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縣圖書館

桐廬縣圖書館

桐廬縣圖書館座坐落在桐廬縣,館舍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現有職工33人,其中大專學歷24人;副研究館員2人,館員8人;在老城區還設有分館,建築面積1562平方米。桐廬縣圖書館始建於1978年12月,1988年獨立建制。1994年以來,曾三次被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2005年7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為桐廬縣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基本信息

本館介紹

一、建館時間、館址、面積、圖書館地理位置等基本情況

桐廬縣圖書館始建於1978年12月,和縣文化館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1986年獨立建制,1989年3月建造了獨立的圖書館,即現在的迎賓路分館,它位於桐廬縣城江北迎賓路50號,建築面積1562平方米,館舍面積2280平方米,內設外借部、成人閱覽室、少兒外借閱覽室、電子閱覽網絡部四個對外開放部門。
由於迎賓路分館面積較小,設施不全,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城市規模和廣大市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2003年10月,桐廬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在桐廬縣城江南新區的白雲源路建造新的圖書館,且實施“三館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工程,即使用中的迎賓路50號老圖書館、桐廬中學圖書館和即將建成的新圖書館三館合一。通過一年的艱苦努力,桐廬縣新的圖書館於2004年10月竣工,2004年10月29日舉行開館典禮,總投資2000萬元,占地31.5畝,館舍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環境綠化面積占45%,由同濟大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多功能、智慧型化、開放式、園林化”的特點,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造型新穎別致。館內按國家一級圖書館標準配備現代化的燈光、溫控濕控、安全監控等系統,新、老兩館各有電信、網通兩條百兆光纖寬頻接入,並設有無障礙通道,硬體設備一流,圖書借閱、管理採用自動化網路辦公系統,為廣大讀者提供了更為舒適、便捷的服務。館內分別設有外借部、電子閱覽網路部、少兒閱覽部、教參閱覽部、地方文獻特藏室、多功能報告廳、采編部、辦公室等近十個服務部門。
二、圖書館的歷史簡介、藏書規模、分布、藏書特色的介紹
桐廬縣圖書館現有藏書總量25萬冊,其中迎賓路分館藏書10萬餘冊,分館外借設有一個開架書庫,一個閉架書庫,少兒室外借閱覽室設有一開架書庫,分館的藏書主要用以讀者借閱。
新館現有藏書15萬餘冊,其中外借藏書9萬餘冊,少兒外借閱覽藏書4萬冊,閱覽教參部藏書2萬冊,外借和少兒外借閱覽藏書主要用以讀者借閱,教參閱覽部的藏書主要用以信息諮詢服務,讀者只能在館查閱,不能借出館外。
地方文獻室藏書2200冊,主要是家譜、古籍等珍藏書籍。
三、對圖書館概括性總結 桐廬縣圖書館從1978年建館至今已32年,其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當初的幾十平米的房子到現在的建築面積近萬平米,從幾個員工到現在的30多個員工,在現有職工中,有大專學歷的24人;副研究館員3人,館員8人;1994年以來,曾三次被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2005年7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2009年9月,我館再一次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為我縣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我館有一支年富力強、充滿活力、具備專業知識的圖書管理隊伍,秉承“以人為本,讀者至上”的服務理念,為讀者提供賓館式服務,對每一位讀者,禮貌用語,熱情接待。為了擴大圖書館服務陣地輻射面,並從2004年起,我館和杭州地區其他九個公共圖書館實行“九館一證通”工程,通借通還,資源共享。2006年6月,我館根據市委組織部及市圖書館的相關要求,把桐廬的黨員遠程教育村級教育點納入了“一證通”工程,目前全縣已開通使用的服務點41個;流通點148個,占186個行政村中的80%,特別慶幸的是,2009年縣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桐廬縣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實施意見》的檔案,是圖書館的服務得以有效延伸,至2009年底,共建鄉鎮分館7個,力爭2010年全縣的鄉鎮分館全覆蓋,為繁榮農村文化發揮積極作用。
桐廬縣圖書館以寬敞、舒適的環境,科學、規範的管理,熱忱、周到的服務,將繼續為我縣建設和諧社會、為我縣的經濟騰飛發揮重要的作用。

桐廬縣圖書館桐廬縣圖書館

桐廬縣圖書館座坐落在桐廬縣桐君街道白雲源路608號,館舍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現有職工33人,其中大專學歷24人;副研究館員2人,館員8人;在老城區還設有分館,建築面積1562平方米。桐廬縣圖書館始建於1978年12月,1988年獨立建制。1994年以來,曾三次被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2005年7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為桐廬縣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更好地滿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及對知識、信息的渴求,2003年10月,縣委縣政府決定建設新的圖書館,並實施“三館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工程,即使用中的老圖書館、建設中的新圖書館與桐廬中學圖書館三館合一,資源共建共享。通過近10個月的努力,一幢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造型新穎別致、雄偉、壯觀的新圖書館展現在人們眼前。新館充分體現了“多功能、智慧型化、開放式、園林化”的特點,配置了標準的照明系統、中央空調系統、安全監控系統,圖書的借閱、管理全部採用自動化電腦管理系統,是桐廬縣文化事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桐廬縣城市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
整合後的新圖書館,藏書總量達20萬餘冊,數字圖書20萬冊,報刊1000多餘種,每周開放56個小時以上,分別設有外借部、自修部、閱覽教參部、電子閱覽部、社會活動部、地方文獻藏部、采編部、辦公室、財務室等近十個部門。
桐廬館有一支年富力強、充滿活力、具備專業知識的圖書管理隊伍,秉承“以人為本,讀者至上”的服務理念,為讀者提供賓館式服務,對每一位讀者,禮貌用語,熱情接待。為了擴大圖書館服務陣地輻射面,並從2004年起,桐廬館和杭州地區其他八個公共圖書館實行“九館一證通”工程,通借通還,資源共享。2006年6月,桐廬館根據市委組織部及市圖書館的相關要求,把桐廬的黨員遠程教育村級教育點納入了“一證通”工程,現已開通使用的服務點14個,流通點60個,截止到2008年12月,完成100個村級圖書流通點。為繁榮農村文化發揮積極作用。

館長寄語

圖書館一角圖書館一角
公共圖書館事業是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傳播先進文化、開展社會教育等重要職能,是公民的終身學校。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本館動態沙二海先生向桐廬縣圖書館贈書
5月18日,浙江拉拉美術館聯盟主席、西苑中海(北京)書畫院高級院士沙二海先生將自己的書法作品集捐贈縣圖書館典藏。
沙二海先生,原名徐國慶,別署徐谷慶、號自在軒主,生於浙江龍游。幼承庭訓,染指文墨。1981年赴杭州攻讀法律,課餘從沙孟海大師學書,沙先生賞其聰穎,收為關門弟子,並先後引見了啟功、林散之、費新我、謝稚柳、徐邦達、譚建丞、沈定庵等大批藝壇名家。1992年創辦中國拉拉美術體系初始平台——浙江拉拉美術館;之後在各類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有影響力的文章,倡導藝術市場規範化;近二十年來發表各類文章、出版專著達80餘萬字。因書宗唐代李北海,師從當代沙孟海,人稱“沙二海”。
30多年來,他孜孜不倦探尋中國書法藝術,為傳承中國書法藝術作出了不懈努力。他的書法作品風骨遒勁,正氣逼人,筆意渾厚。中國蘭亭筆會會長、著名隸書大家、沙孟海大師生前好友沈定庵老先生以“沙翁遺意”四字予以肯定。
此次,桐廬縣文化館、桐廬縣富春江美術館、桐廬縣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了沙二海先生書法作品展。開展之時,沙先生將由香港漢榮書局出版的《當代中國書壇八大家——沙二海》書法作品集捐贈給縣圖書館10冊,為我館增添了一份寶貴的資源。(顧慧)
讓閱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五一”小長假期間,縣圖書館新老兩館共接待讀者1031人次,流通書籍3051冊次。與去年同期相比,秩序井然,數據持平略有上升,顯而易見,很多讀者已將閱讀書籍作為一種過節方式。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平時生活中隨著一些影視劇的熱播,會有不少的讀者到圖書館來借閱同名小說,過過先睹為快知曉大結局的癮。還有每當中考、高考接踵而來,大批莘莘學子就會來到書架前,細細搜尋自己需要的書本,為自己的未來衝刺加油。諸如此類的事還有許多,在這個遇事問百度的訊息時代,還是有很多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與書籍面對面貼心交流,因為不知不覺中閱讀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在閱讀中生活,在生活中閱讀,書籍使每個人的人生都能釋放美麗,燦若夏花。(高俐娟)
閱紅色經典揚愛國精神
紅色經典紅色經典

90年來,是什麼?讓這些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義無反顧,在中華大地書寫出氣壯山河的詩篇;是什麼?讓這些共產黨人超越時代,超越生命,在人民心中聳立起永不磨滅的豐碑。——我們追問歷史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緬懷黨的光榮歷史,歌頌黨的豐功偉績,激勵廣大人民奮發進取。近日,縣圖書館采編部購進一批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俱佳的精品圖書,《星火燎原普及本》叢書:《八一的槍聲》《強渡大渡河》《強攻天津》《紅十八師突圍記》等總計十一冊。該叢書通過一篇篇生動傳神的文章、一個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一幕幕催人淚下的悲壯畫面,生動反映了我軍將士在革命戰爭歲月的戰鬥和生活情況;還有《葉挺將軍》《長征》《鄧小平縱橫國際舞台《毛澤東和他的兒女們》《中國共產黨歷史》《國共演義》等等。本次共采編有關戰役紀實、人物傳記、黨史資料、黨的領袖人物等專題書籍總計80多冊,並在館內設立了“建黨90周年紅色經典圖書專架”。我館上架這些紅色書籍,旨在頌揚在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堅定在黨的領導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和信心,唱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主旋律;激發廣大讀者學習紅色書籍,關注紅色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采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