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7年式手槍

民國17年式手槍

在舊中國廣泛裝備的大量毛瑟式手槍中,民國17年式毛瑟手槍是最為特別的一種。這不僅是因為它是一隻由地方軍閥的兵工廠仿製並大量生產的毛瑟手槍,而且是因為它獨特的口徑:.45英寸。也就是11.43毫米。

民國17年式手槍 民國17年式手槍
民國17年式手槍 民國17年式手槍

(民國17年式毛瑟手槍.照片右下的文字是槍身上的銘文,分別為:"一七式"(上);"民國十八年晉造"(下))

相比當時中國流行的其他口徑毛瑟的9毫米和7.63毫米,民國17年式毛瑟是不折不扣的“大口徑手槍”。

討論民國17年式手槍的歷史,就不得不涉及它的擁有者:“山西王”閻錫山。閻錫山於1912年得到山西的控制權後,就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這個畢業於日本正規軍校的軍閥心裡非常清楚:有槍有炮,才有實力;而造槍造炮,才是有實力的根本。他的軍工廠始建於1912年,最初叫山西機械局(這是典型的清末軍工廠命名方式)。後來為了回響民國政府的號召,於1928年改名為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現有的資料顯示,在1930年,這個地方軍工企業擁有3800台各式機械和1.5萬固定職工,可以生產包括大口徑迫擊炮,75毫米火炮再內的所有輕武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閻錫山的構想實現了。

山西軍工產品的一個特色就是:口徑和中央軍裝備的絕對不一樣。這是閻錫山出於防止中央軍滲透進山西而設計的,至於發揮了多大作用,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不過這個政策的直接結果就是:山系的衝鋒鎗使用的是.45口徑,而不是當時在中國流行的9毫米口徑。這也最終導致了.45口徑的民國17年式毛瑟手槍的誕生。

山西最初生產.45口徑的槍械是在1920年。閻錫山在很早就認識到了單兵自動武器的重要性,並於1920年底責成山西機械局仿製在當時還算新式的湯姆森M1921式衝鋒鎗。由於其時山西多土匪,經常威脅到山系的鐵路運輸,而這一運輸方式是山西獲得外省資源的主要途徑。所以最初仿製的衝鋒鎗基本都裝備給了火車護衛部隊。衝鋒鎗的火力優勢(因為土匪訓練無素,所以不能發揮步槍的射程優勢)令閻錫山的部隊在交火中大占好處。但是隨之卻產生了一個問題:護衛部隊使用的湯姆森式衝鋒鎗和毛瑟手槍的子彈不能通用(當時山西用的毛瑟手槍是7.63毫米)。閻錫山為此在機械局進行懸賞,尋找解決方案。而山西機械局的解決方式就是將毛瑟手槍進行放大設計,使之可以使用.45口徑子彈。1929年,新的.45口徑毛瑟手槍正式投產,命名為“民國17年式手槍”。

民國17年式毛瑟手槍的具體產量難以估算,因為抗戰後的分散生產導致了記錄上的混亂。但是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其裝備範圍還是相當廣的。不僅閻錫山的晉軍大量裝備,西北軍和八路軍也有不少的使用。如林彪的115師在山西抗戰期間,就曾經接收過不少17式手槍。士兵們管它叫“大盒子炮”。

流傳至今的民17式毛瑟非常少。少到已知的原版17式現存不到10隻。其中大陸僅有一隻,收藏於北京革命軍事博物館。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口徑特殊內戰結束後,17式毛瑟被淘汰出部隊,成為庫存武器。後來在大煉鋼鐵的運動中,絕大部分的庫存17式毛瑟都被回爐煉鋼。剩下的17式毛瑟則被作為出口產品,於上世紀80年代出口到了歐洲和美國。不過這些出口的17式毛瑟手槍已經不能算是原版了。因為這些手槍是以民用手槍的名義出口的,外方為了保證安全性(都是4~50年的老槍了),大量翻修了零件。基本上小零件都換的差不多了。有些保存狀況不好的17式連槍管都被換了~這樣的折騰下來,雖然還是17式,但是已經失去了很大的收藏價值了。

關於性能方面。17式毛瑟本質上就是放大後的C96式毛瑟,只能半自動射擊(使用.45ACP彈全自動射擊的話,17式手槍因為太輕,肯定會無法控制)。內部零件方面,除了為適應.45ACP彈的大威力而增加了零件的強度外,結構上沒有做大的修改。和原版毛瑟一樣,一個螺絲都沒有。用一發子彈就可以完成全槍的徹底分解。瞄準裝置採用了“V”字缺口式照門,表尺分10個劃分,最大射程1000米(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實現的射程。雖然.45ACP的威力較大,但也不可能在100米外保持精度的)

裝彈方面,和C96一樣,使用10發固定式彈匣,橋夾裝彈。關於供彈工具還有個小故事:一般的固定彈匣毛瑟手槍都使用10發橋夾裝彈,但是因為7.62毫米彈和.45的彈底直徑不一樣,所以17年式毛瑟手槍也必須使用特製的橋夾。但是賣到美國的這批17年式毛瑟連槍套都沒有,更不用說專用的彈夾了。後來美國人偶然間發現原來用在.30-06斯普林菲爾德步槍上的5發橋夾的寬度正好能裝上.45彈。於是,現在美國所有的.45口徑17年式毛瑟都在用這種5發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橋夾作為供彈工具。

民國17年式手槍 民國17年式手槍

17式毛瑟的槍套比普通毛瑟的槍套大很多,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17式本身就比一般毛瑟手槍大。另外,眾所周知,毛瑟的硬木槍套可以接在手槍的後面充當槍托。連線的方法是在手槍的握把後面開出一個凹槽,可以將槍套上的連線部分插進去。17年式毛瑟也有這個設計,而且可以通用其他口徑毛瑟手槍的槍套----這也算是一個比較精明的點子吧

民國17年式手槍 民國17年式手槍

(毛瑟手槍的木質槍匣,從圖中可以看出,很多零件都被更換過了.一般可以使用的毛瑟都必須經過這樣的翻修,不然很容易出事故)

從外觀上看,17式毛瑟的加工水平還算不錯。實際上,山西機械局的槍械生產水平是僅次於金陵廠和漢陽廠的,所欠的是是材料質地不好而已。(有關晉造武器性能不佳的訊息多見於火炮)。而購買了17試毛瑟的美國收藏家認為:其內部製作水平也比較出色(不知道是不是翻修零

件的緣故),機件運做正常,而且反應都很流暢與柔和。

美國人對17式毛瑟進行了的全面的射擊。在15碼上的5發精度測試中,17式的落點偏左,最偏的一發達到了4英寸,但也打出了3發散布在一英寸圓內的成績。可見散布率比較出色,但精準度欠佳。另外,在50碼對人形靶設計的測試中,全部10發子彈都落在了1/2個靶子大小的範圍內,其中落點最緊密的5發散布不超過4英寸。不過所有的落點還是偏左,原因不明。在5輪5發快速射擊中,全部子彈都命中了靶子。以一隻65年前生產的老槍來說,這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