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后新字

12 13 21

則天文字
目錄·概述
·發展
·詳解
·日月當空
·更改“國”字的傳說
·套用舉例
·影響
·參考資料與注釋
則天文字或則天新字,也稱武后新字,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所首創的漢字(新造字)的總稱,在今天看來屬於異體字範疇。按照漢字的六種構造條例——六書來劃分,這些字都屬於象形和會意字。
概述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除了改服易幟、頻繁改元、變更職官名稱外,還相信文字對於思想統治的力量,發明了一些全新的文字,替代原有的文字,以除舊布新、樹立權威,實際上也有好大喜功和愚民因素在裡面;後世稱這些文字為“則天文字”。
則天文字不純粹憑空創造,也有依託古字而改,例如“天”被改成了“”,就是利用了“天”字的篆書,表明武則天效法古代先賢,有“法古”之意;但更多的是全新創造,強調了她發動的是一場革命(參看武周革命),不但在政治上革了李唐王朝的命,在文化上也要革命,所以要“自我作古”,創造一個全新的時代。
關於則天文字究竟有多少個,由於武則天命人所作的、收錄有所有則天文字的《字海》已經失傳,因此歷來眾說紛紜,有12個、16個、17個、18個、19個和21個等之說,而有記載的則天文字則有30個左右。因為有些單字的新寫法有兩種,或者因為印刷、手寫不同而產生錯誤,形成變體字,按原字則算1個字,按新字則算2個字或更多,所以造成了統計的不同。如果按原字計算,則21個的說法是其中字數最多的,17個的說法是被普遍認同的。
則天文字在全中國僅通行十五年,雖然字並不是很多,但都是常用字,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混亂。文物鑑定上也常常以則天文字的出現視為武周時期的一個特有現象[1]。隨著女皇帝的退位,神龍元年二月初四甲寅日(705年3月3日)[2]唐中宗復國號為大唐,武周王朝告終,原字恢復,則天文字雖未被立刻廢止,但由於書寫困難,漸漸被人們淡忘,最終停止使用。然而,由於武則天的影響力,則天文字不但在中國本土流傳開來,還傳到國外。雖然如今的則天文字已成為死文字,除文史研究外,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使用,但仍然保存了下來而沒有消失。
發展
創製與頒行
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這套文字並不是武則天本人親自發明,而是授意其堂外甥宗秦客所造。
起初頒布通行的則天文字只有12個,即“照”、“天”、“地”、“日”、“月”、“星”、“君”、“臣”、“載”、“初”、“年”、“正”,被改成則天文字——“1”(數字為圖片中對應的數)、“”、“5”、“6”、“7”、“9”、“”、“”、“”、“”、“21”、“”,其中“”、“”二字合成了新年號“載初”的全新字形。武則天以臨朝稱制的大唐皇太后身份頒布的《改元載初敕》中說:
“ ……朕宜以曌為名……特創製一十二字,率先百辟,上有依於古體,下有改於新文,庶保可久之基,方表還淳之意。…… ”
從此,武氏的名字武媚娘改為武曌,而為了避諱,把詔書(詔發音同照和曌)改為制書。同時,廢帝廬陵王(即唐中宗李哲)的長子李重照(照即曌)為了避祖母武曌的名諱,改名李重潤。同年正月初八丁亥日(689年12月25日),則天文字正式頒布通行。
而《舊唐書·藝文志》也有類似的記載,說武后(即武則天)著字海百卷,創造了不少新字,所以叫武后新字或則天文字。
新字的頒布和改元等傳統做法都是同一個目的,就是彰顯一代新人新氣象,做足表面文章,從今天看來實際上是一種愚民政策。
傳播與新增
載初元年(690年)七月,聖母神皇[3]武曌的男寵、洛陽白馬寺住持薛懷義和尚獻上為《大雲經》所作的註解(即《大雲經疏》),神皇便將則天文字援引入內,將經和經疏內的原字換成新字,並在全國各地頒布發行。《大雲經》中有“彌勒降生”、“女子為王”的內容,《大雲經疏》更註解說,神皇武曌即彌勒菩薩降生,當以女身取代李唐王朝,成為女皇帝和全天下之主。《大雲經》和《大雲經疏》是武曌利用佛教為其稱帝做輿論準備的重要工具,在全國廣為流傳,則天文字也隨之更廣泛地傳播開來。
載初元年九月初九壬午日重陽節(690年10月16日),神皇武曌稱帝,改元天授。在天授年間,又出現了“授”字的則天文字——“”,而本來“天”字已經改為則天文字——“”了,這樣年號中的兩個字都成了則天文字;改元證聖后,又把“證”、“聖”二字改為“”、“”,也都成了則天文字;證聖元年(695年)六月後,出現了“”字取代原來的“國”字;聖歷年間(698年),又出現了“”字取代原來的“人”字。這樣,加上原來的十二個則天文字,總共便有十七個則天文字。至於其他四個則天文字,有學者認為是以訛傳訛,也有學者認為確有其事。
使用與廢止
則天文字在武則天稱帝期間的十五年(690年—705年)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很多石刻、碑帖、佛經等都有則天文字的身影,現存的武周時期的碑刻、墓志銘等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唐中宗復辟後,曾一度頒布制書,將所有制度都恢復到已故父皇唐高宗永淳以前,則天文字當然也停止不用了。但是不久,武三思等前武周皇族就展開反擊,勾結韋後和上官婉兒,將發動五王政變推翻女皇的張柬之等五位重臣(即五王)悉數誣告殺害,使武氏家族再次控制了大唐的朝廷,而且權勢比武則天在世時更盛。這時,時任左補闕的權若訥上奏中宗,稱則天文字仍是武則天的偉大創舉,讓它們保存下來可以體現出皇帝對已故母后的孝心。看到奏報後,中宗特地頒布制書予以嘉獎權若訥,並保留了母后所造的則天文字[4]。以後一直到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十月,才再次頒布詔書,廢除則天文字,一律改用本字[5]。這樣,則天文字在武則天逝世後,實際又沿用了132年,總共通行了近150年。
但是由於武則天的影響很大,她所創造的新字也流傳甚廣,群臣的奏章和天下的書籍都使用新字,大家對於新字的使用已經習慣,並非一紙詔書可以革除的,因此在正式廢除新字以後,仍有不少書籍使用新字,又過了百餘年後才銷聲匿跡。宋代以後,已經沒有人使用則天文字了,以至於宋代人對於它們的演變發展過程也知之甚少。
詳解

http://www.wikilib.com/wiki/%E5%89%87%E5%A4%A9%E6%96%87%E5%AD%97
照,天,地,日,月,星,君,臣,除,載,年,正,人,幼,初,國,生,應,聖,證,授
日月當空曌
《大明宮詞》劇照:武則天(中,歸亞蕾飾)手中握著寫有“曌”字的絹布詢問明清遠該字的涵義,她右側侍立的是太平公主(左,周迅飾)。“曌”作為則天文字中最出名的一個,其意義在千百年來一直指武則天一人,成為了女皇帝的標誌之一,然而對於它的來歷,則眾說紛紜[36]。
日月當空為曌:最普遍的說法。
改照為曌:有學者指出,武則天本名武照,所以後來改為同音字“曌”,但此說缺乏根據,雖然“曌”的原字就是“照”,但沒有證據表明武則天本名為武照。
明空為曌:有學者指出,武則天本名武約,字明空,或者本名就叫武明空[37],或者她出家時法號明空,所以後來把“明”、“空”二字合在一起成為“曌”字,此說較為合理,且有證據,但終是一家之言。
日月子女為明:有學者追究日、月的來歷,發現武則天最寵愛的小兒子唐睿宗和小女兒太平公主與其名“曌”上半部的“明”有關。因為唐睿宗本名李旭輪,後改名李旦,都和“日”有關;而太平公主名李令月[38]與月有關(但是太平公主是否名為令月亦有爭議);“日”、“月”合而為“明”。但這也是一家之說,更有人用此說反證太平公主名令月。
其他:中央電視台首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明宮詞》中描繪術士明清遠(以歷史上的真人明崇儼為原型)將“曌”字獻給當時還是唐高宗皇后的武則天,暗示助其稱帝。雖然此說僅是戲說,沒有任何證據,但劇中明清遠對“曌”字的闡釋則基本符合眾學者的觀點,現摘錄於下:
明日當空,撫愛世人的義舉是什麼?是‘曌’!讓溫暖普降大地;皓月高懸,安慰世人的善行是什麼?是‘曌’!讓清涼遍及阡陌。博大世界,萬物萬生,只有日月的光輝能將它們籠罩,還有什麼字比念做‘照’(曌)更偉大,更高貴,更能傳揚神明的氣息和聲音呢?日為陽,自古象徵著帝王的輝煌與榮耀;月為陰,以其皎潔與清亮向世人昭示著皇后的淑儀與賢惠。我昨夜夢見它們同時運行在空中,在驚異於這難於置信的美景的同時,也明白了一個天啟的預示。它告訴我若干年後,有一個美麗的女人將擔負起這個世界。她有著男人的英明與果敢,也有著女性的善良與睿智。她將創造一個連自然都無法比擬的奇妙而瑰麗的人間奇蹟。她將以這上天賜予的符號作為自己的名字,作為自己與神靈的護佑相互指認的標誌,她將帶著這個名字濟身於歷代偉大天子的行列,享受世人萬年的敬仰與祭奠。所以我將此字獻與您,讓它作為您運道的指南![39]
更改“國”字的傳說
據《朝野僉載》所載,天授年間,已經成為女皇帝的武則天喜歡改造舊字成為新字,但又多有忌諱。有一個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人叫尋如意,向女皇呈上了一封信,上面寫到:“‘國’字裡面是‘或’,而‘或’是天下大亂的象徵[40]。請在‘□’中安上陛下的姓‘武’字來鎮住它。”女皇大喜,發下制書立即執行,即改“國”為“”。過了一個多月,又有一人向女皇呈上一封信,上面說:“‘武’退在‘□’中,與‘囚’沒什麼差別,非常不吉利。”女皇大驚,立即追歸制書,又把“□”中的“武”改為“八方”,即為“圀”。但是這么一改仍然沒解決根本問題。後來,中宗復辟,果然把武則天幽禁在上陽宮,而“上陽”二字就是“照臨八方”的意思,武則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終究逃不出被囚禁的命運,成為後人的笑柄[41]。
這則傳說雖然很動聽逼真,但卻沒有多少根據,因為據考證,“圀”字的出現是在證聖年間,而不是在天授年間[15]。
套用舉例
注意:粗體字代表原字和則天文字的比較。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
註:天冊金輪聖神皇帝是武則天的尊號之一,此寫法見於武則天親書的《升仙太子碑》。
證聖元年九月九日:
註:證聖是武則天的年號之一。
天授二年正月初一:
註:天授是武則天的年號之一。
君臣佳天地:
註:這句話見於五代詹敦仁《復留侯從效問南漢劉岩改名龑字音義》
影響
《升仙太子碑》局部雖然唐王朝的詔書通告天下廢除則天文字,但實際上這些文字仍然在各地使用,流傳很廣,說明武則天的統治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河西走廊(在今甘肅省)和西域(今天的新疆、中亞)等邊境地區,大約沿用了二百多年(則天文字在全國通行150年不到),比如在敦煌,就發現了大量以則天文字撰寫的佛經,其中就包括早已失傳的《大雲經》和《大雲經疏》,為學者們研究則天文字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韓國,甚至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如江戶時代的大名和主修《大日本史》的著名歷史學家德川光國(徳川光國)就根據則天文字中的“圀”字改名為“德川光圀”,因為他認為“國”字里的“或”字通“惑”,不吉,所以要改名。而為德川光圀剃度的本國寺也因此改名為本圀寺。這樣,“圀”字便成為日本最有名的則天文字。
武則天時期的碑刻傳世很多,最有名的是她親筆書寫的《升仙太子碑》,被譽為“千古美文”,其中就有很多則天文字;如右圖該碑的拓片局部所示,其中“大周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其尊號)中的“”(則天文字之“天”字)、“”(則天文字之“聖”字)二字就是則天文字。而位於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的《千唐志齋碑刻》,其上也刻載了許多則天文字,是匯集則天文字的寶庫。
武則天以後,南漢的開國君主劉岩也學她改字,創造了“龑”(拼音:Yǎn,注音符號:ㄧㄢˇ)字,意為“飛龍在天”,並作為自己的名字。該字現常簡化為“”字[42]。
在近代各漢字國進行漢字整理以來,大部分的則天文字已鮮于日常生活中使用。
參考資料與注釋
1 潘吉星, 論韓國發現的印本《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 科學通報. 1997, 42 (10): 1009-1028.
2 權若訥上奏恢復則天文字之事見清代洪邁所著《容齋隨筆·容齋續筆》。
3 唐文宗頒詔廢除則天文字之事見北宋王欽若等所編《冊府元龜》。
4 《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太后自名曌,改詔書為制書。”又《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后天授元年》:“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
5 《字彙》:“同‘照’。”按《正字通》:“唐武后自製十九字,以‘瞾’為名,與‘照’音義同,從明,非從二目也。後訛為‘曌’。”《字彙》改作“瞾”,《字彙補》又作“曌”,並非。
6 《字彙補》:“同‘天’,武后制。”
7 《漢語大字典》:“同‘天’,唐武則天所造字。”
8 《玉篇》:“古‘地’字。《前漢·趙充國傳》:‘令不得歸肥繞之。’”按《類篇》謂唐武后作埊,非。又趙與時《賓退錄·五》:“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為地,千千萬萬為年,永主久王為證,長正主為聖。”
9 《集韻》:“入質切,同‘日’。《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象形。’唐武后作𡆠。”
10 《集韻》:“魚厥切,音‘刖’,與‘月’同,武后所作。”
11 《字彙補》:“與‘月’同,武則天制。”見《大周泰山碑》。
12 《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載國中,又享萬象神宮,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祇,引周忠孝太后從配。作……、〇、……,十又二文。”按《說文解字》:“,萬物之精。上為列星。從晶,生聲。一曰象形,從〇。”
^ 13.0 13.1 王三慶, 論武后新字的創製與興廢兼論文字的正俗問題, 成大中文學報. 2005-12, (13).
13 《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載國中,又享萬象神宮,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祇,引周忠孝太后從配。作……、𠁈、……,十又二文。”
14 《字彙補》:“唐武后所制‘君’字。”
15 《字彙補》:“古文‘臣’字。”
16 《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載國中,又享萬象神宮,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祇,引周忠孝太后從配。作……、𠀺、……,十又二文。”
17 《漢語大字典》:“同‘載’,唐武則天所造字。”
18 《新唐書·后妃傳上·則天武皇后傳》:“載國中,又享萬象神宮,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祇,引周忠孝太后從配。作……、𠧋、……,十又二文。”
19 趙與時《賓退錄·五》:“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為地,千千萬萬為年,永主久王為證,長正主為聖。”
20 與“年”同,武則天制,見《大周泰山碑》。
21 《字彙補》:“武后所制‘正’字。”
22 《字彙補》:“與‘人’同,唐武后制。”
23 《字彙補》:“與‘幼’同,武則天制。”
24 《字彙補》:“武則天所制‘初’字。”
25 《玉篇》:“古文‘國’字。”唐武后所作。《正字通》:“唐武后時,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請以‘武’鎮之,又有言武在囗中,與困何異,復改為圀。”
26 《宣和書譜》卷一:“(武后)增減前人筆畫,自我作古,為十九字,曰:……𠤵。”
27 《字彙補》:“同‘應’,唐武后制。”見《大周泰山碑》。
28 《字彙補》:“武則天所制‘聖’字。”見《大周泰山碑》。又趙與時《賓退錄·五》:“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為地,千千萬萬為年,永主久王為證,長正主為聖。”
29 《金石文字辨異》:“武后改易新字,以永主久王為證。”又趙與時《賓退錄·五》:“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為地,千千萬萬為年,永主久王為證,長正主為聖。”
30 《集韻》:“證,唐武后作‘𨭻’。”
31 《集韻》:“承咒切,音‘授’,付也。又姓出《姓苑》。”《字彙》:“唐武后改‘授’作‘𥢓’。”
32 《集韻》:“授,或作‘Image:則天文字之授一.SVG’,唐武后改‘授’作‘Image:則天文字之授二.SVG’。”
33 雷家驥, 《武則天傳》, 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ISBN 7-01-003453-2
34 見《太平御覽》引《唐書》:“則天皇后武氏諱明空。”
35 《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臣某言: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詩人之作,下嫁於諸侯;易象之興,中行於歸妹。又臣銅樓再惕,常荷蔭於中慈;金屋相驚,忽承恩於內輔。周官典瑞,旁稽聘女之儀;晉朝加璽,兼採納妃之制。聖懷感尉,皇澤濡,願垂扶木之光,俯遂甘芹之請。謹上禮食若干舉如列。尊師四學,雖有謝於溫文;問豎三朝,竊無違於視膳。謹遣某奉表以聞。”
36 “或”通“惑”,指惑亂。
37 《太平廣記·幽州人》
38 見1999年版的《辭海·縮影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