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和樵夫

放下了柴禾,尋思自己的不幸。 他的妻子,他的兒女,捐稅兵痞, 這就是人們的箴言。

詩歌原文

一個窮樵夫,全身被枝葉蓋住,
不堪柴捆重壓和歲月的磨難,
呻吟嘆息,彎腰曲背,舉步維艱,
費力地走回被煙燻黑的茅屋。
他終於心酸難熬和筋疲力盡,
放下了柴禾,尋思自己的不幸。
自從來到人間,他可享過歡樂?
比他更窮的人,世上可曾有過?
往往沒有麵包,從來沒有休息:
他的妻子,他的兒女,捐稅兵痞,
債主徭役,各種重壓
完整地構成一幅窮人的圖畫。
他呼喚死神。她來了,毫不耽擱,
問樵夫要她怎么乾,
他說道:“請你幫助我
再背起這捆柴;你別浪費時間。”
死亡能將一切治癒;
但原來狀況別改變:
寧可受苦,不願死去,
這就是人們的箴言。

詩歌鑑賞

這首詩真實地描繪了17世紀下半葉法國貧苦農民的悲慘處境:他們既要交納多如牛毛的捐稅,又要去服繁重的徭役。一方面要遭受高利貸者驢打滾的經濟剝削,另一方面還要忍受兵痞的騷擾滋事;更有妻子兒女的拖累,因此缺吃少穿,終年得不到休息,生來沒有享受過人間歡樂。這則寓言詩是根據伊索的寓言《老人和死神》改寫而成的,原來的寓言如下:“一天,有個老人砍下柴禾背到背上,走一段長路。他走乏後放下重負,呼喚死神。死神出現,問他為什麼叫自己。老人回答:‘為了叫你去掉我的重負。’這則寓言指出,凡是人都依戀生活,即使他是不幸的。”可以看出,拉封丹大大擴展了伊索寓言,他所增加的正是當時農民的悲苦生活,壓在農民身上的柴禾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負,那些無形的重負的壓力不知要超 過多少倍。詩人用極為概括的語言,刻畫了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農民形象。
《死神和樵夫》的主旨在於指出了生的寶貴,無論遭受多大的痛苦,仍應生活下去。詩人接受了人文主義者的思想,保留了伊索寓言的道德教訓。因此,最後四句詩不能看成詩人在鼓吹逆來順受的思想。

作者簡介

拉封丹(La Fontaine,1621-1695 ),古典主義時期寓言詩人。出生在一個小官吏的家庭里,父親是沙多一蒂埃里水澤森林管理人和狩獵官,母親出身於家境富裕的醫生家庭。他從小熟讀古希臘羅馬羅和16世紀的詩人和作家的作品,並有機會同農村的大自然接觸。1641年進人巴黎的神學院,一年半後攻讀法律,畢業後任巴黎法院的諮詢律師。1652年任其父之職。因不善於理財,家境迅速敗落。1656年或1657年,他被介紹給財政總監富凱,領取賞賜。1661年富凱被捕,他寫詩為之辯護,得罪朝廷,不得不出奔至里摩日,1664年發表《故事詩》第一集(1685年出齊),題材多半從薄伽丘等的作品中擷取。17世紀60年代初他開始創作寓言詩。這些寓言詩先在民間流傳。1668年《寓言詩》第一集出版,大獲成功,第二集於1678-1679年問世,最後一卷於1694年發表。 此外,拉封丹還寫過《普敘刻和庫皮德的愛情》(1669)、歌劇《達佛涅》(1674)、科學詩《金雞納霜》(1682)、詩劇《阿絲特雷》(1691)。他於1684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