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山寺

栗山寺

栗山寺,位於湖北省黃石市境地內,始建於東漢,迭經興衰,於清光緒十六年重新進行了一次修整。該寺法系屬 臨濟寺。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栗山寺位於湖北黃石市境地內。
建設年代:始建於東漢,迭經興衰,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新進行了一次修整。該寺法系屬臨濟寺
現存建築兩千餘平方米,有明嘉靖及清乾隆年間所造墓塔數座。寺內另珍藏佛經二部。
栗山寺現任住持果慧法師,33歲,湖北大冶人,師從真果法師,兼任黃石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歷史沿革

栗山寺坐落於新下陸火車站北,東方山南麓栗山,故名。 據《中國寺廟寶典》之“長江中下游卷”載:“栗山寺位於湖北黃石市境內,始建於東漢,迭經興衰,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重新進行了一次修整。該寺法系屬臨濟宗。現存建築兩千餘平方米,有明嘉靖乾隆年間所造墓塔數座,寺內另珍藏佛經二部。”
栗山寺歷史十分悠久,一種傳說是,早在東漢時期,曾有某皇帝巡遊至栗山,結廬隱居修煉數年,後不知去向。
另一說是,智印和尚駐錫東方山,曾在這裡結庵小住,後到中峰古剎開闢道場,再上東方山弘化禪寺。
明神宗萬曆年間,大元和尚來到這裡,重新建起佛教道場,接納真覺為弟子,傳燈續香。
此後,興衰更替,凡四百餘年。
1948年至1951年,常樂法師曾來栗山寺住持。
1983年,真果法師應黃石佛教徒禮請,攜弟子果慧來寺住持弘法,並著手重建栗山寺。
在真果法師引領下,經僧眾數年努力,栗山寺重建進展順利,初具規模。寺院坐北朝南,寺旁有從天井窩、水井窩匯流下來的小溪,流水清澈,長年不斷。寺四周皆山,正面十分開闊。當時建成了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寮房等。
1990年真果法師圓寂後,果慧法師承其統、繼其業,使栗山寺擴大了規模。前面天王殿兩側建起了鐘鼓樓;大雄寶殿後,建了真果法師的三層舍利寶塔。沿著108級麻石台階北上可抵塔下。塔呈六方形,3層18米高,頗為雄偉。塔頂塔檐蓋黃色流璃瓦,十分耀目。

文物古蹟

天王殿和山門為一體。山門有聯,邑人詹志聖撰書:
香火炳千秋人天共樂,乾坤呈萬象佛法圓融。
殿內供彌勒佛,四大天王兩旁肅立,佛後供韋馱。殿頂懸“正法久住”大匾。大殿兩旁,各有一套間。
天王殿後是大雄寶殿,寬二十米,深十六米,山牆高十一米,建於1992年。
殿門懸掛“大雄寶殿”大匾,墨底金字。殿中供五米高的金身釋迦牟尼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左右兩壁,塑有十八羅漢像。三尊大佛前,左側有鑄鐘,右側有大鼓。
舍利寶塔後,建有大理石碑牆,上刻真果法師傳略和建塔記。寺右側客房前另有一碑刻建廟記。
大雄寶殿後廊嵌有兩塊大理石碑。
一塊刻:湖南省長沙市李慶玲女士捐資拾柒萬壹仟元。
塵世淡名利,天涯共一心。
善根存佛性,願獻庫中金。
佛歷二五四一年公元一九九八年立
另一塊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法師贈大藏經一部,代贊佛像裝金萬元。
聖教宗風化育人,輝光映照四時春。
法輪常轉渡緣覺,師是禪門一鳳麟。
佛歷二五四一年公元一九九八年季春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