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春秋

《楚漢春秋》,九卷,西漢陸賈撰。所記從劉邦、項羽起事起,至漢文帝初期止,為一部雜史。佚文數量不多,史料價值亦有限。

簡介

《楚漢春秋》,九卷,西漢陸賈撰。所記從劉邦項羽起事起,至漢文帝初期止,為一部雜史。司馬遷撰《史記》時,曾採擷此書。唐以後散佚。清人有三種輯本,一、洪頤煊所輯,見《問經堂叢書》。二、茆泮林所輯,見《十種古逸書》,亦見《後知不足齋叢書》和《龍溪精舍叢書》。三、黃爽輯本,見《黃氏逸書考》。其中以茆輯最佳。但佚文數量不多,史料價值亦有限。

詞語釋義

1、在古代是以農耕為主的時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兩個季節,春種秋收,以春秋做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稱。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歷史也泛指歲月和光陰。一說在古代懷疑最初沒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書中“一春秋”指一年。
2、泛指歷史:甘灑熱血寫春秋。
3、時代名。因魯國編年史《春秋》得名。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這個時期。
4、儒家經典之一。編年體春秋史。相傳由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記載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史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5、古代史書的通稱。

哲學思想

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
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內容簡介

《公羊傳》和《榖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榖梁傳》講“微言大義”,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
《左傳》以記事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榖梁傳》。
至遲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記載國家大事;在每一季的開始,一般要寫“春”到“秋”四季的季節。但古人重視春季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罷。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榖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於孔子之手,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
但後世亦有不同說法:
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於後世者也。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
事實上,《春秋》雖作為一魯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砭”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後脫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記。
因為《春秋》是粗線條的筆墨。為補這一遺缺,後來又出現以《春秋》為主本的傳,即現今流傳下來的《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三種,並稱“春秋三傳”。《傳》的《春秋經》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異,傳文按年合併,先經後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