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觀

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相關介紹。

歷史唯物觀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 “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係、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係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主要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稱自己在1950年代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

【鮮明特點】

凡是認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由歷史發展而來、社會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歷史、社會和歷史存在著必然的繼承和發展關係的觀點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那么他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就具有了以下特點:
一、承認歷史,尊重歷史,認為社會必然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這是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
承認歷史,認為歷史正是所有事物的來源,這本身就解決了哲學中的一個命題——事物的來路問題。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們的現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變化或後果。也許大家要問:這個問題簡單,難道現實中還有不承認歷史的情況么?怎么沒有呢,事實上是有的,比如我們有時就批判某某數典忘祖,甚至有懷有陰暗醜惡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認歷史、而且還歪曲篡改歷史。那些不承認台灣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灣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數典忘祖嗎?日本國的某些別有用心之人不承認歷史上的侵略、篡改歷史的行為不就是不承認歷史嗎?還有現實中有的人達到一定的地位後,就羞於提及原來的窮困狀況,甚至在眾人面前和自己老實樸素的親人不敢相認,這也是不敢面對歷史的一種表現。看來承認歷史有時還是需要勇氣、正氣和骨氣的。
只有首先承認歷史,才能夠尊重歷史。尊重歷史有很多表現:承認歷史的真相,承認曾經的錯誤、承認先人的功業和成果、承擔應有的歷史責任、享受應有的歷史權益等等。牛頓曾經謙虛地說:“我可能比笛卡爾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許多巨人肩膀上的緣故。”這既是一種美德,也是堅持了歷史的觀點。難道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和條件不是從先人那裡繼承而發展的嗎?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承認曾經的錯誤,那是流氓和無賴;不承認一個國家既有的領土和主權,就會有侵犯別人的藉口;不承認法理上的順承關係,就會有逃避承擔責任的行徑……看來,不承認和尊重歷史,不僅是態度上的問題,還可能會產生嚴重而錯誤的後果。
現今世界特別是中國目前充斥著一個看似繁榮卻十分有害的現象:文藝、評論等文化現象畸形繁榮,歷史事件、評價等被歪曲和混亂。這是一個被絕大多數人忽視卻肯定有很大潛在危害的狀況,如不及時加以有效糾正,必然對中國的思想界、文化界直至政界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對年輕一代的教育直接產生負面效應。比如現在的電影、電視劇,大量借用歷史朝代、歷史人物杜撰子無虛有的故事情節,推向市場,已經達到了泛濫的地步;很多文藝、評論缺乏確鑿的歷史證據,大量主觀臆斷歷史人物及事件,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比如可以把秦檜說成忠臣、把商紂說成英傑……長久以往,何談歷史信任,何談歷史價值、何談以史為鑑、懲前毖後,歷史在人們的面前,可能就是一堆笑料而已。這是混淆是非、把歷史搞亂、對歷史極不尊重的表現。
尊重歷史,肯定祖先的豐功偉績,發揚先輩的光榮傳統,才能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從生活富裕的狹隘角度出發,加之對本國的某些缺點和不足存在不滿,有著比較嚴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愛國愛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徹底失去,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二、聯繫歷史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這是如何運用歷史的問題。
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在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就會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
首先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會有更強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話:“歷史造就英雄”,這也是歷史的觀點。這就是什麼樣的歷史環境造就什麼樣的英雄人物。有很多歷史人物造就的歷史事件,我們今天很多人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實際上只要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而發動玄武門事件。古代人為了爭奪皇位竟然殺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殘酷!其實只要了解了當時的兩種勢力的形成、差異和水火不容的情勢,就會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勢所然也。比如毛澤東為什麼會發動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實際上只要聯繫毛澤東本人畢生追求的共產主義信念、他對共產主義的本質的理解、以及當時國際、國內複雜的嚴峻形式,你也許就會對當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核心集團發動文化大革命有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在選擇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後來發展的情況和造成的嚴重不良後果,恐怕也是毛澤東所始料不及的。但今天也許可以這樣說:沒有文化大革命,社會主義在新中國就不可能這樣深入人心,中國被西方資本主義和平演變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大,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革命果實就可能化為烏有。
其次,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能更加準確地判斷形勢,分清利弊,從而有針對性開展工作。有一句話,叫“審時度勢”,這也是一種歷史觀點。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才能開展什麼樣的工作,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不是亂來的。在國家危亡、民族患難的時候,我們就要把保家衛國、解決民族危機當成首要任務。在我們貧窮落後、饑寒交迫的時候,我們就要把發展生產、解決溫飽當成工作的重心。在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就要解決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如果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時候發動民眾鬧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進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國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時候,發動民眾“鬧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瘋子,這樣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運用到一般的問題上,也是這個道理。比如,我們要創立一個公司,首先就要調查研究:產品需求問題、人們消費習慣問題、生產原料問題、設備問題等等,這都是歷史條件,只有考慮周全了,我們才能獲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
再次,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才能謙虛吸收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少走彎路。被前人通過實踐而證明了的理論和經驗,我們要毫不懷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鑑。古人曰:前車之轍,後車之鑑。堅定不移地走民眾路線,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相信民眾,依靠民眾,發動民眾、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些都是革命前輩用生命和實踐換來的經驗,一定要加以堅持和發揚。國興於清明,毀於腐敗、興於團結,衰於分裂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無數次證明了的不變真理,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不能蹈前車之覆轍。有一句話叫做“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也許可以忘掉仇恨,但決不能忘掉教訓和敵人。
三、有選擇地繼承並發展歷史,這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
運用歷史的觀點,歸根結底還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是接受還是摒棄、是褒是貶、是全盤否定還是有選擇地利用,這是我們必須做出抉擇的。縱觀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認為:借鑑歷史經驗、立足歷史條件、順應歷史趨勢、做人類歷史發展的推進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實踐者,這就是一個革命者應該採取的科學的態度。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時候,我們要堅持同一切非歷史唯物主義者作鬥爭,這就是:有選擇地繼承、發揚歷史理論和經驗,反對全盤否定。歷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繼承不斷發展的連續的動態過程,割斷歷史去看待和處理問題,不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理論經驗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凡是被歷史證明有錯誤的和有害的做法我們必須堅決拋棄和改正。否則我們就會重犯錯誤,重蹈覆轍,白白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人力和財力。我國就發生過也許仍然存在著“全盤西化”、“否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潮,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險的。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脫離歷史條件的空談蠻幹。“實事求是,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主義和唯物主義是有機聯繫、渾然一體的。堅持歷史主義,必然堅持唯物主義,必然反對官僚主義、主觀臆斷,反對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蠻幹。尊重客觀形勢、尊重客觀實際,才能制定出符合規律的方針路線,我們的事業才能勝利,我們才能儘可能地少走彎路。毛澤東當初設計的農村公社——“吃大鍋飯”,就是過高地估計了當初人民民眾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在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科學的預算和紀律要求的保障下,採取了過於理想的社會模式,從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積怠工、投機取巧,使得許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領導者崗位,加上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煽動、破壞等因素,從而給我們的事業造成巨大損失。
認清歷史形勢,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和時機,敢於變革,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條主義保守主義”等呆板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行為。不能清醒地認清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不敢變革或不願變革,也可能坐失發展良機,給以後的事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比如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形勢日趨複雜、能源日益緊張、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腐敗勢力十分強大、道德認識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況下,如果不能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及早採取加強國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統一思想、加強德育、發展周邊關係等一系列果斷措施,必然會給我們將來的事業帶來難以控制的損失。

【辯證性批判】

馬克思並沒有賦予自己的哲學一個具體的名稱,如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或實踐唯物主義,但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在不同場合把自己的哲學學說稱之為“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將費爾巴哈之前的唯物主義都稱之為“舊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相對於舊唯物主義有兩個基本的特點:它既是歷史的唯物主義,又是辯證的唯物主義。但這並不是說它們是兩個“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稱之為辯證的唯物主義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的唯物主義也可以,名稱和內容並不能畫等號。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反覆強調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重要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說,在歷史主義的方法中涵蓋著辯證方法的原則,在辯證方法中涵蓋著歷史主義的內容,二者是統一的。但是,受原蘇聯哲學的影響,我國傳統的哲學教科書人為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理論,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它在社會歷史中的運用而已,這與馬克思的原意不符。

發展的客觀辯證法之謬誤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就是螺鏇式前進和上升規律,就是人類社會歷史注定要向人們所嚮往的理想目標發展的規律。其原理可以表述為客觀事物每經過一次否定之否定就會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回歸自身一次,“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事物在新的基礎上重現自身,仿佛是原來事物的復歸,但它不是原來事物的簡單重複,而是在更高、更豐富的基礎上的復歸,是完成了自然發展過程的新事物。”——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由於這種否定之否定邏輯過程是不斷重演的,事物的發展也就自然是無止境的。請注意,這裡的邏輯關鍵在於對象在每完成一次否定之否定過程之後都將被提升一個台階。但是,這樣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客觀世界裡根本不存在。就以辯證法創始人熱衷於引用的生命的否定之否定為例。讓我們把某一存在著的生物有機體作為第一代,把從它存在到死亡再到它所生殖的子代的出現作為一個完整的否定之否定過程,經驗能夠告訴我們,子代並不一定能在機體的生物特徵上高於其父代一籌。客觀地說存在著這種(既包括進化也應包括退化)事件發生的幾率,但小得幾乎為零。自然中的任何一粒種子就是經過十次,百次,千次的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生出強於原先的新品性來。許多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從他們在地球上誕生起到現在經過了幾十億年的分裂繁殖也依舊是單細胞生物。基因的無數次複製、出差錯的機會極少極少;水滴和雪花的無數次重組,也依然保持本來面目。客觀事實是,死亡了的存在物不會再生,新生的存在物並非已死亡了的存在物的復活,並且新生的存在物並不存在比前一存在者優越的必然性。這一切都無可辯駁地說明,辨證法並非來自於客觀世界,而是人們主觀地強加給外部世界的。事實上,辯證法原本就產生和存在於人們的思維邏輯活動過程,是人們從自己的意識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推理、辯論的技巧,是人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反差對比式鑑別事物的習慣性思維方式在觀念和語言上的表現。事實上有很多對立範疇是人將自己對世界的有限經驗和主觀視角賦予自然界的,象陰陽、有無、上下、左右、黑白、善惡、真假、好壞這些並沒有其實在的對應對象的對立範疇就是人們主觀地賦予客觀世界的。除此而外,就是被黑格爾杜撰出來的概念的否定之否定運動,實際上去掉了形上學的思辯成分,所謂概念的否定之否定自身運動只不過是人對事物的概念性認識中不斷肯定正確否定錯誤的過程的理性歸納而已,黑格爾卻把它形上學化和神化為絕對精神生成宇宙的否定之否定的概念的自我運動。
既然如此,宇宙運動究竟有沒有規律,什麼是宇宙所遵循的規律?回答是,宇宙運動有規律,但沒有邏輯,沒有依據邏輯的發展規律。被人們長期以來誤認是為否定之否定的客觀規律是這樣一種規律,即波動規律,也就是混沌與有序、微觀與巨觀之間的漲落交替,周期性此消彼長規律,用通俗的概念來表述就是振盪。振盪與波動的基本形式就是方向正相反的兩個運動狀態的交替進行,如電磁波、聲波、水波的上行波和下行波的交替;黑夜與白晝的交替;生與死的交替;水與水蒸氣的交替;人的覺醒與睡眠的交替。
宇宙中所有的對立轉化現象都可以用這種漲落交替來解釋。物質的聚合與離散、膨脹與收縮、吸引與排斥、熵增與熵減、化合與分解、運動與靜止、上升與下降、組織與混沌、生與死等等都是如此。
物質世界所有的波動都可以歸結為從微觀到巨觀再到微觀、也就是從混沌(無序)到組織(有序)再到混沌(無序)的無窮交替。用一個最一般的概念來說明就是有序與無序的無窮交替。“有序”作為存在狀態是組織是系統是巨觀存在物;無序作為存在狀態是混沌,是微觀粒子的沒有組織沒有層次和差別的絕對均衡態。作為運動,有序是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運動,是處於混沌狀態的相互離散或絕對均衡態的微觀粒子在來自宇宙巨觀結構的熱力作用下按照一定的相互作用機制結合成為有序的巨觀物體的過程。相應地,無序是巨觀物體在宇宙系統的熱力作用下通過各種方式如爆炸、蒸發、腐爛、向無組織方向降解、還原而重新回歸為微觀的組成要素的過程。無序的客觀表現就是事物的消亡,是沒有分化,沒有差別沒有層次的絕對平衡態。我們所存在於其中的宇宙就是在這兩種狀態之間周期性地振盪和波動著的。一切自然物的產生與毀滅,生物的生與死都是這一規律作用的結果。都在這兩種態之間周期性地過渡。這種情形說明宇宙自身是在平衡與遠離平衡態之間進行著永不停息的交替運動的,也說明宇宙的運動是一種其平衡與對稱處於經常被打破而又不會偏離太遠然後又總是會回到平衡的波浪式運動。可以把它們看作對立的轉化,但是這種對立和轉化絕不具有邏輯的意義,只是永恆的振盪。正是這種周期性的此消彼長構成了一切事物得以產生和運動的基礎。這種振盪和波動現象無論在小尺度上即量子層次的微觀物體中,還是大尺度上即巨觀物體乃至整個宇宙範圍上都同樣存在。二者的區別僅在於振幅的大小和波的長短上。振盪和波動的本質是時間可逆,是雙向互補的,這意味著歷史在總的進程上沒有時間箭頭,因此說歷史是無限發展的在邏輯上就是錯誤的。只有在去掉這雙向中的另一向,僅在上升波段和下降波段的範圍之內,時間才能夠是不可逆的,但這卻肢解了存在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那么是什麼導致運動會有上升波段和下降波段呢?也就是說是什麼使得運動在單一波段內顯現為時間箭頭的呢?進一步,為什麼周期性的振盪會產生物質組織和運動形態上的複雜和高級化趨勢?關於前者的原因,在前面已經有所論述,即由於微觀物體向有組織有序的巨觀集合體方向的運動和巨觀集合體向微觀物體方向的分解運動是造成運動的波動規律的根本原因。至於進化現象,決定於物質的微觀態與巨觀態二者各自不同的運動方式。我們知道,混沌的微觀態物體是量子運動不確定性占主要地位,而有序的巨觀物體則是經典力學的統計確定性占主要地位。無疑地,不確定性構成變化的源泉,統計的確定性則構成事物穩定存在的保障。而由於客觀世界正是這兩種物質態共存的,這就決定了世界既是穩定的,又是由於巨觀物體的組成成分和質量的差異而速率不同地變化著的。物體的質量愈大,有序度也就愈高,對粒子的束縛愈強,從而物體所顯現的變化就愈小愈慢,比如恆星、星系、宇宙就是如此。反之物體的質量愈小,有序度愈低,對粒子的束縛愈弱,物體所顯現的變化就愈大愈快,如孤立的原子和分子的運動狀態就是永遠不確定的。而進化之所以能夠在生物界明顯地發生,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生物有機體這種自然物既有由微觀物體——有機分子的不確定性的生物化學運動(如基因的複製中的缺失和易位)對巨觀組織——機體——的變異影響,又有巨觀機體對這種變異的抑制和淘汰機制。也就是說,巨觀統計上的確定性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被微觀的不確定性擾動所偏離和破壞。而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被巨觀的統計確定性所束縛的。顯然生物有機體是一種巨觀與微觀,有序與無序結合得恰到好處的動態自然物質系統
因此生物形態發生變化的速率(以萬、十萬、百萬、千萬年計)既小於構成宇宙的無數的星體和星系(以幾十億年計),又大於單個生命機體的變化速率(以年、百年、千年計)。因而顯現出來人類所能夠考察出來的進化。正是這一宇宙特性導致了特定範圍和階段上的漲落運動能夠不是千回一面,而是有突變和巨觀自然選擇蘊涵其中的能夠顯示進化特徵的時間不可逆性過程。這就是宇宙運動既在巨觀上穩定的而又是緩慢演化著的根本原因。但這與辨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下的發展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存在的本質和意義在於空間形式宇宙在總體時間向度上不是辨證地發展的,而在它的每一個從混沌轉向有序的上升波段上也同樣不是發展邏輯在起作用。第一:這裡仍然沒有否定之否定規律的用武之地,充其量不過是兩次對等的否定過程之一——有序對於混沌暫時占主要地位。兩個相反方向(即上升與下降)運動的機會是均等的,哪一方也不占有絕對的優勢。第二:有序實體並不是藉助於對自身的否定的邏輯環節來實現自身的建構的,而是由參與這一有序過程的所有要素的運動方式和結合方式所決定的,有著確定方向的建構。不同的組成要素只能按照自身所特有的結合方式向系統所允許的最大有序度運動而到達自己的終點。正是沿著這種模式化過程,星雲中的物質微粒的引力作用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星體、元素的電磁力作用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分子、胺基酸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蛋白質,蛋白質與核酸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細胞,細胞的的結合所能達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有機體。可見這是一種個體的形態和行為方式決定了整體的未來結構的既形式固定又有始有終的有序的運動過程,而不是什麼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的無限發展過程。辨證歷史唯物主義把從混沌到有序的過程(如生物進化)理解為辨證的發展過程並把這種過程看作普遍存在的無限發展過程完全不符合客觀實際。究其根本,辨證的無限的發展觀的要害就在於把存在當作了承載變化的時間向量來看待,時間是存在的唯一屬性,存在就是變化的事物的流,只能建立在永不停息的抽象的時間流程上,唯一常住的只有規律。其結果,存在的空間形式被抽掉了。空間形式只是被當作時間進程中的載體和道具,按此邏輯,認識存在不必著意於任何一種空間形式。因為一切現實的空間存在形式都將消亡,都只是手段,都是歷史的匆匆過客,都是應該為未來而犧牲掉的,一切合理、完美的東西屬於永遠的未來。難怪用這種理論解釋人會得出人沒有其決定於自然的普遍本性而只有隨其社會存在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屬性的結論。但事實上,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本質上是空間形式而非時間形式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宇宙並沒有絕對的時間,時間是相對於空間而存在的。而空間同樣是沒有絕對只有相對的。相對空間實質上就是相對獨立的空間物質結構實體,即自然界在從混沌向有序運動過程中形成的巨觀存在物,如星系、恆星、行星、以及生物有機體。正是這些相對的空間存在形式才使得物質世界顯現為我們所見的存在,單純的虛空即絕對的混沌是存在的無。也正是這些有序空間形式的存在才使得時間成為現實。因為時間就是這些巨觀存在物體的運動頻率。對人類而言,時間就是地球的運動頻率,正是有了它們才有了年、月、日、時。恆星的壽命決定於其內部氫核聚變反應的頻率、動物的壽命決定於細胞分裂和心臟跳動的頻率。因此,時間存在的前提是作為從混沌到有序自然過程結果的巨觀物體的存在。一旦這種巨觀自然物終止了其有序的空間存在,時間也便被劃上句號。換句話說,空間存在形式是時間的限度,是空間存在形式派生了時間,而不是空間存在形式在時間中運動。時間只能隨空間存在形式的波動或振盪而誕生和存在。另一方面,過程所顯現的時間性效應只是作為空間形式的運動的軌跡的累加,一種統計效應,如人類社會中的史書、文物,自然界的樹的年輪、地質層等等。一個質子的衰變期既沒有時間性也沒有歷史感,它也許永遠不衰變。而一大堆質子的半衰期的度量事實上只是統計的而不是時間的。而具體的時間流逝如地球的轉動頻率並不具有決定具體的存在物的空間結構的作用,即空間結構並不是時間變數的函式。一天的時間在一個懶漢的眼裡和一個勤奮的科學家的眼裡決不是一個同等的量度。所謂空間存在形式就是物質的相互關聯形式,在形態上是不同物質層次與結構自身的和與外部事物的三維空間聯繫,這種三維空間聯繫是一切組織、結構、系統的最一般、最本質的特徵。任何存在物除了自身具有的特定空間形式之外,又存在於將其包括在其中的上一級三維聯繫中;每一個生物物種本身作為一種空間形式,它又同時存在於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中。它們之間是一環套一環的,每一低一級的空間存在形式都是高一級空間形式的組成部分。遵循著巨觀涵概微觀,較小的巨觀又被較大的巨觀所涵概的結構規則。組成不同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的質子是禁閉在其中的夸克的空間結構,而由它們所組成的物體從原子到分子、晶體、細胞、生物有機體、星球、星系乃至宇宙無一不是空間聯繫形式。這種空間的聯繫是包括靜態關聯和動態聯繫兩個方面的,靜態的聯繫構成組織、機體的結構,動態的聯繫構成組織和系統間的相互聯繫,即動態的相互作用空間結構。兩者是物質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它說明空間存在形式不僅需要組織上的靜態的相互作用聯繫,同樣需要動態的相互作用聯繫,運動只不過是自由度較大的相互作用而已。因此運動也當然地屬於存在的空間形式而非時間形式。存在物的結構和運動的多樣性正是通過靜態和動態的空間形式表現出來的。就人而言,人的機體是一種空間結構,人的大腦中的思維、意識運動也是空間結構的,人的創造性活動——實踐也是空間結構的,人與自然界在生理、心理上的密切關係等等也都是空間結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性的背謬就是將運動普遍化和抽象化,並由此臆造出所謂歷史的運動及其規律。事實上客觀世界只有具體的運動而不存在抽象的運動和歷史運動。而且一切運動只能依靠具體的空間形式而存在。沒有原子就不會有化學運動,沒有細胞就不會有生命運動,沒有大腦神經系統就不會有意識運動。一定的空間形式產生一定的運動形式。運動的多樣性來自於有序存在物的空間形式的多樣性。
由此可見,承認存在是物質的空間形式要比只一般地承認物質的普遍聯繫更符合存在之本來面目。因為宇宙物質的存在原本就是具體的空間形式的。把存在看作是空間形式的還是時間形式明顯地存在著如下的本質區別,後者對存在的認識著眼於變化和邏輯規律,而前者則著眼於存在的結構、成分及其價值和意義。兩者孰優孰劣昭然若揭。以時間形式看待存在的規律論者並不關心什麼東西存在著和各個存在的物種之間的本質性差異,認為這些東西都是暫時的,都是只為規律和邏輯而存在的。在他們看來只有規律才是永恆的、第一性的存在。空間形式的存在觀則著眼於空間形式下的存在物及其相互關係的研究。因而它所關心的是“什麼”存在著。並且作為存在的追問者,他所要解決的存在論問題是從自身的存在出發的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他與其他存在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的本質,明確什麼是適合自身本質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克服自己的導致極端性的病態存在的不良行為。因此,作為哲學的對象——存在就應該在特定的空間形式上被考察,即考察人生存於其中的那個物質世界的空間存在形式,揭示存在對於人類的價值和意義,脫離了這一目標的哲學存在論研究毫無價值和意義。
而把存在論研究建立在任憑這種空間形式的變化上的哲學更是對人類的不負責任和犯罪。如果從超脫的角度,假設從上帝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級空間形式的變化都不足掛齒,因為在上帝看來,永不停息的毀滅已有的和創生未有的過程本身就是存在。但是哲學作為人類對存在的內容和意義的探索者就不能不關心人類自身居於其中的特定存在,不能不從人類自己的存在命運出發去研究存在。因為人類存在於其中的這個空間形式對人類是性命悠關的。它的變化,它的破壞是人類的災難。
人類出現和存在於自然界是人類絕無僅有的機遇。在沒有人類之前的世界,存在只存在於自身之中,因為沒有存在物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存在不對誰成為問題,也沒有價值可言。正是人的出現才使得存在對於一種存在物成為了對象,並且這種存在物通過以存在為對象證明了自己不同於一般存在物,是能夠懂得存在的真理及價值和意義的存在物。從這個意義是講存在只是這種存在物——人——的存在。
因此,存在是物質的空間形式的提出給了哲學一個實實在在的根基和唯一正確的方向,那就是,對於存在,哲學必須具體地揭示客觀世界建立於何種統一的空間形式之上,同時在這種統一的空間形式中探索人的空間形式,揭示探索存在的存在者本身——人——這個所有空間存在形式中最複雜最高級的空間存在形式的秘密,即回答人是什麼。這才是哲學對於人類必須擔當起的責任和承諾。
建立在時間形式上的存在論無視存在的空間形式,相反由於其理論和實踐建立在否定之否定邏輯基礎上,因而是以破壞現存的一切空間形式為前提的。從這一理論出發它拒絕給予人以全面、系統和統一的空間存在形式的認識,即不承認人的普遍本質。無視人的與自身生物結構本質相適應的有意識的和有著豐富的感性和精神需要的生存本質,並在實踐上予以限制和剝奪,狹隘地從人的肉體生存和排斥異己的占有欲出發,驅使人不斷地異化,沉溺於單純追求支配手段(即交換價值的數字指標)無限增長的數位化生存。其結果,把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存在形式——生物圈生態空間當作人類的巨大加工廠的原料倉庫和垃圾場。全然不顧整個生物的生存空間是一個在物種的分布、能量與物質的循環等方面的高度有序的空間存在形式,人類和與之息息相關的其他生物正是在這種有序的空間形式下才得以存在的客觀事實。到頭來,無視空間存在形式的,建立在時間形式上的發展,必將於在這種空間存在形式致命的改變的同時以毀滅人類自身為代價。
毫無疑問,自然界一切存在的空間形式,一切物種和類都不能擺脫漲落即從產生到毀滅的規律。對於無意識的物種和類而言,漲落只能順其自然,因為它們沒有能力作用於這一過程。但對於人類就大不相同了。自然界中能夠有意識地自主和自覺行為的存在物只有人類。人類的行為已經完全超出了維持生命活動的生物範圍。他能夠利用遠遠超出自身生物能所及的力量去施加作用於自然界,從而也就具有了能夠決定自身和整個生態系統的漲落速率的能力。也就是說,人類操縱著對自己和整個生物界的生殺大權。人類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自掘墳墓還是協起手來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機遇中共創祥和美好的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存,人類大有選擇餘地。如果人類有序地展開自己的類行為與自然界的有序存在相協調,人類就能夠大大拓展自己的生存時空;反之如果人類放任在無序的競爭中掠奪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那么人類就將注定被提前開除球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