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村

梅峰村

梅峰村地處梅山鎮西南部,依山傍水,山明水秀。下轄18個村民小組,有村民1369戶4426人。有耕地1996畝,山地2848畝,主種水稻、小麥、甘薯、花生。

基本信息

簡介

梅峰村是福全鎮最北端的一個山村,由上馬灣村、下馬灣村、東園村、七賢橋村等自然村組成。東鄰越城區東浦鎮的壺觴村,北至東浦清水閘村,南連尹家坂村,與錦塢、興聯在福全西北部鼎足而立。被陸游比喻為“天柱峰”、“南山”的梅里尖(176米)在村之北,故名。

相關事跡

陸游在其詩中多次提到這座山。其時陸游居住在鑑湖北岸的三山,梅里尖在鑑湖南岸,在陸游看來,它當然是“南山”,因其高出附近小山數倍,故又稱其為“天柱山”,這是很有道理的。他常常坐著小船划過鑑湖朝梅仙塢而來,有《舟過梅塢胡氏居愛其幽邃為賦一詩》:“丹葩綠樹錦繡谷,清波白石玻璃江”。有時還帶著兒子同來,《梅仙塢小隱》:“綠樹陰陰小嶺西,一翁二子自扶攜”。他到湖之南岸,近在尹家坂、梅峰、興聯等地徜徉,還遠到趙家坂去聽社戲。曾經有在此卜庵而居的念頭:“一庵何日從吾好,會約高人共倚欄”。後來還因貧而卜庵不成,悵然有感:“事不如心居十九,往來常羨捕魚郎”。

作用意義

在古代水上交通發達的時候,梅峰村的“七賢橋”是十分有名的。那時鑑湖南岸水路如迪埠江等出入鑑湖,東至紹興,西去柯橋,都要經過七賢橋,這裡實是出入鑑湖的咽侯之地。因此,就是在近代的《茅以升橋話》中,也能找到它的名字。清代吳郡陳祖昭先生在《鑑湖棹歌》百首中有一首專門寫到七賢橋:“青驄馬去幾時回,斜倚薰籠百念灰。寒比七賢橋下水,香如雙節墓門梅”。詩後有注云:“城西南二十里七賢橋,梁鴻、孟光樵隱;方乾游寓;呂東萊讀書;胡致堂、胡五峰住居之處;會稽陳山墩明範誠意二女守節,居屋四旁樹梅,為生後葬焉,賜名貞潔、貞靜”。這大概是七賢橋最詳細的注釋。
福全鎮鄉村還有暑天施茶的好習慣,徐山行之,梅峰亦行之。該村的數十位老人捐款行善,至今年年為人所稱道。

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梅峰村

梅峰村地處梅山鎮西南部,依山傍水,山明水秀。下轄18個村民小組,有村民1369戶4426人。有耕地1996畝,山地2848畝,主種水稻、小麥、甘薯、花生。山林有杉木、松木、再生林木、雜木、龍眼、柑桔。有國小、幼稚園、合作醫療所、造紙廠、機磚廠、針織廠。水泥路接省道307線公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