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C96

毛瑟C96

毛瑟C96手槍(Broomhandle Mauser / Mauser C96),又稱“駁殼槍”,是一種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全自動手槍,因其的槍套是一個木製的盒子,所以在中國稱為“20響”、“盒子炮”或“匣子槍”。“盒子炮”,是毛瑟C96軍用手槍及其系列衍生品在中國的一種民間稱呼,除了這個稱呼以外,中國人還稱它為駁殼槍、自來得、快慢機、匣子槍、大鏡面等等。自從清末進入中國直到韓戰,毛瑟C96手槍其地位由蘇聯手槍代替,都是每箇中國軍人的夢想,整整輝煌了半個世紀。二戰後,絕大部分單動式手槍被更安全聯動式手槍取代,毛瑟C96也退出了歷史舞台。

基本信息

技術參數

毛瑟c96毛瑟c96
例:德國M1896式7.63mm毛瑟自動手槍

產品名稱:毛瑟M1896式7.63mm手槍(MauserM18967.63mmPistol)
生產單位:德國奧伯恩多夫-毛瑟有限公司(Mauser-Werke_Oberndorf_GmbH,DE)
現狀:停產
用途:殺傷近距離有生目標
性能數據:
口徑----7.63mm
初速----427m/s
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
發射方式----單發
供彈方式----彈倉
容彈量----10發
全槍長----311mm
槍管長----140mm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1.25kg
配用彈種----7.63x25mm毛瑟手槍彈
結構特點: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彈倉供彈

發展

研發

最初的毛瑟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JosefFeederle)驚奇於博查特C93自動手槍的短後坐力原理,而利用工作空閒時間設計出來。毛瑟C96的槍口槍彈初速度達到了425米/秒,已接近當時普通步槍的水平。後來毛瑟兵工廠的老闆認為此槍具有極高市場和軍用價值,就申請了專利。

雖然短後坐力原理提高了槍彈速度,但也使大量火藥在槍口爆燃,槍口上跳問題嚴重;其次,它的全槍能量匹配不合理,力矩偏下,使用起來笨重費力;再者,毛瑟C96的彈匣前置,導致全槍體積過大,作為步槍又威力太小,而手槍主要是配備給德軍軍官和炮兵的,毛瑟C96自然不及精緻小巧的魯格P08手槍那么有吸引力。在一戰中,德國軍方僅僅是象徵性地訂購了一批毛瑟C96作為魯格手槍的補充使用。

一戰中至二戰前

毛瑟兵工廠生產毛瑟C96一直希望讓德國軍隊能裝備此槍,一次大戰期間德國陸軍訂購了150,000支9毫米口徑的C96,在戰爭結束前毛瑟兵工廠交付了135,000支給德國陸軍,但這僅是德國陸軍正式裝備此槍的唯一記錄。

一戰後,作為防衛武器的手槍並不在對華武器禁運的行列中,於是絕大多數被歐洲人看不起的毛瑟C96被大量出口到中國。而作為為數不多的選擇,堅固耐用的毛瑟C96在中國成為不少軍隊的中堅力量。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的軍官也選配這種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1931年,毛瑟兵工廠對毛瑟C96進行升級,改進槍擊機構使其可連發,並配備20髮長彈匣,此舉正是針對中國市場。

二戰中

有意思的是,中國軍人使用了平放射擊動作,簡單化解了槍口上跳問題,並以此來掃射。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少士兵攜帶兩支毛瑟C96,一支裝上肩托提高射擊精度,另一支磨平準星(便於拔槍)別在腰間。在重武器嚴重不足的游擊戰中,這種槍成為抗日游擊隊得心應手的殺敵利器。
從問世到停產,毛瑟公司共生產了100餘萬支毛瑟C96,其中70%銷往中國,而中國的仿製量更是幾倍於此。毛瑟C96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二戰後,絕大部分單動式手槍被更安全聯動式手槍取代,毛瑟C96也退出了歷史舞台。

歷史意義

費德勒三兄弟雖然和喬治·魯格一樣改進了博查特C93手槍,但是毛瑟C96卻並未像魯格P08一樣在歐洲大陸取得成功。但是毛瑟C96系列手槍可稱得上是短後坐力原理手槍中的經典,其設計理念至今值得借鑑,在中國的八年抗戰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型號

Red 9
安裝槍托的毛瑟Red 9安裝槍托的毛瑟Red 9

一戰期間,德意志帝國陸軍向毛瑟購買了150,000把9x19毫米口徑C96衍生型,與本為制式手槍的魯格P08作搭配,為了避免士兵誤用7.63彈藥,這種9毫米口徑的C96在木製握把刻印了一個紅色的“9”字作記號,因此名為Red9。但至一戰結束前只完成了約137,000把。

BOLO

德意志帝國在1919年簽署的凡爾賽條約中,限制了手槍槍管長度及口徑,為了順從條約,戰後的德國政府把一戰時的Red9槍管切短至只有4吋,並改名為M1920。隨後毛瑟在1920至1921年亦把“條約版”的C96作商業銷售,此型號裝有比Red9較小的握把,配3.9吋(99毫米)槍管,改用7.63x25毫米毛瑟手槍彈,另有為了取代9x19毫米口徑及9x25毫米口徑出口型的8.15x25.2毫米毛瑟手槍彈試驗型,但沒有推出。
毛瑟在1921至1930年量產7.63x25毫米口徑型,波羅的海地區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白俄羅斯人及自由軍團皆有裝備,俄羅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政府(包括新紅軍)及初期的蘇聯在1920年代亦大量購買和裝備,多數派政府把此型號取名為“Bolo”,Bolo的體積亦適合作隱藏式攜帶。

M712 Schnellfeuer

西班牙槍械生產商Astra在1927年至1928年生產C96的改進型,此型號改用可拆式彈匣供彈、具全自動射擊功能。Astra把這批手槍出口至遠東地區。毛瑟亦在1932年起亦自行生產全自動型的C96,名為Schnellfeuer(解為速射),收藏家把這種型號取名為M1932。Schnellfeuer亦有大量出口至中國及西班牙內戰後期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德意志國防軍在二戰時亦有小量裝備Schnellfeuer,並定名為M712。
美國在1934年執行的國家槍械法案中,Schnellfeuer歸類為機槍,進口美國時每把需付200美元稅金,可拆式彈匣供彈半自動型亦有出口至美國市場,在戰後取名為M711。

9 OBI
毛瑟c96毛瑟c96
美國的oysterBayIndustries推出了C96的可拆式彈匣改裝套件,改裝包括拆除機匣底版,供彈彈簧及加裝彈匣釋放鈕和相關部件,並對應其專門生產的10發或20發9毫米彈匣,新的9毫米口徑上機匣亦可對應Red9及7.63毫米標準型C96上。 山西十七式

民國軍閥時期,山西省都督閻錫山在太原建立了兵工廠,閻錫山為其屬下部隊配備仿製的.45口徑的湯普森衝鋒鎗,但其配備的仍為C967.63毫米口徑令後勤供應困難。閻錫山決定生產.45ACP版本的C96,令後勤供應簡化,此型號在1929年起在太原兵工廠定名為“十七式”,槍身刻有“民國拾捌年晉造”及“壹柒式”標記。十七式配10發可拆式彈匣,以兩個5發彈夾裝填。

漢陽C96

漢陽兵工廠在1923年開始仿製毛瑟C96,發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槍彈,約製造了13,000把。

Astra Model 900

西班牙Astra(Astra-UncetayCia)的仿製型名為AstraModel900,設計與C96相似(包括木製槍托),但1942年前的版本沒有槍機鎖,AstraModel900亦有出口至抗日戰爭前的中國,其餘則用於西班牙內戰及1940年至1943年的納粹德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