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暮夜卻金

楊震暮夜卻金

《楊震暮夜卻金》出自《後漢書》,作者:范曄,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堅決拒收重金,其品德之高尚,堪稱楷模。

基本信息

原文

楊震暮夜卻金楊震暮夜卻金

楊震孤貧好學,明歐陽《尚書》,通達博覽,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教授二十餘年,不答州郡禮命,命眾人謂之晚暮,而震志愈篤。鄧騭而辟之,時震年已五十餘,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後漢書

譯文

楊震從小沒了父親,生活貧苦但愛好學習,精通歐陽《尚書》,眼光透徹,知識淵博,儒者們為他編了這么句話:“關西孔子楊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書,州郡長官聘請他去做官,他都沒有應允。人們都說他年紀大了,想出來做官也遲了,而楊震卻更安心他的教書生活。鄧騭聽說後就召請他做官,那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屢次升遷,升到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往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這時做昌邑縣令,夜裡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楊震說:“作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卻不了解我,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說:“這么晚了,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說沒人知道!”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後來調任涿郡太守。為人奉公廉潔,子孫常常吃素菜,出門步行,從不浪費錢。老朋友中有人想讓他為子孫置辦產業,用於富裕後代,楊震不肯,說:“讓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把這個‘產業’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嗎?”

詞語解釋

暮夜:深夜

遷:升遷;升官

當之郡:當他到郡上任時

謁見:拜見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密愧:王密羞愧

四遷:四次遷升。

卻:不接受。拒絕

遺:贈與,送給。

知:了解,知道。

舉:舉薦,推舉。

何:怎能。

以:拿,把。

故人:“我”。

郡:郡上

道經:路過

故:過去

令:縣令

至:到

何也:怎么回事

何謂:怎么能說

教材分析

楊震暮夜卻金楊震暮夜卻金

《楊震暮夜卻金》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並且錚錚鐵言,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一個人,從小到大,為民為官,白天黑夜,有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占,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範,有口皆碑。

教學目標:

1、課下讓學生找一些體現古人高風亮節的小故事,課堂上可交流一下。

2、本文的故事性強。教師可採用講故事的方法,先講一遍,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銘記於心,然後仔細揣摩語言。

3、教學中可以和現實生活聯繫一下,讓學生談談對當今社會中“慎獨”現象的感受。

4、本文短小精悍,可讓學生體會簡約、精煉的寫法。

教學重點:

楊震的高尚行為表現在哪裡。聯繫實際體會“慎獨”的深刻內涵。

教學準備:

收集相似的小故事。(正面反面的都可以);查找有關楊震的生平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交流自己課前查閱到的有關楊震的資料。不完全的話教師補充。(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對課文的學習理解有用的資料)

1、楊震,字伯起,東漢時華陰人,少時聰敏而且好學,世人贊其“時經博覽,無不窮究”,當時被譽為關西孔子。後因德高望重,學識淵博,從師者如市。

2、50歲時,經朝廷大將軍舉薦,開始步入仕途,升任荊州刺史。任職期間,曾舉薦茂才王密擔任了昌邑縣令。

3、後因受奸人誣陷,蒙受冤屈而死,後沉冤昭雪,後世人們為了紀念他,建了“四知書院”。

二、學生自讀、齊讀。

1、學生默讀課文,運用工具書,解決課文中遇到的生字詞。

2、同位互讀、相互糾正。

3、指名讀課文,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

4、全班齊讀。

三、學習課文內容,體會中心。

1、學生讀書理解,王密為什麼要暮夜給楊震送禮?

① 需要結合當時的背景理解;

② 結合王密的目的猜測;

③ 結合著當時王密的內心理解。

2、楊震是怎樣做的?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要重點抓住楊震的語言來理解。但還要引導學生揣摩當時楊震的神態、語氣,動作等,加深對人物的深入理解,體會楊震的高貴品德。

① 學生自讀楊震說的話→小組內練讀→在全班讀(教師要引導學生聯想當時的情景有感情的讀,加深學生的情感體會。)

② 引導學生體會當時楊震的神態、動作、語氣。

(神態是非常嚴肅的、嚴厲的、可能還有一點失望;動作語氣可讓學生上來邊說邊作邊演。)

③ 學生再來讀課文,並說說你認為楊震是個什麼樣的人?

(嚴於律己,不貪不占,光明磊落,清正廉明等)

3、過了楊震的教育,你認為王密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感悟楊震的話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學習做一個高尚的人。)

四、聯繫實際,談談對“慎獨”的理解。

1、首先學生體會什麼是“慎獨”?

2、學生交流自己課前查閱的一些資料,深入體會,慎獨的重要性。

3、談自己將來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特別是當面對對自己有恩的人時,我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非常重要,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正確處理問題,是他們將來能否立足於社會,做一個高尚的人的關鍵。同時也是文本於現實結合的關鍵之處。)

五、再讀課文,感悟中心,提出質疑,教師和同學們一起釋疑。(可加入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學習。)

六、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課文中心。

2、預習下一篇課文。

課後札記:

《楊震暮夜卻金》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並且錚錚鐵言,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一個人,從小到大,為民為官,白天黑夜,由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占,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範,有口皆碑,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師應好好把握。

關於楊震

楊震雕像楊震雕像

楊震(?一公元124年),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家道衰微,寓居今河南省靈寶市境內。他勤奮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是當時的大儒學家。他長期客居河南湖城縣,任教二十多年,人們都尊稱他為“關西夫子楊伯起”。州郡里多次請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只在家裡教書。有一天,有隻冠雀(鸛雀)含了三條魚,飛到他的講壇上。他的學生把魚拿起來說:“老師,這是蛇一樣的魚,聽說它的顏色是象徵官服顏色的,三條的數目,是表示三公的職位,老師以後一定會高升發達!”楊震聽了,更加發奮用功。五十歲才接受大將軍鄧駕的推薦進入官場,歷任荊州刺史,東萊(今山東掖縣境)太守,後又任涿郡(今河北涿郡縣境)太守。元初四年(公元110年)到朝中任太僕、太常。永寧元年(公元120年)做司徒。

楊震公正廉潔,不謀私利。他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他調任東萊大守,途經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金鄉縣境)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倆人聊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已是深夜。王密準備起身告辭,突然他從懷中捧出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我準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說:“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所以才舉你為孝廉,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背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麼東西。”可是王密還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王密頓時滿臉通紅,趕緊像賊一樣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楊震的子孫為緬懷其清正德操,取堂名為“四知堂”。

楊震做官清正廉明,從來不肯私下接見任何人,就是家裡的人,也不準他們過問他的公事。他除了應得的薪餉之外,一絲一毫都歸入公家。他常常教育家人要節省家用,出門的時候,也叫他們步行,不準乘坐公家給他準備的車子。有人見他這樣清廉,做了大官,家裡還是那樣的清苦,就勸他添置產業。他卻說:“讓後世的人稱我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拿這個當作遺產,不是很豐厚嗎?”由此,“清白傳家”的美譽傳誦至今。

漢安帝元初四年丁巳(117年),楊震被征入為太僕,遷太常。當時博士選舉風氣不正,所選博士名不符實。楊震極力煞住這股歪風,他薦舉的明經名士陳留、楊倫等,都是才能和品格都過得硬的人。安帝延光二年癸亥(123年),楊震升為太尉。安帝的舅父耿寶向楊震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希望得到提拔。楊震不同意,耿寶又親自找到楊震說“國家很倚重李常侍的才能,準備讓您提拔他的哥哥,我只是向您傳達皇上的意思罷了!”楊震說:“假如朝廷想要我們太尉三府徵召人才,就一定會有皇上批示的尚書命令。我是為國家挑選人才,看重的是才德,而不是情面。”他堅決不同意,耿寶只好失望而歸。皇后的哥哥推薦親信給楊震,楊震也不接受。

然而,像這樣正直清廉、不徇私情的官吏,在朝廷內外不僅是吃不開的,而且必然遭讒受謗,不獲善終。楊震更是如此。臨死前,他說:“死是不可免的。我蒙受皇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滅,還有什麼面目見天下呢?我死了以後,只要用雜木作棺材,用布單蓋住身體就可以了,不要搭設靈堂,更不要建造祭祠。”

楊震死後一年多,漢順帝即位(126年),奸臣樊豐、周廣等被殺,楊震門生虞放、陳翼往京城為楊震翻案。朝廷都稱頌楊震是忠臣。順帝才下詔封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贈錢百萬,用很高的禮節將楊震改葬於華陰潼亭。下葬的時候,一群大鳥集結在他的墓前,俯仰悲鳴,淚下沾地。葬禮完畢才飛去。郡守將這種神奇景象匯報給順帝,加上當時連續發生災異。順帝覺得這一定是上天顯靈,告訴大家楊震是被誣陷而死的。於是下詔說:“已故太尉楊震,正直為懷,輔佐時政,而小人顛倒黑白,陷害忠良,上天發威,屢降災害,求神問卜,都說是楊震枉死的緣故。”於是派人在楊震的墓前立了一尊高高的石鳥像,徹底為楊震平反昭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