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衝鋒手槍

毛瑟衝鋒手槍

毛瑟衝鋒手槍,是德國製造的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

基本信息

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一種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在我國很多小說里經常能看到“快慢機”這個詞,筆者幼時最喜歡的鐵道游擊隊中的王強就是一人拎著兩支“快慢機”打得鬼子屁滾尿流。而駁殼槍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閒暇聊設計出來的。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里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採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它價格太高,而且該槍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而做為步槍又威力太小了,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做為手槍的駁殼槍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鬥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里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醜得可愛的標準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