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非斬蛟

次非斬蛟,是一篇文言文,出自 《呂氏春秋·知分》 。

原文

次非斬蛟①
荊②有次非者,得寶劍於乾遂③,還反涉江④,至於中流,有兩蛟⑤夾繞其船。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兩蛟繞船而能兩活者乎⑥?”船人曰:“未之見也⑦ 。”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⑨,余奚愛焉? ”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秋?知分》。
②荊:楚國的別稱。
③乾遂(hùn):吳國地名,吳國當時出產名劍,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
④涉:渡。
⑤中流:江中心。
⑥還:通“旋”,很短一段時間。反:同“返”。
⑦蛟:古代傳說蛟是龍屬,水中的一種兇猛動物。傳說生活在水中的龍
⑧未之見也:(我)沒有見過這事。之作代詞,指兩蛟龍繞船而船上的人能存活的事。這屬於特殊句式中的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句。
⑨攘(rǔng)臂:撩起袖子伸出膀臂。祛(qū):撩起。 
⑩焉:代詞兼語氣詞,相當於“之邪”。
11赴:躍入。
12復:又一次。

譯文

楚國有位名叫次非的勇士,在吳國乾遂(地名)得到一把寶劍。他渡江返回去,船到了江中心,有兩條蛟龍夾繞著他坐的船。次非對船夫說:“你曾經見過兩條蛟龍夾繞小船,還能活命的嗎?”船夫說:“(我)從沒見過。”次非挽起袖子伸出臂膀,脫下衣服,拔出寶劍說:“這不過是江中的爛肉朽骨而已。丟棄寶劍來保全自己,我有什麼捨不得的呢?”說完,躍入江中刺殺蛟龍,殺死蛟龍後又一次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活了下來。

詳細譯文

楚國有個名叫次非的人,在一次旅遊時來到吳國乾遂這個地方,得到了一柄非常鋒利的寶劍,高高興興地回楚國去。次非在返回楚國的途中要過一條大江,便乘船渡江。當渡江的小木船行到了江中心時,忽然從水底游來兩條大蛟,異常兇猛地向這條小木船襲擊過來,很快地從兩邊纏住渡船不放,情況非常危急,所有乘船過江的人都嚇呆了。這時,次非向擺渡的船夫問道:“您在江上搖櫓擺渡多年了,您曾經見到或聽到過有兩條大蛟纏住船不放而船上的人還能夠有活下去的可能嗎?”船夫回答說:“我駕船渡江幾十年,也不知送過多少人過江,不說沒見到,還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事情而船上的人是沒有危險的。”次非想:如果不除掉這兩條惡蛟的話,全船的人就會有生命的危險。於是他立即脫去外衣,捋起衣袖,抽出從吳國乾遂得到的寶劍,對船上的人說:“這兩條大蛟如此兇惡,也只不過是這江中一堆快要腐爛了的骨和肉,還怕它乾什麼?為了保全船上所有人的生命,我即使丟掉了這柄剛剛得到的上好寶劍,哪怕是我個人的生命,也沒有什麼可惜的。”說完,他就毫無猶豫地手持寶劍跳到江中向纏住渡船不放的大蛟砍去,經過一場緊張、激烈的人與惡蚊的爭鬥,次非揮劍斬了那兩條大蚊,從容不迫地上到船上來。就這樣,次非斬除了兩條大蛟,保住了渡江的小木船,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

主旨

做事要無所畏懼,才能戰勝惡勢力。(大敵當前,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奮起抗爭。)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在危急存亡的關頭,為著大眾利益要挺身而出,迎難而上,不要畏首畏尾,苟且偷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