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器

格氏器

格氏器又稱格林尼亞試劑,是指烴基鹵化鎂(R-MgX)一類有機金屬化合物,是一種很好的親核試劑。

格氏器

格氏器又稱格林尼亞試劑,是指烴基鹵化鎂(R-MgX)一類有機金屬化合物,是一種很好的親核試劑。在有機合成和有機金屬化學中有重要用途。此類化合物的發現者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FranoisAugusteVictorGrignard)因此而獲得1912年諾貝爾獎

簡介

鋰的烷基衍生物。包括正丁基鋰甲基鋰、苯基鋰等。它們常用作試劑,其中以正丁基鋰溶液最常用。烷基鋰能對羰基化合物進行加成反應,還能對活潑氫進行置換反應,以及鹵素-鋰交換反應,其反應性能比一般格氏試劑要廣泛而且多樣化。它與多種金屬有機物形成的金屬鋰衍生物廣泛用於有機合成。甲基鋰和甲基亞銅在醚類溶液中組成二甲基銅鋰(CH3)2CuLi,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甲基化試劑,它對不飽和的或芳香族的鹵素化合物都能進行甲基置換鹵素的反應。鋰與三甲基氯矽烷反應生成的(CH3)3SiLi是重要的矽化試劑,對保護烯醇或羥基有多種用途。
正丁基鋰可從氯丁烷與金屬鋰在戊烷或其他液體烷烴中反應製得。甲基鋰、苯基鋰等可從相應的鹵代烴來製備,現做現用,其活性同格利雅試劑相似。甲基鋰在溶液中為四聚體,常需要加N,N,N′,N′-四甲基乙二胺來解聚活化。

說簡單一點就是RX+Li->RLi+CuI->R2CuLi+RX->R-R

格式試劑指的是RMgX,是RX與Mg在無水乙醚中化合而成的。

格氏試劑Grignardreagent

一種金屬有機化合物,通式RMgX(R代表烴基,X代表鹵素)。1901年由F.-A.V.格利雅首次使用鹵代烴RX與鎂在醚類溶液中反應製得。又稱格利雅試劑。格氏試劑廣泛用於有機合成中,從RMgX可以製得RH、R—COOH、R—CHO、R—CH2OH、R—OH、CROHRR′、CRR′O和RnM(n為金屬的化合價,M為其他金屬)。在合適的情況下,RMgX還能與α、β-不飽和羰基化合物發生共軛的加成反應。

相關資料

格氏試劑的製法是將鹵代烴(常用氯代烷或溴代烷)乙醚溶液緩緩加入被乙醚浸泡著的鎂屑中,加料速度應能維持乙醚微沸,直至鎂屑消失,即得格氏試劑。反應是放熱的,如果反應起動遲鈍,可加一小粒碘來啟動,一旦反應開始,乙醚發生沸騰後,乙醚的蒸氣足以排除系統內空氣的氧化作用,但不允許有水。格氏試劑易與空氣或水反應,故製得後應就近在容器中反應。氯乙烯和結合在烯碳上的氯不能在乙醚中與鎂反應,如用四氫呋喃代替乙醚,可製得氯化乙烯基鎂試劑。這種試劑有人稱為諾曼試劑。為了更好地啟動鎂與鹵代烴的反應,可用少量1,2-二溴乙烷代替碘,特別是乙醚中如有少量水時,二溴乙烷與鎂很快反應,生成溴化鎂和乙烯,溴化鎂有去水乾燥作用,新鮮的鎂與給定的鹵代烴就可反應生成需要的格氏試劑。

格氏試劑在醚的稀溶液中以單體形式存在,並與兩分子醚絡合,濃溶液中以二聚體存在。

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他發現了金屬鎂與許多鹵代烴的醚溶液反應,生成了一類有機合成的中間體——有機金屬鎂化合物,即格氏試劑。

維克多·格林尼亞的家庭很富有,但他不愛讀書,成為“沒出息的花花公子”。1892年,在一次宴會上,他邀請一位姑娘跳舞。姑娘拒絕,並說她最討厭他這樣的花花公子。他受此羞辱,悔恨交加,終於猛醒過來,決心拋棄惡習,奮發上進。他離開了家庭,補習功課兩年後,終於考取了里昂大學化學系。經過大學7年的刻苦學習,於1901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歷任南希大學、里昂大學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