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鎮

張家鎮

張家鎮,一作地名,有比較為人所知的有廣西平樂縣張家鎮、重慶市永川市張家鎮;二作人名,又名張達武,1902年8月出生於屏南縣雙溪鎮岩後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5年4月,經吳華祿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基本信息

廣西平樂縣張家鎮

張家鎮位於平樂縣境東部,距平樂縣城27公里,國道323線穿境而過,境內有平橋公路經過,往西南可下梧州、廣東、往北可上陽朔、桂林。到平樂碼頭,可溯桂江南下至港、澳沿海地區,交通十分便利。
全鎮總面積117.4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和2個街委,96個自然村,187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4.4萬人。境內為丘陵、低山區,全鎮有耕地29350畝,其中水田21690畝,旱地7660畝,榕津河兩岸為主要產糧區,糧食作物主種水稻,經濟作物以馬蹄、茨菇、甘蔗為主,各種土物產品十分豐富,特別是水山、香花兩山區的物產酸梅、桃、李等暢銷廣東、港澳地區。另外境內貯有大量高品位錳礦、鐵礦等礦藏,資源非常豐富。
張家鎮現有榕津花炮廠、金雞花炮廠、錳礦、巴西蘑菇加工廠等企業,全鎮企業總收入2.14億元,工業總產值1.53億元。榕津村“一河兩渡三上岸、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的秀麗景色名聞遐邇,宋代古街以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人,大型電視連續劇《桂系演義》在此選景拍攝了三天,燕水夏隆村的龍田岩、香花桃竹村的仙人掌林、水山村的化石山更富有神秘的色彩,令人嚮往。

重慶市永川市張家鎮

張家鎮位於重慶市永川市西南部,距永川市區26千米。總人口22251人,是個農業大鎮,主產產優質梨、柑桔、李子、桃子、枇杷等水果,是成渝聞名的水果之鄉,渝西最大的水果集散地,被譽為永川水果第一鎮。2003年,仙龍鎮、張家鎮合併組建新的仙龍鎮。場鎮始建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因境內仙龍廟而得名。全鎮面積83.2平方千米,總人口5.3萬餘人,下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工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以下以水果加工、機械製造、建築建材、釀造等為主導的工業體系。商貿繁榮活躍,各類名店超市相繼落戶,是永川區中心城鎮和經濟強鎮。

交通位置

張家鎮位於平樂縣境東部,距平樂縣城27公里,國道323線穿境而過,境內有平橋公路經過,往西南可下梧州、廣東、往北可上陽朔、桂林。到平樂碼頭,可溯桂江南下至港、澳沿海地區,交通十分便利。

行政區劃

張家鎮轄:張家街、榕津街2個社區;湖洋、朝仙、釣魚、燕水、泮田、老埠、水山、張家、古龍、榕津、老鴉、香花12個行政村。

基本概況

全鎮總面積117.4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和2個街委,96個自然村,187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4.4萬人。境內為丘陵、低山區,全鎮有耕地29350畝,其中水田21690畝,旱地7660畝,榕津河兩岸為主要產糧區,糧食作物主種水稻,經濟作物以馬蹄、茨菇、甘蔗為主,各種土物產品十分豐富,特別是水山、香花兩山區的物產酸梅、桃、李等暢銷廣東、港澳地區。另外境內貯有大量高品位錳礦、鐵礦等礦藏,資源非常豐富。

行政區劃行政區劃

人名——張家鎮

張家鎮,又名張達武,1902年8月出生於屏南縣雙溪鎮岩後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5年4月,經吳華祿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接著岩後黨支部成立,他被任命為支部書記。7月,張家鎮任政屏中心區委書記、寧屏古中心縣委常委、政屏游擊隊指導員。不久,吳華祿調離政屏地區,張家鎮獨立擔負起政屏根據地革命工作的領導重任。1936年6月,政屏縣委成立,張家鎮被任命為縣委書記。
從1936年夏起,國民黨當局相繼調集重兵對政屏邊區進行兩次“清剿”。根據地軍民在張家鎮等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清剿”鬥爭。1937年底,以國共合作抗日為主要內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閩東正式形成。張家鎮帶領政屏邊區幹部和游擊隊員100多人,到寧德桃花溪集中,後隨隊轉石堂學習。1938年1月,政屏邊區的80多名游擊健兒編入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張家鎮服從組織分配,帶領20多名幹部和游擊隊員回原地區,堅持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但國民黨屏南縣當局背信棄義,乘紅軍主力北上抗日、根據地空虛之機,迫不及待地在屏南掀起反共高潮。1938年3月,張家鎮肩負著縣委的使命,與壽寧交通員陳黃甲兩人前往壽寧。在壽政交界的新康口見到范岩壽,兩人在商討工作時共同感到,以林熙明為首的大刀會在這一地區胡作非為,是動員和組織農民開展抗日反頑鬥爭的障礙,決定給予一些必要的打擊。但由於林部受到國民黨特務的挑撥離間,加上我方秘密信件被其搜獲,林熙明遂決心反共。
3月19日夜,林熙明率部包圍了新康口村,向游擊隊發起突然襲擊。范岩壽和張家鎮率隊倉促應戰。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激戰至拂曉時分,村牆被攻陷。張家鎮臨危不懼,帶領部分戰士突出重圍,沖向對面山頭,占領制高點,以便掩護其他戰友突圍,不幸在山腰被刀匪包圍,張家鎮在與敵肉搏中壯烈犧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