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歸元寺

武漢歸元寺

歸元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翠微路20號,是清順治十五年(1658)浙江僧人白光、主峰來此創建的。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地全國重點佛教寺院。現為湖北省佛教協會和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這裡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綠,曲徑通幽,是“漢西一境”,取“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的佛偈而命名。

基本信息

簡介

基本介紹

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要建築,占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北院的主要建築是藏經樓,是一座兩側五開間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大脊,魚角搬爪,飛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築精巧壯觀,金碧輝煌。這裡藏有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國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1935年太虛法師出訪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他一尊1噸多重的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就供奉在這裡。這種佛像在我國只有三尊,其他二尊分別列供於北京和上海。

藏品簡介

藏經閣里收藏的佛經有:清代《龍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磧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頻伽藏》一部。另外還有兩件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千書寫的“佛”字。“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6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鏡看,筆力挺秀,是書法珍品。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型娟秀,堪稱精品。

景點簡介

羅漢堂

南院的主體建築是羅漢堂,始建於清道光年間,鹹豐二年(1852)毀於兵災,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歷史。民間有句諺語:上有寶光(成都),下有西園(蘇州),北有碧雲(北京),中有歸元(武漢)。是說這四個寺院的五百羅漢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塑像的精華。中國漢地佛教供奉五百羅漢是從五代時開始的。當時,吳越王錢氏在天台山方廣寺造五百銅羅漢。五百羅漢的名號,最早見於五代的《復齋碑錄》,惜今已不存。另有南宋紹興四年(1134),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將五百羅漢一一起名造姓。歸元寺的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型。四個小天井給龐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採光條件。羅漢依“田”字排列,殿堂里儘管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卻沒有擁擠之感。這種建築格局既巧妙又合理。這裡的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縣王代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鄉,有悠久的泥塑傳統,技藝嫻熟,藝人輩出。據《歸元叢林羅漢碑記》,歸元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嶽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進行加工提煉,創造而成的。工藝上採用“脫胎漆塑”,又稱“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後用葛布生漆逐漸沾巾套塑,稱為漆布空塑,最後飾以金粉。它的特點是抗潮濕,防蟲蛀,經久不變。兩百年間羅漢堂幾次受水災侵襲,但水退後羅漢仍完好無損。走進羅漢堂,無不被它們的生動形象所感染。只見有的盤腿端坐,有的臥石看天,有的研讀佛經,有的驅邪除惡,有的勇武,有的溫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飽經滄桑,個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如第463尊羅漢是陀怒尊者,周圍有6個童子,為羅漢挖耳,掩嘴,遮眼等,稱“六戲彌勒”。“六”即眼、耳、鼻、舌、身、意。它告誡佛門弟子,不要為凡情所染。塑像中把孩子的天真爛漫,嬌稚頑皮和羅漢的慈祥憨厚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數羅漢”是人們游羅漢堂的趣事。據說我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下數完自己的現有的年齡,這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這一活動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

大雄寶殿

中院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該殿初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後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修。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像。釋迦偏袒左肩,結跏趺坐,莊嚴靜穆。佛像後背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龍捧聖”的圖案。佛像前還有韋馱、彌勒、地藏像。佛像後是一組海島觀音像。只見海島觀音赤足站立,左右侍立著一龍女和童子,背後是一面高達八尺的泥塑懸崖峭壁,足下碧波萬頃,怒濤洶湧。整個塑像向前傾復。人們仰視上去,只見觀音衣袖似在飄動,正在洶湧的波濤上迎面向你走來,增加了宗教藝術的感染力。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供桌高4丈8尺,橫闊1丈2尺,深寬2.5尺,前嵌垂欄,寬1.5尺,高0.6尺,其間分為五格,深畫鏤空。圖案描繪的是唐玄奘取經回長安時,君民夾道歡迎的場面: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西遊記》人物,有李世民以下文武百官、侍衛、庶民百姓;有亭院殿牆,車馬山水,幢幡寶蓋,香爐蠟台等一應俱全。綜觀全圖,繁複活潑,盛況空前。垂欄下沿為五龍雲彩,周圍匝繞,以四虎腿支地,生動有力。相傳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歷時一年才完成。

地藏殿

羅漢堂外側地藏殿內,供奉著地藏菩薩。殿內的木刻神龕為佳品,其間斗栱飛檐,魚度搬爪,雙鳳朝陽,飛龍滾柱,浮雕垂柱,花草人物,均極為精巧玲瓏,為國內少有的藝術珍品。

韋馱殿

大雄寶殿前的韋馱殿內,供奉著一尊木雕韋馱像,身著鎧甲,手持寶杵,威武挺立,用我國古代武將形象表達了古印度神話中“四大天王三十二將”之首的護法神形象。這座木雕系用整塊樟木雕成,線條刀法都是唐朝風格,是歸元寺的藝術珍品,也是我國雕刻藝術品中的一件寶貴遺產。

四大叢林

歸元寺屬曹洞宗,又稱歸元禪寺,它與寶通寺、溪蓮寺、古德寺今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景點綜述

歸元寺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陽城內翠微路上。歸元寺與寶通禪寺、溪蓮寺、正覺寺今稱為武漢佛教的四大叢林。歸元寺屬曹洞宗,又稱歸元禪寺。創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歸元寺之名取佛經“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之語意。占地4.67公頃,有殿舍200餘間。1922年建的新閣是歸元寺的一大寶藏,初藏 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貼及外國友人贈品。又兩件令人驚嘆的珍品:一是在長寬不過6寸的紙面寫著由5424個字組成的“佛”字。寫著全部《金剛經》和《心經》原文;二是血書《華嚴經》和《法華經》。建築布局分為中院、南院、北院三組。中院有放生池。池兩側為鐘鼓樓,正中為韋馱殿,再進是大雄寶殿。其南北兩廂為客堂和齋堂,其後為禪堂。南院羅漢堂供奉有500尊以脫塑工藝製作的羅漢塑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中國傳統塑像藝術中的上品。北院有藏經閣、大士閣、翠微井等建築。藏經閣一層為陳列室,陳列有北魏石刻、唐代觀音及歷代雕塑的其他佛像,以及各種珍貴法器、字畫等;二層收藏佛教經典7000多卷,其中有印度、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刻印的經卷和貝葉經。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開展宗教活動的重點寺廟。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分別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和羅漢堂等三組主體建築群。山門之內是中院,院內有鐘鼓樓、齋堂、念佛堂等建築,還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觀。院內梅花、桂花、玉蘭、紫薇等百花吐艷,松柏、棕櫚相映,山石盆景相輝,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這裡的翠微泉,泉水晶瑩澄澈,取之不竭,經有關部門檢測,泉水裡含多種營養成份,適合釀製各類飲料。翠微亭邊的牆壁上,鑲嵌著白光的《翠微泉》一詩。歸元寺創建以來,迭經戰亂,屢敗屢興。現存建築,系清同治三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國初年陸續所建。新中國以來,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文物古蹟,不斷對歸元寺進行維護修聾,使歸元寺的面貌為之一新。“文化大革命”中,在周恩來的關懷和保護下,寺廟沒有遭到破壞,宗教設施及珍貴文物也完好地保存下來。從1973年至今,歸元寺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大雄寶殿、藏經閣、五百羅漢堂、大士閣、鐘鼓樓、翠微亭等建築翻修一新。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歸元寺現占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萬多平方米。現有僧人數十名,住持為隆印法師。寺內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綠,曲徑通幽,被稱為“漢西一境”。

“數羅漢”是人們游羅漢堂的趣事。傳說人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序往下數完自己的現有的年齡,這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這一活動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

到歸元寺羅漢堂數羅漢,是武漢民間早已形成的一種有趣習俗。數羅漢,無非是一種圖吉祥的表現形式,根據自己的年齡,隨心所欲地從任何一尊羅漢順序數,有多大年紀就數多少尊,數到為止時再看這尊羅漢的尊號、動作、面部表情等,自己可以從中去品味思考,看能否悟出一些人生哲理來。如遊客數到第416尊羅漢,其對應的卡片上即有如下字樣:“第四百十六 蠲楞意尊者”法相所現為正面安然而坐,雙手籠於袖中向右作抱拳拱禮狀,頭部略向前傾,蓄鬚,頭頂隆起,威嚴貌。附詩云:“鳥在林中自由飛,鳥在籠中唯悲啼,聽其自然由其性,生而為囚最可悲。”至於對這首詩如何去理解,因各人年齡、性格、脾氣、工作、家庭、事業、經歷都不盡相同,各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需自己去領悟。

除了春節期間到羅漢堂數羅漢預測自己新一年的吉凶,歸元寺還有其他的一些民俗活動,歸元寺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年正月三十晚上至初一燒頭香,人數能達到20餘萬人,人們都來祈求來年平安吉祥;農曆正月初五要在歸元寺的財神廟、拜財神。在這些日子裡,都會有鑼鼓隊、舞獅隊前來助興,歸元寺附近熱鬧非凡,不論是否佛教信徒都會來參與,這些佛教與民俗結合的節日成為大眾的節日,民眾在這種節日中宣洩不好的情緒,祈盼來年的好運。

歸元寺里有個蓮池,裡面有很多大家放生的烏龜。有人來到池邊,它們會從水裡探出頭來看看,或者爭吃扔給他們的食物。它們一點都不會怕生,可能也知道來這兒的人都會有慈悲心,只會憐愛它們,不會傷害它們吧。

特色美食

歸元寺雲集齋素菜館座落於漢陽歸元寺內,為專營寺廟特色素菜糕點的特色餐館。無論從文化內涵和菜餚名稱,都能為遊客信眾提供名副其實的特色寺廟素食菜餚。

齋內的素菜具有“清淡”、“鹹鮮”的特點,講究“色、香、味、形”俱佳 ,講究食齋悟道。歸元寺素菜無論菜名與實物、形式與內容,都達到了和諧一致亦有“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之妙境,讓食齋人確實領悟到“行善人生、淡泊自若,明心見性、安詳幸福。”

雲集齋素菜館還提供特色的素食筵席,如平安生日宴、健康長壽宴、吉祥如意宴、金榜題名宴、開光法喜宴等。齋內廳堂設雅座和“甘露”、“法喜”、“如意”等包房,裝修古樸、環境淡雅,融佛教清靜於一體。在進餐的同時,齋內還有專門的音響為食客詠念經文,給食客一個祥和、平安的進餐氛圍,護佑人們吉祥如意、出入平安、事業有成、興旺發達。正因為如此,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日本前首相曾根等國內外知名人士、藝術家都曾領略過雲集齋的素食風味,並大為讚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