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屬於交叉學科,它形成於歷史學和哲學的交叉點上,而“什麼是歷史”即使哲學關注的問題,也是歷史學聚焦的問題,並構成了歷史哲學的永恆主題。

基本信息

正文

歷史哲學屬於交叉學科,它形成於歷史學和哲學的交叉點上,而“什麼是歷史”即使哲學關注的問題,也是歷史學聚焦的問題,並構成了歷史哲學的永恆主題。

有二義:廣義指研究社會歷史最一般規律或研究認識這些規律的方法的邊緣性學科;狹義指近現代西方哲學中關於歷史演變規律和關於歷史理解性質的學說。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歷史哲學”一詞專指那種用幻想的聯繫代替歷史真實聯繫的社會歷史觀。

就廣義而言,歷史哲學的內容和範圍隨著歷史的變遷有很大變化。中國古代有過五德終始說,認為歷史的變遷是由五種德性或性能反覆循環更替決定的;歐洲中世紀有過上帝決定論,認為人們僅僅是歷史的話劇演員,上帝才是他們的導演。這些思想反映出了當時對社會歷史發展根由的看法,但還沒有構成歷史哲學的專門學科。最早把歷史發展規律的研究作為專題,在喚醒人們的“歷史意識”方面做出貢獻的是18世紀義大利的思想家G.B.維科,他力圖在神意之外尋找歷史規律,以反對宗教神學的歷史理論。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明確使用了“歷史哲學”一詞,意指人們對歷史的理解應超越堆積的史實,達到一種哲學的或理性的認識。之後,歷史哲學漸漸成為人們專門研究的知識門類。近現代西方的唯心主義歷史哲學主要圍繞兩個問題進行討論:①歷史演變的規律是什麼;②歷史理解的性質是什麼。對前者的回答形成了思辨的歷史哲學,對後者的回答形成了分析的或批判的歷史哲學。它們把人類社會看成一個歷史過程,力求從總的聯繫上把握這個過程,並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知識部門,在思想發展史上有積極的貢獻。但是,它們都不是從歷史本身,而是從一般抽象原則出發來描繪歷史;不是從客觀事實中去發現,而是在頭腦中臆造歷史的聯繫;不是從社會的經濟生活而是從社會意識中尋找歷史事實的終極原因。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為歷史哲學提供了真正科學的理論,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但卻不用“歷史哲學”一詞來表述。

思辨的歷史哲學 在19世紀占主導地位的是思辨的歷史哲學。德國哲學家I.康德把歷史納入一個富有辯證因素的思辨體系中,並預言未來。他在《一個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中指出,人類歷史,整個說來,可以視為大自然的隱蔽計畫的實現,因而人類歷史就同時具有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隨著人類由自然狀態進入社會狀態,人性就可以逐步獲得完美的實現。這一實現過程就是歷史,但它不可能在一個人的身上,而只能在人類集體的歷史之中完成。G.W.F.黑格爾在其《歷史哲學講演錄》中,把歷史看作是理性自身發展的過程,從而給啟蒙運動以來的歷史哲學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黑格爾雖然把歷史看作是一個發展過程,卻認為它是精神的體現,即自由的擴大,這一點對後來的歷史哲學,具有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長足進步,使許多歷史哲學家致力於在歷史學中探求象物理科學中那樣的因果律,認為歷史學和自然科學在原則上並無不同,一切科學的性質都是一致的、統一的。這種觀點對20世紀在美國出現的新史學派等有很大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地打擊了19世紀在西方風行一時的樂觀主義的歷史進步主義,同時也使思辨的歷史哲學出現了新的變化。戰後不久,德國歷史哲學家O.斯本格勒出版了《西方的沒落》一書,書中把各個歷史文化當作是歷史的獨特生命來描述,認為每個歷史文化都經歷相同的生長與滅亡的周期,並以暗淡的筆調描繪了西方文明行將沒落的前景。20世紀中葉,英國歷史學家A.J.湯因比《歷史研究》一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即脫胎於斯本格勒。湯因比把世界歷史分為26個文化單元,每一個都經歷著相同的興衰周期的模型。這種所謂歷史形態學的基本概念,如文化單元的劃分以及所謂“挑戰與應戰”等,缺乏明確的科學規定性。

分析的歷史哲學 從20世紀初開始,思辨的歷史哲學逐漸被分析的或批判的歷史哲學所代替。分析的歷史哲學認為要理解歷史,首先就要分析並通曉歷史理解的性質。於是,歷史哲學的重點就從解釋歷史事實的性質,轉移到解釋歷史知識的性質上;從探索歷史是在怎樣運動的,轉移到人們是怎樣認識歷史運動的。英國哲學家F.H.布拉德雷《批判歷史學的前程》,通常被認為是分析的歷史哲學的開端。該書討論了歷史客觀性的可能性問題,作者既反對當時實證主義的樂觀主義,也反對懷疑主義。此後,歷史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異同問題,成為歷史哲學家討論的焦點。生命哲學的創始人W.狄爾泰強調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區別。德國的W.文德爾班H.李凱爾特新康德主義者,繼續發揮並強調歷史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不同之處,認為歷史學中有其不可離棄的價值體系。反對者指責這一論點割裂了歷史和自然。義大利的新黑格爾主義者B.克羅齊和英國的R.G.柯林伍德提出,歷史學是一門特殊的科學,自然科學是從外部考察自然界,歷史學所研究的人類經驗和思想必須從其內部考察。一切人類的歷史活動都滲透著人們的思想,所以歷史學的任務就是要對這些過去的思想進行反思。克羅齊認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柯林伍德則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歷史學就是重演過去的思想。分析學派中的大多數人強調,思想是歷史連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而傾向於否認歷史的客觀規律,或否認歷史可以預言。英國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K.R.波普爾認為,一切思辨的歷史理論都是偽科學,知識的進步是不能預言的,而知識又極大地作用於歷史,所以歷史不可預言。波普爾指責思辨的歷史哲學缺乏為嚴謹的科學推論所必需的兩個條件,即概念上的確切性和觀察上的可驗證性。

評價 20世紀以來,由於分析哲學在西方哲學界占有極大優勢,西方歷史哲學把注意力轉移到分析研究歷史學命題的語言和邏輯意義方面。他們特別攻擊思辨的歷史哲學沒有能認識到歷史的自律性。但自律性和客觀必然性是否只互相排斥而不相容,分析派並沒有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而思辨的歷史哲學在企圖把歷史的經驗世界納入一個邏輯結構時,失之於武斷。但某些古典的思辨歷史哲學觸及到歷史哲學根本問題的某些方面,有其時代的合理性及其洞見的深刻性。分析派把歷史的理解局限於語言和邏輯的分析,無視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和物質動力。儘管分析學派對語言意義和邏輯概念的分析,有助於人們思想的澄清和認識的深化,但它終究不是而且不能代替人們對客觀歷史的認識。正如分析哲學的分析研究不能取消或代替哲學問題一樣,分析的歷史哲學也不能取消或者代替歷史哲學問題。

參考書目

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1956。

B.Croce, 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1923.

R.G.Collingwood,Idea of History,Oxford,1946.

K.Popper,Poverty of History,London,1957.

歷史哲學:從啟蒙到後現代性 Burn,R.M. Pickard,h.r.著 張羽佳譯 後現代歷史哲學譯叢 楊耕 張立波 主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