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榆陽區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連線地帶,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城區的普惠泉素有“桃花水”之美稱,屬重碳酸鈣鎂型天然礦泉水,1988年國家地礦部鑑定為優質礦泉水。山區所產黑豆個大色美,質優味佳。良好的地理環境,優質的地下水,飽滿的黑豆,孕育了香嫩的榆林酸漿豆腐。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由於塞外副食品缺少,供不應求,居民使用陝北盛產的黑豆和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細膩,味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慢慢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基本資料

文化遺產名稱:榆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所屬地區: 陝西 · 榆林 · 榆陽區
遺產編號:Ⅷ-4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榆林豆腐榆林豆腐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榆林市榆陽區
遺產級別: 市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概述

馳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細膩、味香可口、營養豐富、價廉物美的特點,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遠方來客,都以品嘗榆林豆腐為佳趣。

..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但是,由於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細膩,昧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慢慢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榆林豆腐是用優質黃豆和“桃花水”磨製加工而成,點豆腐用酸漿,則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軟、韌細、味美、康熙皇帝巡榆時,當地名廚上了此菜,味美鮮嫩,皇上讚不絕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從此名傳古今。

簡介

榆陽區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連線地帶,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城區的普惠泉素有“桃花水”之美稱,屬重碳酸鈣鎂型天然礦泉水,1988年國家地礦部鑑定為優質礦泉水。山區所產黑豆個大色美,質優味佳。良好的地理環境,優質的地下水,飽滿的黑豆,孕育了香嫩的榆林酸漿豆腐。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由於塞外副食品缺少,供不應求,居民使用陝北盛產的黑豆和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細膩,味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慢慢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

榆林的酸漿點豆腐,利用其所含的乳酸菌來製作,減少了豆腐本身的涼寒性,提升了豆腐的營養價值,其蛋白質含量為8.54%,是綠色的、純天然的、健康的食品。從古到今榆林豆腐和榆林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說,真正的榆林人,山珍海味甚至新鮮蔬菜可以不吃,但豆腐卻非吃不可。榆林豆腐在傳統製作中以黑豆為原料,經過炕曬、脫皮、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壓制八道工序而成。
近年來,由於從事榆林豆腐傳統製作的人越來越少,大量不符合技術要求和達不到標準的榆林豆腐湧入市場,加之經濟效益的誘惑,多種現代化機械不斷取代傳統的加工器具,一些電動器具的過高溫度會破壞黑豆中的有效成份。再者隨著老一代師傅們相繼去世,使最具特色的榆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難以為繼。我們有必要對榆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進行搶救、保護,弘揚榆林豆腐飲食文化。

基本內容

榆林豆腐在傳統製作過程中以黑豆為原料,經過炕曬、脫皮、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壓制八道工序而成。
1.炕曬:
對乾濕不一和大小不勻的黑豆,採取分別炕曬,勤攤勤晾,便於脫皮。同時要把豆類中的雜物撿淨,嚴防打壞磨片。
2.脫皮:
將黑豆放在石碾上進行碾壓脫皮,豆皮除淨後裝袋。一般是每100斤黑豆產85斤豆黃,15斤皮面。要求達到豆黃細,豆皮淨。原料產品好,豆腐質量高。
3.浸豆:
浸豆須配備好豆黃與水的比例,為100:17。同時要掌握好水溫,夏季用涼水,冬季用溫水,浸泡四小時左右。
4.磨漿:
適當控水,掌握稠稀,粗細灌勻,不能粗放。要求達到豆糊發黃。無論冬、夏季節,每隔3—4小時,用水沖洗一次磨槽,嚴防豆糊變質,影響產品質量。
5.過濾:
過濾豆糊必須掌握每鍋豆糊的數量和輕重均勻。過濾加水要加熱水,熱水容易濾淨。每加一次水濾乾濾淨,不能打過水,更不能將筒籮內帶渣的豆糊擠進鍋內。同時要經常檢查筒籮是否有裂縫,以防豆渣漏入生槳內。
6.煮漿:
大鍋煮漿,輕重要勻,時間要到,一般煮沸時間需要10—20分鐘。沸騰豆漿及時出鍋,出鍋豆漿不許一邊掏漿,一邊摻生漿,生豆漿容易變質,點不成豆腐。
7.點漿:
此道工序是榆林豆腐製作過程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獨特的技藝。榆林豆腐是用酸漿點制而成的,酸漿是製作豆腐後瀝出的汁水,溫度適宜的情況下,由自身的乳酸菌作用變酸,行業稱酸漿。酸漿一般是前一天的漿水酸化後,第二天使用,循環往復,酸值過度就不能用了。點漿時提耙摻漿看到漿花為止,漿花像米粒一樣大。摻漿濃淡適中,不宜過急。
8.壓制:

..

豆腐點的好,還要壓的光。壓豆腐槽框長80公分,寬30公分,高22公分,槽板長寬各加10公分。壓制中分兩次緊縛榨包,間隔時間3—5分鐘。壓榨時間長達10—25分鐘,時間壓到,四角飽滿,塊形完整。豆腐成品要求達到皮細膘靈,色澤黃亮;有骨有肉,四棱界線;茬口細膩,軟中帶韌;老嫩適宜,美味可口。

歷史淵源

豆腐作為一種傳統養生食品,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招方士數千人在八公山說仙論道,煉丹著書。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劉安煉丹不成卻發明了豆腐。之後,豆腐技法流入民間,廣為傳用。經歷代推廣,繼承和發揚,現在,豆腐巳成為世界公認的保健食品,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融入世界飲食文化,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歡迎。
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在典籍中有許多記述,《辭源》載曰:“以豆為之。造法,水浸磨漿,去渣滓,煎成淀以鹽滷汁,就釜收之。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相傳為漢淮南王劉安所造。”英國最有權威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二卷690頁提到:“豆腐的製作技術始於中國的漢朝。”丈史資料《古壽春漫話》、《秦春文史資料》、《淮南史話》、《州來古今》、《八公山古今》、《蔡楚古今》、《洛間春秋》和《安徽旅遊》、《神秀八公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等書刊,均有劉安發明豆腐的文字記載。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始創年代有待考證。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由於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食之白嫩細膩,味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慢慢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明代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武宗未厚照巡視榆林,住在凱歌樓。地方官將豆腐獻上,武宗食後非常滿意,讚嘆為京城所不及,於是在榆林期間,每日必食。從此,榆林豆腐譽滿京華。清康熙皇帝巡視榆林,吃了榆林的菠菜燴豆腐後,吟出了“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鵝。”的詩句。康熙回京後,有一日忽然想起在榆林用過的美餚,命御廚仿做,御廚莫知所措,派人赴榆調查,方知是“菠菜燴豆腐”也。榆林豆腐更是名揚天下。
據載,榆林城裡的“豆腐巷”是因為做豆腐最早而出名。1948年,榆林城有傳統豆腐坊25家。建國後,1956年公私合營,把個體戶組織起來,生產收入由門市上繳商店,稱為“豆腐業商店”。六十年代榆林豆腐傳統製作逐漸轉為半機械化,七十年代完全轉為機械化,傳統製作技藝逐漸消亡。1983年成立“榆林豆製品廠”,1996年解體。榆林豆腐採用酸漿點制,技藝獨特,是真正的綠色食品,享譽全市乃至西安、北京、內蒙、山西、寧夏等地。
目前,該城區有豆腐作坊300多家,從業人員千餘人,每天生產水豆腐約7萬斤,向本地銷售約三分之二,向周邊地區銷售約三分之一。2005年8月,“泓玉豆腐”成功地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每小時可產豆腐1500斤,生產能力較人工生產提高了10倍。根據市場需求,滿足人民民眾的生活需要,全區大力推進豆腐製品的生產,豆腐從業人員正在就豆腐的保鮮、保型、包裝、銷售、運輸、花色品種、衛生質量等方面進行研究推廣,新型的,科技含量高的“榆林豆腐”品牌將會更響亮。
2000年榆林塞上飯莊的“炸豆奶”榮獲“中華名小吃”稱號(詳見附屬檔案一);2000年塞上飯莊利用榆林的優質豆腐研製的“豆腐宴”在首屆全國豆腐萊餚烹飪大賽中榮獲團體宴銅牌(詳見附屬檔案二);2000年榆林市塞上飯莊的“塞上豆腐宴”在第十二屆全國廚師節名宴比賽中獲“中國名宴”稱號(詳見附屬檔案三);2002年榆林市塞上飯莊的“塞上豆腐宴”品種被認定為中國名宴(詳見附屬檔案四);2006年榆林市塞上飯莊總經理史雙魚獲“港順杯”第二屆全國豆腐萊餚烹飪大賽個人賽熱菜金獎(詳見附屬檔案五)。

傳承譜系

榆林豆腐的傳統製作技藝為家庭手工作坊,所以沒有固定的傳承譜系。經查,部分有代表性的傳承人為:
1.張記
第一代:
張喜柱(1902—1967),男,原名張海珊,從事豆腐製作四十多年。謝隨女(1900——1987),張喜柱之妻,跟隨丈夫從事豆腐製作四十多年。
第二代:
張增學(1926—1978),男,從事豆腐製作三十多年。
張增恆(1931—1990),男,從事豆腐製作四十多年。
第三代:
張雲堂(1962——),男,從事豆腐製作五、六年。
張保娃(1953——),男,從事豆腐製作十幾年。
張保林(1955——),男,從事豆腐製作十幾年。
張愛華(1964——),女,1983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2.張家
第一代:
張白狗(1903—1990),男,從事豆腐製作三十多年。
第二代:
張增雲(生卒年不祥),男,一生從事豆腐製作。
第三代:
張毛蛋(1958——),男,原名張治平,1980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張侯拴(1963——),男,原名張治國,1983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3.韓士聰(1930一一),男,自學豆腐製作,原榆林縣豆製品廠廠長,對榆林豆腐製作頗有研究,記錄了榆林豆腐的製作技藝,著有《學點豆腐哲學》,在《榆陽文史》刊載。
4.萬秀芳七十多歲,搖包技術好,搖一天包,鞋面乾淨無漿點。
5.許文蘭八十多歲,傳統石磨推磨。
6.紀生芝八十多歲,傳統石磨推磨。
7.賀記老字號半坡豆腐坊
王秋芳(1951——),女,1988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賀國權(1950——),男,1988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8.泓玉豆腐
衛瑞仙(1964——),女,1997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張洪(1964——),男,1997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9.王記豆腐坊
王有祥(1965——),男,1982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牛海燕(1965——),男,1982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10.劉家老字號豆腐坊
第一代:
劉四奴(1932——),男,1943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第二代:
劉建國(1961——),男,1998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郭潤霞(1963——),女,1998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11.咱家豆腐店
李鳳存(1975——),男,1999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張潤霞(1974——),女,1999年從事豆腐製作至今。
榆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中,有許多手藝精湛的師傅,除以上點到之外,還有劉賀、葉元璋、張旺旺等優秀的老師傅們,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瀕危狀況

1.由於豆腐製作技術難度大,例如一個小時就可以學會點豆腐,但要達到傳統技藝水平很困難。豆腐製作技藝需要長時間的操作和積累經驗,而且特別辛勞,許多年輕人不願學,即使學也只是一知豐解,做不出真正的榆林豆腐。
2.榆陽區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發展步伐快,人口密集,當地有句俗話說“若要富,開水鋪”,很多外縣農民或生意人為賺錢,簡單了解榆林豆腐製作的表面技術便開個小豆腐坊,開始做豆腐,賣豆腐。這樣機使得大量不符合技術要求和達不到標準的榆林豆腐湧入市場,危害極大。
3.近年來榆陽區城區的“桃花水”流量逐漸減少,水質也有所下降。由於環境惡化,加之化肥和農藥的影響,黑豆的質量也在下降。這兩種主要資源迫切需要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並採取相應措施,以保證可持續發展。
4.由於經濟效益的誘惑,多種現代化機械不斷取代傳統的加工器具,一些電動器具的過高溫度會破壞黑豆中的有效成份,使最具特色的榆林豆腐的傳統製作技藝難以為繼。
5.人亡藝絕的現狀是榆林豆腐傳統手工技藝面臨瀕危的重要因素之一。老一代師傅們相繼去世,榆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面臨失傳。據統計榆陽區現在開個人豆腐坊的有300多家,人們作為賺錢謀生的手段,在世的老師傅們越來越少,榆林豆腐原始的、傳統的、寶貴的手工技藝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嚴峻形勢。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
榆陽區人民政府為保護榆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初步統計靠傳統技藝製作豆腐的豆腐坊,並以經濟鼓勵的方式來使得傳統技藝得以保留。

保護內容

1.保護身懷絕技的老師傅,發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結合外出學習等方式,培養年輕一代的豆腐生產和管理人才。
2.技術人員培訓,學習後方可上崗,個體作坊須由相關部門頒發經營許可證,生產出來的豆腐由相關部門檢驗,經檢驗達到標準的方可出售。
3.扶持建立一家大型的豆腐加工廠,包括豆腐傳統製作作坊等。
4.弘揚豆腐飲食文化,榆林市塞上飯莊的榆林豆腐飲食代表了榆林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要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十年保護目標
將榆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保護傳承下去,使榆林豆腐這一獨特的綠色食品遠銷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讓更多的人們食用新鮮白嫩的榆林酸漿點豆腐。使榆林豆腐飲食與旅遊產業相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建設榆林做出貢獻。

讓"榆林桃花水豆腐"香飄省城

“大家都來看,正宗的榆林桃花水豆腐,炒不爛、煮不碎,下到鍋里還能長個兒……”12月13日下午,頭戴白羊肚子手巾,身穿綠緞小夾襖,嘴邊還戴個小麥克風的劉來祥富有特色的叫賣,吸引了新土門蔬菜市場眾多顧客。劉來祥的豆腐在這個市場上是賣得最貴的,也是賣得最好的。

..

今年41歲的劉來祥,原是西安西郊某國營大廠的技術工人。1996年下崗後,在西安打過工、賣過菜,還開了一年的飯館,但是都沒有成功,一度連維持一家三口的生計都成了問題。2000年起,劉來祥在“家世界”超市做了將近5年的銷售,也是在這幾年裡讓他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
2005年一次從老家榆林回西安的途中,劉來祥看到很多人都帶著一大桶、一大桶的豆腐。他一問,幾乎都是給西安的親戚朋友們捎的。這時他突然想起,家鄉的桃花水做出來的豆腐非常有名,才會有人這么遠的路捎豆腐,那些有親戚在榆林的可以吃到榆林豆腐,大多數沒有陝北親戚的豈不是就吃不到正宗的榆林豆腐?為什麼不能把家鄉的豆腐拿到西安來賣,讓更多的西安人吃到榆林豆腐呢?有了這個想法後,劉來祥再次跑到榆林了解豆腐行情,以及長途大量運輸豆腐的可行性。經過了解後,劉來祥的心裡有了譜。他立即從榆林那邊訂購了100多公斤豆腐,運送到西安的市場上去賣,沒想到第一天的生意就相當好,不到下午3時,豆腐就被搶購一空了。第一次的成功,使劉來祥信心百倍,他覺得榆林豆腐在西安大有市場。半年後,劉來祥發動家裡的親戚在榆林辦了豆腐加工廠,用他自己的一套管理機製做正宗的榆林豆腐。
在“家世界”做銷售的時候,大家都親切地把劉來祥叫做“祥子”。如今經營豆腐生意的劉來祥把他的豆腐店,也叫作“祥子豆腐店”。他說,敢把自己的名字作為店名,就是為了打出誠信、健康的品牌。他店裡所有的豆腐製作過程都是純天然的,在豆腐的運送過程中也不會添加任何的保鮮或防腐劑,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他的豆腐也是用純淨水製成的冰塊來保鮮,保證豆腐的新鮮和原味。劉來祥說:“他做豆腐不是做的一錘子買賣,即使不賺錢也不能砸了榆林豆腐的牌子。”
如今,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劉來祥從一個不能維持生計的下崗工人,變成了自主創業的典範。他的豆腐店現在一天要賣四五百斤,不僅開始做分店,就連不少超市也主動找上門來要求與劉來祥合作,希望把榆林豆腐賣到更多的地方去,而劉來祥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誠信經營,讓更多的人吃到家鄉的桃花水豆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