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八景

桐城八景

“八景”之說源於宋代,據沈括(《夢溪筆談》十七書畫)載:度支員外郎宋迪是高手,最善畫平遠山水畫,其得意的山水畫作品有八幅,謂之“八景”。此後,騷人墨客紛紛仿效宋迪的八景風風雅。首開“八景”之風的是京都御用文人們,如京都最負勝名之地列為八景。此後,全國各地亦紛紛仿效,除地名不同之外,其內容基本上是大同小異。老桐城(含樅陽)當時也將本地風景優勝之地列成八景,位於安徽省桐城市樅陽縣境內。關於“八景之說”有: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鍾、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樅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歸帆。

基本信息

簡介

桐城八景桐城八景
桐城八景
【雙髻凌雲】:雙髻山【龍山霽雪】:龍山【園覺曉鍾】:圓覺寺【石湖春漲】:石湖橋【罾坪漁火】:罾排漁火
【玉塘秋色】:玉塘堡,塘底堡【昭明夕照】:昭明寺
【棲林煙雨】:棲林寺
清乾隆間福寧太守李拔(四川人)有《詠桐川》詩:桐山夾峙海門開,千里雙江倒瀉來。誰向中流資砥柱?洪波萬頃一齊回。

說法一

雙髻凌雲

桐城八景桐城八景
清嘉慶版《福鼎縣誌》卷二,山川條載:“雙髻山,在治東北五里。雙峰並峙,形如螺髻,旁有龜。州志:‘峰最高處,有一覽軒遺址,昔徐公履、衛子堅遊憩於此’”。宋有詩人《雙髻山》云:“雙髻屹立幾千尺,古木長藤風瑟瑟,虛空八表氣清冷,月白中天露華滴。桂花影照團圓光,猿猱笑聲秋夜長,廣寒宮府近相逼,妙歌一曲舞霓裳”。朱熹在淳熙(1174-1189)年中,以禁偽學,避地長溪,曾在桐山一覽軒(雙髻山之龜峰最高處)講學,有不少朱熹的弟子和同道,如瀲城楊輯,桐山的高國楹等人。今廢而遺址尚存,古今無數名士文人曾來遊覽,而留下許多膾灸人口的詩文。一覽軒雙髻巋然構草堂,高賢講學尚流芳。莫言古蹟迷苔蘚,一覽軒中晤紫陽。

龍山霽雪

“放眼平沙雪乍晴,神龍首尾漸分明,亂瓊搖日牛蹄滑,飛絮因風馬足輕,詩思壩橋原有約,故人剡曲豈無情,開筵卻笑桓宣武,落帽區區羨孟生。”這是清朝吳名夏對龍山的描寫。龍山在桐城西南郊,蟠結數里,矯若游龍,旁為飛鳳山,雙峰平展,狀如飛鳳。值隆冬時節,大雪覆蓋山頭,清晨,杲杲寒日生於東,遙望雙峰舞玉龍,好一派壯麗風光!其實,從前這裡儘是一片荒山,墳堆累累,雜草叢生,滿目淒涼,人跡罕至。如今是海晏河清,龍鳳呈祥,山中面貌,煥然一新。但只見:蓮花新村,樓房杯比,太陽閣上,工廠林立;山間公路直達南溪,江上大橋貫通城內,好一派欣欣向榮氣象。有詩讚道:百川誰復障之東?神聖工農唱“大風”,闢地開天曾伏虎,移山填海更降龍,婉蜒公路舒金帶,屈曲大橋落彩虹,寂寞荒丘成鬧市,桐城八景畫圖中。

園覺曉鍾

圓覺寺,位於城郊福全山(覆船山)畔福鼎一中校園內,原名羅漢寺,明永樂三年(1404)西園族長高伯泰倡建,為西圓高氏宗祠,祠寺合一,除了祭祀活動之外,還利用該建築物辦起私塾,聘請教師為族內子弟授課。明嘉靖年間毀於倭患,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為福鼎市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柘榮縣明萬曆年間進士及第,官至湖廣參政游朴,因是高氏的外甥,小時就讀於圓覺私塾。曾留有墨跡《題圓覺寺》詩云:“圓宮性所愛,臨眺不妨遲。流水無春夏,岩泉自歲時。山人談夢幻,漁火識推移,預訂他年約,歸來共釣絲。”清桐南貢生施庭嘉(字亮泰)亦有《題圓覺寺》詩:“松杉蔭滿古禪寺,翠竹黃花遍地芳,一闕鐘聲通覺路,十分月色是圓光。”古禪寺至民國初改為學堂,一九三八年,改辦為福鼎縣立中學(初名北嶺中學),從此,朗朗書聲取代了鐘聲。

石湖春漲

石湖橋位於桐南一里,上庵山麓、龍山溪。舊為木構,後改建為石平板橋。長八丈,闊一丈,高二丈。昔有巧匠王仙源曾造石橋三十六座,時有“三十六橋風雨夜,幾多詩句在人間”之詠。現皆莫詳其所在,唯此橋獨存。該橋始建無可考,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玉塘夏榮重修(至今橋頭尚存碑記及“古廉江里”“桐山營”“桐山堡”等石刻),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夏勛再修。石湖橋是風景橋,當年周圍山明水秀,視野開闊,景色誘人,據舊志載:自石湖橋至春牛亭(今烈士陵園附近)一路芳草長堤,乃仕女遊春,流連躑躅之所。“石湖春漲”為“桐山八景”之一。後由於人為與自然原因,石湖橋的風光,大非往昔。今福汾線岩前路段的公路橋,也號稱“石湖橋”,可能是慕名美化的。

罾坪漁火

罾排漁火摘自謝瑞元《渡頭月》在我的記憶里,有一粒金亮的漁火在閃光。在這粒漁火的光圈裡,閃現出一個老人的慈祥的面容。一粒漁火的閃光是微小的,這個在罾排上捕魚的老人,也是極平凡的。然而,在遠離故鄉的日子裡,我卻非常思念他。我的故鄉,非常美麗,被稱為八景之一----罾坪漁火。怎么叫罾坪呢?聽老人說是因世世代代許多人都用罾排捕魚的緣故,水面上麋集許多罾排,遠遠望去,恍若坪地,故名罾坪。可見,故鄉是歷史相當悠久的漁鄉了。故鄉的罾排,是極原始、簡陋的捕魚船。它用幾根並排的大毛竹連綴著,前頭裝著用竹子做支架的方形魚網,後頭用竹篷蓋的艙,艙里安著床、鍋及漁具等雜物。夜晚,罾排上亮著"馬頭燈",人們站在支架前,每隔一個時候,便拉起系在架上的繩子,於是,就可以聽到網裡魚蝦的撲楞聲,這時漁翁們便熟練地用小網把撈起的魚蝦倒入竹簍里了。我家屋前是橄欖潭。小時,每當夏夜,我都愛坐在潭畔那棵合抱的橄欖樹下乘涼。這時,深潭裡飄浮著只只罾排,閃亮著粒粒漁火。在閃閃爍爍的漁火中,我會辨認出老人罾排上那粒漁火。當那粒我熟悉的漁火移近潭畔時,我便歡樂地喊:"大爺!"此刻,只聽清脆的竹篙聲,罾排攏岸了。於是,我蹦上老人的罾排,跟他一塊去捕魚了。一次,我問:"大爺,你日間做田,晚上又討小海,新辛苦嗎?"老人現出悲戚的面容,喟嘆說:"哎!做人做人,總要做嘛,不這樣,能活下去嗎?"他見我聽愣住,忙又現笑容,問:"呃!男人的男字怎么寫?"我說:"不是田字頭下一個力字嗎?!"他哈哈笑了:"是呀,是呀。壓在男人頭上的是一丘田,不出力乾行嗎?!"我聽了也哈哈笑了。在起網落網時,他常愛唱這首鹹水歌:"白鰳好吃都是鱗,跳魚黑黑味素清……"每晚從罾排上回到家裡,他都揀幾隻活蹦亂跳的大蝦給我玩……今年夏天,蟬聲催我歸鄉了,湊巧,正是古歷"六月六",俗傳是"土地公"曬銀的日子。奶奶為我碰上福運,感到很歡喜。正是黃昏時分,我憑窗一望,只見那棵合抱的橄欖樹,雖歷盡歲月風霜,卻仍然青枝綠葉,結實纍纍。啊!此刻,我的眼帘仿佛閃現一粒久違而親切的漁火。在漁火的光圈裡閃現出一個老人的面容。我急切地問:"奶奶,大爺還討小海嗎?"奶奶點頭說:"討的。可他眼下不是為了柴米油鹽了。"又說:"啊哈!他還常問起你吶。"這時,我從大爺又想到橄欖。小時,大爺爬上樹去,摘橄欖給我吃的。啊!他像這橄欖一樣,給人留下久久的芬芳的回味。漁鄉夏夜,是迷人的,我正坐在橄欖樹下尋夢,大爺拎著竹簍來了。由於久別,他感到異常歡喜,說:"喔!你回來了!"又說:"湊巧,跟我去討小海吧。"他解開系在橄欖樹上的纜繩,縱身一跳,接著竹篙輕輕一點,罾排便攏岸了。登上罾排不久,一江漁火先後亮了。啊!一盞、兩盞,漁火隨著罾排在飄動,倒影在江水裡,閃閃爍爍,燦若繁星。大爺臉色紅潤、神態安閒地拉住系在竹子支架上的繩子起網、下網,不久便捕到半竹簍的魚蝦了。他把魚蝦洗了洗,便放進小鍋里去煮。大爺邊吧噠吧噠菸斗邊對我說:"今夜,我們久別重逢,好好喝它幾杯。"幾杯酒落肚,他神情更舒暢了,掏出一本會員證,說:"我現刻參加老人協會了。"這時,岸上一幢樓屋燈火明亮,頻頻傳來絲竹之聲。他歡樂地指著說:"這座屋子是老人協會的俱樂部。眼下,我們老頭可樂了,吹吹打打的。"又說:"別瞧不都是粗人,我們還會吟詩哩。"我笑問:"喔!吟的什麼詩?"他裝著搖扇的樣子,說:"白扇詩嘛。"這時,罾排在江上慢慢兒地飄浮著,漁火在歡樂地閃爍著。我們邊喝著酒,邊敘談著家常。我問:"大爺,你老來還要辦什麼事呢?"他呷著酒,說:"你猜?"我笑笑說:"還不是那三大件----找墓地、蓋房、娶孫媳婦?!"他搖搖頭,捋著鬍子哈哈笑了:"嘿!我們幾個老頭,想籌些錢蓋個路亭。"他指著遠處的江岸說:"就準備在那兒蓋個亭,讓路過的避避風雨,挑擔的辛苦了歇歇。"我笑問:"這亭叫什麼名呢?"他摸摸鬍子,笑說:"這叫做未生兒子先號名。山村野人,沒文化,就起個'快活亭'好嗎?"我說:"這名字取得好。"他高興了。突然,江上飄來了漁歌:"白鰳好吃都是鱗,跳魚黑黑味素清。"大爺一聽樂了,接口便唱:"魚蝦要吃你就吃,啤酒要吃你就斟。"遠近罾排上的人們聽了,逗得哈哈大笑。夜深了,一江漁火更加明亮。它溶入月色,溶入歡笑,溶入歌聲,溶入濤音,在閃爍著、搖曳著、飄動著、跳躍著。我想:一粒粒漁火的閃光,雖然是微小的。但它既不自卑,也不驕傲,在盡職地發光。然而,粒粒漁火連綴在一起,不是顯得燦爛輝煌嗎?!

玉塘秋色

玉塘堡又名塘底堡,位於城南4公里處。有山、有水、有平原,幾千畝蔥翠的山場,緊連千頃寬闊的海域,是海中山、山中海,構成旖旎的山海大觀,是多功能的旅遊勝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6)鄉民為御倭而築之。城周長1600米餘、高6米餘、牆厚3米餘。城牆南面臨海,北面繞山,有東西南北四門,北門險峻,築城時因失一石匠而閉塞。現有東、西、南三門,城樓已毀,但城牆、城門較完整,部分城牆上有女牆環繞,城外有七個土墩,曰七星墩,是當年抗倭的軍事之地,今只留棋盤墩.當年愛國將將領戚繼光曾駐兵於此。是福鼎目前保護較好古城牆之一,也是沿存的古代戰爭遺址。順治丙申(1656年),八月十八夜,敵寇破城入室,族眾英通抵抗,但寡不敵眾,終屍橫遍地,血流成渠,滿目焦土,慘不可聞。後人於東門外堆屍入冢,碑載“玉塘夏氏忠義冢”(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抗寇英烈,玉塘人民每到清明節都以雞毛祭奠。是進行革命愛國主義會傳統的教育的場所。日本木下沿子(研究東方文化學者)參觀玉塘城堡時說:“日本人經中國人民留下血的教訓。”玉塘城堡1989年被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塘靠山面海,背金山,左東崗,右馬鞍,前西嶽為屏,構成海光山色,長堤煙波,舟筏網釣,罾排漁火,魚蝦池塘,竹桿疏影,震妝暮浴,美不勝收,春雨秋霧,仿如潑墨丹青。城外壩頭溪,舊時沿溪和山坡,多植楓林、烏柏、桂花等,秋日,城堡內外樹葉一片丹黃,游魚飛鳥,景色十分迷人。古稱“玉塘秋色”,乃為“桐城八景”之一。福寧知府李拔有詩:“塘映山光衛斗城,秋來秀色可怡青,無邊木葉垂垂舞,不盡蟬聲嚦嚦鳴,夾道稠留蔭遠,沿崖曲水瀉塵情,閒情更上湖堤望,百金田疇喜埠盈。”近年來壩頭溪水上茶座歌廳數十家,建構別致,夜間彩光,五顏六色,映入潭中,吸引不少男女,歌舞不夜。古城內明清古居,古香古色,布局合理,灰牆黑瓦,古樸大方,山牆多變,古街古巷,卵石鋪地,街傍城邊,水渠川流,有七巷(七條古巷)七井(七個古代水井),民居庭院,花窗梁棟,精雕細刻,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是研究民宅建築藝術的瑰寶。國內古建築專家給予很高的評價。此外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古城東門數百年樟榕合抱,背面金山古木參天,曲徑通幽,是避暑度假這勝地,城西南二里許的犁壁岩,奇石林立,有風動石尼姑岩一線天等諸勝,又有精舍凌霄,海門巨浪,龍首凌雲,虎牙盤翠積,馬鞍獻秀,文筆書空,西溪印月,南堡凝霞等玉塘十二景。獨特的民俗活動,特別要提的是紀念戚繼光而留下來的幾種意義的活動,如曳石,點火把,三人騎大馬,撥竹竿、車缸等。據說這些節目都是戚斷光抗倭時提倡的活動,活動起來,好像戰備一樣,滿城火花,還有轟轟聲響,寇不敢放港。節目活動面大,隨意性大,參與性大,是最好的旅遊活動節目。

昭明夕照

昭明寺為福鼎聞名海內外的千年古剎之一。位於城區西北約六公里的鰲峰山。建於南朝梁大通元年(527),相傳為昭明太子蕭統所敕建,題有匾額,故而得名。同時,“造七級浮屠,以鎮溫麻”。宋、明兩代,歷經火焚。明嘉靖十三年(1534),塔寺並修。由於年代遠久,殿宇毀壞不堪。改革開放以來,在釋青芝、釋界讓法師的帶領下,全寺僧眾艱辛創業,重興寺宇。1983年,有星洲廣平法師錫迥祖國觀光,參拜昭明寺,見古塔、大殿勢將傾塌,歸稟立船大和尚,叨蒙濟款重新修建。同時請三十三尊銅佛安供塔龕內。昭明古塔為福建省最早寺塔之一。經重新修建,已恢復舊觀。其塔基面積四十七平方米,塔高二十五點六米,為樓閣式仿木結構,空心磚構,塔內設有扶梯。塔後復修的藏經閣為磚木結構,高二十四米,面積八百四十平方米,古色古香,壯觀巍峨,為閩東之冠。佛歷2541年,復有星洲遠藏、法麟、法輝等法師錫迥祖國朝聖,掛搭昭明,愛其山水秀麗,帚為發動善信,來此啟建水陸功德,獻資修建禪堂、玉佛殿等。重建後,寺宇呈現一新。“昭明古剎”為趙朴初所題。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藏經閣;左右廂分別有鐘樓、鼓樓、念佛堂、法堂、怡怡齋、僧寮、五觀堂等。山門前有慧明舍利塔、飛翠亭、昭明太子讀書台等遺址。全寺占地面積達一萬五乾平方米。現有僧人七十人,初具叢林規模。1994年、1995年先後應縣居士林和新加坡三十二位居士請求,分別舉辦水陸法會。1998年4月,該寺舉行界奇方丈升座慶典。我市黨政領導及新加坡居士、武漢市居士以及溫州地區和福鼎信眾達千餘人前往祝賀。每當夕陽西下,寺內的琉璃瓦、銅鈴、銅鐘與夕陽交相輝映,相伴陣陣低沉的梵鍾,昭明寺越加金碧輝煌。前人把這景觀稱為“昭明夕照”,列為桐城八景之一。登臨時可由??林寺沿“十八盤”(嶺)拾級而上,富有情趣。亦可由桐城驅車直達。登上千載古塔遠眺,山川城廓一覽無餘。新房林立,雙溪襟流,令人陶醉。不禁令人品味古詩“古剎南朝地,登臨遠俗氛,鳥啼山外樹,人踏嶺頭雲,塔影參天留,鐘聲帶雁聞,興亡思帝子,黃葉落紛紛。”“塔影西斜紅日暮,炊煙起處是桐廬。”寥寥詩句把千年古寺描繪得淋漓盡致,如人其境。明簽事林愛民、參政游朴等古代名人均有詩賦。清乾隆翰林院編修何西泰游寺留詩曰:“我來訪勝招提境,斷褐猶存帝子名。地是上方塵世隔,座聞清馨道心生。文章六代辭華盡,香火千秋感慨平。不用登臨更懷古,寒流東去夕陽明”。

棲林煙雨

棲林寺,離福鼎市區2.5公里的鰲峰山下。《縣誌三山志》作??林院,又稱??林禪院。是福鼎千年古剎之一,始建於晉天福三年(938),宋政和年間(1111-1118)重修,現已修飾一新。殿宇齊全,交通方便,環境清新,令遊人流連忘返,是一個集旅遊、觀光、避暑於一體的小叢林。宋代狀元王十朋曾游此寺,題有:“我如倦鳥欲棲林,喜見禪僧棲處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歸心”一詩而聞名閩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古剎陸續修葺。重修大雄寶殿(重檐歇山式)、天王殿、祖師殿、觀音樓、淨土堂,興建地藏殿、法堂、僧舍等,殿宇雖經重修或重建,但仍保留古剎風貌。布局典雅,工藝精湛。殿內羅漢、金剛、法相莊嚴。宋宣和《縣儀案》碑記一方和宋宣和水井一口,尚保存完好。該寺巒嶂環抱,山川清秀。古剎列入“桐城八景”之一“棲林煙雨”。每當煙花三月,幽谷瀰漫煙雨,朦朦朧朧,若隱若現,為古今文人結集題詠之處。清朝邑令岳廷元作《游??林寺》詩:“探奇豪興未全休,為訪招提挈伴遊。劇喜竹陰橫翠幛,恰逢梅雨潤青疇。人無南北皆真率,胸有溪山足唱酬,到此炎塵都滌盡,置身如在小瀛洲。”

說法二

桐城八景桐城八景
是以風物形態傳神入勝而得名的自然景觀。始見於明朝弘治三年(1490),由當時桐城知縣陳勉主修、儒學訓導許浩篡修的桐城縣首部《桐城縣誌》。主要是: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鍾、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樅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歸帆等。解放初,桐城、樅陽分治,正是人間公道,秋色平分,所在桐城境內為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鍾、孔城暮雪等景;所在樅陽境內為荻埠歸帆、浮山夕照、樅江夜雨、竹湖落雁等景。由是地以景傳,引人入勝,觀光欣賞,遊客題留,風流千古。現特選存明清文人先後為“桐城八景”進行分景命題——題詠,因之景物愈顯優美,自然更富形象,意境益賦溫馨,山水越發鍾靈。並見各呈風采,相互媲美,繪聲繪色,頻添神韻,充分賦予妙境的詩情畫意,讓後之游者玩味無窮,領悟其自然風貌和幽雅。

桐梓晴嵐

桐梓山位於孔城鎮東部,山多桐樹和梓樹,喬木蔭濃,山滋樹潤,鬱鬱蔥蔥,蒼岩碧澗,流水鳴禽。每當雨後天晴,青碧浮升,雲蒸霞蔚,景象萬千。因名“桐梓晴嵐”。
桐梓晴嵐
明·許浩
喬林碧澗景惟嘉,山氣溟濛若翠華。
簾卷香風久徹處,誰知清興在詩家?
清·張驊
誰將雙樹作山名?最愛山光日日晴。
爽氣初升林際碧,夕陽猶在望中清。
樵歌遠間田歌出,潭影常澄嵐影明。
自笑風塵無好景,奚囊收拾足浮生。

練潭秋月

練潭位於菜子湖西畔,河灣有一巨石,奇偉崢嶸,形如臥龍昂首,名龍頭石,因突入河心,由是河水回漩激盪,形成深潭,澄淨如練。每當秋月在天,夜空如洗,水光月色,銀海浮華。因名“練潭秋月”。
練潭秋月
明·許浩
冰輪秋浸碧潭寒,水府人間好共看。
猶似驪珠見波底,料應驚起老龍蟠。
清·張驊
一輪無際不堪賞,況是平湖露白時。
易得清光涵野墅,難移幽興到皋比。
砧聲斷續風來靜,帆影參差客睡遲。
莫道武昌秋色好,疏狂還與此中宜。

投子曉鍾

投子山位於桐城北郊三里許,三國吳將魯肅於硤石(今桐城小關)一帶陳兵抗曹失敗後,遂將其子投送山寺為僧以避禍,後乃寺因人傳而名投子寺,山因寺傳而名投子山。林木參天,佛殿崔嵬,香菸繚繞,曉鍾悠揚。因名“投子曉鍾”。
投子曉鍾
明·許浩
上方樓閣勢岧嶢,頻把金鐘雲外敲。
隱隱數聲天地晚,月明風細鶴歸巢。
清·張驊
欲覺何曾聞曉鍾,當年盛事愧難重。
可憐鹿苑封荒草,不見蜂台傍老松。
訪古久無鳧氏跡,搜奇惟有趙州蹤。
清齋露盡蛩吟寂,惆悵花宮第一峰。

孔城暮雪

孔城河匯合諸山之水注入白兔湖和菜子湖,岸闊潮平,流沙沉積,形成灘頭湧起,如鋪如疊,光澤透明。每當暮色蒼茫,夕陽返照,晶晶反射,潔白如雪。因名“孔城暮雪”。
孔城暮雪
明·許浩
朔風吹雪遍天涯,凍壓江梅幾樹花。
野老預歡豐稔兆,更添冰水煮新茶。
清·張驊
一望空濛遠近連,家家墐戶亂吹煙。
長堤柳落寒鴉集,古寺梅香老衲眠。
凍合溪流迷野渡,風清客舍冷孤氈。
村醪盡醉難為夜,高臥袁安許獨賢。

浮山夕照

浮山張公岩,宋朝進士任江西路轉運判官張同之,和州人,因游浮山,愛不忍去,遂棄官學道於辟穀岩,相傳辟欲仙去,因稱張公岩。張公依岩築樓名夕陽樓,樓後有井,容水六擔,久旱不涸,汲之鏇滿。每當夕陽西下,經折射入井,泉水浮動,紅光搖曳,出現日照光環奇觀。因名“浮山夕照”。
浮山夕照
明·許浩
浮山景跡寫難窮,翠壁丹崖幾萬重。
惟有夕陽留返照,喬林掩映彩霞紅。
清·張驊
煙生石上煙凝碧,日落峰頭日影黃。
返照入林山倒沒,餘輝映水塔生光。
人驅古道牛羊下,風送歸巢鳥雀忙。
共識夕陽無限好,揮戈爭得駐西崗。

樅江夜雨

現名“樅川夜雨”:樅陽鎮歷為商賈雲集之地,揚帆系纜,車馬往來。沿岸荻影投灘,蘆花飛雪。每當夏秋之夜,蘆葉紛披,隨風送響,或瑟瑟如小雨淅瀝,或蕭蕭如大雨驟至,若倚篷窗靜聽,尤覺微妙。因名“樅川夜雨”。
樅川夜雨
明·許浩
樅江夜雨勢如傾,拂柳滋花盡有情。
幾個漁翁趁新水,江頭無數棹歌聲。
清·張驊
風起湖波催暮景,雲來山谷暗人家。
飄零幾度蛟台屐,寂歷今宵夜雨槎。
蘆葉有聲和漏水,松枝堪愛惜陰嘉。
慚余獨酌官如客,落日瀟瀟水一涯。

竹湖落雁

竹子湖位於拔茅山之東北,蘆荻掩映,湖草豐盈,每當秋末涼風,群雁南飛,悠然而下,棲息於此。一日湖灘亂石疊起,形如立錐,秋水落淺,有似群雁紛紛落地之狀。因名“竹湖落雁”。山上建有觀雁亭,為晉朝樅陽縣令陶侃來此觀雁之所。
竹湖落饜
明·許浩
大地西風振荻蘆,雁銜秋色下平湖。
眼前儘是瀟湘景,誰為揮毫入畫圖?
清·張驊
悵望湖天旅雁過,蒲荒秋水意如何?
聲從向晚添寒淚,影帶斜陽動碧波。
月色有情沙更白,蘆花無恙夜常和。
只疑落後書偏少,不似凌空字尚多。

荻埠歸帆

老洲頭往日洲頭突出大江,後因洲土隨江水流失形成半島,沿岸蘆葦密集,擋風避雨,天然屏障,為來往歸舟良港。每當晚霞燦爛,由對江南岸大通溯江而上的歸帆,先後接踵,近如錦帆片片,遠似素影翩翩,目不暇接,蔚然壯觀。因名“荻埠歸帆”。
荻埠歸帆
明·許浩
肅肅金風漾碧流,錦帆片片白雲秋。
晚來系纜知何處?只在蘆花淺埠頭。
清·張驊
溪雲暗淡夕陽收,細草寒江奈石尤。
滾滾浪花隨返棹,蕭蕭蘆葉響孤舟。
浮鷗不動汀煙冷,漁火相將樹影留。
望到水鄉思更切,不堪薄宦又經秋。
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基於呵護、弘揚和傳播。“桐城八景”相傳已久。明弘治間,曾任縣儒學訓導許浩,浙江餘姚人。篡修縣誌乃一方之志,務實求全,記其始末。秉承“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和“厚德載物”的精誠,記載了“桐城八景”,並一一詠以七絕厚重之,鄉土文化彌足珍貴。倏忽數百年,其間必有名世者。清代文人張驊關注於此,進而以七律一一題詠,相得益彰。於是志者呼於前,識者應於後,為不忍其淡化而泯滅,並昭示於後人。遂使自然和諧,風物和諧,天從人願,天與人歸,盡情享受和諧社會的幸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