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賦

孔臧的《楊柳賦》乃被稱為千古詠柳第一篇。作者以鋪陳的手法,真實地展現楊柳自然美的丰姿。

作品原文

嗟茲楊柳,先生後傷。蔚茂炎夏,多陰可涼。伐之原野,樹之中塘。溉浸以時,日引月長。巨本洪枝(1),條修遠揚。夭繞連枝(2),猗那其房(3)。或拳跼以逮下土(4),或擢跡而接窮蒼(5)。綠葉累疊,郁茂翳沉(6)。蒙籠交錯,應風悲吟;鳴鵠集聚,百變其音。
爾乃觀其四布,運其所臨。南垂大陽(7),北被玄陰(8)。西奄梓園(9),東覆果林。規方冒乎半頃(10),清室莫與比深。
於是朋友同好,几筵列行。論道飲燕(11),流川浮觴(12)。餚核紛雜,賦詩斷章。令陳厥志,考以先王。賞恭罰慢,事有紀綱。洗觶酌樽(13),兕觥並揚(14)。飲不至醉,樂不及荒。威儀抑抑(15),動合典常(16)。退坐分別,其樂難忘。惟萬物之自然,固神妙之不如。意此楊樹,依我以生。未丁一紀(17),我賴以寧。暑不御篋(18),淒而涼清。內蔭我宇,外及有生。物有可貴,云何不銘。乃作斯賦,以敘斯情。

作品注釋

(1)洪:大。
(2)夭繞:纖柔貌。
(3)猗那:美好貌。
(4)拳跼:曲折。
(5)擢:聳起。跡:此指柳枝。窮蒼:高遠的天空。
(6)翳沉:幽暗貌。
(7)大陽:太陽,指夏天。
(8)玄陰:指冬天。
(9)奄:同“掩”。 梓:木名。
(10)方:地。冒:覆蓋。
(11)燕:同“宴”。
(12)觴:酒杯。
(13)觶:酒器。
(14)兕觥:酒器。
(15)抑抑:威儀貌。
(16)典常:法度。
(17)一紀:即十二年。
(18)御:用。篋:竹器。

作品鑑賞

描寫楊柳,早在《詩經·小雅·採薇》中就已出現“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名句。不過,那是作為抒情的比附手法。而真實地再現楊柳的自然美姿,此賦是最早的作品。
柳詠柳,是古今文人共有的審美心理,因為楊柳既有“結草早知春”的節候特徵,又有繁茂可避烈日的作用。開篇四句直接稱讚楊柳的這種個性特徵。它“先生後傷”,繁茂在萬水之先,早春時節,草木萌生之時,它已是滿樹蔥綠,蔚茂可觀了;當涼秋來臨,它又凋謝於眾木之後。楊柳繁盛期如此之長,足以給人一種春天長駐人間的感受;柳枝茂密遮蔽夏日的炎熱,又給人以“多陰可涼”的美的享受,接下來由感覺到視覺,多面展現楊柳自然美的丰姿。遠看“巨本洪枝,條修遠揚”,楊柳主幹巨大,柳枝粗壯,柳條細長,飛揚遠處。近觀“夭繞連枝,猗那其房”,那連綿而生的枝條,柔弱細長,輕風搖盪,婀娜多姿,十分美好。這正如枚乘《柳賦》“流亂輕絲”和梁簡文帝《折楊柳詩》“楊柳亂成絲”所呈現的柔美形態一樣。俯仰所見,“或拳跼以逮下土,或擢跡而接窮蒼。”柳樹那高大、妖嬈之姿,充滿了空間,下鋪地面,上蓋蒼天,形象之博大,令人嘆為觀止。柳樹自然美的魅力,還在於它構造了優美動聽的佳境:“蒙籠交錯,應風悲吟;鳴鵠集聚,百變其音。”翠綠的柳枝,層迭交錯,微風吹來,發出和鳴的響聲;又迎來了鵠鳥群居,鳥語歡聲,百變不窮,喧鬧至極。
人們讚美柳樹,還因為它具有無所不生的廣泛適應性。賦文第二段巧用南北對舉、東西對照,突現出楊柳四布成林的特質。無論是炎熱的南方,還是寒冷的北方;不論是果園,還是屋旁,植之則成林,樹之則成行。這隨地生長的獨特個性,呈現出柳樹的頑強的生命力,由此而造就了楊柳巨大的功用。賦文以垂、奄、覆、規、清的不同動詞,排比列述,渲染了柳樹能使大地成茵、園林增色、屋宇生輝的美化環境的作用。
孔臧寫柳沒有局限於柳樹的自然美,而是與人的遊樂生活聯繫在一起,將自然美景同生活樂趣相融相映,從而揭示出利用自然美來增添和豐富生活美的審美經驗。賦文後兩段從外部和內我兩方面描寫觀柳、植柳的樂趣:從外部交往來看,柳蔭樹下正是好朋摯友結交遊樂的場所。在柳綠風涼、鳥語歡鳴的環境中,設宴飲樂,賦詩暢懷,竭盡文人“流川浮觴”的遊樂雅趣,享受著“飲不至醉,樂不及荒”的人生歡樂。由此開創了古代文人“曲水流觴”的遊樂方式,三五一群,結伴而游,環水而坐,盛酒於杯,置於曲水上流,漂浮而下,止於某處,在此處的人即取杯痛飲。五百年後的東晉王羲之集會四十一位文人於蘭亭遊樂,就是這一方式的繼承。這美景、歡宴、樂趣相融一體的佳境,是無法替代的真可謂“惟萬物之自然,固神妙之不如”了。
就自我養性而言,植柳是極有意義的。屋旁四周,遍植楊柳,炎夏可以不用竹蓆,清涼安寧,自得其樂。楊柳“依我以生”,植柳“我賴以寧”,這“以生”“以寧”的物我相融,正是生活的完美境界。這無疑啟示著人們深刻地認識自然美的價值,柳樹之美,既能娛悅耳目,更能陶冶情懷。

作者簡介

孔臧(約公元前201年~前123年),為漢蓼侯孔藂之子。公元前171年(漢文帝九年),嗣藂為御史大夫。臧願嗣家業,求為太常,與從弟安國綴集古義。武帝重違其意,遂拜太常,禮賜如三公、臧與博士等議勸學勵賢之法,請著功令,自是公、卿、大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在官數年卒。臧著書十篇,(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今不存;又有賦二十篇,(同書詩賦略)亦不傳。偽孔叢子末有連從二卷,舊稱臧作,中有諫虎賦、楊柳賦、號賦、蓼蟲賦四篇,未能知其真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