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寺[福建莆田]

梅峰寺[福建莆田]
梅峰寺[福建莆田]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梅峰,古代又稱梅子岡,因此山遍植梅樹而得名。隋唐時,梅峰僅有座觀音亭。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梅峰的所有者李泮固求觀音喜得貴子,舍梅子岡山地l00多畝,擴建為佛教廟宇。

基本信息

大概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簡介
梅峰寺位於福建莆田市區內勝利路中段。因宋時山上遍植梅樹,徽宗賜額“梅林佛國”,故稱“梅峰寺”。
寺的前身原是一座觀音亭。元豐八年(1085年),地方名士李富之母黃氏舍地百餘畝,將亭擴建為寺。紹興七年(1137年),賜名“報恩光孝寺”。元代在寺內設官講。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犯莆,寺被焚毀。明萬曆年間重建。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多座,傍山而起,錯落有致。

歷史記載

山門內兩側,聳立著四角、三層的鐘、鼓樓。鐘樓的第三層,原懸有一口宋代名匠蔡通鑄的銅鐘,聲音可卜陰晴,能傳及四十里外。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楚軍駐寺失火熔毀。民國初年才又仿宋鍾重鑄一口,重約一千五百公斤,外鑄經咒文五百多字,鐘體古樸典雅,發音極為洪亮。每當晨光熹微,鐘聲乍起,悠揚悅耳,人稱“梅寺晨鐘”。
近年,在海外僑胞熱心贊助下,進行大規模整修擴建。山巔新建一座觀音閣,高達數十米,是市區內最高建築物。登閣俯瞰,市區內遠近景物盡收眼底。滿山仍遍植各種梅花,香國雪海,為市區獨特景觀。

景點特色

梅峰寺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西臚鎮烏岩村後,故又稱烏岩寺。據《潮陽縣誌》記載:“唐大曆初年,福建人陳寶通在西岩寺削髮為僧,拜惠照和尚為師,自號大顛和尚,後在烏岩村創建梅峰寺。”又據《潮州先賢錄傳》一書記載:“梅峰寺建於唐代中後期(公元789~824年),因滿山梅林而得名。”可見,梅峰寺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我們沿著彎曲蜿蜒的環山公路,驅車來到寺前時,頓覺心曠神怡,寺院四周,群峰如黛,怪石嶙峋,清風陣陣,果香撲鼻,景色清幽秀麗。寺院由天然石洞配置人工建築巧妙構成。前面的大雄寶殿為人工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分前後兩廳,兩邊有廂房,建築古樸大方,大雄寶殿歷經1000多年的烽煙戰火,幾經摧殘,歷代都曾維修,至目前仍保留唐代的建築風格。大雄寶殿後面,有“開天佛祖堂”,這裡是一天然石洞,奇趣的是,進洞的門由二支直立石柱、上面一片大石構成,酷似人工構建,但仔細一看,石柱與山石相連,上面的大石也系天然形成,由大門進佛堂,兩塊岩石交叉蓋頂,岩石交接處有一大孔,透過陽光,似一天然露天小院,小院後面的石洞為“開天佛祖堂”,供奉“開天佛祖”塑像,佛祖塑像慈祥逼真,栩栩如生。佛祖堂“牆壁”和“屋頂”皆為天然岩石,石壁上有唐代碑記石刻,可惜因年代久遠,好多石刻文字模糊不清。
梅峰寺有浮雕石刻老母像、佛手印、無水橋、清泉飛渡、地下隧道、織布洞等勝景,石刻老母像刻工精巧,足見潮州地區唐代石雕藝術已十分高超,“佛手印”在石壁上,壁上天生一個人手手印,民間傳說是大顛和尚為試其功力,用手擊石而印下的,清泉飛渡在寺傍山坡,坡前泉水順著怪石飛流而下,蔚成奇觀,地下隧道系天然岩洞,長約2000餘米,可直通山坡背面的內村。
梅峰寺前有一大山坑,山坑上有一無水橋,山坑下面全是怪石自然鋪成。無水橋建於唐代,明嘉靖年間的《潮陽縣誌》記載:“唐大顛曾居梅峰寺,築石樑架兩山之間,高數丈,稱無水橋。”無水橋在潮汕古建築中不但年代久遠,且因奇特建築聞名海內外。橋為南北走向,全由石塊砌成,分為二孔二墩,橋墩四方形,由方石塊砌成,橋面為15塊石板鋪砌,石板各長5.53米,寬0.56米,橋高19.3米,建築嚴謹堅固,歷千餘年而巍然不動。而更奇特的是,“無水橋”下的山坑,千餘年來未見滴水,縱使暴雨傾盆,附近山洪暴發,無水橋下的深坑仍然只見坑底怪石,未見水流,此一奇特現象,曾引起有關專家學者關注,據考證,山坑怪石下尚有深坑暗流,山坡泉水從地下暗流流去,暗流深達10餘米,故山洪再大,洪水也不會涌到上面。民間傳說,元末明初,道人何野雲(俗稱虱母仙)曾從無水橋下怪石縫隙處向石下暗流釣魚,常有銀鱗金鯉上鉤。傳說並不可信,但無水橋坑底無水,地下有暗流早在明代已有傳聞。
梅峰寺千年來曾留下了好多名人學士的身影和足跡。明代御史、學者陳大器曾到此處遊覽並賦詩,留有“柱杖梯雲鳥道斜,石岩深處有僧家”的名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