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津古街

榕津古街

榕津古街位於廣西桂林平樂縣東南25公里處,街口有8株樹齡逾千年的連理古榕,它們古樸蒼勁、枝葉繁茂,其發育茁壯的根酷似樹幹,與枝、乾相連形成了帶有幾個拱門(拱門下可通行中型汽車)的奇特組合。榕津古街隸屬於張家鎮行政區,是一處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相結合的潛在旅遊區。大街長約二百米,寬約五米,街內全部為南方民間兩層樓式的大木、青磚結構的房舍,時近千年,保留較為完整,充滿中國南方鄉村情調。街內全部為南方民間兩層樓式的大木、青磚結構的房舍,雖顯得破舊,但整條街道完整,青磚素瓦、大樓飛檐,顯示了中國江南村鎮建築上獨特的古樸風貌。

簡介

榕津古街保留完好的古戲院
榕津村位於廣西平樂縣南東南25公里處,坐落在張家盆地西北邊緣,隸屬於張家鎮行政區,面積2.46平方公里,人口4606人。榕津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溫度19.7度,7月最高平均溫度為28.2度,1月最低平均溫度9.2度,氣候溫暖宜人,長年適宜旅遊。榕津雨量豐富,年平均為1442.3毫米,主要集中於4~8月份。
榕津的旅遊資源主要是連理古榕、牆上古榕和榕津古街,是一處自然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相結合的潛在旅遊區。榕津人文資源主要集中在長約200米,寬約5米,時近千年、保留較為完整的、充滿中國南方情調的古村主街——榕津大街上。街內全部為南方民間兩層樓式的木、青磚結構的房舍,雖顯得破舊,但整條街道完整,青磚素瓦,木樓飛檐,顯示了我國江南村鎮建築上獨特的古樸風貌。古街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築較多,計有廖炳坤舊居、廖振國舊居、廖振啟舊居、古戲院媽祖廟廣東會館湖南會館等,以上建築除了湖南會館以外,均較好地保留原貌,稍加維修即可恢復原狀。另外古街上原有的一些老字號店鋪如文廣鹽店食味天麵館、天天來麵館、敬壽堂藥店、德記銀鋪等,現為民居,較好地保存了下來。
榕津古榕群是由8株齡逾千年的古榕所組成,尤其是北街口的連理古榕和東街口的牆上古榕最有特色,實為罕見,連理古榕不但古樸蒼勁,枝葉繁茂,更令人驚嘆的是其發育茁壯的氣根酷似樹幹,它與枝、乾相連形成了帶有幾個拱門(拱門下可通行中型汽車)的奇特組合群體,使人大開眼界,讚不絕口。東街口的牆上古榕是一株榕樹上在牆上,令人分不清“先有牆還是先有榕”而驚嘆。

建築風格

榕津古街榕津古街建築風格
古街南側與古街近垂直的兩條支巷,十字街、新街尤其是十字街,依舊保留著石板路與前後閘門的古樸形式,依稀可見“太平門”等字跡,原有“上上下下,下下上上,又上又下,又下又上,不知多少;來來往往,往往來來,又來又往,又往又來,不知幾許”對聯一幅,可見當年這裡的繁華景象。
古街的東口是義渡處,民謠“一河兩渡三上岸”即在此處,義渡的碼頭,石條台階,“義渡”石碑和岸邊長壽古榕與長壽井。據說古榕是汲取了她鄰近的這口長壽井的清泉而得以長壽的。人們傳說長壽古榕是祝融大仙的二姑娘春秀所幻化,錄年她將變榕樹時,不停地喝著長壽井水,並吟誦了一首:長壽樹下長壽井,長壽井養長壽人;長壽人飲長壽水,長壽水洞長壽樹。如今所見長壽井旁的榕樹根,就是祝融大仙二姑娘的原身。她將變為榕樹時,地手搭靠在矮牆上,後來榕樹漸生漸長,靠矮牆的一端越長越粗,到今天就成了所見的形態。岸邊長壽古榕與長壽井旁有台胞古良飛先生義建的“懷鄉亭”一座,亭的對面正是兩江匯合之處,兩岸鳳尾竹婀娜多姿,正如亭柱上寫的楹聯“兩江匯流鳳竹翠,一橋凝伴蟠榕亭”,這便是古街東口義渡處美不勝收的風光寫照。下游兩河相合的奇景引人驚嘆,南看有金雞報曉,西北看龜兔賽跑,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體現了一派江南水鄉的清秀風貌,確實使人流連往返。
同時榕津臨街的幾個大水塘沿街排列成為極有觀賞價值的水體組合,且還有榕津河、沙江河沿村邊流過,河兩旁婀娜多姿的鳳尾竹叢及其倒影十分迷人,再加上村周圍的田野,使榕津旅遊區就象一幅江南田園風光圖。榕津人文旅遊資源主要集中在長約二百米,寬約五米,時近千年,保留較為完整的,充滿中國南鄉情調的古村主街——榕津大街上。街內全部為南方民間兩層樓式的大木,村鎮建築古樸。榕津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所以,基本上無污染。

榕津古榕群

榕津古街古榕
榕津的古榕群入選中共黨史資料室編撰的《共和國之最》,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古榕群,號稱“華夏第一榕”。在人類生活的地球上面,有生命的物體數不勝數,但是,有一千二百多年生命,又可以與人親近的物體不多。所以,榕津的古榕群是個奇蹟。

有兩株千年古榕相距很近,樹身主幹之間距離只有30米,樹的分支相互交錯,上下重疊。樹根沿著地面爬行,互相進入了對方的地盤,如人的雙手十指交叉,又如龍蛇纏繞同行。由於這兩株千年古榕的根和葉分別在地上和空中交錯相接,如情人相擁,人們稱它們為千年連理古榕。傳說是火神之女與水神之子摯愛千秋的化身。千年連理古榕枝繁葉茂,樹身如山,主幹直徑9米。樹身生長分出的樹枝如同巨人的巨大手臂,數十倍於黃山上的迎客松。蒼老而又遒勁,粗壯而又綿長。

榕樹的巨臂在空中平平地生長延伸,儘量覆蓋更寬廣的土地,為人們灑下更多的陰涼。巨臂的中間長出氣根,氣根懸降到土地上,扎入土中,又生根發芽,長出子樹。子樹與母樹根徑相連,枝葉交接,仿佛子孫與父母與爺爺奶奶相親相擁,嬉戲遊玩。千年連理古榕於是獨木成林,兒孫滿堂,佐證了摯愛千秋的美麗神話,呈現出華夏文明的幸福圖景。難怪香火鼎盛,遊人如織。連理古榕樹的莖桿粗壯,十人手拉手還難以合抱。真是頂天立地,雄壯如山。莖桿結實堅固,表皮長成仙形道狀,猶如山嶺溝壑,凹凸騰挪,行走龍蛇。古樹居神仙,信也。當地住家和外地遊人成群結隊,燃燭點香,日日祭拜,不絕分秒。煙霧飄渺瀰漫,與榕樹遮天的葉海溶合,承載多少虔誠的祈禱!

布局規劃

榕津古街榕津古街風光
千年連理古榕林的南邊,是一座古戲台,是趕集和節慶的表演場所。京劇桂劇粵劇、閩南戲,多少好戲妙語,曾經在此輪番上演。多少樹迷遊人、商賈官宦、才子佳人和仙道香客,曾經在此立足昂首,擊掌喝彩,陶醉痴迷!戲台的南側,是一座宋朝建築風格的二層魁星門樓,飛檐吊腳,莊重古樸。大門用磚石砂漿建造。門口約五尺寬,七尺高。底部平整,巨石鋪築,結實穩固。兩側牆體直立,青磚砌築,牆厚一尺。門口的頂部拱成半圓狀,契形磚密實,排列有序。門口上方,鑲嵌著一長方形巨石,巨石凹刻四個字:“通津履泰”。字形厚重遒勁,字態安然智慧。
門樓進去,是一條通達古渡口的石板街,由一塊塊青色的石板鋪就,長約260米。由於年代久遠,石板被人們行走踩踏得油光發亮。石板街的兩邊,是古老的商住房。一戶一棟,並排相連,堪稱典型的古鎮聯排別墅。戶戶前店後家,商住兩用。最特別的是人神鄰居。媽祖廟火神宮財神殿觀音閣,與人住的房屋緊緊相鄰。裡面供奉神像,有功德箱,有大小長短不同的香燭。香客自己任意捐功德,自己取香紙蠟燭拜神。祭神用品不以銷售的方式供給,由香客自由取用,使人感覺良好。在文革和破四舊的歲月里,廟宇殿閣中的神像多次被毀壞。但廟宇殿閣建築整體保存完好。或許是因為人神鄰居,民房與廟宇牆體緊接,如果拆毀廟宇就難免損壞民房。

媽祖文化

榕津古街媽祖石像
媽祖文化是東南沿海一帶的風俗,然而,在平樂縣張家鎮的榕津也盛行。

幾百年來,榕津人信奉媽祖,媽祖已滲透到古街的每個角落,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大約從宋代開始,就有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等地的商人來此經商。到了明代,商人逐漸定居下來,建起了一幢幢青磚瓦舍,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古街風貌。一時間,榕津河上舟來船往,街上商賈如雲,這裡自然形成了嶺南地區頗具規模的商品集散地。這些從四面八方定居下來的商人漸漸帶著他們的方言、信仰到榕津,並開始建廟宇。媽祖,就是當時的廣東商人帶進榕津的。傳說媽祖是福建人,姓林,名默,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女英雄。她一生行善濟貧,為民解憂,多次作戰立功,並被皇帝敕封。

人們敬仰她的善良、勇敢、機智,常燒香供奉,祈求她顯神保平安,保財運,保昌盛,在她誕辰之日舉行各種活動,其中三年一出遊的場面最為熱鬧。據了解,香港澳門台灣及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商人都信仰媽祖,也都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榕津媽祖廟坐落在古街中間的粵東會館的天后宮里,那是一座做工考究的建築物,頗具氣派的飛檐斗角上,雕了許多龍鳳飛舞的圖案,門前的石柱上刻了許多象徵吉祥的麒麟等。拾級而上,一個二進廳便展現在眼前,中間的天井已把兩個廳分開,天井砌有魚池假山,還栽了不少鮮花,整個廳由11根朱紅色的柱子支撐著,牆上可見當年工匠刻下的花草,古樸而雅致。

這幢建築物是當時的廣東商人捐資修建的。當年,廣東商人就在他們的粵東會館裡供奉著媽祖祈財運,保平安,也舉行各種媽祖文化活動,只是那時的遊行隊伍沒有現在的規模。幾百年之後,他們的後裔在秉承他們經商的傳統中,把這一信仰發揚光大,演繹成一個古樸的民風民俗。

近年來,隨著各地旅遊日漸升溫,精明的榕津人把目光對準了自家門前的古村風貌,做起了旅遊文章。榕津古蹟眾多,有“七榕八桂九井十三塘”之說,古街盡頭,是獨具特色的千年連理古榕群,那自然形成的天然拱門,確實令人驚嘆。於是,在平樂縣有關部門的策劃下,推出了一個以古榕、古街、古戲台為主線的榕津風景旅遊區,向世人展示其古色古香的一面。旅遊的開發,帶動了當地二、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運輸、餐館業發展勢頭迅猛,榕津人依國道323線蓋起了一幢幢新樓房,開起了飯店、旅館,還賣著本地土特產品,賺起了南來北往遊客的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