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

他對語文教學有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他指導學生寫的作文曾獲獎,曾寫過作文教學論文。 在兩位教授的指導下,他走上了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的道路。 至今為止,他已發表的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方面的文章約10萬字。

個人履歷

梁德新(筆名 梁豪),男,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山口村人,大學肄業,中學歷史教師,曾在梅州市梅縣區松南中學任教,兼文學社輔導老師。喜歡看書寫作,是個“業餘自由撰稿人”。

人物生平

梁德新先生是個教員。他勤奮好學,靠拼搏肉體,自學成材,結出累累碩果。他是個對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有成就的人,於2000年12月入選“當代梅州客家研學人”名單。他是梅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梅州市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會會員、梅州日報通訊員,政協梅縣區第十屆文史委員(兼職)。1998年他被選為梅縣區第十屆政協委員,2002年被聘為華裔刊物《僑聲》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雜誌論文社特約編輯。他曾經在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團結報》、《四川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通訊》、《家庭》、《粵海同心》、《客家風情》、《南方日報》、《南方農村報》、《客家大觀園》、《梅州青年》、《梅州僑鄉月報》、《梅州日報》、《梅州文史》、《客家縱橫》、《梅縣區文史》、《客家人》、《梅縣區僑聲》、《梅苑》、《蒼松》等23家報刊代寫留學生論文生雜誌論文發表文章約300篇,約50萬字。

人生經歷

童年時梁德新先生因父母離異,他跟隨母親生活寓居在松口鎮。因諸多的原因,他曾經在3間國小讀過書。他從小就受到文化之鄉的影響和書香門弟的薰陶。他生父王志泉是原肇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教育論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文學論文院教務處處長。王志泉兄妹多人曾受過高等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教育論文。他的養父梁志權是國小校長,梁志權的家庭也是讀書人多大學生多。他的叔叔梁達權是原武漢大學成人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教育論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文學論文院院長、教授、全國書法協會會員。祖父梁錦洪是個園藝家,建國前在留日學生果樹專家梁可雋的指導下,創建了一個有一定範圍的果園。梁錦洪是個人緣極好又尊重文人的人。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因受極左道路的影響,有部分文化人士淪落在農村“接受勞動改造” 。.經常有村裡的“落難文人”在他家裡聊天。這些“落難文人”閱歷廣,文化素質高。他們坐在一起時都會講述他們以往的閱歷,南洋及國內的風土人情及他們的所見所聞,有的人還會講他們年輕時的戀愛閱歷及他們的羅曼史。童年時代的梁德新先生靜心傾聽這些老前輩們講的故事,有些故事比小說里的故事情節還有精彩。他的好些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文學論文作品中的內容,如他的作品《上寨鼎力王》、《斷頭坑的傳說》、《漫談“水客”》等文章都是取材於這些文人口中所述的故事。梁德新先生的寫作興趣源自於寫家信。他讀三年級時開端與親友通信。他的祖父王漢良是個歸僑,解放前曾在松源圩開過一間“仁愛堂”藥材店,他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十分憐惜這個聰明好學的孫子王森欣(後取名為梁德新)。孫兒每次寫信給他的時候都回信,有時還會在信封內夾錢給孫兒。姑姑王桂蘭是蕉嶺中學的教員,他也常寫信給姑姑。他姑姑回信時,會把侄兒寫的信修改後寄回給他。因親友鼓舞他多寫信,還要求把信要寫好,親友們還會寄錢獎勵他,從此他對寫作萌發了喜好和興趣。為了要把信寫好,他認真研究寫信技巧,寫信時格外認真。他讀國小五年級時,就能寫出敘事清楚、語句通暢、文筆流利,約兩千多字的家信。讀國中時,他養成寫日記,剪報蒐集資料、摘抄書中佳句篇章的習慣。因為他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他日後成材奠定了基礎。 學生時代他是個口學兼優的學生,讀國小時因為學習勤奮,成果好,作文常貼堂,他的口才好參與過演講競賽,當過班幹部,受到老師的厚愛。因家境不好,梁德新先生18歲那年在梅縣區梅東中學高中肆業後就步入社會營生。他在家鄉當過農民、外出福建各地做苦工、學修電器、學過照相、做過小商人、代課教員……
1966——1968年,是文化大反動的罷課反動期間。那時他正是中學學習期間,他不趨潮流,沒有跟隨那些“狂熱分子“去批判揪斗走資派、黑幫分子。在兩年的時間裡,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看書,他看了約300本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禁書。這些禁書有的是學校圖書館搜出來的,有的是從那些書香門弟人家中搜出來的。他和好幾個要好同學在看守這堆書時,鬥著膽做了”家賊“,從一萬多本書中先數百本,暗中偷回家中,偷偷地認真閱讀品味。那時物質缺乏,生活艱苦。因為有書看,肉體生活很豐厚。他百覽群書學到了很多知識,他看得最多的書是中外名著和人物傳記。他還似懂非懂地閱讀了《百科全書》、《嘉應州志》、《梁姓族譜》及佛學、玄學、風水學等書。因他年幼時百覽群書興趣喜好普遍,為他日後從事寫作和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石。開端寫作的人多么盼望自己寫的文字能夠變成鉛字,希望自己有一個豆腐塊大的文章發表在報紙上。雖然他後來經常向報刊投稿,都是石沉大海或寄回他的是《退稿通知書》。1971年,他曾經因為《南方日報》的一份《退稿通知書》被家人曉得了,母親痛打打他一頓。家裡人極力反對他向報刊寫文章,怕他“闖禍”,甚至威嚇他再寫下去說不定會“犯文字獄”而坐牢。但他都還是執著寫下去。他把定的文稿冷藏在箱籠里或在幾個要好的文友中傳閱。
1972年夏天,他用1元錢暗中從一個會刻印的人那裡買了一張出省搞副業的“證明”。當時他身上只要平常儉省下來的5元錢和10市斤的全國流通糧票,他良開家鄉到福建營生。他曾經在福建的三明、寧化、永安、永定、龍巖等地做了4年苦工。在“社會大學”的大課堂里,他學到了許多知識。為了生存,他不但學會了各種營生技藝,也學會了在社會上怎樣做人。
因他出身書門弟,雖然受當時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但客家人崇文尚學的思想對他的影響很深。總要有空餘時間,他就看書、寫日記,有時還會寫些文章自娛自樂。在做“肓流”的4年裡的生活能夠說神仙、老虎、狗都做過,倍受人間之冷暖。他遇過貴人也遇過小人。他身無分文時到朋友、親友家裡“打飯皮”。攢了點錢的時候便大方地花掉。有個時期,他跟隨朋友在鐵道線上做生意。他們從山區農民那裡收購筍乾、茶葉等山貨,裝在多層樟木箱裡,運到廈門、福州去賣,住在家在城裡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家中。他們把貨銷售後,買上手錶等日用品再賣給山民們或換回山貨。那時在福州1個樟木箱可賣50元,本錢才12元。用箱套箱的辦法一次可帶3隻樟木箱,內箱裝茶葉等山貨密封保管好。當然也還做過賠本生意……
1974年,他曾永安縣做了一年工。上世紀七十年代因戰備需要,福建省永安縣開發煤礦、建水電站等工程設備,需要很多勞動力。有一時期,外地來永安縣做工的人比本縣人還要多。全國各地的“肓流”都來到永安尋食營生。他的幾個文友是因受極左道路虐待,逃離單位或家鄉到永安來避難營生。這些人中有右派分子、接受勞動改造的人員、逃避農村勞動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還有大寺廟裡的和尚,能夠說都是社會上的“精英人物”。當時他們這些出門尋食的人好些都是隱姓埋名的人,他們用的證明也是假的。梁德新先生與這些人生活在一起,受到他們文化素質和社會閱歷的感染,有時他們幾個文化高的人湊在一起評論時局、社會、文藝的時候會各自發表高論,他則靜靜地傾聽,聽過之後自己深思才知自己墨水喝得不多,財知自己知識淺薄。十年“文革”完畢後,這些文友都發揮各自的特長,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有的人重返高等學校任教,有的人評上了高等職稱,還有的人成了作家。他有個文友是廈門市的一個上山下鄉知識青年,是66屆的高材生。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上了重點大學,如今他是個論著豐盛的教授。他與這些文友們的交往中學到了許多知識,為他日後生活、待人處事、學習寫作起著很大的影響。有趣的是他在福建做工時,曾為朋友代寫過戀愛信,他寫的戀愛信勝利率高。他把人家提供給他的資料,經他精心編織成情意纏綿,誘惑力很強,能夠感動姑娘心田的”戀愛信”。信寫好了交給對方收取勞務費,事成之後再收取獎金。因為他的知識被人認可,從而進一步激起了他對寫作的興趣。梁德新先生寫日記不拘格式。他每次外出開會旅遊或會友等他都會寫在日記本上。他把日記保管供日後查找資料有。他還保管下很多親友信件。能夠說寫日記和快是他學習寫作的開端。是他步入文壇的赴。從此他與寫作結下了緣。離鄉背井到異地它鄉營生,人際關係十分重要。他在福建的客家中央做工,均受到梁姓宗親們和客家人的支持協助。因為他以肖看過中央史志和宗族文化方面的書,每到一個中央做工都會對這些專訪客家人的語言、習俗、民情停止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探究。從那時起,他開端對客家學產生興趣。
1980年,梁德新先生分配到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教育論文部門工作。從此,他完畢了在社會上飄蕩不定的生活,有了固定的工作。他在梅縣區教員進修學校(中專)畢業後,學到了當教員的身手。在工作期間,他仍孜孜不倦地學習,參與了華南師範大學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教育論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文學論文專業學習。他曾在桃堯山區教過國小、中學。而今是松南中學的歷史教員和學校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文學論文社的輔導老師,社會兼職是政協梅縣區第十屆文史委員和華裔刊物《僑聲》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雜誌論文社特約編輯。
??他在教學工作中也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他對語文教學有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他指導學生寫的作文曾獲獎,曾寫過作文教學論文。他曾在《全國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教育論文科研討文集》、《梅縣區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教育論文通訊》、《繼教通訊》等刊物發表過:《農村小作文教學討論》、《淺析對後進生的轉化》、《漫談繼續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教育論文》、《繼教學習感受》、《餘熱獻家鄉》等文章。在職國小教員進修期間,因他擅長寫作,教員進修學校的任課教員評估他開課,講授“國小作文教學閱歷談”體會,深受在職進修教員們的好評。
梁德新先生還是個攝影喜好者。他從事業餘攝影20年,召集保管有一批黑白照片、彩色膠捲,各類照片約千張,他把照片分類鑲在相冊里。1983年,他用120元買了一架120型上海牌黑白照相機。1988年,他買了一架國產珠江牌的彩色照相機。他學照相出自於興超喜好。節假日省親訪友,外出旅遊,有時帶學生春遊、秋遊的時候,他會帶上照相機拍攝照片,作留念的欣賞用。後來他會向報刊發表文章時,把自己實地拍攝的採訪照片用在報刊上。《第七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巡禮》、《今日麻風村——一個鮮為人知的角落》等專訪報導里的照片都是他拍攝的。2001年3月,他應邀列席四川成都市舉行的“第七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在旅途中他拍攝了很多照片;坐船經過長江三峽時,他拍下了好些有留念價值的旅遊勝地的景色名勝照片。
??1981年,他與梅縣區桃堯鎮國小的女教員鍾利平相愛結婚成了家。妻子是個賢妻良母,能夠節儉持家,夫妻團結和睦,日子過得安定愉快。也是有了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為他的業餘寫作提供良好的條件。他買書花錢過多,妻子也不責怨他。在家庭的支持下,使他能安下心來寫作。
??梁德新先生是在完成了教學任務外,充沛套用星期假日和寒暑假停止寫作的。假日期間,他上午採訪,下午、晚上看書、寫作。一天的看書、寫作時間約6個小時,晚上11時準時睡覺。他的日常工作是教書、採訪、看書、寫作、開會,生活過得充實。松口鎮政府、學校的指導們關懷支持他寫作,減輕了教學擔負,使他有比較富餘的時間寫作。2000年他買了一台電腦,他用電腦寫文章。他妻子和讀中學的小兒子都懂得電腦打字,經常協助他在電腦上打文章。在家裡人的協助下,使他的寫作速度加快了。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為家鄉效勞,在這方面梁德新先生做得很好,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海內外興起了客家熱。自己國有客家人寓居的中央普遍成立了客家聯宜會、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會,大專院校里成立了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所。
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仙口村是梁德新先生的故鄉。它是個景色秀麗客家人文資源豐厚的客家鄉村。村中人才輩出,約兩千人的村莊,百年間考上大學的有100餘人,這些人中有將軍、市縣級幹部、大學校長、教授、高級工程師、作家、記者、醫生、書畫家等。因為仙口村有豐厚的客家人文資源,1978年嘉應大學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所的房學嘉、陳乾華教授到梅縣區松口鎮仙口村停止“客家民俗田野調查”。梁德新先生積極協助兩教授工作,為他們當嚮導,帶他們專訪知情人、采寫調查文章。他套用節假日撰寫了約4萬字的“客家民俗田野調查”文章,內容有宗族文化、中央民情習俗、人生禮儀等。在兩位教授的指導下,他走上了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的道路。他曾經以仙口村的文史資料為題材撰寫了《引進少田柚種植的果樹專家梁雋可》、《梁杏果似略》、《熱心於家鄉公益事業的鄉賢梁克疇》、《仙溪橋今昔》、《梁特鋒將軍簡傳》、等8篇文章,發表在《梅州日報》、《梅縣區僑聲》、《梅苑》等刊物。在《論譜牒資料在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中的價值和局限》這篇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論文中取材於仙口村的文史資料約一千字。他還與人協作編著了《仙口風情錄》這本書。《仙口風情錄》全書約10萬字,內容有村史、民俗、中央掌故、民間故事、宗族文化、人口調查。是一本圖文並茂,內容豐厚,鄉土氣息濃重的書。國內著名的客家學專家丘菊賢教授為這本書作序,他在序言中所述:這本書是海外華裔子弟,華人故鄉參觀、旅遊、尋要問祖的嚮導書;據自己所各,各市縣、各鄉鎮多有新撰志書,但以一村一寨為單位寫出一本書的簡直等於零,仙口村可說是開習尚之行,從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角權衡,仙口村無疑給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開了個好頭,值得褒揚倡導。《仙口風情錄》收藏於該館。2002年1月27日梁德新送書給上杭客家族譜館,受到嚴雅英館長等人的熱情接待,並回贈了很多書籍給他。
因梁德新先生的文章有些發表在華裔刊物中傳播於國內外。有些專家學者看了他定的文章後,他們到鬆口旅遊或調查時會主動與他聯繫。他參與過數次國際和國內大型學術研討會,他的論文都入選會議論文集。通過與文會友,他認識了很多國內外的知名專家、學者、教授。
鬆口是粵東千年古鎮,是個崇文重教人才輩出的客家山鄉。20世紀80年代,隨著客家熱的興起,鬆口的客家人文吸引了中外客家學專家們的關注,紛繁前來調查。以鬆口的人文資料撰寫成的論文、書籍在國內外客家學研討會上發表。鬆口豐厚的客家人文進一步被國內外學者們提供資料和為他們當嚮導。梁德新寫了好些反映鬆口客家人文的文章,他撰寫的《試論將粵東古鎮開發為“客家民俗文化村”的可行性》、《台灣清華大學高怡平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博士論文來鬆口調查客家人文》、《海內外聲學學者到鬆口調查客家人文》》、《孫中山先生來到鬆口僑鄉》、《鬆口為何姓氏多》等文章,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團結報》、《梅州日報》、《客家縱橫》、《客家大觀園》等發表後,在社會上起著很大的影響。
因為梁德新先生在報刊上發表了好些宣傳家鄉文化的文章和編著了《仙口風情錄》這本書,得到了鬆口中央文化界人士的關注和重視。2000年冬,原梅縣區人大副主任、鬆口公社黨支部書記李錦祥同志,他看到《試論將粵東古鎮開發為“客家民俗文化村”的可行性》這篇文章後,對展開鬆口旅遊事業搞活中央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經濟論文的構想極感興趣。他與松口鎮的黨委、政府及與原市人大秘書長、梅州市志第一副主編、副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員黃玉釗等人商討,擬寫一本反映鬆口中央人文的書,書名為《鬆口古鎮風情》,梁德新先生參與這本書的寫作,是這本書的副主編。《鬆口古鎮風情》於2001年10月出版,這本書面世後,受到寬廣讀者的喜歡,海內外鄉賢紛繁寫信、來電要書。
2001年11月3日,由廣東省文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化學論文人主持的“梅縣鬆口文化研討會”在廣州市召開。梁德新先生應邀列席會議。他與人協作撰寫的《千年古鎮堪一游》、《粵東古鎮鬆口可開發為“綜合性旅遊區”》、《鬆口人文述略》3篇論文入選會議論文集中。在鬆口文化研討會上,鬆口籍的溫梅先、余雲春、李大超等專家學者在會議討論期間,指名要梁德新先生編寫一本《鬆口山歌》書。為了完成鄉賢對他的厚望,他邀請了會寫山歌會編劇本的文友陳興德同志合寫《鬆口山歌》這本書。這次會議的通訊報導由他發表在《梅州僑鄉月報》、《梅縣區僑聲》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雜誌論文上。因梁德新先生對發掘宣傳家鄉的文化有貢獻,受到家鄉民眾的好評。好些外地鄉賢因為在報刊看過他寫的文章,回家鄉時都會與他聯繫。有人還會主動寄書刊、送書給他。八十多歲的老紅軍溫梅先老人,每次回鬆口時都會與他聯繫見面交談,鼓舞他多寫文章,為社會作貢獻。
梁德新先生的寫作進步快,除了他自己勤奮好學之外,還有眾多的熱心人協助他支持他。松口鎮好些退休的中學教員都與他有交往,有的人還會為他閱稿,有的人指導他寫作。著名的客家學專家、世界客屬出色文化人士,老作家黃火興先生對他學習寫作協助很大。他經常訪問黃火興作家,向他學習請教。黃火興被他勤奮好學的肉體所感動,誠懇協助他,還送了很多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書籍給他。黃火興作家和梅縣區高級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丘青老師引見梁德新先生參與梅州市作家協會。因為他對中央歷史有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還為市、區文史單位撰寫過文章。市、區文史單位贈送了很多書給他,鼓舞他撰寫文章。
看了梁德新先生好多客家文章,都覺得他的寫作作風是實事求是,客觀真實,文筆流利,通俗易懂。如他撰寫的《客家人的公嘗》、《客家名菜——釀豆腐》、《三斤狗的故事》、《李二何特殊的一生》、《愛國人士丘哲》、《仙口梁氏淵源綜述》、《客家人的節日習俗》、《松源舊時的航運》等文章都堅持這一寫作作風。至今為止,他已發表的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方面的文章約10萬字。擬編輯成書書名暫擬《客家鄉情》,待條件成熟時出版。
由於梁德新先生勤採訪,勤看書,勤查資料,勤於筆耕,虛心請教人。他的寫作技藝逐步成熟,寫作水平進步快,取得了碩果纍纍。他發表過各類文體,涉及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文學論文評論、教學論文、客家學論文、報導、新聞、人物傳記、故事、小說、散文等。他的寫作範圍很廣:讀國小時起為人寫信,他還寫過廣告詞、求職書、總結、講稿等。他還參與過編寫《梁氏族譜》。2000年他與人協作,為一個陳姓僑屬寫過一部約20萬字的家史,供他家庭內部傳閱。
梁德新先生獲獎作品不少:他的作品《人不留屍,死要名》發表於《梅州日報》,榮獲梅州新聞協會2000年度新聞通訊類三等獎;1999年在民眾文藝創作中,他創作的故事《一輛山地車》榮獲梅縣區文化局授於三等獎;1999年11月,梅縣區人民廣播電台、梅縣區東風企業集團授予他創作的《由工人到莊園主——記優秀民營企業家鐃志章》在“東風杯”祖國在自己心中廣播徵文評比中,榮獲三等獎;2000年6月,梅縣區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教育論文局授予他1999年普教宣傳獎,鼓舞他抽了很多優秀稿件。2002年6月梅縣區宣傳部把他的作品《客家學專家到鬆口客家人文》評為新聞三等獎。
他撰寫的《鬆口為何姓氏多》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後,分別在《客家人》等多家報刊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雜誌論文轉載;《漫談“水客”》這篇文章在《南方農村報》發表後曾在6家報刊轉載。2001年3月18日,他隨同梅州市的客聯會和嘉應大學的專家教授丘菊賢、賴紹祥、宋德劍羅英祥、同俐(女)列席在四川成都市召開的“第七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他實地采寫並拍攝有照片的通訊報導《第七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巡禮》刊載在《客家大觀園》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雜誌論文,因為篇文章寫得真實詳細、文筆流利得到讀者的好評。
他是參與了《韓素音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論文集》書主要撰稿人之一,這本書約20萬字,由國內10個專家撰文寫成,由著名客家學專家丘菊賢教授編著。書中就收入了梁德新先生撰寫的《韓素音作家夢》、韓素音撰寫《周恩來一書的特色》、《韓素音〈目的地重慶〉一書的寫作過程》、《韓素音撰寫〈周恩來記〉的辦法、目的、機緣及其它一書的特色》等4篇文章約1萬多字,這本書由丘菊賢教授主編,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發行於國內外。著名客家學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所主任譚元亨教授為這本書寫評論文章,發表在《梅州僑鄉月報》2002年第1期,他對這本書給予較好的評論。

成就及榮譽

1998年當選為梅縣區第10屆政協委員(兼政協學習文史委員),2000年聘為《梅縣區僑聲》雜誌社特約編輯、記者,2001年聘廣州《客家風情》雜誌社特約編記者,為2005年聘為梅州市《客家人》雜誌社編輯(兼職)。編著書5本,個人專著《客家鄉情》20萬字。在國內外30多家報刊(含電子刊物)發表小說、散文、新聞、報告文學、論文400多篇。作品論著達100萬字。對客家歷史文化和華僑文化有研究,為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撰寫了4萬字“客家民俗田野調查”文章。參與地方史志編寫,是《鬆口古鎮風情》副主編。丘菊賢教授主編《韓素音研究文集》書中的四個主要撰稿人之一和《世界客家名人譜第二卷》編輯。應邀出席第6、7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第2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研討會、99嘉應大學客家學研討會、“文化梅州”發展戰略研討會等學術研討會14次,有10篇論文入選會議論文集。吸收為梅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梅州市客家研究會會員。

個人作品

編著的書 《客家鄉情》作者、《客家鬆口民間故事》編著人、《客家鬆口山歌》編著人(與人合作)、《仙口風情錄》主編、《鬆口古鎮風情》 副主編
發表文章 鬆口為何姓氏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東路北伐軍鬆口大捷(北京《 團結報 》)、客家山歌手童愛娜(印尼《印華之聲》雜誌)、、清代翰林王利亨(廣州《紅楓》雜誌)、老人立遺囑利大還是弊大(《家庭》)、客家人的公嘗(《三明僑報》)、梁姓淵源與宗族文化(《客家人》雜誌)、百家爭鳴話客家(《客家風情》雜誌)、主席親筆字成文物(《羊城晚報》)、記女收藏家梁小玲(《廣州日報》)、松源河舊時的航運(《梅州日報》)、模仿也是學習(《海峽教育報》)、淺論中學生的歷史情結教育(《梅州教育》)、溫馨的小屋(《中華客家文學》雜誌)梁漱溟與佛教(嶺東佛學院學報《人海燈》)、風水在客家地區的流傳和影響(與李春泰教授、江金波博士合寫《客家縱橫》)雜誌)、一個自由撰稿人的婚戀(《中國自由撰稿人》電子雜誌)

個人其它信息

學術活動

1999年10月“99嘉應大學客家學研討會”、 2000年10月“第6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會址:福建龍巖市)、2001年11月“梅縣區鬆口文化研討會”(會址:廣州市)、2002年10月“孫中山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 會址:廣州市)、2003年4月“文化梅州發展戰略研討會”、2004年11月“贛州與客家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 “移民與客家文化研討會” (會址:成都市)2006年6月 “第二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研討會”(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社會評價

希望梁德新先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客家研究代寫代寫留學生論文生論文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