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紅花湯

桂枝紅花湯

桂枝湯為仲景名方,並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以本方及其加減方的形式反覆出現。 桂枝湯首見於《傷寒論》之太陽篇第12條,治療因外感風寒,營衛不和而致的太陽中風證。 故柯琴在《傷寒附翼》中贊桂枝湯道:“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基本信息

桂枝湯為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所創,並收錄在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現整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以其原方及其加減方的形式反覆出現多達幾十次,其臨床套用之廣可見一斑。鑒於桂枝湯及其加減方之療效確切,所以被歷代醫家廣為推崇,並被譽為古今第一大方。桂枝湯對中醫學的貢獻不僅局限於臨床,且對後世醫家組方用藥以及中醫基礎理論和辨證思維的發展等方面貢獻也頗多。本文僅就現今臨床比較常用的桂枝湯及其加減方,從源和流兩個方面加以論述。
桂枝湯為仲景名方,並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以本方及其加減方的形式反覆出現。桂枝湯首見於《傷寒論》之太陽篇第12條,治療因外感風寒,營衛不和而致的太陽中風證。其症狀主要為“熱自發”,“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藥物組成為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切)、大棗(掰),其中桂枝與芍藥用量比例為1∶1。桂枝,辛、甘、溫,為君藥,助衛陽,

桂枝紅花湯桂枝
通經絡,解肌發表而祛在表之風邪。其中芍藥應為白芍,苦、酸甘、微寒,歸脾、腎經,為臣,在此取其斂陰和營的功效,故應為白芍。正如《本草求真》中所說:“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於土中泄木,赤則能於血中活滯。”桂枝與芍藥等量合用,一治衛強,一治營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補,使表邪得解,營衛調和。生薑辛散止嘔,且助桂枝;大棗味甘益陰和營,以助芍藥;炙甘草調和諸藥。五藥中屬桂枝的作用最為玄妙:《神農本草經》論牡桂(桂枝),開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氣,主吐吸(喘證)。似以能降氣逆為桂枝之特長。而仲景之苓桂術甘湯由以之治療短氣,取其能升,能溫之妙,桂枝加桂湯治療奔豚氣,取其能降之功,而麻黃湯、桂枝湯、大小青龍湯又取其能散之效。而在小建中湯中,桂枝能溫陽祛虛寒,與飴糖相伍辛甘養陽,益氣溫中緩急。此外,其還有通經活絡,溫通心陽的作用而治療寒痹、胸痹等證。至於桂枝的發汗作用,筆者認為雖有,但極微,原因有三:一是在桂枝湯的服法中明確指出:“啜熱稀粥以助藥力。”正如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的觀點:“桂枝湯無用,非無用也,不啜粥故也”;二是仲景在治療奔豚氣所用的桂枝加桂湯中,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又加桂枝二兩,溫服一升,但此方並無發汗作用。而且仲景之桃核承氣湯、桂枝加桂湯、小建中湯、炙甘草湯、桂枝茯苓丸、溫經湯、烏梅丸、當歸四逆湯等皆用桂枝,難道都有發汗的作用嗎?三是現代藥理說明:桂枝含揮髮油,其主要成分為桂皮醛等,桂皮醛有鎮靜、鎮痛、抗驚厥作用,並未發現有明顯增加汗腺分泌的作用[1]。故綜上所述,桂枝之發汗作用有待商榷。
綜觀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結構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平調,為其在內科中的套用埋下了伏筆。故柯琴在《傷寒附翼》中贊桂枝湯道:“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總之,鑒於其調和營衛、陰陽、氣血的作用,被仲景及後世醫家廣泛套用,不僅套用於外感疾病,而且加減套用於內傷雜病,並在其主治範圍上不斷擴充,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因此深入研究、開發並挖掘其理論及臨床價值是十分必要的。

桂枝湯及其加減方的套用

桂枝紅花湯

桂枝紅花湯:治傷寒發熱,囗燥舌乾,經脈不來。

處方

桂心3兩,芍藥3兩,甘草(炙)3兩,紅花1兩。

製法

上銼,如麻豆大。

桂枝紅花湯紅花

功能主治

婦人傷寒,發熱惡寒,四肢拘急,口燥舌乾,經脈凝滯,不得往來。熱入血室及結胸。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4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服,良久再服。汗出而解。

參考文獻

《活人書》卷十九
《校注婦人良方》陳自明著·宋(全六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