櫨菊木

櫨菊木

櫨菊木是菊科的單型屬。Noueliainsignis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分布於北緯24°-30°和東經99°40′-103°50′的康滇地區。關於它的起源和區系性質,許多作者都進行過研究。本文分析了分布區的歷史及櫨菊木與近緣屬Gochnatia的系統關係,得出結果為:1.櫨菊木是康滇地區的特有屬,而非金沙江河谷特有;2.它是一個生存在亞熱帶氣候環境中的溫帶成分,但非熱帶成分;3.其起源地應是康滇古陸的南部──滇中高原,而不是古地中海地域;4.起源時間大約在中新世末或更晚,當時氣候條件與現代滇中地區相似。綜上所述:櫨菊木是一個(起源於晚第三紀)比較年青的屬,並不是起源古老的區系成分。

基本信息

簡介

櫨菊木櫨菊木
拉丁名:Nouelia insignis Franch
中文名: 櫨菊木
拉丁科名:Compositae
中文科名:菊科
保護級別: 2
分布:四川雲南
現狀:櫨菊木,稀有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米,胸徑15厘米。分布於四川局部地區海拔900~2800米地帶。喜乾熱河谷氣候環境。為我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是菊科中稀有的木本殘遺種。稀有種。櫨菊木屬於典型北溫帶菊科中較原始的單種屬,為我國特有。在西南部分地區,呈零星散生或小塊狀群落。由於經濟價值不大,不被重視,常當作薪柴大量砍伐,或任其自生自滅,致使這種資源日益減少。若不及時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很可能陷入瀕危狀態。甚至有絕滅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900
海拔上限(米) 2800

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米,胸徑達15厘米;樹皮灰色或淺棕色,細縱裂;枝具棱,常扭轉,幼枝密被白色厚絨毛。葉互生,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8一27厘米,寬4一10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上面綠色,初被絨毛,後變為無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全緣,稀在中部以上具疏小齒,柄長2一3厘米。頭狀花序單生於小枝頂,無梗,直徑2.5一3.5厘米;總苞鍾狀;總苞片6一8層,革質,背面被絨毛;花托平坦,有小窩孔、;花兩性,白色,邊花2唇形,上唇2裂,裂片線形,鏇卷,下唇長舌狀,3裂,長1.5一2厘米;盤花近5等裂,裂片條形,外卷;花葯基部具長尾。瘦果長橢圓形,被白色絹毛,有縱肋,長約1.4厘米;冠毛1層,白色或淡褐色,長15一18毫米,剛毛狀。
喜乾熱河谷氣候環境。土壤為山地酸性黃壤。多生於金沙河谷沿岸及溝谷山坡的雜灌木林中。常與雲南泡花樹 Meliosma yunnanensis Franch.形成小片群落,或生於雲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與櫟類Quercus Spp.混交林內或雲南松林林緣。櫨菊木是喜光的陽性樹種,在向陽、濕潤的岩石隙縫及懸岩峭壁處生長較好,在空氣濕潤的2300--2800米高海拔處生長良好,在海拔較低處則生長較差,有時成叢或匍匐狀生長。花期4-5月;果期9-10月。

保護

保護價值

櫨菊木是我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是菊科中稀有的木本殘遺種。由於形態特殊,對於研究我國菊科植物的系統發育、古植物區系及古地理等,具有科學價值。

保護措施

在櫨菊木分布集中的地區,應建立自然保護區,嚴禁砍伐,促進天然更新,逐步擴大其分布範圍。建議產區有關部門進行人工育苗栽植,使這種稀有的植物能得到應有的保護和繁殖。

栽培要點

未進行繁殖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