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

武后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基本資料

武后武則天

姓名:武則天
生卒:
描述:大周皇帝
籍貫:

個人概述

690-705年在位。武士貜之女,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唐太宗死後,武媚削髮為尼,居於感業寺。唐高宗接位後,復召入宮,立為昭儀,又進號為,永徽六年(655年)被立為皇后。武氏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以皇后身份參政時,“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便正式委託武氏掌管國家大事,裁決一切。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亦號天后,天下之人謂之‘二聖’”。從此,唐朝的實權,被牢牢地掌握在武氏手中。683年高宗死後以皇太后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睿宗。690年改國號為周,自號為聖神皇帝,更名武曌。在位期間十三次改元。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率領群臣入宮,殺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等,擁唐中宗即位,恢復唐國號和一切唐制。武則天死前留下遺囑:“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發現

武后武則天

武則天給自己豎的一塊“無字碑”

武則天為何要為自己豎一塊“無字碑”?至今仍然是個謎。比較多的一種猜測是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將自己的功過是非留給後人去評論,這是聰明之舉。武后

陝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在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一對夫婦,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稀罕的。半個世紀以來,發掘乾陵始終是個熱門話題,隨著我國考古技術的進步,讓武則天重見天日的時機成熟了么?挖還是不挖?什麼時候挖?此時,我們呼籲國內外的有識之士參與討論,再次激活這個話題,旨在審視“科學發掘乾陵”的現實意義。

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鑿山建穴,規模宏大,收藏豐富,一男一女,兩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間,原封未動。而武則天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更使這座陵墓備受國內外關注。

中國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為“陝西省第一批名勝古蹟重點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公布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多年來,各級政府不斷撥專款進行整個陵園的維護與修葺,到2004年底,共接待??,人們在乾陵司馬道下車,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體渾然相融的皇家陵園,地宮在哪裡?陵寢又在哪裡?幾乎所有的訪客游完之後,都帶著一連串的問號悵然而歸。人們有理由關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麼寶貝?武則天、唐高宗的遺體還能不能見到?會不會出現像湖南馬王堆那樣的千年女屍?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屍骨,借用現代化的造形技術復原,能否也讓人們重見武則天的真實風采?這其中隱藏的謎團太多了,若能打開,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

地宮中有何無價之寶?
乾陵地宮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經過這么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最少有五百噸!這還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條石,而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也是難得的文物。

根據考古工作者對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宮的局部探測,以及對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通道,左右宮殿組成。左邊躺著唐高宗,右邊躺著武則天。

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么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細說起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則天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後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黑色的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塌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估計書法大聖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帶入了棺槨。

而武則天更是才氣橫溢的一代尤物,可流傳至今的《全唐詩》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詩作。武則天那么多失傳佳作哪裡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這實在是彌天之謎。

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里!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郭老隻字未提墓室中那車載斗量的金銀珠寶。其實,可以想像,乾陵一開,其間珍寶定會光耀全世界,不弄個世界第九奇蹟才怪哩!

漫漫歷史,幾多沉浮?對乾陵感興趣的豈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誰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飽眼福?

武后自唐太宗始,唐朝諸帝多以山為陵,以乾陵最典型。眾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體,共同構成了乾陵雄偉壯觀的氣勢。遠遠望去,可看見乾陵的形狀恰似一個橫臥的女人

1960年,幾個農民放炮炸石頭,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則天的墓道口。這個墓道口是真正的國家級絕密,盜墓賊們找了1000多年也沒找見,黃巢40萬大軍挖了幾年也沒挖出來。此後,人們在這個墓道口上邊手植了一棵華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風,已成棟樑之材。

對一座帝王陵墓來說,墓道口好比一把鑰匙,若要發掘,相當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宮的鑰匙已被我們握了40多年,這把鑰匙若是讓歷史上那些盜墓賊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國歷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長達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小毛賊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記載,野史里也懶得寫。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種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盜成功。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挖走了半座大山。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沒得手。

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古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數萬人於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過程十分不順,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受了驚嚇,才絕了發掘乾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慈禧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最後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

目前,許多專家認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至於事實是否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只有等到打開地宮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陝西省考古界老前輩石興邦老先生,幾次撰文說,發掘乾陵的各種條件都具備了,時機也成熟了。40多年來,考古界對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門寺地宮、秦公大墓的發掘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專業隊伍,完全能夠勝任對乾陵的發掘工作
發掘乾陵是陝西省政府40多年來的一種官方行為,在花重金撰寫幾十萬字、有眾多科學家參與、異常嚴密的《唐乾陵發掘計畫》中指出:所謂發掘,就是在採用密閉系統,阻隔空氣流通的有效措施下,只允許兩個攜帶有氧呼吸設備的無菌工作人員(或機器人)進入墓道,用微光攝像器材採回資料就算發掘成功。如何保護,如何展出應根據資料制定。那肯定是若干年之後的事情了,這怎么會對文物有損害?

乾陵具有全國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備科學發掘的五個條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準確無誤,一打就開;內藏豐富且證明沒有被盜過;花重金撰寫的發掘方案,和經多方考證的徵求意見稿;幾十年不間斷的上書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視;可以證明帝陵正處於損壞之中,而要立即進行搶救的資料。

在科學發掘乾陵的客觀環境已經成熟的情況下,早一天發掘比遲一天發掘要好。“震國之寶”早日面世,對盛唐的研究可以推向一個中西文化比對的高潮;可以提升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聲望。更可以有力地促進“西部大開發”;繁榮中國的旅遊業。

對於陝西來說,經濟學家和文物工作者們預測,乾陵一開,陝西每年最少可增加五百萬遊客,五百萬遊客會帶來多么大的經濟效益?而這五百萬遊客又會給西部大開發帶來多少信息、多少投資?而遲遲不能進展的主觀原因是某些專家們不願說明的私心在作怪。他們關注的並不是乾陵能不能發掘,而是對自己有什麼實際利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