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出自醫書《傷寒論》,具有利水通陽的功效。

基本信息

處方來源

傷寒論206年

劑型

湯劑

藥物組成

芍藥9g,甘草6g(炙),生薑(切)9g,白朮9g,茯苓9g,大棗12枚(擘)。

主治

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後,仍頭項強痛,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上藥加水500ml,煮取200ml,去滓,溫服100ml,小便利則愈。

臨床套用

胃脘痛:套用本方:炙甘草15-30g,茯苓50g,白朮50g(搗),白芍50g,大棗30g(去核),生薑50g(切片)。以水1500ml煎至500ml藥液,分3次服,日服3次,飯前半小時服下,服藥期間,忌飲烈酒,忌食生冷、辛、酸、甜、辣之物。治療胃脘痛200例,男79例,女121例;發病時間最短者為1個月,最長者為15年;20歲以下19例,21-30歲者4O例,31-40歲72例,41-50歲29例,51-60歲24例,61-70歲16例;服藥最少者3劑,最多者28劑。療效標準:痊癒:疼痛消失,無脹滿之感,無噯氣,飲食正常,體力恢復正常,在半年內無發作者。好轉:疼痛減輕,或在服藥期間疼痛消失,而在停藥2月後發作,但發作時較前明顯減輕。無效:症狀無明顯改善。結果:痊癒189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為97.5%。其中脾胃氣虛證150例,痊癒147例,好轉2例,無效1例;脾胃氣虛兼肝鬱證33例,痊癒28例,好轉3例,無效2例;胃陰虧虛征17例,痊癒14例,好轉1例,無效2例。

藥理作用

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D1)、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朮(D2)、桂枝加茯苓白朮湯(D3)3方,每方均設3個劑量組。中劑量按不同動物等效劑量折算相當於人的臨床劑量。桂枝加茯苓白朮湯為15g/kg(小鼠)、7g/kg(大鼠),桂桂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為13g/kg(小鼠)、6g/kg(大鼠),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朮湯為11g/kg(小鼠)、5g/kg(大鼠);大劑量為中劑量的1倍,小劑量為中劑量的1半,口飼給藥。

進行①鎮痛作用的比較;②解熱作用的比較;③發汗用的比較;④利尿作用的比較。結果顯示:3方中大、中、小3種劑量均有鎮痛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關係。從直線回歸方程計算ID50。分別是:D10.88g、D2I.44g、D32.74g/kg,作用以D1為最強。3方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作用維持在6小時以上。D1M組後1小時體溫開始明顯下降,至6小時逐漸靠近基礎體溫。D2M、D3M較之D1M下降的幅度則明顯減弱,提示D2解熱效果較D2、D3為強。D1M、D2M、D3M較之對照組有明顯的發汗作用,同時D1M各時間點的汗點提高率又明顯高於D2M和D3M。發汗高峰期(1.5小時)3方的ED50。分別是87.78g/kg(O1)、101.50g/kg(O2)、105.52g/kg(D3)。

因此D1發汗作用較D2、D3為強。3方在藥後1小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且呈量效關係,其中D1的3個劑量均有明顯的利尿作用,D2、D3僅大劑量有利尿作用。利尿高峰(藥後1小時)時的3方ED50分別是D18.623(g/kg)、D21.670(g/kg)、D314.198(g/kg),提示D1的利尿作用強於D2及D3。

各家論述

①《尚論篇》:在表之風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飲上逆,故變五苓兩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白朮為主治。去桂者,以已誤不可復用也。然桂枝雖不可用,其部下諸屬,皆所必需。倘並不用芍藥以收陰,甘草、姜、棗以益虛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誤汗、誤下之變耶?故更一主將,而一軍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②《傷寒貫珠集》:表邪挾飲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飲而後表可解。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則不欲散邪於表,而但逐飲於里,飲去則不特滿痛除,而表邪無附,亦自解矣。③《古方選注》:苓、術、芍、甘,治太陽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變症,是非解肌者矣,當去桂枝,而以苓、術、生薑代桂枝行陽,存芍藥以收陰;不取辛甘發散於表,取苓、芍約陰利水,甘、棗培土製水,即太陽入里用五苓表里兩解之義也。④《傷寒論類方》:凡方中有加減法,皆佐使之藥,若去其君藥,則另立方名。今去桂枝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雖去桂枝,而意仍不離乎桂枝也。

中藥方劑之桂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