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瑙

歇瑙

歇瑙全名:沃爾特·馮·賴歇瑙(Richenau)(1884.8.4-1942.1.17),德國陸軍元帥(1940.7.19) 。賴歇瑙1884年出生於卡爾斯魯厄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也是軍人,後來升為炮兵將軍。1942年元月12日,賴歇瑙死於突發的心臟病,未能親眼目睹德國日後慘敗的命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歇瑙全名:沃爾特·馮·賴歇瑙(1884-1942),於1884年出生在喀斯魯。他的父親也曾升至將軍,所以他也是將門之子。賴歇瑙元帥是一名忠誠的國社黨黨員,他深信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是復興德國的唯一途徑。他效忠希特勒的行動,突出表現在1941年10月任第6集團軍司令時下達的“軍隊在東戰場的行動”這一命令。在命令中,他完全按照國社黨的宣傳方式,要求官兵“無情地根除敵人的陰謀和暴動”,“徹底肅清布爾什維克思想,消滅蘇維埃國家”。

這一宣傳行動是普魯士軍隊的傳統中前所未有的。這種由一位將軍下達宣傳命令的方式和措辭,曾引起當時很多陸軍將領的強烈不滿。

生平簡述

1903年,他在駐柏林的警衛野戰炮兵,第一團做入伍生,一年後升任少尉,而在其青年軍官時期,即已露出其遠大功志向與高度的服務熱情。當時他更熱心體育,以警衛軍官身份加入了柏林體育協會,參加擲鐵餅與擲標槍的競賽,由於成績優異而名聞一時;這也是軍中從來未有過的事情。他的這種優異表現和在軍中服務的熱情,都對他的前途發展有了極大的幫助。天賦的警覺性與理解力,以及志向遠大的功名心,使這一優秀的青年軍官一帆風順地踏上了將軍的歷程。他進戰爭大學,1912年畢業後又、回到原來的團,並於1914年升任中尉副官,隨著警衛第——野戰預備炮兵團往前線參加作戰。當德軍占領那慕爾後,他又參加了馬蘇里湖的殲滅戰。接著他又經歷了加里亞、立陶宛、法蘭備斯和阿爾土斯等地的作戰。他無論在擔任指揮官或參謀官時,均曾負有盛名。

人物歷史

德意志帝國於1918年崩潰,擔任騎兵第7師參謀官的賴歇瑙隨部隊開往西里西亞執行邊防勤務。1920年加入陸軍,四年後晉升少校,並調到第3師司令部工作。1927年調任駐柏林的第1集團軍司令部參謀官,一年後調任駐斯圖加特第5通信營營長。1929年升任通信兵部中校參謀長、兩年後晉升上校,並調任駐東普魯士的第1師參謀長。

賴歇瑙在希特勒執政之前就已最新於國家社會主義及其政治獲得,並對他的上司、第1師師長勃洛姆堡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1933年,賴歇瑙任國防部部長辦公室主任,直接參加新國防軍的建軍工作。他毫不隱瞞地自命為希特勒的忠實信徒。1934年8月2日,年邁的興登堡總統逝世。24小時之後,陸軍總司令弗里契即命令國防軍向希特勒宣誓效忠。這一效忠誓詞就是由賴歇瑙口授,另一名少校筆錄的。這一誓詞是違背當時仍然有效的魏瑪憲法的。

當時,很多軍官都預料到了它將產生的惡果。當時任軍隊辦公室主任的貝克將軍就把這一天稱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

1935年10月,賴歇瑙晉升中將,並接任駐慕尼黑的第7軍軍長,一年之後升為炮兵將軍。

賴歇瑙忠於納粹黨的立場,在國防軍中無人不曉。他被認為是個投機分子。當勃洛姆堡被免去陸軍部長職務,而賴歇瑙被提名為新任陸軍總司令時,當時的第1集團軍司令龍德施泰特上將曾親自去見希特勒,表示強烈的反對。希特勒只得任命勃勞希奇上將為勃洛姆堡的繼任者。

1938年2月4日調任賴歇瑙為第4集團軍司令。同日,希特勒召集內閣會議,以莫須有的罪名宣布免去陸軍總司令弗里契的職務,並送交軍事法庭審訊。將以前的“防衛廳”改為“國防軍統帥部”,直接歸希特勒領導。任命凱特爾將軍為統帥部部長級參謀長。

賴歇瑙在德國吞併奧地利的談判中擔任了重要角色。而在希特勒策劃侵占捷克的過程中,賴歇瑙更是充當了他的忠實顧問。

早在1938年4月,希特勒就命令國防軍統帥部草擬了侵犯捷克的計畫。陸軍參謀長貝克上將在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奇的支持下,曾勸告希特勒不要挑起國際衝突,以免釀成災難。8月4日,在國防軍統帥部舉行了一次會議。在會上,貝克再次提出德國必須採取避免戰爭的政策,勃勞希奇隨即請求希特勒撤銷武力解決捷克問題的命令。除兩名將領之外,所有在場的將領都同意貝克的意見。這兩名將領就是布施和賴歇瑙。

9月,德軍開進蘇台德區,其中就有賴歇瑙的部隊。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賴歇瑙指揮的第10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它突破了波蘭的邊防要塞,迫使波軍放棄米達夫卡河岸的堅固要塞陣地。賴歇瑙隨即將部隊重新整編,一舉將波蘭軍隊趕到華沙以南的魏克塞爾河,並切斷了敵之退路,前後包抄敵軍,迫使他們投降。

波蘭戰役勝利後,賴歇瑙晉升上將。這時,希特勒開始部署西線攻勢。國防軍各將領對此非常反感。他們力主同英法達成協定,結束戰爭。於是,派出賴歇瑙去勸阻希特勒的行動。但是,即使這位受寵的將軍也無法動搖希特勒的決心。5月10日,德軍在西方邊境發起了進攻。集團軍的攻勢勇猛而靈活。賴歇瑙的軍團一舉打到設防堅固的埃伯特運河。結果,比利時軍隊被擊敗。5月28日,賴歇瑙接受了比利時的投降。第6集團軍左翼推進到里爾,並在那裡擊潰了強大的法國軍隊。

賴歇瑙在戰鬥中表現勇敢,他親自指揮突擊隊前進,自己首先在槍林彈雨之下跨牆越壁,大大地鼓舞了士氣。6月5日,德軍又突破了法軍重新建立起的一條防線,中旬就打到了羅亞爾河,24日戰役結束。賴歇瑙因功晉升元帥。

1941年6月22日德蘇戰爭爆發。賴歇瑙的第6集團軍為南方集團軍的左翼。在艱苦的戰鬥中,該軍團強渡斯蒂爾河。蘇軍騎兵將軍布瓊尼指揮下的部隊雖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在賴歇瑙裝甲部隊的壓迫下,也不得不於7月3日撤退到斯魯契河以東。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第6集團軍仍能突進到基輔。向南迂迴的第17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一部曾於8月上旬圍殲了蘇軍第6和第12集團軍的大部。

8月24日,第涅伯河流域全部陷入德軍之手。9月19日占領基輔。7個蘇聯集團軍都在這一包圍戰中被殲,被俘紅軍達五十餘萬人。

10月2日,德軍繼續向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方向突進。這兩個城市在一個月之內先後被占領。以後,由於寒冬和道路泥濘,德軍停止前進。這時,蘇軍發動了一次突如其來的反擊,迫使南方集團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上將元帥把第17和第6集團軍撤至頓涅茨河之後,以便保護哈爾科夫。

11月30日,賴歇瑙接替了因患心臟病而辭職的龍德施泰特上將。希特勒命令賴歇瑙不惜一切代價堅守戰線。但蘇軍又把戰線突破,使賴歇瑙被迫後撤至米亞斯河之後。

12月29日,蘇軍在其海軍部隊的強大炮火掩護下登入費奧多西亞,試圖奪回克里米亞。在施篷內克的指揮下的第42軍,只有一個師擔任刻赤半島的防禦。由於同集團軍的聯絡中斷,施篷內克命令撤出刻赤半島。為此,撤出的第46師全體官兵受到賴歇瑙禁止獎賞的處罰。

1942年元月12日,賴歇瑙死於突發的心臟病,未能親眼目睹德國日後慘敗的命運。

賴歇瑙要求部隊很嚴格,自己也能以身作則,他所具有的陸軍指揮官的素質是無可否認的,儘管他在政治上的表現至今仍受到批評。

盤點二戰德軍主要將領

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德國最終戰敗,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的,但是德國軍隊中的一些將領的軍事才能還是可圈可點的,讓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二戰德軍主要將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