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梅道派

榔梅道派

榔梅道派,武當本山派之榔梅派由張三豐嫡傳弟子孫碧雲祖師傳下, 榔梅派在武當山,今已無人繼承了,而傳衍此派,乃湖北武昌縣,今為鄂州市葛店——鬥牛觀。

榔梅道派淵源

武當本山派之榔梅派由張三豐嫡傳弟子孫碧雲祖師傳下。
據明《大岳太和山志》載,孫碧雲幼年天資聰穎,有慕道之志。遂出家於西嶽華山投拜名師高道,得授黃老、《周易》秘傳。又研究儒釋諸家理論,莫不得其旨奧。又據《武當道教史略》引《華州志》雲,華山之半截山,有孫碧雲道庵,庵下溪中有巨石大窩,世傳張三豐曾於此授孫碧雲之道術。由是觀之,孫碧雲十三歲入華山所拜明師,或者就是雲遊於此的張三豐。
孫碧雲在華山修道有年,道德聲望日高。洪武初歸道武當,傳說從師張三豐。因師喜雲遊,孫即固侍香火,精務修煉。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朱元璋因夢兆不明,特遣張武等人至武當請孫碧雲入京。是年十二月,於京數次詔見孫碧雲。問及三教優劣,孫碧雲以“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之“門分三教,理歸一貫”的道理闡述回答,結合政治闡發了師門的大道理法。朱元璋對孫碧雲的演講佩服得五體投地,竟給予“朕便是軒轅,爾便是廣成”的高度讚譽。孫碧雲離京時,朱元璋親自在奉天殿設宴餞行,贈禮甚厚,並賜居朝天宮。第二年又賜返游華山。(《武當道教史略》又說,次年正月,孫碧雲遷居蘭州金天觀)。
永樂十年(公元1412),永樂皇帝朱棣敕書孫碧雲,賜封其為道錄司右正一之職,特準任游於四海之內。同年,因大興武當宮觀事又敕書孫碧雲,讓他負責遇真、五龍、南岩、紫霄、玉虛諸大宮宇的選址和總體設計。特準孫碧雲在南岩修行,任住持,並不準任何人打擾他。永樂皇帝此間贈有給孫碧雲的賜詩,賜號虛玄子。遇真宮建成後,永樂皇帝朱棣一度命孫碧雲在此侍奉香火,以待張三豐還山後,由孫轉達朱棣的渴見之心,借孫碧雲與張三豐的師徒之情,以敦請張三豐入京。張三豐知情後避而不歸。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武當宮觀基本建成。一日,孫碧雲告訴門徒說:“如今我武當教門已經大興,我可放心去了。”次日沐浴更衣、焚香禮拜後端坐而逝。駙馬都尉沐昕等督建武當宮觀諸朝臣聞訊,無不哀悼,以重禮葬於檜林庵。
孫碧雲約生於元朝中期,享年八十有餘。羽化後,武當道士太易子先生蒐集其遺作,編成《碧雲集》刊行於世。
另據北京白雲觀《諸真宗派宗譜》記載:“碧雲祖師,姓孫名碧岩,終南(今陝西大荔縣)人,留傳榔梅派,即武當山本山派。譜曰:碧山傳日月,守道合自然,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元。真靜常悠久,宗教福壽長,慶雲沖霄漢,永遠大吉昌。”
今據流傳在武漢地區的武當榔梅派魚門拳的宗派源流介紹得知,孫碧雲在武當山開創的榔梅派,還是張三豐拳功的一個重要分支。孫碧雲的榔梅派是其在南岩宮正式開創留傳,其拳法當時僅在道門秘傳。
明朝末年,有柯、韓、董、趙、薛、宋六儒士,赴京趕考未獲功名,遂冷仕途,相攜雲遊。至湖北武當山,見有道人練拳,遂拜師學藝,方知為孫碧雲所傳榔梅派拳法。六儒士在武當出家多年,直到清初才辭師下山,分別隱入湖北武昌、葛店(今鄂州市)、山坡、鹹寧等地傳藝。因其拳法理源太極陰陽魚,行拳猶魚龍飄遊,故更名為榔梅派魚門拳。今已廣為傳播於武漢地區。

榔梅真人李素希

李素希,榔梅真人。武當山著名高道。明永樂十九年羽化,終年九十三歲。歿後皇帝親赦京官弔唁,諭建墓塔,以示恩寵。
從五龍宮出,左登山為榔梅台,即榔梅真人的墓。李素希為明代著名道士。明永樂三年(1405年),他忽見榔梅樹開花結果,認為這是豐年之瑞兆,便派徒弟易本中將榔梅仙果進獻給皇帝。明成祖朱棣認為這是高真效祥,降臨祝福,於是遣道士萬道遠捧敕諭賚香到武當山,焚香祭祀,以答神貺。並賞賜給李素希彩緞一表里,紵絲衣一襲,鈔四十錠。永樂四年(1406年),李素希再遣道士呂正中進獻榔梅仙果,又得賞賜。永樂十九年(1421年)李素希羽化,終年九十三歲。皇帝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命禮部左侍郎胡 為其立碑,將成祖賜給他的二道敕書刻石。現在,此碑倒在墓旁,字跡清晰可見。李素希墓尚存有“龍居坎位千載盛,虎臥離宮萬代興”的墓聯一幅。

榔梅道派的傳承

榔梅派在武當山,今已無人繼承了,而傳衍此派,乃湖北武昌縣,今為鄂州市葛店——鬥牛觀,“縣西九十里,葛店街南鬥牛觀(今湖北鄂州)興盛時,為子孫叢林,開壇傳戒。民國十四年(1925),其中教徒在武漢長春觀傳戒時,《登真錄》中就曾載有榔梅派道士受戒者八人,為“福、慶、壽、長”(輩譜)四代,都是鄂州葛店鬥牛觀的,如今“福、慶、壽、長”四代傳人紛紛於八十年代前後中期仙逝。後來此派道長只有武漢市九十二歲的姜長清(入道此觀)還有長春觀馮清源。鬥牛觀解放後已毀,今已為耕地,所存之碑,在文化大革命中已成碎石,而本派道脈更瀕於絕跡。另有一脈傳於及河南省之縣。康熙間《武昌府志》及柯逢時篡《武昌縣誌》中均有記載。傳於河南之脈已無從考證。可喜的是此派於民間研究者偶有不絕。傳至最近王普善老師祖,其威名於當地一方不絕於聲。於八十年代中仙世。
得“福、慶、壽、長”之後正脈傳承,師法脈於王普善師祖的榔梅道派之唯一傳人玄真子(原名肖俊)。依榔梅派本山派譜:“碧山傳日月,守道合自然,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元,真靜常悠久,宗教福壽長,慶雲沖霄漢,永遠大吉昌”,承“玄”之輩。立志傳承與弘揚榔梅法術,為榔梅道教的興盛疲於奔走。

榔梅道派傳人介紹

玄真子,俗名肖俊,道號玄真子,出生於享有“易學搖籃之鄉”之稱的中國湖北鄂州,世居長江邊上。自幼聰穎好學,喜風水易理,年少時即得高人指點習得風水高層次的尋龍點穴之術。現為武當榔梅道派惟一傳人,湖北陰陽地理學府掌門人,法脈承於王普善法師,精通風水、道法、命學、易理、相術、起名、擇日等,其弟子和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和海內外。調理陰陽二宅為其王牌功夫,繪符做法驅邪為其殺手鐧功夫。
已出版系列家居風水叢書:《現代住宅吉利布局》、《住宅好風水自我檢測》、《居家物品擺設風水》、《現代生活風水》、《風水方位宜忌》等(廣州出版社出版,各地新華書店有售)。另著有多部內部風水專業教材,並多次在國內外相關期刊、報刊發表文章。
玄真子大師在修持過程中,時刻不忘祖庭教內“關愛眾生,回饋社會”的誡訓。面對大千世界的種種災難,芸芸眾生的萬般疾苦,他深感責任重大,以“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大慈大悲之心倡導發起『榔梅善款』,以弘揚道教,回饋社會。籌得善款將全部用於道教發展和公益事業。本著廣結善緣,扶危濟困,利益眾生的原則,倡行愛道、習道、修道之風,致力於解除民間疾苦,弘揚道教品德,樹立社會新風。
善款具體用途如下: 
一、各地道教宮觀的建設和維護;
二、道教經書和音像製品的印製;
三、道教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興建;
四、救濟老弱病殘,資助困難學子;
五、參與各地賑災,回饋社會眾生。
玄真子大師目前已將符咒收入、供燈收入和部分法事收入全部歸於善款。

榔梅道派的法術

一個法師要具備最基本的法力,與道教內功是分不開的。 通常道教修真分為氣動、煉神、丹成、胎息、元嬰、分神、出竅、化形、融合、還虛、元神、魔劫、地仙,天仙等階段。煉至地仙進入天仙為目標,在這些過程,每一步驟都需要高師高道加以引導,由於沒有師授,所以這也是一般愛好人士可望不可及的。故而不象佛教開展修習那般容易。一般有先天的根基,道根加上後天修習,悟性,高道的傳授,方可步入修真大道通途。
修煉至元嬰、出竅後,所畫符才具功用。做行法事才能神鬼感應鹹通,若要想具無上神通法力,就得朝著元神等以上進階,能力大可以影響濟世一方,小可影響濟世一城百姓。只有具備道行法力後,所畫符法,才能驚天地泣鬼神,斬妖除魔,攝殺萬靈,懸壺濟世。
榔梅法術功法運用範圍有涉及包括化解凶煞,陰事,血光生死災,延壽,官非災,凶厄災運,重大惡疾,絕症,突發性精神病,開運解災,開運增福,改命,化治小人,小兒驚嚇怪異,修真養身,長生煉丹等等方面。

榔梅道派的功夫

明“永樂”年初,“三豐”祖師嫡傳弟子——孫碧雲,習有祖師“爐外丹”即天元大丹,融太極、長拳十三式,演五行相生之八卦……,後創立“榔梅派”。為繼承道業,祖師孫碧雲開戶渡眾,並傳丹士數人。明末,有六儒生同求遭於太和山,紫竹林處遇丹士。經苦苦拜求,方破戒收納入室,此儘是後世“六家意”之來由。
柯、韓、董、趙、薛、宗六儒士,在太和山紫竹林,日拳夜煉。仰飛禽之身,吸走獸之形,會意於魚龍之變幻……,後建“魚門六家意”拳。魚門六家意,又參老少二坤道十二女型,合為“八門金鎖拳”。
榔梅派,系武當本山派。榔梅魚門拳,柔軟而纏化,吞吐而崩彈。有魚爭龍風之態,虛靈而玄妙……。魚門拳開爻走卦,行圈圍弧,不失道家之度。演練時,舒坦條暢,氣調筋養。至今保留的“明掌”、“綿掌”、“七星手”、“下西川”、“八法”、“綿掌套八法”、“浪步游場”,以及“無極圖”、“八珍圖”、“六合圖”、“大步圖”等均系魚門拳源一脈。
榔梅功,除秘而少傳的“爐外丹”之外,有內煉動功,即:在十段錦之基上變演而成的“八元一氣”功,在祖師“勒陽關”之基上,為助藥皈爐而變演的“陰陽二氣功”等。
清王室建立後,六儒士下山隱名,流跡湖北鹹寧,武昌山坡,葛店一代,以鄉教書渡計。道光年間,由柯姓為代表,嫡傳鹹寧好漢——彭貽條。由趙姓為代表,嫡傳武昌儒士——趙凡清。彭後嫡傳武術大師——葛店(今湖北鄂州市)陳光洲。趙後嫡傳武術大師——山坡胡連……。至此,榔梅魚人,代有傳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