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毛瑟M1932式衝鋒手槍

德國毛瑟M1932式衝鋒手槍

德國毛瑟M1932 7.63mm衝鋒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於1932年定型生產的M1898系列自動手槍的最後一種產品,該槍的工廠內部編號為"712"號。我國對其稱謂多樣,例如"二十響駁殼槍"、"盒子炮"、"自來得二十響木殼"、"快慢機"等等。鑒於我軍老一輩軍人大多稱其為"快慢機",且每每談及無不津津樂道,讚嘆有加,故本文亦直呼其"快慢機"。

簡介

德國毛瑟M1932德國毛瑟M1932

德國毛瑟M19327.63mm衝鋒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於1932年定型生產的M1898系列自動手槍的最後一種產品,該槍的工廠內部編號為"712"號。我國對其稱謂多樣,例如"二十響駁殼槍"、"盒子炮"、"自來得二十響木殼"、"快慢機"等等。鑒於我軍老一輩軍人大多稱其為"快慢機",且每每談及無不津津樂道,讚嘆有加,故本文亦直呼其"快慢機"。

設計

德國毛瑟M1932式德國毛瑟M1932式

"快慢機"是德國M18967.63mm自動手槍(即固定彈倉的十響駁殼槍)的改進型。"快慢機"可稱得上是一件極為精美的藝術傑作。其製造工藝極為精密,不僅採用優質的原材料,而且集中了毛瑟公司近40年製造駁殼槍的經驗、智慧和技術手段,並經過嚴格檢驗之後才出廠。即使與當今現代手槍相比,"快慢機"的品質都是無可挑剔的。二十響“快慢機”
我們先從它的外觀來品味它的精良。其一,"粗細搭配",匠心所至。"快慢機"的主體平面,加工得平整光亮,各處稜線以及倒角、圓角加工得極為工整清晰,給人以舒展流暢的享受;而在槍的一些局部,例如擊錘兩側、準星上部以及機匣兩側凹下造型平面,又展現出非常明顯的,並且與主體線條走向一致的刀紋痕跡,給人以粗獷有力的感受。其二,"黑白相間",錯落有致。典型標誌就是它那錚亮的外觀。這個時期,德國槍械的發藍技術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快慢機"的表面,遠看是深黑色的,但當你把槍拿在手裡端詳的時候,由於光線的變化,全槍的色澤呈現晶瑩剔透、黑里透藍景象。這在其他槍上是不多見的。更值得讚嘆的是,在槍的局部,還有幾處銀白色,例如機體、發射機組件、表尺鈑以及扳機上的自動發射凸筍等等點綴其中,使全槍呈現明快的動感。從全槍看來,銀白色的槍機與藍黑色的抽殼鉤、銀白色的表尺鈑與藍黑色的游標和表尺分劃、銀白色的擊錘與藍黑色的保險機柄和機匣,既有鮮明的反差,又有內在的協調。跳躍的點綴與總體的沉穩相呼應,令人心生讚嘆。其三,軍中"黑貝",驍勇善戰。經過近40年的陶冶和洗鍊,這隻"黑貝"無可置疑地已經達到了精純的程度。

當你把這隻"黑貝"交到一個突擊隊員手中的時候,立即就能對它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和信心。具體體現在粗獷的造型和改進的結構,包括採取槍管後端有明顯的階梯,握把護板採用粗大的防滑紋,槍管長從較早時期的132mm增加到140mm,簡化擊錘造型和改大保險柄,槍上銘文改用斜體字母且增加刻印深度,去掉機匣凸棱上的裝飾凹槽等措施。"快慢機"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和彈匣前置布局,全槍分槍身組件和發射機構、握把組件上下兩大部分。其瞄準基線長,加上其細細的槍管,賦予該槍很好的指向性,射擊精度明顯高於一般手槍。戰爭年代,許多有經驗的軍人把駁殼槍的性能幾乎發揮到了極至,常常把槍面向右傾斜45°,或將槍面向左傾斜90°進行概瞄射擊。據說這種"跟著感覺走"的快速射擊命中機率還相當高。不論怎樣,都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快慢機"優良的射擊性能。當然,射擊的準確性,還在於它獨特的彈匣前置的設計布局,使其質心基本處在扳機護圈前緣附近,即使單手特別是裝20發彈匣連發射擊時,穩定性也比較好。

彈匣扣

德國毛瑟M1932式德國毛瑟M1932式

"快慢機"的下半部分,由彈倉、機匣、扳機護圈以及握把構成一個整體。其機匣左側、扳機護圈後方裝有"桃形"的快慢機柄;機匣右側、扳機護圈前方裝有彈匣扣;擊錘和保險機柄,並列位於槍尾部"虎口"凹部正上方。當右手握槍時,右手拇指可以方便地按壓快慢機柄,在射擊過程中迅速地選擇連發或單發發射方式。當快慢機柄指向"N"時,為單發發射;當快慢機柄指向"R"時,為連發發射。此外,右手拇指還可以方便地扳動擊錘、操作保險機柄來實現保險、射擊以及裝退彈保險的轉換。右手的食指,除了扣壓扳機以外,還可以十分自如地按壓彈匣扣,以更換彈匣。在射擊中,左手只做接換彈匣、拉動槍機以及必要時裝定表尺等動作。

我國仿製生產的駁殼槍

德國毛瑟M1932式德國毛瑟M1932式

德國毛瑟兵工廠從18世紀末開始,在近40年中先後生產了約100萬支各種型號的駁殼槍,舊中國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接納了其中70%以上的數量。20世紀30年代生產的10萬支最後型號--即我們今天介紹的這支"快慢機",也大部分銷到了中國。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為適應國民黨軍隊將駁殼槍作為制式武器的需要,舊中國的許多兵工廠還是仿造了大量各種型號的駁殼槍。大家所熟悉的漢陽兵工廠,自1921年起,就開始仿造毛瑟C96式半自動駁殼槍,10餘年間,產量驚人。隨後,河南鞏縣兵工廠也仿造了一大批。由於駁殼槍在反動軍隊中裝備使用甚廣,我軍在戰爭年代繳獲也很多。這些"國產"的毛瑟C96式與原裝的毛瑟C96式在構造上完全相同,只不過在槍上刻有不同的廠名或廠徽而已,很好識別。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兵工廠,不僅仿造C96式還仿造"快慢機"。此外,上海兵工廠、大沽海軍槍炮製造所等也都仿製過駁殼槍。這些仿製的特別是一些小廠所仿造的駁殼槍,在製造工藝上,受舊中國落後的工業水平限制,大多外觀粗糙,手工修銼痕跡比比皆是,而且常常是逐槍裝配,零件幾乎沒有互換性可言。這些產品經常是連德文都一起仿造,刻到槍上。不過,與德造槍一比,真假涇渭分明。

說到舊中國仿製的駁殼槍,還有一個特例要提到,這就是山西軍閥閻錫山"晉廠"製造的"一七式"11.43mm半自動駁殼槍。其構造與德國C96式大同小異,惟口徑大了不少,主要原因是閻錫山引進並大量仿造了早期型號的"湯姆遜"11.43mm衝鋒鎗。手槍與衝鋒鎗使用同種槍彈,難得舊軍閥還有一點"現代"意識。不過,每當看到"一七式",總不免使我聯想起舊中國山西鐵路軌距比外阜要窄一些的故事,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西班牙造駁殼槍

說到識別駁殼槍,就不能不提一提西班牙造的駁殼槍。20世紀20年代以後,西班牙的"恩思達"、"皇家"等兵工廠逐步獲得了德國毛瑟公司C96式的生產許可權開始仿製駁殼槍。但是,西班牙駁殼槍除了外形酷似德國駁殼槍以外,其結構則有很大不同。這些由西班牙造的駁殼槍,大多銷到了舊中國,有的則是先銷到日本,再流入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毛瑟公司的最大競爭對手。當然,西班牙駁殼槍無論可靠性、勤務性還是工藝性等方方面面,都比德國駁殼槍略遜一籌。西班牙駁殼槍外表面上刻有"ASTRA"或"ROYAL"等字樣,很好識別。
此外,德國駁殼槍還出口東南亞南美洲土耳其以及巴爾幹半島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同時,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數量不等地仿製。這些口徑以及局部外觀或構造不盡相同,鐫刻銘文各異的駁殼槍,在我國國內革命戰爭以及抗日戰爭時期,也曾不同程度地流入我國。但根據銘文還是比較容易識別國別

性能參數

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