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大橋

橋之所以冠名“大橋”,是因為該橋的寬度、體量均屬桃河上同類建築中較大的。 桃源大橋是全省惟一一座注重景觀設計的橋樑。 桃源大橋從整體上來看,它流線型的外觀設計與周邊起伏的山巒和逶迤變化的天際線,以及蜿蜒曲折的河流,構成了和諧統一畫面。

簡介

桃源大橋由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和北京工業大學設計,山西省建築工程集團總公司承建。大橋長度為156米,寬28.5米,是桃河上最寬的橋樑。
大橋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板梁結構,共完成混凝土澆注約6800立方米,使用各種鋼材1100餘噸,開挖土石方量15000立方米,項目完成概算投資1600萬元。該橋距離不久前竣工通車的新泉大橋有800米的距離,和五渡公路橋相距也是800米。
桃源大橋屬於今年年初開工修建的化工廠路的一部分,化工廠路北起桃北東路,向南橫跨桃河,經官坊街、德勝東街及化工廠區中部,終點為南大東街四中口。化工廠路全長1.6公里,全線採用城市主幹路II級標準,是連線市區南北向的城市主幹道。
截止到目前,化工廠路的兩項重點工程———化工廠路下穿石太鐵路隧道橋和桃源大橋已建成,預計明年化工廠路將全線竣工通車。

詩意與寓意結合的橋名

“桃源”一詞來源有三:郭沫若先生的詩句:“飈輪迎月入陽泉,燈電通明半壁天。爭贊渾如到香島,飛來仿佛遇桃源。”;古平定州八景之一有“五渡平波”,“五渡水,有三源:一出四角山,一出黃沙堰,一出鹿泉山,南流五渡合桃水”,故五渡水為桃河水源之一,“桃源”,可理解為桃河之源;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描繪的是人們追求和嚮往的一種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境界。橋之所以冠名“大橋”,是因為該橋的寬度、體量均屬桃河上同類建築中較大的。橋名冠之以“大”,具有時代特色,富有改革開放的宏大氣勢。命名為“桃源大橋”充分體現了陽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實施趕超戰略,開拓進取,不懈努力,必能完成打造“晉東明珠”、建設宜居城市的神聖使命,必將達到所追求和嚮往的“桃花源”的美好境界。

外觀是亮點

桃源大橋是全省惟一一座注重景觀設計的橋樑。
桃源大橋從整體上來看,它流線型的外觀設計與周邊起伏的山巒和逶迤變化的天際線,以及蜿蜒曲折的河流,構成了和諧統一畫面。從局部景觀的工藝手法和色彩來看,橋面平直中有起伏,避免了純平板橋缺乏特色、平淡缺乏亮點的呆板面貌而顯得靈動飄逸;橋欄板內側是直線裝飾,而橋身外側採用了折線形裝飾;橋頭堡、燈架造型採用了直線與折線相結合的形式,打破了以往純直線燈桿的常規做法;大橋用材、選色,基本上採用了淺色調。如金屬材質的橋頭堡和燈架、人行道鋪裝的石材、橋身裝飾的石材等在色彩上均選用了銀灰等淺色調,給人以潔淨、輕盈的感覺。從材質使用方面來看,主體採用了鋼筋混凝土材料,外部景觀如橋欄桿、人行道採用了造價較低的石材,橋頭堡、燈架等採用了金屬材料體現出現代科技和工業文明的特徵,與陽泉這個工業城市的內涵相協調。造型雄偉的橋頭堡,是其他橋樑建設中少見的。橋樑的細節上來看,鐫刻橋名所用景觀材料為毛料石材,自然而樸素;橋名用字集我國近代著名詩人和書法家郭沫若的行書書體加篆體字款識印章,更加充溢著鮮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厚重感。

桃河上的第九座橋

用了短短五個月的時間,母親河上又增加了一座橋樑。18日上午,位於汽運一公司處的桃源大橋正式竣工通車,市區南北向交通能力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桃源大橋南北橋頭兩側分別聳立著灰色的鋼性橋頭堡,橋身上錯落布置著14盞獨特的鋼架景觀燈,花崗岩做成的欄桿、人行道和路沿石……獨特的設計使桃源大橋如同一宗現代藝術雕塑,讓美麗的母親河變得更加靚麗。
該橋的建設是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擴容提質”,大力推進“東進北擴”,努力構建“大陽泉”城市框架,打造靚麗山城總體戰略的一個重大舉措,該橋建成後,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我市城市南北交通能力,拉近開發區與老城區空間距離,進一步改善我市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於全市人民。該橋與規劃建設的化工廠路連為一體,建成後必將有效的帶動兩岸房地產業、商業的發展,增強城市活力,豐富城市的人文景觀,大大提高城市的綜合品質。
至此,市區內桃河上的通車橋樑增加到了九座,分別是賽魚橋、四礦橋,平坦立交橋、桃河橋、華盛橋、新泉橋桃源橋、五渡橋和牡羊墅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