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桐廬縣副中心]

分水[桐廬縣副中心]

分水鎮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位於桐廬縣西北部,南靠瑤琳鎮,西接百江鎮、合村鄉,東、北分別與富陽區、臨安區接壤,距離千島湖60公里,是桐廬縣的副中心、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 分水鎮版圖面積300.01平方千米,是桐廬縣第一大鎮,下轄2個社區、26個行政村,戶籍人口5.3萬、外來人口2.3萬。 分水鎮原為分水縣政府所在地,擁有“中國最美宜居休閒小鎮”、“中國制筆之鄉”等榮譽稱號,2016年入選中國首批特色小鎮。 2017年實現GDP39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3.95億元。 2018年6月,國家制筆協會將分水鎮認定為“中國禮品筆之都”。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大分水的夜色 大分水的夜色

分水取桐江分之意,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廬西北七鄉置分水縣,縣城所在安定鄉,上到塘源、下至畢浦。武德七年,廢嚴州及分水縣。如意元年(692年)復置, 並更縣名為武盛。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分水縣。寶應元年(762年)析分水西北部地置昭德縣。大曆六年(771年)廢昭德還屬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劃分水縣東北五鄉入臨安。

分水建縣後,屬嚴州府。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分水縣復屬兩浙西路睦州。

元代,分水縣屬建德路。

明、清時分水縣復屬嚴州府。

辛亥革命後,分水縣屬金華道。

民國24年,分水縣城改稱武盛鎮。民國25年屬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區。民國29年屬第一專區。民國35年劃分水入第十一專區,民國37年4月,劃屬第四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分水縣屬建德專區(初稱第四專區)。1950年3月改屬臨安專區。1953年2月改屬金華專區。1955年2月復歸建德專區。

1958年11月撤銷分水縣,併入桐廬縣,分水縣城武盛鎮建制不變。

1969年,改武盛鎮為分水鎮。

1985年,新建鄉併入分水鎮。

1994年,為擴大分水主城區拓展空間,撤銷東溪鄉,併入分水鎮。

2004年,為增強桐廬副中心的輻射功能,經浙江省批覆同意,撤銷原印渚鎮(保全鄉已經併入)、怡合鄉劃歸分水鎮,同時於庫區管委會設立磚山社區(村)。至此,分水鎮版圖面積已經擴大到現在的300.01平方千米。

2015年,撤銷原分水居委會,建成區分設玉華社區、分江社區。

行政區劃

大分水入城口 大分水入城口

截至2016年8月,分水鎮下轄26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共246個自然 村。政府駐地南門大道院士路98號。

行政村:武盛村、城西村、東溪村、新龍村、百歲坊村、天英村、富源村、里湖村、大路村、怡華村、小源村、磚山村、三溪村、三合村、塘源村、高聯村、三槐村、外范村、太平村、盛村村、徐橋村、儒橋村、保全村、朝陽村、橋東村、後岩村。

社區:分江社區、玉華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分水鎮中心地帶處於北緯29°55′37.81,東經119°26′46.93,位於杭州市西部,地處桐廬、富陽、臨安、淳安四縣交匯腹地,北距杭州80公里,西距千島湖57公里,東距桐廬縣城35公里,距瑤琳仙境僅有10公里,距杭黃高鐵千島湖站也僅30分鐘車程,轄區面積300.01平方公里 。

地貌

分水整體地貌以“一江兩岸”為最大特徵,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分水鎮以丘陵山區為主,屬浙西中低山丘陵區。四周群山聳峙,中部為狹小河谷平原,山地與平原間則丘陵錯落。分水江自西北向東南匯入富春江。在全鎮土地面積中,山地丘陵占86.3%,平原、水域占13.7%。故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

氣候

分水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基本特點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春夏雨熱同步,秋冬光溫互補;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災害性天氣較多。分水鎮2015年陽光充足、雨水充沛、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優越,空氣負離子平均濃度達到753個每平方厘米,空氣污染指數良好以上天數達343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花崗石是分水鎮優勢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分水鎮的外范村大山腳一帶。礦產地有大面積分布,約109平方公里,資源潛力大,石材礦將持續增長。

森林資源

分水全年陽光充足、雨水充沛、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優越,鎮域森林覆蓋率達78.01%,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0.8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33平方米,全鎮有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138株(國家二級保護樹種7種),主要品種為香樟、榧樹、金錢松和苦主楮和銀杏。

水資源

全鎮人均水資源量4113立方米,高出全國人均水資源近一倍,每平方公里水資源量80.06萬立方米,超出全國平均水平3倍多。水質均達到三類以上標準,大部分河道達到二類水質標準。

旅遊資源

分水旅遊區塊由天溪湖旅遊度假區、分水龍潭百合基地、瑤琳仙境、百江鎮天子地、珊瑚嶺鄉村旅遊景區、合村大溪峽闖灘、富源谷紅色教育基地、儒橋村、新龍村、保全村、里湖村等部分組成。

人口民族

2016年,分水鎮人口已達7.6萬,戶籍人口5.3萬人,外來人口2.3萬人,其中建成區常住人口5.2萬人.

經濟概況

綜述

截至2015年,全鎮共有制筆及配套企業739家,各類制筆注塑設備5321台,吸納從業人員2.1萬餘人,具有年產180億支筆的產能。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6.6億元,比2012年增長45.36%;完成財政總收入 2.68億元,實現三年翻一番;第三產業增加值9.1億元,比2012年增長6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974元,比2012年增長61.8% 。

第一產業

2016年分水鎮農業總產值62057萬元,增長率為11.3%;糧食播種面積14028畝,糧食總產量5699噸。

第二產業

分水制筆年產原子筆60多億支,2016年工業銷售產值為868004萬元,完成年度目標91.7%,規模工業增加值62161萬元,比上年增速1.2%。

第三產業

2016年分水鎮服務業增值111073萬元,完成目標106.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2430萬元,外貿交易104127萬元,同比增速10.8%,自營出口11808萬美元,同比增加6.1%。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轄區有1家綜合性醫院、分水鎮衛生院以及下屬8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和19所村級衛生室 ,其中“桐廬縣第二人民醫院”為二級綜合性醫院。

教育事業

為提升分水地區各學校的教學水平,經桐廬縣教育局與杭州市教育局協商,分水國中教育集團正式與杭州江南實驗學校合作辦學;在玉泉校區創辦了“杭州課改班”。同時,分水高級中學也將進一步加盟杭州長河高級中學,並在東溪片區規劃建設第二國小。

文化事業

分水鎮以建設分陽公園、分水市民休閒中心為載體,加收市民休閒中心建設;將天目溪、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自然景觀與分水人文、歷史文化融合一起,以百歲坊、保全、儒橋三個中心村及新龍、三合二個美麗鄉村為基礎,推進特色新農村建設。

基礎設施

分水文體中心 分水文體中心

目前,分水已成功創建了一條文明街(玉華街)、仿古街(武盛街),相繼對東門大道、白沙路、廣電路、汾江路、九龍路、新淳路、新淳東路、新淳西路、武盛東街、玉華西路、玉泉路、縣前街、天英廟等多條道路進行立面改造。市民廣場地下停車場、江邊綠化景觀、兒童娛樂、休閒廣場商業設施等設施已投入使用,改造提升東關工業小區沿街廠房,提升整體形象。

城市綠化

分水鎮山水相間、植被豐富,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分半田”地形,鎮域森林覆蓋率達78.01%,城鎮綠地面積達到21.6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07平方米,為廣大市民提供了眾多休憩的場所,豐富了城鎮景觀,極大地改善了生態、人居環境。

交通運輸

截至2015年,轄區內有綜合樞紐站分水客運中心一座(新二級客運站建設中),05、16兩條省道和分嶺公路穿境而過,臨金高速、杭淳開高速公路已經納入省市規劃,交通便利,是桐廬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

風景名勝

旅遊景點

綜述:

分水處於杭州—千島湖—黃山的黃金旅遊線上。分水旅遊區塊內景區自然景色多姿多彩,旅遊風光得天獨厚,雄居桐廬縣各區塊旅遊之冠,分水鎮就因桐廬富春江中分點的分水江而得名。

景點:

分水國中玉泉校區千年古蹟 分水國中玉泉校區千年古蹟

·天溪湖:該度假區位於分水江原印渚所在地,將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休閒度假勝地,進一步推動桐廬旅遊休閒產業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實現旅遊業態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分水龍潭百合基地:分水龍潭百合基地位於分水鎮新龍村,在分水江西南岸,是一處集江南山水與自然風光於一體的綜合性渡假公園。龍潭百合基地一面環江,三面環山,是一個渡假休閒的好地方。

·珊瑚嶺鄉村度假區:珊瑚嶺度假區坐落於分水鎮,山巒重疊,溪澗縱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比城市氣溫低落10-15攝氏度,造就了充足的對人體有益氣態物質,空氣清新,陽光明媚,野趣妙然。形成了天然的避暑山莊。

·儒橋村落景區:儒橋村,作為分水鎮制筆發源地而被世人所熟知,經濟較為發達,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11年,被列入杭州市中心村建設後,該村聘請了中國美院規劃設計院專家對該村進行全方位進行了規劃設計。

·富源谷紅色教育基地:富源轄區現有中共分水縣黨支部成立舊址、抗日戰爭時周恩來二過分水故址、方誌敏舊部作戰犧牲時的富家紅軍墓、五雲山革命烈士墓、三槐村鐵帽山烈士墓、磚山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等革命時期的遺留物品。

分水八景:南堡紀念公園、分陽公園、分水市民休閒中心、分水文體中心、新龍大道、九龍山、玉華泉、江東瞭望台。

風俗民情

場館:截止2016年8月,分水鎮擁有綜合文化站分水文體中心,公共圖書館1座,鄉鎮首台自助圖書館1台。

精神:1969年7月5日,分水江暴發了一場罕見的特大洪災,洪水瞬間吞噬了桐廬縣南堡村:219名村民被奪取寶貴生命,1500畝良田被沖毀,全村只剩下一個灶頭、半間屋架、一棵苦楝樹。面對泰山壓頂般的自然災害,南堡人民沒有退縮,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自力更生,重建家園,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了“糧食生產一年自給,兩年有餘,三年建設新南堡”的錚錚誓言。1970年6月3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為題的長篇通訊,報導了南堡人民的英雄事跡。毛主席稱之為“南堡精神”。一時間,全國掀起了學習“南堡精神”的熱潮。40多年來,“南堡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桐廬人民勇往直前,改天換地。

方言

分水話,是吳語的一種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與吳語太湖各片、桐廬片、南鄉片、北鄉片、新合片都能夠互通。分水話並非桐廬話,分水片方言分布在原分水、印渚、恰合、東溪、保全、百江、東輝、羅山、合村、嶺源、三源等鄉鎮(即原分水縣轄地)。分水話主要分為5片,分別是:分水片、百江片、合村片、嶺源片、印渚片。

分水話生活常用語
國語方言拼音本地方言
厲害(cieh-kun)結棍
快點(ghau-sau)熬掃
完蛋(u-dzau)倒灶
女孩(nve-a-zi)女阿子
時候(zen-kuan)晨關
睡覺(kun-gao)困告
不要(biao)
今早(zao-gan)早乾
街上(gah-lih)該染
鼻子(pieh-dei)別逗
吃飯(qie-fuan)妾凡
幹活(zuo-sen-we)做森為
廣場(guan-zan)關咱

(以上數據來自分水話官方生活常用語,切勿用國語發音,相差甚大。)

著名人物

唐朝狀元施肩吾唐朝詩人徐凝南宋名臣王縉
明朝進士何雲雁著名教授吳世法工程院士王三一

榮譽稱號

所獲榮譽時間
桐廬縣副中心1997年
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1998年
中國制筆之鄉2002年
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鄉鎮2002年
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2003年
全國重點鎮2004年、2016年
浙江省五好鄉鎮黨委2004年
浙江省衛生城鎮2004年
全國文明鎮2005年
全國千強鎮2006年
中國筆類出口基地2009年
浙江省首批27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2010年
浙江省中心城鎮2010年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2010年
中國原子筆生產基地2011年
浙江省園林鎮2012年
浙江省科普示範鎮2012年
浙江省第二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2012年
浙江省文化、體育強鎮2013年
國家級宜居小鎮2014年
浙江省森林城鎮2014年
中國最美宜居休閒小鎮2015年
浙江省最美小城市2015年
中國首批127個特色小鎮之一 2016年
浙江省首批千年古鎮 2016年

以上數據截至2016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