壤分類中的飽和始成土(Eutriccambisols)。

黃棕壤相當於美國土壤分類的不飽和淡色始成土(Dystrochrepts),相當於聯合國土壤分類的不飽和始成土(Dystriccambisols)。

白漿土相當於美國土壤分類中軟土綱的粘淀漂白軟土(Argialboll)、粘淀潮濕軟土(Argiaquolls)和淋溶土綱的漂白潮濕淋溶土(Albaqualfs),相當於聯合國土壤分類中的粘磐土、高活性淋溶土中的漂白高活性淋溶土(AlbicLuvisols)、灰化淋溶土。

地理分布

淋溶土廣泛分布於世界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地區,在亞洲的中東部、北美洲的中東部、歐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區、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在我國,分布於大致南起大巴山長江,北跨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直達東北地區的廣大範圍內。世界淋溶土面積約625.14萬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面積的4.5%,我國淋溶土面積約1171539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2.2%。

成土條件

(一)氣候
淋溶土發育在溫帶、暖溫帶以至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18℃年降水量為500~1300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降水量70~80%,乾燥度小於1。無霜期110~250天,≥10℃積溫1600~5500℃,除黃棕壤外,土壤有不同深度的凍土層,由於淋溶土分布區南北跨度大,因此,各土壤類型的氣候存在著較大的差異1。

淋溶土淋溶土各土壤類型區的氣候特點

白漿土、暗棕壤分布區,冬季寒冷乾燥,土壤凍層深,表層凍結時間150天左右,土層中從開始凍結到完全融解的時間長達200~240天,年降水分配極不均勻,暖季(5—10月)降水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棕壤分布區,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季節凍層較淺。而黃棕壤分布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旱,降水量多集中於夏、秋兩季,氣候上已屬於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區。

(二)植被
淋溶土分布區,自然植被以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草甸和草甸沼澤類型的草本植物為主。其中,白漿土分布區,自然植被以喜濕性植物種類為主要成分,主要是草甸和草甸沼澤類型的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中,以喜濕性的落葉松白樺水曲柳叢樺為最常見。暗棕壤的原生植被為針闊混交林,主要的針葉樹種有紅松冷杉雲杉等。落葉闊葉樹種很多,較重要的有白樺黑樺楓樺柞櫟春榆胡桃楸槺椴紫椴色木槭等。林下灌木和草木繁茂,就林型說,主要屬於山地闊葉林群系,一小部分屬於雲杉、冷杉和落葉松林群系。棕壤區的原生植被為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為遼東櫟、蒙古櫟和赤松,原生植被多已破壞,目前多為次生夏綠闊葉林,部分為針葉樹等。黃棕壤分布區的原生植被為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以槭屬、楓楊屬、櫟屬的喬木為代表。

(三)地形、母質
淋溶土分布區的地形多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階地、山間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成土母質為殘積物、坡積物、第四紀沉積物。其中,白漿土在地形上主要處於低平原、河谷階地、山間谷地、山前台地以及部分熔岩台地,母質多為河-湖相沉積物。暗棕壤所處的地形,多為中山、低山和丘陵,成土母質主要為殘積物、坡積物和一部分第四紀湖積沖積物。棕壤所處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母質為殘積物、坡積物和部分黃土性物質。黃棕壤所處的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地區,成土母質為不同時期的沉積岩花崗片麻岩玄武岩和第四紀沉積物,在丘陵區以下蜀黃土為主。

成土過程

本土綱成土過程主要包括粘化移淀過程和腐殖質累積過程

淋溶土淋溶土
粘化移淀過程
淋溶土分布的地區,夏季溫暖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水分季節變化明顯。在溫暖多雨季節,原生礦物分解強,土壤中的易溶性鹽類和碳酸鹽均遭到淋失,原生礦物分解的結果,形成粘土礦物,如水化雲母蛭石高嶺石等,這些粘土礦物,一部分就地殘積於土體層,成為殘積粘化作用,另一部分粘粒隨著季節性水分的變化,向下淋溶,在心土層澱積起來,使心土層的粘粒含量增高,假定土壤不遭受侵蝕,粘化層的厚度自高緯度向低緯度逐漸增厚。在粘粒形成的同時,鐵、錳逐漸釋放,被釋放出來的亞鐵化合物因氧化而澱積,並以棕色膠膜形態包被於土粒或結構體表面,使土體呈棕色,而這種顏色由高緯向低緯越來越鮮艷、醒目。由於淋溶土分布南北跨度大,水熱條件差異較大,風化、淋溶作用自北向南增強,反映到各土壤類型的粘化作用方式、粘化強度等都有差異,主要表現有下列幾點:

1.土壤酸鹼度和鹽基飽和度的差異暗棕壤母岩風化過程較弱,鈣、鎂雖得到淋溶,但鹽基未完全淋失,鹽基飽和度一般較高,土壤呈中性到微酸性反應。棕壤鹽基已被淋失殆盡,無石灰性,一般呈微酸性至酸性,鹽基飽和度一般在70%以上,鹽基不飽和。而黃棕壤淋溶強烈,土壤溶液呈酸性,鹽基飽和度比棕壤低。

2.粘粒在剖面中的差異暗棕壤殘積粘化作用和淋溶作用較弱,粘粒在剖面上部含量較高,向下部減少。而棕壤剖面上部因淋溶粘粒減少,剖面中、下部因粘粒澱積而增高,B層粘粒含量比表層和母質層高出1.5至2倍,剖面中下部空隙壁普遍有粘粒澱積膠膜。黃棕壤粘化作用更深,粘化層深厚,甚至形成粘磐,粘粒含量高達30%以上。

3.鐵、錳氧化物在剖面中的差異暗棕壤剖面中鐵有移動,鋁的活性較低,移動量不大,粘土礦物以水化雲母為主,蒙脫石和綠泥石都很少。而棕壤鐵、錳淋溶澱積明顯,游離鐵的含量除BC層外,都低於20克每千克土,鐵的游離度(Fed/Fet)大體在25~35%之間,低於黃棕壤(40%上下),鐵的活化度(Feo/Fed)多低於15%,個別可達16~18%,剖面中下部結構面上可見到鐵錳膠膜或鐵鏽斑紋,粘土礦物仍以水化雲母和蛭石為主,但已有高嶺石出現,粘土礦物處於脫鉀階段。黃棕壤除鐵、錳移動明顯,游離鐵的含量高於20克每千克土外,還可見鐵、錳結核累積層,鐵錳粘土膠膜在土體結構中普遍出現,鋁矽酸鹽受到破壞,矽亦移淀,粘土礦物已處於脫鉀和脫矽階段,粘土礦物中除了水化雲母和蛭石外,高嶺石已增多,表明已有弱富鋁化現象。

白漿土的形成過程有所不同,它是以白漿化為特點,由於白漿土分布區降水亦較多,土壤質地上輕下粘重,透水不良,表層常處於周期性滯水狀態,而表層有機質的累積和轉化,也為成土物質的還原淋洗創造了條件。在還原條件下,包被於土粒表面的鐵、錳膠膜被還原,在透水不良的心土層頂托下,還原態的鐵、錳大部分沿緩坡隨側向水流不斷淋失,一部分未被淋失的鐵錳在臨時滯水消失、氧化過程占優勢時又被氧化,與土壤中的有機和無機膠體膠結而被固定下來,尚有一部分則沿心土稜柱狀結構的裂隙下滲,在澱積層中形成鐵錳銹斑、結核和黑色膠膜,由於鐵錳的淋失和澱積,在腐殖質層下顏色變淡,出現白色土層,成為白漿化過程的主要特徵。由於鐵、錳的淋失是逐漸的,所以白漿化過程顯出不同階段,在初期,因鐵錳淋失量不大,部分鐵水化,白漿化土層呈黃色,或為黑黃土,以後鐵錳進一步大量流失,土層變白,成為白漿土。

白漿土的土壤溶液中重碳酸鈣鎂含量亦有明顯季節變化,以高溫多雨的7—8月含量最高,土壤溶液中的鐵含量以腐殖質層最高,達24毫克每升,而白漿層和澱積層含量較少,土壤溶液中矽的含量以表層最高,達20—30毫克每升。白漿土層都含有剩餘的矽,尤以白漿層及其過渡層中最多,剩餘矽的出現,說明矽鋁酸鹽遭到水解而產生脫矽作用,並使矽進入土壤水和地下水中隨水分而遷移,當水分蒸發時,溶液狀的脫水而成無定形SiO2,出此,在白漿土的結構面上和縫隙中,均可見到較多的白色粉末。

白漿土粘粒的機械淋溶也十分明顯,表層和亞表層大量粘粒被淋去,粉砂含量高,土壤易板結,從顆粒組成看,腐殖質層和白漿層的粘粒含量比母質層中少45~55%,其中大部分隨水淋出土層,淋溶到澱積層的只有11%左右。

腐殖質的累積過程

淋溶土在進行淋溶粘化過程的同時,腐殖質的累積過程也很明顯。淋溶土分布區的自然植被以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草甸和草甸-沼澤類型的草本植物為主,生物量大,每年可生產較多的凋落物,復鹽基作用明顯,腐殖質累積顯著,但淋溶土各土壤類型之間腐殖質累積過程亦有一些差異,例如,暗棕壤上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每年可生產較多的凋落物,每年每公頃約3.7~4.5噸,腐殖化作用強,灰分含量較多,鹽基豐富,其總量可占灰分的80%以上,並以鈣、鎂為主,氧化鈣和氧化鎂占一半以上,SiO2含量較低,並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和氧化鋁,形成的腐殖質的組成的特點是:表層胡敏酸多,胡敏酸和富里酸的比值大,約為1.8,向下銳減為0.5~0.6,這與富里酸下移致使富里酸含量增高有關,土壤水溶液組成也表明森林土壤表層含有較多的活性腐殖質(50—100毫克每升)和水溶性鈣(15—20毫克每升),水溶性矽含量也較高。

棕壤上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凋落物中灰分物質豐富,可以中和有機酸,使土壤溶液近中性反應,例如水青岡落葉的灰分含量為57.5克每千克,而松樹只有14.6克每千克,前者灰分中CaO占24.6克每千克,後者只占5.9克每千克,土壤化學分析表明,二價元素較豐富並有表聚現象,氧化鈣在母質層的含量僅5克每千克左右,而表層則在16克每千克以上,自下而上增高,凋落物層可達70—90克每千克,說明生物聚積作用強烈,由於富含鹽基的生物殘體在分解過程中不斷中和土壤中的氫離子,因此土壤表層呈微酸性,鹽基飽和度高。此外,由於溫暖季節較長,土壤微生物作用在全年大部分時間內都可以進行,有機質礦質化較強,故有機質含量較暗棕壤為低,胡敏酸與富里酸比值一般≤1.0。

淋溶土草甸植被
黃棕壤上植被為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混交林,降水量和溫度較高,有機質分解和合成作用較強烈,有機質層雖然無暗棕壤明顯,但地表可見薄層而不連續的凋落物層,也可見腐殖質層,但表層有機質累積不多,腐殖質層厚度因植被類型而異,一般針葉林下腐殖質層最薄,闊葉林居中,灌叢草類最厚,變幅為10—20厘米左右,胡敏酸與富里酸比值大多數低於1.0。

白漿土以草甸植被為主,每年殘留於土壤中的有機質較多,冬季寒冷漫長,土壤凍結,或因土壤潮濕時間長,土壤微生物活動弱,有機物質得不到充分的分解,而以半分解有機質的形態累積於土壤中,形成了深厚的腐殖質層,一般厚度為10—20厘米,由於白漿土質地上輕下重,通透性不良,上層滯水明顯,致使根系多集中於表層,並向水平方向發展,草根盤結如氈墊狀,表層以下根量驟減,表層根量可占總根量的80%以上。這種有機殘體和根系分布的特點,決定了白漿土的腐殖質累積過程主要是在表層進行,土壤腐殖質組成以胡敏酸為主,胡敏酸與富里酸比值在1.0~1.5之間,活性胡敏酸的含量亦較高。

主要性狀

(一)診斷層和診斷特性
淋溶土的特徵是具有淡色表層暗色表層,粘化層,具有中度至高度的鹽基飽和度,美國土壤分類中,淋溶土的粘化層中的鹽基飽和度要超過35%,剖面中石灰充分淋溶,pH<7。

(二)形態特徵
淋溶土的土體構型為O-Ah-Bt-C型。

淋溶土剖面的特點是有一個厚度不一疏鬆的凋落物層(O),淡色或暗色帶灰棕色的腐殖質層(Ah),粘粒含量高質地較粘呈棕色的澱積層(Bt)和母質層(C)。

理化性質

淋溶土的有機質含量較高,表層有機質含量為40—80克每千克,高的可達150克每千克土以上,腐殖質的組成差異較大,無石灰反應,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應,鹽基飽和度高,在我國一般高於60%以上,交換性鹽基總量較高,交換性陽離子以為主,但也有少量的、鋁在剖面中部有較明顯的累積趨勢。

淋溶土的粘粒含量高,並以未徹底風化的矽酸鹽粘土礦物組成,質地較粘,多呈棱塊狀結構,有棕色膠膜。剖面中部細土粒顯著增高,澱積層粘粒含量比表土層和母質層可高出1.5—2倍,粘土礦物以水雲母、蛭石為主,表層矽鋁鐵率高於2.2,剖面中部比較均勻,向下稍有降低的趨勢。

土壤分類

淋溶土分為暗棕壤、棕壤、黃棕壤、白漿土四個主要土壤類型,分述如下:

淋溶土暗棕壤
(一)暗棕壤(Darkbrownforest soil)

集中分布於歐洲中西部,俄羅斯的遠東、日本美國中東部的丘陵山區,歐洲南部的喀爾巴阡山阿爾卑斯山與亞洲的高加索等山地也有分布,在我國分布於東北、內蒙古及秦嶺山地的溫帶濕潤氣候區。

暗棕壤具有濕潤土壤水分狀況和冷性土壤溫度狀況,具有飽和厚暗色表層和飽和矽鋁層,pH<7。

暗棕壤具有厚層凋落物層,一般有4-5厘米厚,並夾有白色菌絲體腐殖質層顏色較淺,呈棕灰色,厚度約8—15厘米。澱積層呈棕色,結構面常有不明顯的鐵錳膠膜。

暗棕壤的有機質含量為50—80克每千克,高的可達150克每千克以上。pH5.5~6.5,鹽基飽和度達60~80%,陽離子交換量為25~40厘摩爾(+)每千克土代換性陽離子為主,代換性鋁多於,或兩者近似。粘粒在剖面中無明顯移動,A、B兩層粘粒比C層稍有增加,A層的SiO2/R2O3率為2.2以上,B層為2.0,略低於C層,游離鐵鋁自上而下減少,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伴有蛭石,高嶺石、蒙脫石較少。

暗棕壤分為下列亞類:

1.暗棕壤(Typicdarkbrownforestsoil)具暗棕壤土類的典型特徵。

2.灰化暗棕壤(Podzolizeddarkbrownforestsoil)具有淺色亞表層,有澱積層或底土有鐵錳膠膜,呈酸性反應,鹽基飽和度接近60%,亞表層矽鐵鋁率為3.0。

3.白漿化暗棕壤(Albicdarkbrownforestsoil)具有明顯的白漿層和棕色的澱積層,呈弱酸性反應,鹽基飽和度約80%。

4.草甸暗棕壤(Meadowdarkbrownforestsoil)剖面中、下層具有斑紋特徵和雛形鐵錳結核,腐殖質層較厚,鹽基呈飽和狀態。

(二)棕壤(Brownforestsoil)

分布於暗棕壤帶南側的暖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如西歐,美國東、西海岸,朝鮮半島和日本,我國的山東、遼東半島、冀東地區以及垂直分布於遼西、魯南、冀北、河南、安徽、滇中、滇南、川北等省區的中山區。

棕壤具有濕潤土壤水分狀況和溫性土壤溫度狀況,具有淡色表層和飽和矽鋁層,pH<7。

棕壤具有淡色表層,棕色的澱積層,質地粘重,有銹色斑紋。

棕壤通體淋溶強烈,全剖面無石灰反應,pH5—7,鹽基飽和度表層為60~70%,B層達90%以上,無活性鋁,無富鋁化特徵,陽離子交換量為12—22厘摩爾(+)每千克土,交換性鹽基以鈣、鎂為主,粘粒有明顯移動和澱積,粘粒部分矽、鐵、鋁未受到明顯破壞和分離,粘土礦物組成以伊利石、蒙脫石占優勢,高嶺石次之。

淋溶土棕壤
棕壤可分為下列亞類:

1.棕壤(Typicbrownforestsoil)具棕壤土類的典型特徵。

2.白漿化棕壤(Albicbrownforestsoil)具有灰白色的白漿層,表土層黃棕色,澱積層呈棕色,粘粒含量比白漿層大3—4倍,表層和白漿層偏酸性,澱積層近中性,交換量變化範圍大,以澱積層最高,表土層次之,白漿層最低。側滲型白漿化棕壤比滯水型白漿化棕壤酸度強,前者鹽基飽和度40—85%,後者一般大於70%,粘粒矽鋁率3.0左右,矽鐵鋁率2.3左右。表層有機質為20克每千克左右,速效都屬低或極低量水平。

3.酸性棕壤(Acidbrownforestsoil)表層黑棕色,B層不發育,沒有明顯的粘粒和鐵錳澱積層,土體pH4.5—6.0,水解性酸和交換性酸遠高於棕壤的其他亞類,交換性鋁大於交換性氫,鹽基飽和度變化大,其變幅20—80%,粘粒的矽鋁率2.5左右,矽鐵鋁率2.0左右,顯著低於棕壤的其他亞類。

4.潮棕壤(Cultivatedmeadowbrownforestsoil或Chaobrownforestsoil)表層棕色或黃棕色,底層有銹斑和少量鐵錳結核,呈微酸性和中性反應,鹽基飽和度高,粘粒的矽鋁率3.2左右。

(三)黃棕壤(Yellow-brownearth)

分布於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南部、美國東南部、南美洲中、北部。在我國分布於北亞熱帶及中亞熱帶,跨越北緯27°—33°,包括江蘇、安徽、長江兩側及浙北的低山、丘崗、階地,贛、鄂北海拔1100—1800米的中山上部及等省海拔1000—2700米的中山區。

黃棕壤具有濕潤土壤水分狀況,鐵矽鋁層土壤有效陽離子交換量(ECEC)>25厘摩爾(+)每千克粘粒或陽離子交換量(CEC)>40厘摩爾(+)每千克粘粒,粘粒矽鋁率>2.4。

黃棕壤的凋落物層和腐殖質層較薄,呈暗灰棕色,澱積層呈黃棕色,塊狀或棱塊狀結構,結構面有棕色或暗棕色膠膜或鐵錳結核,母質層變化大,發育於基岩上的其母質帶有基岩色澤,發育於下蜀黃土母質上的則呈塊狀結構,有暗棕色膠膜。

黃棕壤的土體厚度為60厘米左右,表層有機質含量40—70克每千克,一般為輕壤土,B層中壤至重壤土,粉砂與粘粒比值較A層小,pH5~6.7,粘粒的交換量30—50厘摩爾(+)每千克土,交換性鹽基以鈣、鎂為主,交換性氫、鋁<1—13厘摩爾(+)每千克土,鹽基飽和度30—80%,鹽基已飽和,粘粒部分的矽、鋁、鐵成分已破壞,但分離不明顯,粘粒的矽鋁率為2.4—3.0,粘土礦物為伊利石蛭石高嶺石,也有少量蒙脫石

黃棕壤分為下列亞類:

1.黃棕壤(Typicyellow-brownearth)具有黃棕壤土類的特徵。

2.粘磐黃棕壤具有均質黃土層、粘磐層和網紋層,每層厚度不等,一般1~2米。均質黃土層中、下部常有鐵錳斑塊和結核。粘盤層,粘質,乾縮時垂直節理明顯,稜柱、塊狀結構,結構面上膠膜明顯,內部有大塊鐵錳結核體,表層有機質10—20克每千克,pH5.5—7.5,呈上小下大趨勢。粘粒的交換量35—52厘摩爾(+)每千克土,交換性氫、鋁1—5厘摩爾(+)每千克土,鹽基飽和度53—97%,粘粒的矽鋁率2.6—3.3。粘土礦物為蛭石、綠泥石、伊利石、高嶺石和蒙脫石。

3.黃褐土(Yellow-cinnamonsoil)B層結構體表面被暗棕色膠膜覆蓋,內部夾有小鐵子,孔隙壁有厚薄不等的光性定向粘粒膜,游離碳酸鈣<5克每千克土。C層常出現砂姜體。pH6.8—7.5,粘粒的交換量>40厘摩爾(+)每千克土,無交換性氫和鋁,鹽基飽和度>75%,鹽基飽和,粘粒的矽鋁率>3.0,粘土礦物為水雲母、蛭石、高嶺石,伴有蒙脫石。

4.暗黃棕壤(Darkyellow-brownearth)分布於中山區,土體較薄,表層腐殖質積累明顯,含量高達60—140克每千克,pH5—5.6,鹽基交換量9—30厘摩爾(+)每千克土,鹽基不飽和,粘粒的矽鋁率1.9—3.0,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有較多的伊利石、蛭石、綠泥石,還有少量針鐵礦、皂石及蒙脫石。

(四)白漿土(Albicbleachedsoil)

歐洲集中出現於溫帶海洋氣候區,南可伸展到地中海沿岸,由濱海向內陸過渡,白漿土帶幅變窄。北美,尤其是美國東部白漿土分布面積廣,從北、東、南三面環繞大草原。我國白漿土分布較廣,多同暗棕壤、棕壤與黃棕壤構成復區分布,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魯南山區與江淮丘陵均有連片分布,從北緯55°起向南可伸延到北緯30°左右,分布緯度低於大西洋沿岸,而同北美沿海地區相差無幾,日本、澳大利亞東南部也有分布。

淋溶土白漿土
白漿土具有溫帶濕潤土壤水分狀況,具有漂白層粘磐層

白漿土的剖面分化明顯,腐殖質層厚約10—20厘米,呈暗灰色,白漿層(E)厚20—40厘米,呈灰白色,濕時呈草黃色,基本無結構,粘磐層(Bt)棕色或褐色,稜柱狀或棱塊狀結構,呈現有光澤的鐵錳膠膜。

白漿土表層有機質80—100克每千克,高的可達150克每千克以上,土壤pH5.5—6.5,交換量20—30厘摩爾(+)每千克土,以鈣、鎂占優勢,有少量鹽基飽和度60—80%,鹽基不飽和。白漿層矽鐵鋁率2.5—3.5,底層粘粒含量比表層高出一倍以上,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並有少量高嶺石和無定形物質。

白漿土分為下列亞類:
1.白漿土(TypicAlbicbleachedsoil)具有白漿土類的典型特徵。
2.草甸白漿土(MeadowAlbicbleachedsoil)腐殖質層可深達30厘米,澱積層有銹斑。
3.潛育白漿土(GleyedAlbicbleachedsoil)白漿土中50—100厘米範圍內有潛育層或潛育特徵,澱積層發育較差,多水平棱塊狀結構,具有少量明亮的鐵錳膠膜。

利用與改良

淋溶土淋溶土綱中各土類之間的相互關係
淋溶土分布範圍廣,南北跨度大,地形複雜,水熱條件變化大,成土母質多樣,土壤類型多,土壤的肥力差異大,利用上各不相同。暗棕壤分布區是我國最重要的木材產地之一,主要發展林業,適種大豆、玉米等作物,並發展養蠶、養蜂和果樹業等,在林下,水濕條件好的地方,適宜栽培人參。棕壤是自然肥力較高的土壤,利於發展多種經營,在平地丘陵區適於栽培棉花、花生,紅薯等喜溫作物及高粱、大豆、玉米等,在山區宜於發展林業、桑蠶、果園等。黃棕壤多分布在低山丘陵、農業歷史悠久的地區,丘陵區還可種植茶、桑、發展果園,平緩丘陵區,可作為農業生產基地,適於稻、麥、棉和油料等作物的生長。白漿土在我國東北東部分布較廣,大部分已開墾為農田,最適宜種植的作物是大豆、玉米以及小麥和穀子,有些地方已建立了大型國營農場,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此外,林業發展也占重要地位,由於白漿土本身植物營養元素總貯量不高,質地粘重,耕性不良,表土易於侵蝕,因此,白漿土大部分是低產土壤。

淋溶土主要分布於濕潤地區,受水分淋溶作用強,自然土壤肥力較高,耕種後肥力易於下降,若植被保護不好,易發生水土流失,因此應注意水土保持,發展灌溉和防止內澇,增施有機肥或種植綠肥,培肥土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